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总是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一脉相承,为我们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强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都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
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和先锋队作用,在激烈的国际斗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就必须牢牢把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完成党的历史任务,解决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一、坚持根本宗旨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坚持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新的执政条件下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执政问题上的集中反映。以人民的愿望为愿望,以人民的需要为需要,以人民的疾苦为疾苦,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永葆先进性品质的核心内涵。
1.顺应民意,一切为群众着想。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顺应人民的意愿,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我们的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2.善谋民利,多施富民之策。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求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要求。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善谋民利,就要尽心竭力解难事,千方百计为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救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
3.体恤民忧,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江泽民同志谈到:“古代有的政治家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作为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困苦,更应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作为共产党人,就要情为民所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群众真正融为一体。关注民生,体恤民苦,切实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集中体现。体恤民忧,就是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疾苦急于一切,人民的呼声先于一切,多做扶贫解困的工作,多为排忧解难之事,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
二、完成历史任务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把握主题,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首要问题。十六大报告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统领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既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又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减少社会振荡,维护社会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质量效益,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3.融洽有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各级党政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全新的任务。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时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来,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和先锋队作用,在激烈的国际斗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就必须牢牢把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完成党的历史任务,解决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一、坚持根本宗旨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坚持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新的执政条件下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执政问题上的集中反映。以人民的愿望为愿望,以人民的需要为需要,以人民的疾苦为疾苦,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永葆先进性品质的核心内涵。
1.顺应民意,一切为群众着想。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顺应人民的意愿,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我们的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2.善谋民利,多施富民之策。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求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要求。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善谋民利,就要尽心竭力解难事,千方百计为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救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
3.体恤民忧,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江泽民同志谈到:“古代有的政治家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作为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困苦,更应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作为共产党人,就要情为民所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群众真正融为一体。关注民生,体恤民苦,切实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集中体现。体恤民忧,就是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疾苦急于一切,人民的呼声先于一切,多做扶贫解困的工作,多为排忧解难之事,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
二、完成历史任务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把握主题,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首要问题。十六大报告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统领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既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又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减少社会振荡,维护社会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质量效益,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3.融洽有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各级党政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全新的任务。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时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来,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