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行程问题”,你的大脑第一时间检索到的是……追击?相遇?还是“路程=速度×时间”?但是……如果速度难测、时间不明,更加绝望的是出发的两人(或多人)相遇再相遇……看到这里的你,是不是已经在心里暗暗打起了退堂鼓?
此时放弃为时过早!你只需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有效信息,画图!
5月3日 星期五 天气:晴
今天的课上,老师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
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7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列火车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都立刻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B地55千米处。求A、B两地间的路程。
看完题目,同学们像霜打的茄子似的,一个个耷拉着脑袋,低头数蚂蚁。
“老师,这道题既没有给出甲、乙的速度,也没有交代相遇时间,怎么求路程啊?”班长这一问,问出了全体同学的心声。我们“唰”地抬头看向老师,果然听老师说道:“虽然题目里没给速度和时间,但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这种题就是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多次相遇问题’。”
老师的话就像一根导火索,彻底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我也静下心来,细细读起题目,根据所给有效信息……唰唰唰……画出线段图……
看着自己画出的线段图,我兴奋地喊道:“老师,老师,我解出这道题了!”说完,在老师的点头示意下,我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把线段图投影在大屏幕上,说道:“图中实线表示甲火车行驶的路程,虚线表示乙火车行驶的路程。”
根据线段图可以看出:
第一次相遇时,两车行驶的路程和是一个AB距离;
第二次相遇时,两车行驶的路程和是三个AB距离。此时,甲行驶了一个全程还多55千米。
当甲、乙两车共行驶一个A、B两地间的距离时,甲车行驶了75千米;当它们共行驶三个A、B两地间的距离时,甲车就行驶了3个75千米,即75×3=225(千米)。而这225千米比一个A、B两地间的距离多55千米,可得:
A、B两地的距离是:225-55=170(千米)。
“原来如此!”看着同学们恍然大悟的样子和老师向我投来的赞许的目光,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解决这道题的关键在于—
①找出“几个全程”;
②找出甲或乙行驶的路程与“全程”的关系。
教室里的争吵
5月7日 星期二 天气:晴
六(7)班 秦奋
午后,懒洋洋的阳光照进教室,把我照得昏昏欲睡……突然,一阵争吵声从教室后排响起……
我回头一看,只见数学课代表和学习委员不知因为什么争得面红耳赤……正当我要上前询问的时候,数学老师拎着教具走了进来。还没等数学老师站定,数学课代表就先声夺人:“老师,上午您留的题目,答案是什么?”
“对!对!老师,您快说!”学习委员也催促道。
“既然同学们这么迫不及待,就让课代表和学委给我们讲讲吧!”说完,数学老师打开多媒体,放出题目:
小王、小李二人往返于甲、乙两地,小王从甲地、小李从乙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人第一次在距甲地3千米处相遇,第二次在距甲地6千米处相遇(追击也算相遇),则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老师,我先来!”课代表挑衅地看了学委一眼,大步走向讲台,画出线段图:
两人第一次在A处相遇,第二次在B处相遇。
第一次相遇时,两人合走1个全程,小王走了3千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两人合走2个全程,所以这期间小王走了3×2=6千米。由于A、B之间的距离也是3千米,所以B与乙地的距离为(6-3)÷2=1.5千米,甲、乙两地的距离为6 1.5=7.5千米。
听完课代表的答案,虽然没错,可是……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所以第一次相遇一定是迎面相遇……但第二次相遇……
“老师,我有不同答案!”学委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他走上讲台,画出另一个线段图:
两人第一次在A处相遇,相遇后小王继续向前走,小李走到甲地后返回,在B处追上小王。在这个过程中,小王走了6-3=3千米,小李走了6 3=9千米,两人的速度比为3 : 9=1 : 3。所以第一次相遇时小李也走了9千米,甲、乙两地的距离为9 3=12千米。
果然如我所料!“老师,我也有话要说!”在老师的点头示意下,我站起来说道:“其实,课代表和学委的答案都是对的!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一定是迎面相遇;但是……本题中追上也算相遇,所以两人第二次相遇可能是课代表的答案——迎面相遇,也可能是学委的答案——同向追及!所以甲、乙两地的距离既是7.5千米,也是12千米。”
“三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同学们记住:审题时一定要找出所有有效信息,这样给出的答案才能全面,不扣分!”
柳卡图遇上相似三角形
5月18日 星期六 天气:晴
六(7)班 黄星睿
又到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看望外婆。
妈妈为了减肥,坚决步行去。这不,自知速度慢,早早就出发了;
我决定低碳出行,骑“敞篷”自行车。在妈妈出发1小时后也出门了;
爸爸“懒虫”一个,准备开他的四轮轿车,比我还晚出发了45分钟。
我一路用力蹬,追赶妈妈,好不容易看到了妈妈健步如飞的背影。追上妈妈时,我大喊:“妈妈加油啊!我到外婆家等你哦!”话音刚落,一阵喇叭声从我身边呼啸而过,原来爸爸也正好追上了我们俩。爸爸摇下车窗,喊道:“我到外婆家等你们哦!”真巧,我们居然在同一点相遇。我继续用力蹬脚踏板,等我到达外婆家时,爸爸正向我这边打着眼罩张望着呢!我坐下后掐着时间,24分钟后,妈妈终于到了。
“老黄,你比我早到几分钟啊?”爸爸刚想回答,又停住了,转身问我:“你知道我比你和妈妈分别早到多长时间吗?”
“这我哪知道啊?我是在爸爸后面到的啊!”说完,看着爸爸挑衅的目光,一时冲动接受了挑战!我拿纸和笔把条件罗列了了下来,除了知道我们比彼此晚多少时间出发以外,我毫无头绪。
或许我可以画个图试试?我边画边想……有了,用可以标示每个时间点和路程点的柳卡图试一试,一定会有新发现的。
从图上可以找到两对相似的三角形,它们的三个角的度数都是相等的,它们相对应的边长对比也应该是相等的。
“呵,不错嘛,这个方法好!没想到行程方面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图形关系和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咱们小睿数学功底还是很牛的哦!”爸爸摸着我的头夸赞道。
“这可是大数学家柳卡发明的最神奇的图,能解决很多特别复杂的多次相遇问题,我今天变通了一下而已。”我骄傲地说。“哈哈,还是我的外孙最聪明!走,让外婆给你做最爱吃的红烧肉补补脑。”外婆走过来拉起我的手,喜悦之情溢于颜面……
设爸爸比我早到x分钟,
根据这个长度比相等的关系,列出比例方程:
60:24=45:x。
解得x=18。
也就是爸爸比我早到了18分钟,
比妈妈则早到18 24=42(分钟)。
“柳卡图”解题步骤:
①画出时间—距离图
②画上密密麻麻的交叉线,按题目要求数交点个数。
折线示意图能清晰地体现运动过程中“相遇的次数”“相遇的地點”,以及“由相遇的地点求出全程”。
注意:使用“柳卡图”,需要明确每个物体走完一个全程时所用的时间。
此时放弃为时过早!你只需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有效信息,画图!
5月3日 星期五 天气:晴
今天的课上,老师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
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A地7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列火车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都立刻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B地55千米处。求A、B两地间的路程。
看完题目,同学们像霜打的茄子似的,一个个耷拉着脑袋,低头数蚂蚁。
“老师,这道题既没有给出甲、乙的速度,也没有交代相遇时间,怎么求路程啊?”班长这一问,问出了全体同学的心声。我们“唰”地抬头看向老师,果然听老师说道:“虽然题目里没给速度和时间,但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这种题就是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多次相遇问题’。”
老师的话就像一根导火索,彻底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我也静下心来,细细读起题目,根据所给有效信息……唰唰唰……画出线段图……
看着自己画出的线段图,我兴奋地喊道:“老师,老师,我解出这道题了!”说完,在老师的点头示意下,我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把线段图投影在大屏幕上,说道:“图中实线表示甲火车行驶的路程,虚线表示乙火车行驶的路程。”
根据线段图可以看出:
第一次相遇时,两车行驶的路程和是一个AB距离;
第二次相遇时,两车行驶的路程和是三个AB距离。此时,甲行驶了一个全程还多55千米。
当甲、乙两车共行驶一个A、B两地间的距离时,甲车行驶了75千米;当它们共行驶三个A、B两地间的距离时,甲车就行驶了3个75千米,即75×3=225(千米)。而这225千米比一个A、B两地间的距离多55千米,可得:
A、B两地的距离是:225-55=170(千米)。
“原来如此!”看着同学们恍然大悟的样子和老师向我投来的赞许的目光,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解决这道题的关键在于—
①找出“几个全程”;
②找出甲或乙行驶的路程与“全程”的关系。
教室里的争吵
5月7日 星期二 天气:晴
六(7)班 秦奋
午后,懒洋洋的阳光照进教室,把我照得昏昏欲睡……突然,一阵争吵声从教室后排响起……
我回头一看,只见数学课代表和学习委员不知因为什么争得面红耳赤……正当我要上前询问的时候,数学老师拎着教具走了进来。还没等数学老师站定,数学课代表就先声夺人:“老师,上午您留的题目,答案是什么?”
“对!对!老师,您快说!”学习委员也催促道。
“既然同学们这么迫不及待,就让课代表和学委给我们讲讲吧!”说完,数学老师打开多媒体,放出题目:
小王、小李二人往返于甲、乙两地,小王从甲地、小李从乙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人第一次在距甲地3千米处相遇,第二次在距甲地6千米处相遇(追击也算相遇),则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老师,我先来!”课代表挑衅地看了学委一眼,大步走向讲台,画出线段图:
两人第一次在A处相遇,第二次在B处相遇。
第一次相遇时,两人合走1个全程,小王走了3千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两人合走2个全程,所以这期间小王走了3×2=6千米。由于A、B之间的距离也是3千米,所以B与乙地的距离为(6-3)÷2=1.5千米,甲、乙两地的距离为6 1.5=7.5千米。
听完课代表的答案,虽然没错,可是……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所以第一次相遇一定是迎面相遇……但第二次相遇……
“老师,我有不同答案!”学委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他走上讲台,画出另一个线段图:
两人第一次在A处相遇,相遇后小王继续向前走,小李走到甲地后返回,在B处追上小王。在这个过程中,小王走了6-3=3千米,小李走了6 3=9千米,两人的速度比为3 : 9=1 : 3。所以第一次相遇时小李也走了9千米,甲、乙两地的距离为9 3=12千米。
果然如我所料!“老师,我也有话要说!”在老师的点头示意下,我站起来说道:“其实,课代表和学委的答案都是对的!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一定是迎面相遇;但是……本题中追上也算相遇,所以两人第二次相遇可能是课代表的答案——迎面相遇,也可能是学委的答案——同向追及!所以甲、乙两地的距离既是7.5千米,也是12千米。”
“三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同学们记住:审题时一定要找出所有有效信息,这样给出的答案才能全面,不扣分!”
柳卡图遇上相似三角形
5月18日 星期六 天气:晴
六(7)班 黄星睿
又到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看望外婆。
妈妈为了减肥,坚决步行去。这不,自知速度慢,早早就出发了;
我决定低碳出行,骑“敞篷”自行车。在妈妈出发1小时后也出门了;
爸爸“懒虫”一个,准备开他的四轮轿车,比我还晚出发了45分钟。
我一路用力蹬,追赶妈妈,好不容易看到了妈妈健步如飞的背影。追上妈妈时,我大喊:“妈妈加油啊!我到外婆家等你哦!”话音刚落,一阵喇叭声从我身边呼啸而过,原来爸爸也正好追上了我们俩。爸爸摇下车窗,喊道:“我到外婆家等你们哦!”真巧,我们居然在同一点相遇。我继续用力蹬脚踏板,等我到达外婆家时,爸爸正向我这边打着眼罩张望着呢!我坐下后掐着时间,24分钟后,妈妈终于到了。
“老黄,你比我早到几分钟啊?”爸爸刚想回答,又停住了,转身问我:“你知道我比你和妈妈分别早到多长时间吗?”
“这我哪知道啊?我是在爸爸后面到的啊!”说完,看着爸爸挑衅的目光,一时冲动接受了挑战!我拿纸和笔把条件罗列了了下来,除了知道我们比彼此晚多少时间出发以外,我毫无头绪。
或许我可以画个图试试?我边画边想……有了,用可以标示每个时间点和路程点的柳卡图试一试,一定会有新发现的。
从图上可以找到两对相似的三角形,它们的三个角的度数都是相等的,它们相对应的边长对比也应该是相等的。
“呵,不错嘛,这个方法好!没想到行程方面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图形关系和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咱们小睿数学功底还是很牛的哦!”爸爸摸着我的头夸赞道。
“这可是大数学家柳卡发明的最神奇的图,能解决很多特别复杂的多次相遇问题,我今天变通了一下而已。”我骄傲地说。“哈哈,还是我的外孙最聪明!走,让外婆给你做最爱吃的红烧肉补补脑。”外婆走过来拉起我的手,喜悦之情溢于颜面……
设爸爸比我早到x分钟,
根据这个长度比相等的关系,列出比例方程:
60:24=45:x。
解得x=18。
也就是爸爸比我早到了18分钟,
比妈妈则早到18 24=42(分钟)。
“柳卡图”解题步骤:
①画出时间—距离图
②画上密密麻麻的交叉线,按题目要求数交点个数。
折线示意图能清晰地体现运动过程中“相遇的次数”“相遇的地點”,以及“由相遇的地点求出全程”。
注意:使用“柳卡图”,需要明确每个物体走完一个全程时所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