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艺术补白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37889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有丰富阅历、有深刻思想的人写的,而读诗的人则是在生活阅历和思考上比较浅的,这就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障碍。笔者从诗歌教学中提炼出一些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援引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诗歌;调动旧知,温故知新,以助学生解读诗歌。
  关键词:诗歌;隔膜;情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27-2
  古典诗歌以其凝练、概括、跳跃,给后世的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隔着千年的时光,学生读起来会有“隔”的感觉,不容易走进诗人的心灵,难以体悟诗中之妙。要想让学生读懂古诗,读出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李吉林老师对于情境教学有这样的诠释:“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教授学生相对比较陌生的诗歌时,创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诗化”的情境,再现、复活诗歌诞生时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样可以拉近学生和诗歌的距离,让学生读懂诗歌,领悟诗歌作者在诗歌中传递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想象,文学阅读与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品质,想象,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努力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基础上缘情入境,入境悟情,把自己变成诗人,结合文本以及课外补充的信息,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想象,“设身处地”,品味语言,体味作者在彼时的一种情感,达到一种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共鸣。
  《踏莎行》,秦观谪居时心境的外化、固化。
  作者秦观写下此词时的处境是怎样的呢?孤身处于旅馆之中。身处驿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又是怎样的呢?驿馆外春寒料峭,一个人躲在室内,听杜鹃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让谪居在外的游子内心涌起无尽的愁苦、凄楚,斜阳一点点沉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想象,文字便有了生命,有了生活的气息,不再是铅印的简单的方块字,人物亦不再遥远,人物清晰了,情感更近了,一堂课,因为有了想象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既培养了他们想象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更是走进文本,理解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有效途径。
  这些景象是作者在日暮时分的所见所闻。
  清晨,楼台被浓雾笼罩;夜晚,渡口被皎洁的月光消融;心中的桃源仙境,杳无踪迹,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努力之后的失落,前途的渺远,惆怅之情在文字中恣意流淌。
  这也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象,如果说“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作者触景生情,那么,“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则是作者因情造景。
  教师在课堂要努力用精练而诗化的语言,营造出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通过情境的营造,激活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尽最大可能地触摸到诗人脉搏的跳动,感受作者彼时彼刻的心情,达到读诗而体察诗情的境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的激发必须依托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多媒体、情境等教学资源。所以,激活学生建立在对文字的理解,对背景的熟悉的基础之上的想象力,还必须有教师的语言驾驭功底,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围绕文本展开对话的氛围,进而让学生亲近诗人、亲近诗歌。
  其次,援引生活,激活学生旧有的生活体验。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是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学理念之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他们获取的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把他们的生活体验激活,援引到课堂教学过程,使之和诗歌的情景相契合,从而拉近学生和诗歌的距离,引领学生感悟书本和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的近距离。
  在语文学习中,生活体验作为学生原有知识的一部分,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课文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融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吸收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需要我们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尽可能多地感受他们生活的独特体验,把他们的生活体验激活,变成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
  “郴江幸自绕郴州,为谁流下潇湘去?”百川东到海,是地理环境使然,不为心情,不为阴晴而改变,作者为什么还要有此永远没有答案的无厘头之问呢?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 你说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觉”学生熟悉的歌曲,耳熟能详的歌词,我们把歌词引入诗歌鉴赏课堂,在熟悉的体验中,体悟诗歌的“无理而妙”!歌词虽美,但一旦变成嗜睡中午的现实,便消失了他的诗意之美。于是,愤愤地起身,呵斥几句:烦死了,吵什么吵。花自飘零水自流,鸟在枝头鸣叫,这是他们的天性,不因你的喜欢或者不喜欢而开口或者闭嘴。而恰恰就是这样一句无厘头的问话,给了自己正午心绪一个宣泄的出口。这是我们的生活,却常常被我们忽略、遗忘,遗忘了我们的生活体验,让我们和诗人、诗歌的距离远了。激活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感悟诗歌,走进诗人,丰富人生。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读着隔着千年时光的宋人贺铸的词句,我和同学一起感受着江南六月的梅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似无还有,似断还续,窗外湿漉漉的天气,正是这首词的一个最生动、最鲜活的注脚。词写于宋代,而诞生词的景却可以绵延千年不变,突然记起了白坤峰老师的唐诗系列中的一句:总有一天你会遇上这首唐诗。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暮春三月,江南草长莺飞,一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对于生于江南,长于江南的学生来说,这几种喻体并不陌生,因为熟悉,所以就会悠然升起一种亲切感。年年梅雨,今又梅雨。身处江南的学生,不会不懂如梅雨一般的愁绪,他们浸染其中已经十几年了。
  诗歌是藏在生活中的,需要我们教师用智慧引导学生拨开生活的面纱,让一首首精致的小诗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教师教会学生,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诗歌之中,只是它藏了起来,需要我们睁开眼睛,叫醒耳朵,打开心灵,我们就会和一首首小诗相遇,相识,不再陌生。
  叶圣陶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受体验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最丰富的、亲切的、鲜活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挖掘、引导。
  最后,温故知新,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
  何为“温故知新”?通过温习故知,追溯以往所学,即可悟出新理,获得新知。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孔子提出的“温故知新”: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新”指今,指的是现在要学的知识或问题。“温故知新”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的社会实际。第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以此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和联想,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进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或创新,新旧知识实现连接,形成知识链,培养“知识树”。
  “闲情”即闲愁之意。在冯延巳《鹊踏枝》中有云: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闲愁最苦,却不可看,不可量,不可称,不可触摸的无形之物。高明的作家不是故作高深,把简单的写得深奥、晦涩;而是把深奥的描写得简单易懂,在读者的生活中可以找到诗词的影子,在诗词中,发现并感受其中的生活的片段。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在李白的笔下变得可以丈量;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在李煜的笔下变得可以看,可以用容器来衡量;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在李清照的笔下变得可以称重。贺铸亦是高明的,梅雨的绵长不断,春草的多,风絮的乱,贺铸将无形的愁写得可看、可触、可感。
  作者深重绵长的愁苦,源头在何处?那一个“凌波”、“芳尘”的女子,作者看那走路曼妙、轻盈婀娜的背影,只有用目光追随那渐行渐远的身影。无论心中怎样眷恋,却只能无可奈何、内心遗憾。于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想那女子青春年少,正是一段一去永不返的时光,谁与她一起度过呢?她只有朱门、花院、月桥才配得上她的容貌吧!幽僻寂静的居所,只有一年一度的春风,催开春花时才知道幽居深闺中女子的寂寞与惆怅吧!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将凝练的诗词变成“散文”很重要,在和学生将一个个精致的“诗核”放在我们生活的“温水”之中,诗歌的脉络就清晰可见,诗歌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学生就不会感觉陌生、隔阂,甚至抵触。
  蒋勋说:最好的诗句,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一生中去印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丰富体验,给予最好的诗句最美的注脚。
  旧有的知识是我们理解新知识的源泉,课堂上,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唤醒沉睡在心底的旧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就不再是难事。旧知识是过去背过的诗词,是过去的阅读体验,而将旧知识激活,就在新和旧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从此岸通向彼岸,从容、自由而快乐。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地打破学生和诗歌的“隔”,消除之间的“视域”局限,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而诗化的课堂,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唤醒学生旧有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实现诗歌、生活、课堂三者之间的完美融合,让学生读懂古诗,读出诗歌的意趣,进而让学生对诗歌不再陌生,进而提升自己的诗歌阅读素养,提高诗歌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水到渠成。
其他文献
摘要:在实践研究中,笔者通过志愿“学分制”活动,激励学生快乐实践,感受给予的愉悦,不断提升道德修养;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快乐地与书籍交朋友,博览群书,丰厚知识积淀,提升品德修养;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乐于实践,善于实践,培养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通过综合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享受幸福的校园生活。    关键词:三乐;评价;学分制;实践活动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培养美术特长生造型基础过程中的实录,通过平常教学中的点滴,展现普通中学美术特色教育。  关键词:美术特长生;造型基础;实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88-2  实录背景:  首先要介绍一下我所在的学校:它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美术特色学校,在本区有一定影响力,曾经招收过两届美术特色班,教学效果显著:多数学生均升入高中
摘要:教师指导语文学习,其实质就是以文本为载体,教师、学生、作者之间进行互动、沟通的“对话”过程。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形态之一,“对话”不仅讲究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在课堂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解读氛围,让他们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自己的独特感受经历对话过程,品味出语文的真实味道。  关键词:文本;课堂对话;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摘要: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能力培养之首,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33-1  一、引导学生在理解上下工夫  最新的阅读理论研究表明:在整体阅读中融
摘要:笔者以情境导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分别以影视作品、歌曲音乐、时事政治和身边资源为素材创设情境,从中结合图片展示、历史对比、情境小剧等手段来进行阐述,并对情境导入的创设注意事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情境导入创设需注重技巧性、新颖性和整体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过程服务,而情境导入展现得也会更完整。  关键词:情境导入;导入方式;导入事项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为加强中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培养学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创办了刊物《海天》,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由遐想;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89-1  诸葛亮躬耕於南阳,未出茅
摘要:本文从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的现状研究入手,从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切入,营造契合教师个体内在需要的、开放的、合作沟通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以此克服个人主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局限,回应区域名师工作室对教师自身变革的需求及其为之所做的努力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教育评价;以人为本;有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05-
摘要:我们应该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乐于表达,有表达的自信心,逐步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为其今后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口语交际;语文教材;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27-2    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是人们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的基
摘要: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用教材丰富学生的情感,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情感教学;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21-1  一、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  让怎样的情愫弥漫课堂,浸润学生心
摘要:小学体育教育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更是要帮助他们从小养成敢于面对、敢于承担的性格品质,培养孩子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得小学生的身心都得到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抗挫力培养;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77-1  一、小学生心理特征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中往往是独生子女,对长辈的依赖性比较强,家长对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