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作用何其重要!父亲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当今许多家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了孩子的父爱缺失。这期“本期关注”让我们“聚焦父爱”,一起来了解和探讨父爱和父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由于激烈的生存竞争,大多数家庭的父亲忙于工作,在职场上全力打拼,于是,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这就导致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甚至渐渐淡出,出现了“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的倾斜”。这不仅有碍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而且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近几年来,家庭教育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关注父性教育。
以下是记者采访陈建翔博士时的谈话记录。
记者:究竟什么是父性教育?目前,我们的父性教育现状如何?
专家:父性教育是对孩子提供充满父性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特征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可惜,我们许多家庭实在太缺少父性教育了。这就是许许多多家庭教育不成功、孩子发展不健全、家庭生活不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有哪些不同特点?怎样看待两者的关系?
专家: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对阴柔,具有慈祥温柔、亲切文静、细致体贴、注重感性的特点。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对阳刚,具有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不拘小节、注重理性的特点。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气,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
记者:经常有人说,现在的许多男孩子优柔寡断,缺乏阳刚之气。这也是父性教育不到位的结果吗?
专家:许多男孩子刚性不够,骨气不足,意志薄弱,没有个性;有的还有“女性化”的倾向,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如果说,母性教育是一种“根”的教育,目标是达到生命的滋润、丰满,那么父性教育就是一种“主干”的教育,目标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
当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就兼备了慈爱与尊严,就拥有了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记者:父亲和母亲在教育观念上有哪些区别?父性教育有哪些优势?
专家:由于大多数母亲的天性倾向于温柔、整洁、宁静,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也难免爱絮叨,限制过多。孩子的许多非常有益的活动被禁止,小小的“恶作剧”也总被呵斥。他们不能爬树,不能扔石头,不能玩沙,不能和泥巴,不能踢球,不能追逐打闹——他们在母亲的视野下有太多的“不行”,这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协调、性情培养和想象力发展都是不利的。
父亲们则粗犷、豪放得多!他们鼓励、宽容孩子冒险、探索,甚至“恶作剧”,玩一些动作幅度大、看起来不那么安全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做母亲的一般是扮演旁观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父亲则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与孩子一起玩,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第一游戏伙伴,父亲的幽默、粗犷和力量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在游戏中,父亲独立自主、勇敢冒险、创新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会感染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还会促使孩子乐于运动、探索,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认知技能。父亲广泛的社会活动将会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与父亲共同生活时间长、受到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品质:大度、开朗、趋动、自尊心强、喜欢交往,更社会化,甚至更幽默诙谐。
儿童疏远父亲的“后遗症”将在孩子成长中显露出来。而母亲的能力是有所不足的,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同时,父亲多与孩子在一起还有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孩子正是在父母差异的对比下,逐渐了解到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如果父性缺失,孩子性别角色容易发生混淆。
记者:缺失父性教育对孩子成长会有什么明显的危害?
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应该更高,因为我们还有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封建意识等其他问题与之相联系。比如,较少接触爸爸的婴儿许多技能发展比较迟缓,长大后情绪变化较为激烈,易冲动,自我控制较差,自尊心弱,人际关系紧张,反社会行为较多等。不论是大中学生自杀,还是暴力行为,都反映了父性教育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单纯的母性教育容易变得褊狭,需要父性教育与其互补。
北京动物园曾经出现“清华大学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这个事件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父性教育的缺失对于孩子人格发展潜藏极大的危害。这名大学生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养成了对母亲狭隘的依赖感。妈妈对他管得很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有规定。他缺乏自我意识,很少与别人交往,直到大学才学会骑车,在填报大学志愿时,顺从母亲报考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电机专业,放弃了他钟爱的生物学。
没有父性教育,母性教育独木难支,而且极容易变得褊狭。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却没有给他应有的力量和尊严,也没有给他发展个性的“天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在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父性教育缺失所投射下来的长长阴影。
记者:我们已经认识到父性教育的重要性,就应该倡导和加强父性教育,对此您怎么看?
专家:由于父母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极其漫长的时期,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养活动。“男主外,女主内”,父亲被看作生儿育女、抚养后代的局外人。人们习惯地认为父亲是外界事物的参与者,母亲则是家务活动的中心。男人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女人则怀孕、生育、抚养、教育子女,履行着“相夫教子”的“天职”。这种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家庭分工与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父亲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孩子的抚养与教育。研究表明,除了哺乳以外,父亲均能承担抚养子女的重任,即使哺乳,也可以用父亲的人工喂养代替。而在教育上,父亲不仅能够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而且他的作用不可缺少。
记者:怎样做一位合格的好父亲?
专家: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全新的问题。做个合格的好父亲也越来越不容易了!我们有幸做了父亲的人,就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变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否则,我们的幸运,就有可能变成不幸——孩子的不幸和自己的不幸。这方面的事例我们几乎天天都能听到。所以,我们要呼唤父性教育,让每一个做了父亲和准备做父亲的人增强父性教育意识,提高父性教育能力。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第一,要明确父性教育基本的方向。第二,实施父性教育时,父亲们要与孩子的母亲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教养孩子的职责;提高自身素养,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给家庭、给孩子;同时,也要以自己事业与人格的成功作为“身教”来激励孩子。第三,向孩子学习,做孩子成长的“同龄人”。在有孩子以前,我们不是父亲。父亲这个身份和角色,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跟孩子是“同龄人”,要与时俱进,与孩子俱进。
专家小档案
陈建翔,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妇联“与你共同成长·家庭教育示范传播工程”首席指导,在全国几十个城市作巡回报告上百场。著有:《家教新主张》、《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父性教育四堂必修课》、《教育哲学对话》、《学习化中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当今社会,由于激烈的生存竞争,大多数家庭的父亲忙于工作,在职场上全力打拼,于是,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这就导致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甚至渐渐淡出,出现了“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的倾斜”。这不仅有碍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而且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近几年来,家庭教育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关注父性教育。
以下是记者采访陈建翔博士时的谈话记录。
记者:究竟什么是父性教育?目前,我们的父性教育现状如何?
专家:父性教育是对孩子提供充满父性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特征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可惜,我们许多家庭实在太缺少父性教育了。这就是许许多多家庭教育不成功、孩子发展不健全、家庭生活不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有哪些不同特点?怎样看待两者的关系?
专家: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对阴柔,具有慈祥温柔、亲切文静、细致体贴、注重感性的特点。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对阳刚,具有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不拘小节、注重理性的特点。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气,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
记者:经常有人说,现在的许多男孩子优柔寡断,缺乏阳刚之气。这也是父性教育不到位的结果吗?
专家:许多男孩子刚性不够,骨气不足,意志薄弱,没有个性;有的还有“女性化”的倾向,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如果说,母性教育是一种“根”的教育,目标是达到生命的滋润、丰满,那么父性教育就是一种“主干”的教育,目标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
当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就兼备了慈爱与尊严,就拥有了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记者:父亲和母亲在教育观念上有哪些区别?父性教育有哪些优势?
专家:由于大多数母亲的天性倾向于温柔、整洁、宁静,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也难免爱絮叨,限制过多。孩子的许多非常有益的活动被禁止,小小的“恶作剧”也总被呵斥。他们不能爬树,不能扔石头,不能玩沙,不能和泥巴,不能踢球,不能追逐打闹——他们在母亲的视野下有太多的“不行”,这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协调、性情培养和想象力发展都是不利的。
父亲们则粗犷、豪放得多!他们鼓励、宽容孩子冒险、探索,甚至“恶作剧”,玩一些动作幅度大、看起来不那么安全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做母亲的一般是扮演旁观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父亲则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与孩子一起玩,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第一游戏伙伴,父亲的幽默、粗犷和力量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在游戏中,父亲独立自主、勇敢冒险、创新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会感染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还会促使孩子乐于运动、探索,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认知技能。父亲广泛的社会活动将会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与父亲共同生活时间长、受到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品质:大度、开朗、趋动、自尊心强、喜欢交往,更社会化,甚至更幽默诙谐。
儿童疏远父亲的“后遗症”将在孩子成长中显露出来。而母亲的能力是有所不足的,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同时,父亲多与孩子在一起还有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孩子正是在父母差异的对比下,逐渐了解到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如果父性缺失,孩子性别角色容易发生混淆。
记者:缺失父性教育对孩子成长会有什么明显的危害?
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应该更高,因为我们还有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封建意识等其他问题与之相联系。比如,较少接触爸爸的婴儿许多技能发展比较迟缓,长大后情绪变化较为激烈,易冲动,自我控制较差,自尊心弱,人际关系紧张,反社会行为较多等。不论是大中学生自杀,还是暴力行为,都反映了父性教育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单纯的母性教育容易变得褊狭,需要父性教育与其互补。
北京动物园曾经出现“清华大学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这个事件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父性教育的缺失对于孩子人格发展潜藏极大的危害。这名大学生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养成了对母亲狭隘的依赖感。妈妈对他管得很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有规定。他缺乏自我意识,很少与别人交往,直到大学才学会骑车,在填报大学志愿时,顺从母亲报考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电机专业,放弃了他钟爱的生物学。
没有父性教育,母性教育独木难支,而且极容易变得褊狭。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却没有给他应有的力量和尊严,也没有给他发展个性的“天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在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父性教育缺失所投射下来的长长阴影。
记者:我们已经认识到父性教育的重要性,就应该倡导和加强父性教育,对此您怎么看?
专家:由于父母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极其漫长的时期,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养活动。“男主外,女主内”,父亲被看作生儿育女、抚养后代的局外人。人们习惯地认为父亲是外界事物的参与者,母亲则是家务活动的中心。男人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女人则怀孕、生育、抚养、教育子女,履行着“相夫教子”的“天职”。这种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家庭分工与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父亲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孩子的抚养与教育。研究表明,除了哺乳以外,父亲均能承担抚养子女的重任,即使哺乳,也可以用父亲的人工喂养代替。而在教育上,父亲不仅能够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而且他的作用不可缺少。
记者:怎样做一位合格的好父亲?
专家: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全新的问题。做个合格的好父亲也越来越不容易了!我们有幸做了父亲的人,就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变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否则,我们的幸运,就有可能变成不幸——孩子的不幸和自己的不幸。这方面的事例我们几乎天天都能听到。所以,我们要呼唤父性教育,让每一个做了父亲和准备做父亲的人增强父性教育意识,提高父性教育能力。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第一,要明确父性教育基本的方向。第二,实施父性教育时,父亲们要与孩子的母亲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教养孩子的职责;提高自身素养,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给家庭、给孩子;同时,也要以自己事业与人格的成功作为“身教”来激励孩子。第三,向孩子学习,做孩子成长的“同龄人”。在有孩子以前,我们不是父亲。父亲这个身份和角色,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跟孩子是“同龄人”,要与时俱进,与孩子俱进。
专家小档案
陈建翔,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所长,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妇联“与你共同成长·家庭教育示范传播工程”首席指导,在全国几十个城市作巡回报告上百场。著有:《家教新主张》、《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父性教育四堂必修课》、《教育哲学对话》、《学习化中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