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剧《走西口》深入挖掘西北乡土民俗和文学的文化积淀,第一次“走西口”题材搬上了电视剧的舞台,凭借着捏合当下晋商题材、移民题材、革命题材三个热门题材于一体,构成了《走西口》的吸引力的基础,通过描绘“走西口”儒商田青的艰辛成长历程,勾画了一个催人奋进的荧幕形象。同时,三个题材融合的安排,影片主要昭示的山西晋商文化与最终的红色革命结局,形成了作品风格前后的不协调。该剧情节脉络比较清晰,但节奏发展缓慢,且缺乏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关注。从剧本来说,有关“走西口”题材的文学作品本来不多,既使电视剧《走西口》占得先机,也造成了这个剧本文学性的部分缺失。
关键词:走西口;题材融合;历史剧;文学性
作者简介:郭羽西,女,贵州遵义人,现为贵阳市甲秀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影视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等。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2
《走西口》是继《闯关东》之后,第二部反映中国历史上移民浪潮的电视剧作。令人惊讶的是,中央电视台力推的《走西口》,尽管缺少重量级的大腕,主要演员也并不是山西本土演员,但这部电视剧还是成功演绎了历史上“走西口”的传奇故事,充分满足了观众对这部片子原有的期待,使原本艰苦的“走西口”移民之旅,带上了一层激情浪漫的色彩。
一、移民历史题材之勃兴
从《丑女无敌》到《关东大先生》,从《来电奇缘》到《胭脂雪》、《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往事》、《心莲》、《一个女人的史诗》等开年作品,代表着移民电视剧题材的兴起,同类作品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既无明星阵容的《走西口》却独占鳌头,不能不让人对其中的缘由玩味再三。
从某种意义上说,《闯关东》为《走西口》这部电视剧奠定了观众基础。首先是两部作品名称上的相对性,听上去几乎成了《闯关东》的姊妹篇,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只是“走”没有“闯”听那么有气势;其次,《闯关东》打响……
行为的最终标准,由此,在《走西口》中,表现的不再是逃荒的流民,而是具有远大抱负和商业道德的儒商。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中,“信”即诚信更能体现晋商的儒家商道,山西商人讲诚信的感人故事比比皆是,这是晋商得以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立足扬名的根本,在这一点上,更能表现晋中文化的独特气质,比起“红色偶像”杜淳,《乔家大院》中的陈建斌把握得更加到位。
这部电视剧中,导演已经突破传统,尽量起用青年演员来表现“走西口”这一古老主题,使本来很沉重的历史话题充满了青春的气息,用影视语言重塑了一个激情年代。影片的主角是田青,由青年演员杜淳扮演,从《敌营十八年》中的红色偶像江波,到《走西口》中靠双手打拼天下的晋商,这对演惯革命题材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好在阳刚与儒雅之气兼具的杜淳,气质与《走西口》中的田青这一角色相近,加之表演认真投入,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只是缺少了本应有的沧桑和稳重、老成,留下了一点遗憾。其他如苗圃饰演的豆花、王静饰淑贞,都能表现中国传统妇女吃苦耐劳、贤惠善良的本质,富大龙饰梁满囤是其中的另一亮点,作为反面人物,其表演恰到好处,准确地揣摩人物的心态,不温不火的表演,都是值得称道的地方。
也许,《走西口》选取题材更巧妙的地方还在于,捏合了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题材和《闯关东》为代表的人口迁徙题材于一体,充分利用时下这两部剧作打下的观众基础,在热门题材上寻找突破,辟出新意。如果考虑到在结局中,田青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那么,《走西口》的主题还融合了红色革命的励志因素,尽管不是其中的主体。可以说,这部电视剧中晋商题材、移民题材、革命题材三位一体的格局,构成了《走西口》在牛年走红的基础。我们相信,观众一致的好评与超出一般的关注,必将激发更多优秀的晋商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灵感。
二、主题与内容之悖论
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许多人都跨过长城,到水广地肥的河套地区谋生,形成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移民浪潮。《走西口》的故事背景被安排在民国初年的祁县,三年大灾害加上三年大旱,乡民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于是男人们离开故土,伴随着各种版本的《走西口》民歌,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走西口》这部电视剧,时间跨度很大,剧情涉及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直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讲述了田青、梁满囤、王南瓜、豆花等人走西口的传奇经历。
电影叙事中,“‘讲述’以‘听述’为前提,影像的‘叙事’以观众的观看、理解与阐释为基础。”《走西口》这部电视剧,第一次用艺术的手段,去勾画这些走西口山西人的无奈和辛酸、成功與喜悦、野心与良心、阴谋与爱情,虽然没有让人痛哭流涕的场景,也没有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但这是为人民群众非常熟悉但却很少被艺术演绎的题材,《走西口》在牛年最初到来的时候,走上了收视榜的前列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值得注意的是,当年走西口的主流是贫穷百姓,而不是破落地主,所以,剧中的主角田青,作为一个懂点武术的没落公子,他的发迹史怎么都难与走西口移民潮相配合,与人民群众业已熟悉的历史事实不相符合。二十世纪初年,山西人为了求生存,不得已大量迁移到内蒙古,其中的辛酸自不待言,但是把这段历史拔高成儒家文化的引导下走向未来,显然有众多不通的地方。
在每一集的演出中,观众都可以感受导演试图传达的晋中丰富的文化,正是这无处不在的山西商业文化,最终把观众的注意力激动到商业竞争上来,即使该片的化妆不够到位,以及大部分演员不够成熟,甚至当你感觉这部电视剧的画面不够大气,它也没有降低观众继续收看的欲望。只是到了结局阶段,杜淳饰演的晋中儒商田青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前晋商题材、移民题材、革命题材三种主题捏合的做法才显现出自相矛盾:一方面,“走西口”这个宏大的主题是持续几百年的移民历史,其最终目的是生存,而不是革命,也就是说,没有多少人为了最终走上革命道路而走西口;另一方面,从一开始到影片结束的绝大部分内容,《走西口》所描写的都是一个儒商的成长过程,最终走向上了革命道路的情节,显得不够真实,转变速度也太快,与之前冗沓的叙事节奏不相协调。剧中的情节离奇之处还不止这些,经不起严格历史考察和逻辑推敲的地方不少,尽管艺术只是揭露真实的谎言,但构建艺术作品的原料必须具有可信成分,这是《走西口》在牛年贺岁声中留下的些许遗憾。
三、结论
尽管《走西口》中对民国史事把握不够准确,但通过描绘“走西口”这一艰辛历程中的儒商田青,该片还是勾画了一个催人奋进的荧幕形象。屡屡出现在乡土文学、地方民歌等领域的“走西口”,第一次被搬上了电视剧的舞台,电视剧《走西口》必将引发更多同类主题的影视作品的涌现。
这部电视剧凭借着捏合晋商题材、移民题材、革命题材三个热门题材于一体,构成了《走西口》观众吸引力的基础,不过这样一种安排,再加上对于历史与文化的关注不够深入,导致了作品前后节奏不一致,影片主体昭示的山西晋商文化与最终的红色革命结局,不能形成一致的协调风格。
关键词:走西口;题材融合;历史剧;文学性
作者简介:郭羽西,女,贵州遵义人,现为贵阳市甲秀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影视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等。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2
《走西口》是继《闯关东》之后,第二部反映中国历史上移民浪潮的电视剧作。令人惊讶的是,中央电视台力推的《走西口》,尽管缺少重量级的大腕,主要演员也并不是山西本土演员,但这部电视剧还是成功演绎了历史上“走西口”的传奇故事,充分满足了观众对这部片子原有的期待,使原本艰苦的“走西口”移民之旅,带上了一层激情浪漫的色彩。
一、移民历史题材之勃兴
从《丑女无敌》到《关东大先生》,从《来电奇缘》到《胭脂雪》、《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往事》、《心莲》、《一个女人的史诗》等开年作品,代表着移民电视剧题材的兴起,同类作品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既无明星阵容的《走西口》却独占鳌头,不能不让人对其中的缘由玩味再三。
从某种意义上说,《闯关东》为《走西口》这部电视剧奠定了观众基础。首先是两部作品名称上的相对性,听上去几乎成了《闯关东》的姊妹篇,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只是“走”没有“闯”听那么有气势;其次,《闯关东》打响……
行为的最终标准,由此,在《走西口》中,表现的不再是逃荒的流民,而是具有远大抱负和商业道德的儒商。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中,“信”即诚信更能体现晋商的儒家商道,山西商人讲诚信的感人故事比比皆是,这是晋商得以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立足扬名的根本,在这一点上,更能表现晋中文化的独特气质,比起“红色偶像”杜淳,《乔家大院》中的陈建斌把握得更加到位。
这部电视剧中,导演已经突破传统,尽量起用青年演员来表现“走西口”这一古老主题,使本来很沉重的历史话题充满了青春的气息,用影视语言重塑了一个激情年代。影片的主角是田青,由青年演员杜淳扮演,从《敌营十八年》中的红色偶像江波,到《走西口》中靠双手打拼天下的晋商,这对演惯革命题材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好在阳刚与儒雅之气兼具的杜淳,气质与《走西口》中的田青这一角色相近,加之表演认真投入,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只是缺少了本应有的沧桑和稳重、老成,留下了一点遗憾。其他如苗圃饰演的豆花、王静饰淑贞,都能表现中国传统妇女吃苦耐劳、贤惠善良的本质,富大龙饰梁满囤是其中的另一亮点,作为反面人物,其表演恰到好处,准确地揣摩人物的心态,不温不火的表演,都是值得称道的地方。
也许,《走西口》选取题材更巧妙的地方还在于,捏合了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题材和《闯关东》为代表的人口迁徙题材于一体,充分利用时下这两部剧作打下的观众基础,在热门题材上寻找突破,辟出新意。如果考虑到在结局中,田青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那么,《走西口》的主题还融合了红色革命的励志因素,尽管不是其中的主体。可以说,这部电视剧中晋商题材、移民题材、革命题材三位一体的格局,构成了《走西口》在牛年走红的基础。我们相信,观众一致的好评与超出一般的关注,必将激发更多优秀的晋商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灵感。
二、主题与内容之悖论
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许多人都跨过长城,到水广地肥的河套地区谋生,形成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移民浪潮。《走西口》的故事背景被安排在民国初年的祁县,三年大灾害加上三年大旱,乡民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于是男人们离开故土,伴随着各种版本的《走西口》民歌,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走西口》这部电视剧,时间跨度很大,剧情涉及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直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讲述了田青、梁满囤、王南瓜、豆花等人走西口的传奇经历。
电影叙事中,“‘讲述’以‘听述’为前提,影像的‘叙事’以观众的观看、理解与阐释为基础。”《走西口》这部电视剧,第一次用艺术的手段,去勾画这些走西口山西人的无奈和辛酸、成功與喜悦、野心与良心、阴谋与爱情,虽然没有让人痛哭流涕的场景,也没有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但这是为人民群众非常熟悉但却很少被艺术演绎的题材,《走西口》在牛年最初到来的时候,走上了收视榜的前列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值得注意的是,当年走西口的主流是贫穷百姓,而不是破落地主,所以,剧中的主角田青,作为一个懂点武术的没落公子,他的发迹史怎么都难与走西口移民潮相配合,与人民群众业已熟悉的历史事实不相符合。二十世纪初年,山西人为了求生存,不得已大量迁移到内蒙古,其中的辛酸自不待言,但是把这段历史拔高成儒家文化的引导下走向未来,显然有众多不通的地方。
在每一集的演出中,观众都可以感受导演试图传达的晋中丰富的文化,正是这无处不在的山西商业文化,最终把观众的注意力激动到商业竞争上来,即使该片的化妆不够到位,以及大部分演员不够成熟,甚至当你感觉这部电视剧的画面不够大气,它也没有降低观众继续收看的欲望。只是到了结局阶段,杜淳饰演的晋中儒商田青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前晋商题材、移民题材、革命题材三种主题捏合的做法才显现出自相矛盾:一方面,“走西口”这个宏大的主题是持续几百年的移民历史,其最终目的是生存,而不是革命,也就是说,没有多少人为了最终走上革命道路而走西口;另一方面,从一开始到影片结束的绝大部分内容,《走西口》所描写的都是一个儒商的成长过程,最终走向上了革命道路的情节,显得不够真实,转变速度也太快,与之前冗沓的叙事节奏不相协调。剧中的情节离奇之处还不止这些,经不起严格历史考察和逻辑推敲的地方不少,尽管艺术只是揭露真实的谎言,但构建艺术作品的原料必须具有可信成分,这是《走西口》在牛年贺岁声中留下的些许遗憾。
三、结论
尽管《走西口》中对民国史事把握不够准确,但通过描绘“走西口”这一艰辛历程中的儒商田青,该片还是勾画了一个催人奋进的荧幕形象。屡屡出现在乡土文学、地方民歌等领域的“走西口”,第一次被搬上了电视剧的舞台,电视剧《走西口》必将引发更多同类主题的影视作品的涌现。
这部电视剧凭借着捏合晋商题材、移民题材、革命题材三个热门题材于一体,构成了《走西口》观众吸引力的基础,不过这样一种安排,再加上对于历史与文化的关注不够深入,导致了作品前后节奏不一致,影片主体昭示的山西晋商文化与最终的红色革命结局,不能形成一致的协调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