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生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从新时代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入手,当民生改善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路径的探讨。
关键词:民生问题;十九大;长远利益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之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的发展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同时也指出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同时人民群众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基本力量,保障民生在根本上来说,就是保障党和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的工作需要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1.1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不仅是体现着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更体现着我们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一切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办事的能力、短期与长远相结合精心规划,精准施策的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要从经济建设方面入手,也需要对当前民生的短板形成清晰的认识,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并通过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来进行实现,最终达到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以及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堅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来的民生保障制度涉及群众面最广、涉及群众利益最深、涉及群众的问题最具体,给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落实好各项工作的重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进一步彰显着党的根本立场。
1.2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顺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充分说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扩大。而这一变化对于民生工作带来了更新、更高的挑战。从这个层面来说,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有利于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更加夯实了民生保障基础。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而改革是发展的灵魂。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保障与改善民生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惊人的成就。新时代的背景下,改革创新仍然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保障与改善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为了让民生工作更上一个层级,必须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要利用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手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为解决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打下基础。
1.3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当“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时,我国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将享有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更加美丽、更加安康的生活。当前,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福祉。这些民生工作的落实,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推进民生保障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因此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广大党员干部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谋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把握的主要难题
2.1要深刻把握我国国情中存在的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民生的保障与改善是建立在“变”与“不变”的基础上的。首先,我国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以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次,虽然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当前这个阶段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尽管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水平健康发展,但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处于较低的状态。因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不变的。党和国家的相关工作,就是要在这个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牢牢地把握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来进行展开。这一现实让我国需要在未来的阶段之中,不断地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2.2要深刻认识新时期人民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经历过长期的改革开放之后,已经形成了重大的变化,同时人民群众的需求相较于以往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推进的过程中,社会价值日趋多元,人们的生活重心发生了较大的转移,物质上的需求不再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唯一重心,人民群众更倾向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不能再完全照搬以往的经验,不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作为一个标准,而应当对人民群众在物质、精神和自我实现等方方面面的需求进行同等的重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安全感、获得感、归属感等成为当前人民群众需求的重点,同时由于社会价值的分化,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日渐成为人民群众需求构成中的主要内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开展,需要重点围绕当前人民群众这方面的需求来进行,保证群众的意愿、人格等抽象观念得到应有的尊重。 2.3要深刻了解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之下,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首先,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不同地区在硬实力与软实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的存在,对相关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导致了各地區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现象。以我国江苏省为例,2018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约为92595.4亿元,而新疆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2199.08亿元;其次,由于地区潜力释放不够、发展程度不足和地区存在的短板问题等,造成的发展不充分现象也是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以新疆地区为例,在2018年新疆第三产业增加值约为5584.02亿元,增长约为8.0%,在高增长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当前新疆地区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仍然相对薄弱的问题。
三、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的路径选择
3.1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着手
保障和改善民生终究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因此不断地加强党的建设,让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一步。首先,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98年的辉煌历程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全中国各族人民群众走向辉煌的道路,因此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章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只有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将忠于党和人民作为工作的核心,才能促进工作的有效性得以显现;其次,必须反复强调执政为民的理念。人民群众是民生工作的主体,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获益,从而为后续的工作形成坚实的基础;最后,严格党的纪律。民生工作是否能够有序地开展,在于相关工作人员对党的纪律、党的纲领的恪守程度,因此不断地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的纪律是保证民生问题改善的基本路线。
3.2保障与改善民生要把客观实际与主观思想相结合
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之下,一件一件地去落实好,并进行持续的推进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当前的客观实际形成充分的认识,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措施。主观符合客观不仅是党和政府在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础,同时也应当作为改善与发展民生的工作标准,以实现民生问题得以切实地解决。因此,客观实际与主观思想一定要紧密相联。
3.3保障与改善民生要正确把握两个“中心”之间的关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党进行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方针。在各项工作的推进中以经济基础为是中心,但不管怎么发展,发展的结果由人民为中心的,因此这两者的关系不是相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进行民生的改善与保障过程中,需要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也是我国民生改善与保障的核心。党各项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由此可以看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实际上是统一的。在明确了这一特征之后进行工作的开展,就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将自身的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并切实地以经济建设的方式,来进行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工作,促进共同富裕的理想实现。
3.4提升质量改善民生要从“三最”着手
从基本的保障民生到更高质量的改善民生,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民生的改善和保障需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上入手。因为,这些问题一方面集中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在解决矛盾、满足人民需求过程中的办事能力。以医保为例,因为受到区域划分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人民选择医疗水平高的医院去就医。只要自己所属区域的医院能就医,不愿意给病人开转院证到更高一级的医院去就医。没有转院证的情况下,病人要面临着全部费用自费而享受不了医保政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跟人民现实需要不相应的问题。因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应该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当作抓手去着力解决。
3.5短期与长远相结合精心规划、精准施策
在进行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仅要善于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需要,更要注重满足人民群众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在不断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眼前利益,更要为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奠定基础;在满足眼前需求的同时为长远需求做出谋划,合理规划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精准施策。如在当前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教育问题上,一方面需要对实际的教育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改进,保障人民群众当前的教育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也要从长远的角度入手,对师资力量、教育体制等进行整体和全面的提升,并不断地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民生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只有真正地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统一和结合,才能对工作成效形成有力的保障。在当前的民生工作之中来看,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实现民生的改善与发展,促进人民群众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全党同志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和更为艰苦的努力。新时代,我们担当着新的使命和责任,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上取得历史性的成就,满足人民更多的需要谱写新时代的光辉篇章。
参考文献:
[1]温家宝. 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 求是, 2010(7):3-16.
[2]郑功成.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民生为本[J]. 前线(5):23-27.
[3]新疆统计年鉴
[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
[5]姜婷婷,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及当代价值[D],辽宁工业大学,2019年3月
关键词:民生问题;十九大;长远利益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之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的发展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同时也指出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同时人民群众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基本力量,保障民生在根本上来说,就是保障党和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的工作需要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1.1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不仅是体现着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更体现着我们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一切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办事的能力、短期与长远相结合精心规划,精准施策的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要从经济建设方面入手,也需要对当前民生的短板形成清晰的认识,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并通过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来进行实现,最终达到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以及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堅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来的民生保障制度涉及群众面最广、涉及群众利益最深、涉及群众的问题最具体,给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落实好各项工作的重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进一步彰显着党的根本立场。
1.2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顺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充分说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扩大。而这一变化对于民生工作带来了更新、更高的挑战。从这个层面来说,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有利于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更加夯实了民生保障基础。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而改革是发展的灵魂。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保障与改善民生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惊人的成就。新时代的背景下,改革创新仍然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保障与改善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为了让民生工作更上一个层级,必须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要利用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手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为解决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打下基础。
1.3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当“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时,我国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将享有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更加美丽、更加安康的生活。当前,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福祉。这些民生工作的落实,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推进民生保障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因此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广大党员干部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谋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把握的主要难题
2.1要深刻把握我国国情中存在的变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民生的保障与改善是建立在“变”与“不变”的基础上的。首先,我国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以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次,虽然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当前这个阶段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尽管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水平健康发展,但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处于较低的状态。因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不变的。党和国家的相关工作,就是要在这个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牢牢地把握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来进行展开。这一现实让我国需要在未来的阶段之中,不断地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2.2要深刻认识新时期人民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经历过长期的改革开放之后,已经形成了重大的变化,同时人民群众的需求相较于以往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推进的过程中,社会价值日趋多元,人们的生活重心发生了较大的转移,物质上的需求不再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唯一重心,人民群众更倾向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不能再完全照搬以往的经验,不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作为一个标准,而应当对人民群众在物质、精神和自我实现等方方面面的需求进行同等的重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安全感、获得感、归属感等成为当前人民群众需求的重点,同时由于社会价值的分化,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日渐成为人民群众需求构成中的主要内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开展,需要重点围绕当前人民群众这方面的需求来进行,保证群众的意愿、人格等抽象观念得到应有的尊重。 2.3要深刻了解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之下,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首先,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不同地区在硬实力与软实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的存在,对相关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导致了各地區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现象。以我国江苏省为例,2018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约为92595.4亿元,而新疆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2199.08亿元;其次,由于地区潜力释放不够、发展程度不足和地区存在的短板问题等,造成的发展不充分现象也是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以新疆地区为例,在2018年新疆第三产业增加值约为5584.02亿元,增长约为8.0%,在高增长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当前新疆地区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仍然相对薄弱的问题。
三、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的路径选择
3.1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着手
保障和改善民生终究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因此不断地加强党的建设,让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一步。首先,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98年的辉煌历程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全中国各族人民群众走向辉煌的道路,因此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章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只有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将忠于党和人民作为工作的核心,才能促进工作的有效性得以显现;其次,必须反复强调执政为民的理念。人民群众是民生工作的主体,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获益,从而为后续的工作形成坚实的基础;最后,严格党的纪律。民生工作是否能够有序地开展,在于相关工作人员对党的纪律、党的纲领的恪守程度,因此不断地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的纪律是保证民生问题改善的基本路线。
3.2保障与改善民生要把客观实际与主观思想相结合
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之下,一件一件地去落实好,并进行持续的推进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当前的客观实际形成充分的认识,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措施。主观符合客观不仅是党和政府在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础,同时也应当作为改善与发展民生的工作标准,以实现民生问题得以切实地解决。因此,客观实际与主观思想一定要紧密相联。
3.3保障与改善民生要正确把握两个“中心”之间的关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党进行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方针。在各项工作的推进中以经济基础为是中心,但不管怎么发展,发展的结果由人民为中心的,因此这两者的关系不是相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进行民生的改善与保障过程中,需要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也是我国民生改善与保障的核心。党各项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由此可以看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实际上是统一的。在明确了这一特征之后进行工作的开展,就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将自身的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并切实地以经济建设的方式,来进行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工作,促进共同富裕的理想实现。
3.4提升质量改善民生要从“三最”着手
从基本的保障民生到更高质量的改善民生,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民生的改善和保障需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上入手。因为,这些问题一方面集中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在解决矛盾、满足人民需求过程中的办事能力。以医保为例,因为受到区域划分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人民选择医疗水平高的医院去就医。只要自己所属区域的医院能就医,不愿意给病人开转院证到更高一级的医院去就医。没有转院证的情况下,病人要面临着全部费用自费而享受不了医保政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跟人民现实需要不相应的问题。因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应该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当作抓手去着力解决。
3.5短期与长远相结合精心规划、精准施策
在进行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仅要善于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需要,更要注重满足人民群众更多更高层次的需要。在不断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眼前利益,更要为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奠定基础;在满足眼前需求的同时为长远需求做出谋划,合理规划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精准施策。如在当前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教育问题上,一方面需要对实际的教育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改进,保障人民群众当前的教育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也要从长远的角度入手,对师资力量、教育体制等进行整体和全面的提升,并不断地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民生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只有真正地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统一和结合,才能对工作成效形成有力的保障。在当前的民生工作之中来看,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实现民生的改善与发展,促进人民群众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全党同志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和更为艰苦的努力。新时代,我们担当着新的使命和责任,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上取得历史性的成就,满足人民更多的需要谱写新时代的光辉篇章。
参考文献:
[1]温家宝. 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 求是, 2010(7):3-16.
[2]郑功成.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民生为本[J]. 前线(5):23-27.
[3]新疆统计年鉴
[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
[5]姜婷婷,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及当代价值[D],辽宁工业大学,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