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育,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缺乏人文关怀。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数学教育也应该树立人文观念,创设问题情境,融情感理念与知识学习中,营造“共享”氛围,建构人文性的课堂关系,充分展示数学教学的人文关怀,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人文关怀创设情境共享课堂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缺乏社会理想的人文关怀。在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文化人才为目的的今天,转变观念,从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改变过去那种仅仅传授知识的急功近利的状况至关重要。
一、树立由“轻人文”向“重人文”观念的转变
新国家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有这样一段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说,从人文角度看,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这就启示我们,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在应试教育大氛围下,数学教育只关注数学知识、能力,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道德、责任感等的培养,甚至没有人文知识的传授与转化,这是不完备的数学教育。走进我们的数学教学,依然能觉察到非人文教学现象的存在;分数至上的校园空间,让学生的认知情趣和鲜活情感逐渐消亡;变相灌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创造潜力和探索激情退化停滞;单调反复的题海训练,让学生的潜在灵性和精神家园丧失殆尽,等等。从而使原本应折射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变成了压抑人性的无形桎梏。
鉴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学现状,弘扬数学教学与学习的人文内涵,实现课堂生活的价值回归,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教育不但要重视德育的功能,而且要发挥德育的功能,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使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在数学教学的传授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充分挖掘数学自身和数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价值,努力寻求数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把数学当做一种知识、一种方法、一种自然观、一种精神来教,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融情感理念与知识学习中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拉进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融情感理念与知识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演示“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小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的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让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的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同学们个个瞪大了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
三、营造“共享”氛围,建构人文性的课堂关系
站在人文性的立场上,“填鸭式”“诱导式”的教学方式很不科学。新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是“共享式”。人文理念下的“共享”过程,要求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共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承担着学生“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这样的师生关系,正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所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具体做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数学教学要注重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数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结合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變注入式为启发式,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3.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挖掘教材蕴含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的探索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4.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5.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因此教学中要加强观察、操作能力的培养。
6.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况。事实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语文等文科教师的责任,也是其他课教师应尽的职责。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自主、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探索背景,让数学课堂活跃有趣,充分展示数学教学的人文关怀,从而构建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途径,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
一、树立由“轻人文”向“重人文”观念的转变
新国家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有这样一段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说,从人文角度看,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这就启示我们,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在应试教育大氛围下,数学教育只关注数学知识、能力,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道德、责任感等的培养,甚至没有人文知识的传授与转化,这是不完备的数学教育。走进我们的数学教学,依然能觉察到非人文教学现象的存在;分数至上的校园空间,让学生的认知情趣和鲜活情感逐渐消亡;变相灌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创造潜力和探索激情退化停滞;单调反复的题海训练,让学生的潜在灵性和精神家园丧失殆尽,等等。从而使原本应折射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变成了压抑人性的无形桎梏。
鉴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学现状,弘扬数学教学与学习的人文内涵,实现课堂生活的价值回归,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教育不但要重视德育的功能,而且要发挥德育的功能,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使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在数学教学的传授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充分挖掘数学自身和数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价值,努力寻求数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把数学当做一种知识、一种方法、一种自然观、一种精神来教,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融情感理念与知识学习中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拉进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融情感理念与知识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演示“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小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的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让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的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同学们个个瞪大了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
三、营造“共享”氛围,建构人文性的课堂关系
站在人文性的立场上,“填鸭式”“诱导式”的教学方式很不科学。新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是“共享式”。人文理念下的“共享”过程,要求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共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承担着学生“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这样的师生关系,正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所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具体做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数学教学要注重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数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结合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變注入式为启发式,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3.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挖掘教材蕴含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的探索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4.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5.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因此教学中要加强观察、操作能力的培养。
6.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况。事实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语文等文科教师的责任,也是其他课教师应尽的职责。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自主、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探索背景,让数学课堂活跃有趣,充分展示数学教学的人文关怀,从而构建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途径,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