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细微,营造阅读亮点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ok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篇幅较长。特级教师林莘老师着眼于细微之处,巧妙引导学生想象、朗读、感悟,让悲惨刺痛人心,让美丽与快乐尽情,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徜徉在凡卡的精神世界里,和凡卡一起哀求,一起回忆,一起梦想……
  【片段一】丰满“打”字,触摸悲惨世界
  (屏幕出现凡卡信里“痛苦的学徒生活”这一段落)
  师:“打”——似乎很平常的一个字,请一个同学读“挨打”的部分,看看哪些字眼深深刺痛了你的心?(生读)
  师:“打”前面有一个字,注意到了吗?
  生:毒。
  师:“毒”是什么意思?
  生:狠狠的,很凶。
  师:一个“毒”字拖出好几种打的方式,请找出来。
  (生找出“揪、拖、揍、戳”等,屏幕上这几个字变红)
  师:设想你就是凡卡,头发被狠狠地揪、使劲地揪的时候,那会是怎样的状况?
  生:头痛极了。
  生:身体都倾斜了,快要倒了……
  师:对呀,太可怕了,请同学们想象描述。
  (屏幕出示:老板揪着我的头发,______;把我拖到院子里,______;拿皮带揍了我一顿,______)
  生: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我头像针扎一样;把我拖到院子里,我的手臂都快断了;拿皮带揍了我一顿,我当时就失去知觉了。
  ……
  师:九岁的孩子,竟遭如此毒打,这情景惨不忍睹,这画面触目惊心啊!带上情感读读这几句话。(生朗读,不少人眉头紧锁)
  师:一个“毒”字派生出这么多词,这么多词围绕一个“毒”字,同样是“毒打”,还能想象其他不同的打的方式吗?不出现“打”这个字。
  生:他用穿皮鞋的脚使劲往我身上踢。
  生:他用铁锤般的拳头对着我的胸口捶。
  生:一巴掌过来,我顿时天旋地转……
  师:老板、老板娘的打,何止一次两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一个如此天真、可爱、善良的孩子,天天遭此毒打,谁能不心痛?一起再读读这几句话。(生朗读,很多同学声泪俱下)
  【赏析】契诃夫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打”,一个平常的动作,契诃夫用极其简洁的语调叙述。林莘老师却巧妙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把词语的丰富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学生的心中。学生在一层又一层的表述中、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真正读出了词语的内涵——那是何其的“毒”;读出了自己的情感——那是何其的“悲惨”。 由此可见,动词的文本所呈现出的画面往往是鲜活的、灵动的。教师只有适时捕捉这些有灵性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准确把握动词传达出的形象,将画面激活,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
  【片段二】醉在“啦”里,走进美丽乡村。
  (屏幕出示“乡村夜景”这一段落)
  师:我们想象没有月亮的夜晚一定——
  生:很黑。
  生:很安静。
  师:可没想到的是——是什么?读——
  生: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师: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雪堆,全看得见。
  师:老师读得和你们一样吗?
  生:老师少读了“啦”字。
  师:多这个“啦”字有什么用?我们再读再体会。这一次你们读没带“啦”的,我读带“啦”的,比较比较。(屏幕上“啦”字迹变红)
  师:怎么样?多了“啦”字感觉如何?
  生:感觉特别亲切。
  生:觉得景色特别美。
  生:体现出凡卡激动的心情。
  生:多个“啦”字,感觉凡卡陶醉在美景里。
  师:把自己想象成凡卡,读出当时的感受。(学生在“啦”处陶醉,读出了凡卡激动、兴奋的心情)
  师:看似简单的、平凡的词却传达出了凡卡的情感,多有意思啊,咱们对读怎么样?(师生配乐对读这一段话)
  【赏析】“啦”在这里写出了凡卡回忆的甜蜜和乡村的美好,写出了故乡在凡卡心中的那一份亲切之感,与繁华然而冷酷的莫斯科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一语气助词往往被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忽略。越是让学生看到那一份美丽,就越能让他们感受凡卡现实的黑暗。林莘老师巧妙地隐去“啦”字,又还原“啦”字,不做过多的解读,只是让学生尝试读、用心听、细比较,其感受呼之欲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对文本某个关键词进行深度开发、掂量比较,不知不觉,你的课堂就会形成鲜明的节奏——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学生饶有兴致地品味语言时便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
  【片段三】一起“喳喳、吭吭”,享受快乐砍树
  (屏幕出示课文插图——“砍圣诞树”)
  师:仔细看图,联系课文内容,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喳喳”。
  生:“吭吭”。
  师:“喳喳”是什么的声音?“吭吭”是什么的声音?
  生:“喳喳”是冻了的山林的声音, “吭吭”是爷爷和凡卡的咳嗽声。
  师:喳喳,这边的山林在——
  生(少数):“喳喳”
  师:那边的山林也在——
  生(多数):“喳喳”“喳喳”……
  师:一阵风吹过,整个山林都在——
  生(全部):“喳喳”“喳喳”“喳喳”……
  师:再仔细听,那“吭吭”的咳嗽声是谁的?
  生:一个是爷爷的,一个是凡卡的。
  师:爷爷(对着学生呼唤),咳一下。凡卡呢(再对着学生呼唤)?也咳一下。
  (生自由模仿爷爷和凡卡的咳嗽声,咳嗽声、笑声响成一片)
  师:爷爷和凡卡的咳嗽声怎么不一样呢?
  生:爷爷是真的咳,小凡卡是学着咳,淘气鬼!装腔作势!
  师:在这空旷的山野间,是冻了的山林“喳喳”的响声,爷孙俩“吭吭”的咳嗽声和他们欢乐的笑声,多有趣呀!简简单单的两个象声词,却呈现出极其快乐的场面。
  【赏析】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师者,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象声词所营造的意境,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呢?林莘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这边的山林——”“那边的山林——”“整个山林——”,林莘老师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和“号手”的配合是那么的默契。“整个山林”“喳喳”响起时,听课教师的掌声也淹没了会场。随着爷爷和凡卡咳嗽声此起彼伏时,听课教师也不由咳了起来,接着是开怀的笑声,会场又成了空旷的山林……那是一份无法言喻的快乐!林莘老师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模仿声音,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语言文字,如此简单的象声词就这样构建起一个使心灵震颤的、快乐飞扬的学习过程。(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岩溪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他本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有着快乐的童年,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不料,一次突发的意外几乎把他完全击倒。  10岁那年,他和另外3个孩子在一个简陋的配电室旁玩捉迷藏。配电室的墙是用土砌的,很矮。他往墙上爬的时候,不幸触到了裸露的高压线。等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却永远失去了双臂。  突逢变故,他开始变得消沉。但是父母并没有因为他失去双臂就特别保护他,相反有时候
期刊
“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六年的,应当流动”写进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征求意见稿)》,在人们纷纷关注究竟如何制订切实有效的操作细则实行教师流动的时候,请别忘了要多给“流动教师”以心理关怀。  “流动教师”的困扰,有日常生活层面的,如语言交流障碍,饮食、生活、习惯差异;有教育环境层面的,如教育硬件的悬殊、教研氛围的区别;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如离开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来到陌
期刊
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备课组长严把作业关,严格规范资料征订, 江苏省镇江一中“问题导学”为师生减负。“过去,学生在高三这一年,仅物理就要做七八千道题!自从学校推出了‘防护网’般的改革措施,各科练习和作业都大大减少,像物理,有的老师把习题量减掉一半,但考试的效果并没减下来。”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的物理高级教师邹建平如是说。  3年来,镇江一中把学生从“题海”中“捞”起来,不开晚自习,双休日和寒暑假不补课
期刊
编者按:二甲中学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学。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积极倡导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主张校长不仅应该是一个行动者,还应该是一个思考者、引领者,更应该是上课的能手、理念的推手、改革的先行者。因为“生命化教育”,因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短短的两年时间,这所学校充满了生命活力,逐渐成了一所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校。     在“取法乎上”中提升教师品位   陶继新:凌校长好!
期刊
走进蒲江县实验外国语小学,最令人瞩目的是洋溢在师生脸上的自信与快乐,教室里不时传出朗朗的书声、悦耳的歌声;课间,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地嬉戏、运动……让你觉得这里与其说是校园不如说是一个乐园。欢乐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在美丽的校园里回荡,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自己的童年。这里,曾经是我们追梦的地方;今天,是孩子们放飞梦想的乐园。快乐,成为梦想腾飞的翅膀!孩子们的灿烂笑脸如盛开的鲜花在这块沃土上绽放,快乐教
期刊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既是学生对面积单位认识的一次拓展,也是学生空间观念上的一次飞跃。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建构1公顷的表象,我们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一、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    准备一节课,我们常常会从对自己或他人以往教学经验的回顾与反思开始,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总会有别样的收获。“认识公顷”的常见教学流程是:第一环节,出示一些图片,告诉学生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
期刊
孙子兵法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补给的效率和流畅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古代战争的成败,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事先做好准备,才能事半功倍。在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做好课前准备,就像古代战前准备“粮草”一样。本文所讲的课前准备主要是指小学生在上数学课前进行的准备,是学生在课外为学习新知所进行的相关准备,主要有特定物品准备、知识与经验准备、活动准备、心理准备等。    一、学生课前准备
期刊
在文本中感知形象,从形象中触摸社会生活,应当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写作思想。所谓“为时”,就是说文艺创作必须能反映时代现实,并为时代现实服务;所谓“为事”,就是说文艺作品必须写社会、写人民生活的具体事实,从而达到反映现实的目的。自然,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就必须认识社会生活。引导中学生这一群特殊的读者,
期刊
“悠悠古韵枫杨冠下传文化,默默园丁桃李花前育未来。”伫立在南昌市邮政路小学门口,记者立刻被眼前浮雕墙上这副对联所吸引。走进学校,明媚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操场旁一棵硕大的枫杨树映入眼帘。这棵粗壮、繁茂、葱茏的百年枫杨傲然屹立,像是一位长者在述说着岁月故事。小鸟们不时地从枫杨树上飞下来,环绕着校园发出婉转的鸣叫,像是在欢快地唱着歌儿……     悠悠枫杨翩翩舞     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
期刊
阅读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是不是善导。何为导呢?钱梦龙老师说最好的应该是“因势利导”。顺势而导,师逸而功倍;反之必师劳而功半。阅读教学应该开始于识“势”,展开于善“导”,最重要的是从质疑开始。  【片段】  生:题目是“三借芭蕉扇”,可孙悟空没有一次是借,这个题目不对?  师:你认为三次“借”可以换成什么呢?  生:第一次孙悟空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又踢又跳,硬要她交出扇子,铁扇公主不得不交出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