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地位,确立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关系,从而减轻传统的权威角色带给学生的紧张感,也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信任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的闹剧”。最后,语文教学的课堂是敞开着的,充满着自由的空气。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当做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带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教学双方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批判思维,这样做,可以使师生双方超越各种成见,在平等、深入的对话中探索知识,使语文教学充盈着创造的火花。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同时在探索、创新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现象中发现问题,学习思维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要达到这一目标,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和睦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性,接纳学生的意见,师生打成一片,在自由无拘束的气氛下才可以使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所以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教学。
实施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并不是不要课前准备,相反的,由于师生共同的思维激荡,教师面临更多知识性的挑战,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了解国情,了解世界,胸怀全球,获得新知识,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随着学生一起成长,随着世界一起成长,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长流水,为灵感和文思的活跃提供丰富的水源和燃料。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良好的环境。
二、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许多崭露头角、表现非凡的資优学生,他们的成就往往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们对某一方面特别有兴趣,利用课余时间钻研、快乐学习的成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若发现有特殊潜能的学生,则应以赏识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潜能。比如,我们在课堂欣赏柳永《雨霖铃》时,引导学生鉴赏文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多数同学达成共识,认为其动人处在于: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画面,本是无情物,但是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抓住学生欣赏的兴趣点,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联想,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有一名同学大胆假设,他认为这一幅画面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杨柳”二字,它是传统意义上“留”的谐音,但它关乎于两个人,其一,确指作者柳永自己,其二,“杨”大概就是那个送别柳永而又“执手相看泪眼”的难舍难分之人,正同毛泽东同志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指杨开慧烈士,柳指柳直旬烈士)相似。学生表现出了极为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以对文本的细读工夫为前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见解,从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三、为学生架设创造性思维的桥梁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不仅仅是一行行文字,也不是一个个简单抽象的概念,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即使一篇文质兼美的名文,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仍然是知识词语所代表的概念,而无表象构成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也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对作品所涵盖的意蕴就无法领略。科林伍德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透过汉语词语深含的生命底蕴,体悟生活的本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而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比如,苏轼的《定风波》一词,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学生架设探究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1)“一蓑烟雨任平生”:平生所经“烟雨”的含义何所指?“蓑衣”何所指?(2)“山头斜照却相迎”与“也无风雨也无晴”意义是否矛盾?(3)“归去”归向何方?于是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以往学习苏轼生平和经验,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已经不止是自然界的这场风雨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洗礼,但是这也磨砺了他的顽强意志,而对人生的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能够泰然处之,潇洒从容。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自觉地运用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学生认识到了苏轼旷达的一面,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选择,教会我们在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走入绝境的时候,应该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对待。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学既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科教学的语言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最佳学科,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最优化目标。
作者单位:巴州蒙中
一、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地位,确立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关系,从而减轻传统的权威角色带给学生的紧张感,也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信任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的闹剧”。最后,语文教学的课堂是敞开着的,充满着自由的空气。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当做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带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教学双方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批判思维,这样做,可以使师生双方超越各种成见,在平等、深入的对话中探索知识,使语文教学充盈着创造的火花。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同时在探索、创新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现象中发现问题,学习思维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要达到这一目标,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和睦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性,接纳学生的意见,师生打成一片,在自由无拘束的气氛下才可以使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所以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教学。
实施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并不是不要课前准备,相反的,由于师生共同的思维激荡,教师面临更多知识性的挑战,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了解国情,了解世界,胸怀全球,获得新知识,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随着学生一起成长,随着世界一起成长,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长流水,为灵感和文思的活跃提供丰富的水源和燃料。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良好的环境。
二、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许多崭露头角、表现非凡的資优学生,他们的成就往往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们对某一方面特别有兴趣,利用课余时间钻研、快乐学习的成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若发现有特殊潜能的学生,则应以赏识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潜能。比如,我们在课堂欣赏柳永《雨霖铃》时,引导学生鉴赏文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多数同学达成共识,认为其动人处在于: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画面,本是无情物,但是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抓住学生欣赏的兴趣点,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联想,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有一名同学大胆假设,他认为这一幅画面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杨柳”二字,它是传统意义上“留”的谐音,但它关乎于两个人,其一,确指作者柳永自己,其二,“杨”大概就是那个送别柳永而又“执手相看泪眼”的难舍难分之人,正同毛泽东同志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指杨开慧烈士,柳指柳直旬烈士)相似。学生表现出了极为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以对文本的细读工夫为前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见解,从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三、为学生架设创造性思维的桥梁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不仅仅是一行行文字,也不是一个个简单抽象的概念,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即使一篇文质兼美的名文,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仍然是知识词语所代表的概念,而无表象构成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也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对作品所涵盖的意蕴就无法领略。科林伍德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透过汉语词语深含的生命底蕴,体悟生活的本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而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比如,苏轼的《定风波》一词,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学生架设探究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1)“一蓑烟雨任平生”:平生所经“烟雨”的含义何所指?“蓑衣”何所指?(2)“山头斜照却相迎”与“也无风雨也无晴”意义是否矛盾?(3)“归去”归向何方?于是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调动以往学习苏轼生平和经验,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已经不止是自然界的这场风雨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洗礼,但是这也磨砺了他的顽强意志,而对人生的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能够泰然处之,潇洒从容。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自觉地运用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学生认识到了苏轼旷达的一面,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选择,教会我们在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走入绝境的时候,应该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对待。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学既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科教学的语言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最佳学科,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最优化目标。
作者单位:巴州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