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性思维的萌发点。培育课堂民主气氛,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意识,让学生有问题可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技巧,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就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新课改也把学生质疑问难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方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问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课堂上学生如果出错,你会怎么对您的学生说呢?是火冒三丈还是冷静对待?是批评教育还是顺势引导?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我们何妨停下脚步,对学生说:“错误真是一个宝贝,为我们提供一个又一个纠错进步的机会。你的错误使全班找到进步的方向,谢谢你的这个错误。”表面上看这是我们课堂应急处理能力,实际上却是我们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和提升。如果我们课堂是以学为重的,以学论教的,我们肯定就会把握好课堂上的错误资源,眼睛不是盯着学生的错误,无限放大学生的错误,而是看到这些错误资源的可贵,以错为凭,纠错提炼,一人出错,全班受益。比如,《圆的认识》这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究圆的直径和半径的特征时,一部分学生画的直径和半径没有经过圆心,教师该怎么处理呢?这时可以放慢教学的脚步,听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直径和半径的特性,看到直径是必须“经过圆心而且两个端点都在圆上”的线段,半径是两个端点在“圆心和圆上”的线段,进而弄清了“圆心”“圆中”“圆外”这三者相对的关系,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回头看看,这里的错误是“及时雨”般的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多好的探究素材。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还会因怕出错而不敢发言提问吗?当我们的教育理念有所改进,我们的思考角度就会焕然一新,课堂气氛的创设就会慢慢发生改变,由原先的唯成绩论发展到学生成长论,由备教材到备学生,以学定教,察学施教,教学相长,课堂气氛将会更宽松自由,数学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广泛,无论老师与学生,都将受益良多。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使学生可问
部分老师可能很疑惑:“我班级的学生心态倒是放轻松了,课堂气氛也蛮好的,可也不见学生发现问题的数量有所增加,提问的质量有所提高呀?”的确,一个气氛宽松的班级不一定是会提问题的班级。笔者见过一个这样的班级:班级气氛的确宽松,学生活动的确自如,教师行为的确到位,可学生就是不提问,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希望老师多给提示,多做讲授。这个课堂气氛慢慢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节课最终不欢而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是教师平常没有很好地培养好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导致学生遇到学习问题,首先想的不是提问解决,而是静待标准答案,对老师的讲授形成了依赖性。要彻底纠正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问一问自己,反思下自己平常的教学行为。
1.每一节课您都向学生提问了吗?问了学生几个问题?
2.每一节课学生都向您提问了吗?问了您几个问题?
3.每一节课学生之间有互相提问吗?提问的问题小组有解决吗?
4.每一节课学生问了几个有效的数学问题?您是怎么引用的?
如果学生养成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去想问题、找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慢慢地养成了提问题的习惯,教师也就形成预设问题和预设课堂的良好备课方式。
三、掌握提问技巧,使学生善问
学生有了提问意识、养成提问的习惯后,他们还需要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并养成发散性的思考习惯,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质量。所调“教无定法,行必有方”。
(一)问题要有指向性
要想提问有明确的指向性,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时内容选择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起点和认知经验,启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数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圆柱的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和圆柱的面积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转化为旧知”的探究办法,学生就会提出“转化”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呢?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这样的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需求,学生的课堂热情被彻底点燃了。
(二)问题要有发散性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雷特,个人思考的角度和个人水平之间差异,决定了每个人对同一内容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试想:同课异构时,同样的内容都会上出不同的课堂效果,更何况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异常活跃的思考成长空间?记得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渗透“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需要平均分的数量,并表示出每份的数。在寻找过程中,学生发现学过的数不够用了,于是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以前学过的数不够用了,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呢?”全班议论纷纷,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想一想怎么表示这种新的数?”学生炸开了锅,纷纷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班级里面竟出现了十来种不同的表示法,我及时与学生一起比较优劣,优化表示办法,形成了分数意义的概念。
今天的社會是创新型的社会,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会思考、会提问、会创造的新一代人才,要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到问题里去,培养敢问、能问、善问的新时代人才。学从问中来,问里大学问,唯有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不到黄河不罢休的毅力,经过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在课改大潮中守住这一方明月,树立课堂问中学、学中问的教学新风。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就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新课改也把学生质疑问难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方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问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课堂上学生如果出错,你会怎么对您的学生说呢?是火冒三丈还是冷静对待?是批评教育还是顺势引导?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我们何妨停下脚步,对学生说:“错误真是一个宝贝,为我们提供一个又一个纠错进步的机会。你的错误使全班找到进步的方向,谢谢你的这个错误。”表面上看这是我们课堂应急处理能力,实际上却是我们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和提升。如果我们课堂是以学为重的,以学论教的,我们肯定就会把握好课堂上的错误资源,眼睛不是盯着学生的错误,无限放大学生的错误,而是看到这些错误资源的可贵,以错为凭,纠错提炼,一人出错,全班受益。比如,《圆的认识》这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究圆的直径和半径的特征时,一部分学生画的直径和半径没有经过圆心,教师该怎么处理呢?这时可以放慢教学的脚步,听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直径和半径的特性,看到直径是必须“经过圆心而且两个端点都在圆上”的线段,半径是两个端点在“圆心和圆上”的线段,进而弄清了“圆心”“圆中”“圆外”这三者相对的关系,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回头看看,这里的错误是“及时雨”般的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多好的探究素材。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还会因怕出错而不敢发言提问吗?当我们的教育理念有所改进,我们的思考角度就会焕然一新,课堂气氛的创设就会慢慢发生改变,由原先的唯成绩论发展到学生成长论,由备教材到备学生,以学定教,察学施教,教学相长,课堂气氛将会更宽松自由,数学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广泛,无论老师与学生,都将受益良多。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使学生可问
部分老师可能很疑惑:“我班级的学生心态倒是放轻松了,课堂气氛也蛮好的,可也不见学生发现问题的数量有所增加,提问的质量有所提高呀?”的确,一个气氛宽松的班级不一定是会提问题的班级。笔者见过一个这样的班级:班级气氛的确宽松,学生活动的确自如,教师行为的确到位,可学生就是不提问,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希望老师多给提示,多做讲授。这个课堂气氛慢慢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节课最终不欢而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是教师平常没有很好地培养好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导致学生遇到学习问题,首先想的不是提问解决,而是静待标准答案,对老师的讲授形成了依赖性。要彻底纠正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问一问自己,反思下自己平常的教学行为。
1.每一节课您都向学生提问了吗?问了学生几个问题?
2.每一节课学生都向您提问了吗?问了您几个问题?
3.每一节课学生之间有互相提问吗?提问的问题小组有解决吗?
4.每一节课学生问了几个有效的数学问题?您是怎么引用的?
如果学生养成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去想问题、找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慢慢地养成了提问题的习惯,教师也就形成预设问题和预设课堂的良好备课方式。
三、掌握提问技巧,使学生善问
学生有了提问意识、养成提问的习惯后,他们还需要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并养成发散性的思考习惯,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质量。所调“教无定法,行必有方”。
(一)问题要有指向性
要想提问有明确的指向性,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时内容选择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起点和认知经验,启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数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圆柱的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和圆柱的面积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转化为旧知”的探究办法,学生就会提出“转化”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呢?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这样的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需求,学生的课堂热情被彻底点燃了。
(二)问题要有发散性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雷特,个人思考的角度和个人水平之间差异,决定了每个人对同一内容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试想:同课异构时,同样的内容都会上出不同的课堂效果,更何况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异常活跃的思考成长空间?记得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渗透“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需要平均分的数量,并表示出每份的数。在寻找过程中,学生发现学过的数不够用了,于是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以前学过的数不够用了,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呢?”全班议论纷纷,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想一想怎么表示这种新的数?”学生炸开了锅,纷纷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班级里面竟出现了十来种不同的表示法,我及时与学生一起比较优劣,优化表示办法,形成了分数意义的概念。
今天的社會是创新型的社会,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会思考、会提问、会创造的新一代人才,要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到问题里去,培养敢问、能问、善问的新时代人才。学从问中来,问里大学问,唯有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不到黄河不罢休的毅力,经过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在课改大潮中守住这一方明月,树立课堂问中学、学中问的教学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