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语文问题”成了提高语文学习有效性的又一个抓手。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然后在专题研究中主动地去获取、应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的语文学习活动。
一、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而是跨越学科界限,做到语文与历史、政治、科学、艺术及其他各学科的融合,并能围绕某个语文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实践性。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研究中充分体验学习、创造和获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研究语文问题、深入思考、追求真理的动力。
3.创造性。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由学生自发提出,或选择语文学科知识、语文问题等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充分挖掘潜力,显示潜在的智慧和才能。
4.合作性。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合作性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二、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1.获得亲自参与语文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语文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束。就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语文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语文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语文资料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语文信息。
3.学会合作和分享。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研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且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都需要在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获得锻炼和发展。
5.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祖国、民族的语文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语文科学对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对祖国语文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语文责任感和语文使命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的一般要求。与其他类型的中学语文学习方式相比,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语文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语文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性活动,获得语文感悟和语文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语文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学习尖子竞赛得奖。
2.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办法。
3.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是:
第一,开设讲座,参观访问。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储存,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第二,指导选题。中学语文研究课题可以由语文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确定题目。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切入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
第三,制订计划。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可以组织由语文教师参加或师生共同参加的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语文研究方案进行论证。
第四,实施研究。教师要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利用语文资源的指导。学生要做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
第五,处理结果,撰写报告。语文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语文教师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语文研究成果。
第六,组织语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这是整个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交流、研讨中,学生将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将敢于和善于申辩。■
一、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而是跨越学科界限,做到语文与历史、政治、科学、艺术及其他各学科的融合,并能围绕某个语文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实践性。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研究中充分体验学习、创造和获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研究语文问题、深入思考、追求真理的动力。
3.创造性。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由学生自发提出,或选择语文学科知识、语文问题等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充分挖掘潜力,显示潜在的智慧和才能。
4.合作性。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合作性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二、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1.获得亲自参与语文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语文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束。就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语文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语文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语文资料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语文信息。
3.学会合作和分享。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研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且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都需要在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获得锻炼和发展。
5.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祖国、民族的语文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语文科学对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对祖国语文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语文责任感和语文使命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的一般要求。与其他类型的中学语文学习方式相比,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语文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语文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性活动,获得语文感悟和语文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语文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学习尖子竞赛得奖。
2.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办法。
3.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是:
第一,开设讲座,参观访问。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储存,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第二,指导选题。中学语文研究课题可以由语文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确定题目。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切入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
第三,制订计划。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可以组织由语文教师参加或师生共同参加的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语文研究方案进行论证。
第四,实施研究。教师要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利用语文资源的指导。学生要做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
第五,处理结果,撰写报告。语文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语文教师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语文研究成果。
第六,组织语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这是整个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交流、研讨中,学生将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将敢于和善于申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