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
一、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培养他们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时,开始就设置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成了两块,要裁用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为什么?如果带去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为什么?这样创设问题情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思维,激起学生愤悱,足以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热情。
二、从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构建以学生已有知识为情境的问题或问题组,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渡,培养迁移知识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除法》时,考虑到学生已掌握有理数的乘法及小学学习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于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1)填空:(+2)×(+3)=;(+3)×(+4)= ;(-2)×(+3)=;(-2)×(-4)=。(2)填空:(+12)/(+2)=;(+12)/(+3)=;(-6)/(-3)=;(+8)/(-2)=。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后四个式子的特点和规律,顺利引入有理数除法的法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或转化出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识冲突和认知期待,促使学生应用旧(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或转化处,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识冲突和认知期待,促使学生应用旧(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三、从探究性学习方法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某公交公司业务员小林打算对该公司某条公交路线进行一次调查,已知从始发站到终点站,客车要依次停靠10个小站,请问客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一路上乘客总共可有多少种不同的乘车路线?
教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上述问题一经提出,教室一片哗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讨论起来,教师可趁机点拨:如果我们把行车路线画成线段,每个车站都看作线段上的点,那么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由此引出:“线段的条数与规律探究。”于是,教室里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学生们开始画图,互相讨论,纷纷投入到探究结论之中去了。
四、从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坚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尤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际问题:某单位要制作一批宣传材料,甲公司提出条件是每份材料收费20元,另收3000元设计费;乙公司提出的条件是每份材料收费30元,不收材料设计费。问该单位要到哪家公司制作宣传材料合算?在分析上述问题时,可以先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际问题中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式子呢?又如何求结果?”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解答不出,便急于想知道,油然而生强烈的求知欲,驱动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交流,然后让学生谈谈看法,最后给出答案。
设这批材料共x份,则到甲公司需(20x+3000)元,到乙公司需30x元。
若20x+3000>30x时,选择乙公司合算,若20x+3000<30x时,选择甲公司合算,若20x+3000=30x时,选择甲公司和乙公司都一样合算。
这样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不等式源于实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新教材编写了大量实际应用方面的例题和习题,应用性较强,学生通过对教科书中的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的思考,可以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因此,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不等式并不抽象,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利用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能使新旧知识得到很好的衔接,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一、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培养他们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时,开始就设置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成了两块,要裁用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为什么?如果带去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为什么?这样创设问题情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思维,激起学生愤悱,足以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热情。
二、从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构建以学生已有知识为情境的问题或问题组,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渡,培养迁移知识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除法》时,考虑到学生已掌握有理数的乘法及小学学习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于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1)填空:(+2)×(+3)=;(+3)×(+4)= ;(-2)×(+3)=;(-2)×(-4)=。(2)填空:(+12)/(+2)=;(+12)/(+3)=;(-6)/(-3)=;(+8)/(-2)=。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后四个式子的特点和规律,顺利引入有理数除法的法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或转化出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识冲突和认知期待,促使学生应用旧(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或转化处,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识冲突和认知期待,促使学生应用旧(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三、从探究性学习方法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某公交公司业务员小林打算对该公司某条公交路线进行一次调查,已知从始发站到终点站,客车要依次停靠10个小站,请问客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一路上乘客总共可有多少种不同的乘车路线?
教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上述问题一经提出,教室一片哗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讨论起来,教师可趁机点拨:如果我们把行车路线画成线段,每个车站都看作线段上的点,那么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由此引出:“线段的条数与规律探究。”于是,教室里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学生们开始画图,互相讨论,纷纷投入到探究结论之中去了。
四、从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坚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尤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际问题:某单位要制作一批宣传材料,甲公司提出条件是每份材料收费20元,另收3000元设计费;乙公司提出的条件是每份材料收费30元,不收材料设计费。问该单位要到哪家公司制作宣传材料合算?在分析上述问题时,可以先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际问题中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式子呢?又如何求结果?”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解答不出,便急于想知道,油然而生强烈的求知欲,驱动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交流,然后让学生谈谈看法,最后给出答案。
设这批材料共x份,则到甲公司需(20x+3000)元,到乙公司需30x元。
若20x+3000>30x时,选择乙公司合算,若20x+3000<30x时,选择甲公司合算,若20x+3000=30x时,选择甲公司和乙公司都一样合算。
这样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不等式源于实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新教材编写了大量实际应用方面的例题和习题,应用性较强,学生通过对教科书中的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的思考,可以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因此,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不等式并不抽象,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利用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能使新旧知识得到很好的衔接,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