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中,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 主体地位 提高 效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应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益。
一、抓好课前演讲,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表达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的重要性。口头语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书面语的写作,基于这种认识,我尝试在班级开展课前10分钟的演讲。每次演讲,都由一人主持,如元旦联欢会那样各个演讲节目之间都要有必要的精彩的过渡。另外,一人讲诗,一人讲几个成语,一人就生活学习的某种现象进行评论演讲。讲后,由全员参与评价,所有演讲内容要积累到积累本上,这样,每堂课都能锻炼数十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书面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二、放手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开创师生平台,让教师真正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同学生一道发现、研究、理解、创新、学习和提高。
1.用心积累,汲取汉字精髓。放手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出应重点掌握的字音、词义,相互讨论、交流、记录,记住这部分字词的音、形、义,再找出全文的精彩词句段,全员补充,做好积累,分析精彩的地方,说明原因,这就不失时机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在积累词语的时候,为增强记忆,挖掘汉字的奥妙,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汉字。如驾驭的“驭”,让学生明白“又”就是手的演化,意思就明确了。再如“炙烤”的炙,让学生明白“月”即“肉”的演化,意思自然明了。“臊、澡、藻、操”一系列形声字都可以让学生分析此字读此音、此形表达此意的原因,从而了解汉字的源远流长与独特魅力。
2.质疑讨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允许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鼓励百花齐放,自圆其说,发散思维。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苏轼被贬,为何有如此心境观赏月光”这一问题,在轻松的氛围中,有的认为苏轼离开官场快乐,不想看到那黑暗的社会官场;有的则认为离开官场之所以快乐,表明对社会不关心,自我遁世;有的则认为被贬不见得一定伤悲,毕竟有好友陪伴;又有的认为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旷达。如此发散的思维让老师欣慰,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就会有更好的解释,获得最佳的答案,就这样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各抒己见。久而久之,个性思考会形成一种习惯。分析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也增强了。
3.开创师生平台,同学生一起成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学相长,历来为教师之共识。在教学中,备课中准备不到的问题,学生可能比我们想得更全面,必然更能丰富我们的认识。如《纸船》一文,学生就指出了“从舟上抛下海里”中的“舟”不能改为“船”,不仅仅因为与上文重复,更因为舟的形体小,更能衬托出冰心的孤独无依,越能激起对母亲的思念,让老师倍感惊讶。尽管我只认为是重复,但最终屈服于学生,因为学生的考虑更全面,而这更是因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给他们思维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三、拓展延伸,思想教育与写作水平共同引导
“文以载道”,教科书的每篇文章都有精彩的主题与深刻的教育意义,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如学过了《斑羚飞渡》一文,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感想,有的就认为应该学习斑羚自我奉献精神;有的认为人类太自私、太可恶,因为生命是平等的,为何如此残忍地把他们逼到伤心崖;有的又认为人与斑羚比较,应自愧不如,无组织无纪律,没有集体荣誉感。这些想法本身是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自发觉醒的。同时,课文中的很多写作方法都是有其独特的写作指导作用,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用好这些方法进行写作指导。如我们在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联想”与“想象”这两个概念,我就地取材,在课堂的最后环节端上一盆普通的菊花,让学生们进行联想与想象,结果让我由衷惊讶和喜悦,学生由花开想到了青春,好花不常开,青春也易逝,应珍惜时间;想到了绿叶的衬托,生活中那些甘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想到了勤奋耕耘的人,正是那些辛勤园丁的写照等等。学生那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仅锻炼了思维,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思想教育,也为写作打下基础,又使学生对联想与想象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更透的认识。
总之,开创平台,师生对话;大胆放手,合作探究;思想艺术,一起领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这样就一定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享受主体地位的愉悦,从而创新思维,培养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江苏睢宁县睢城实验小学;221200)
【关键词】语文课堂 主体地位 提高 效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应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益。
一、抓好课前演讲,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表达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的重要性。口头语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书面语的写作,基于这种认识,我尝试在班级开展课前10分钟的演讲。每次演讲,都由一人主持,如元旦联欢会那样各个演讲节目之间都要有必要的精彩的过渡。另外,一人讲诗,一人讲几个成语,一人就生活学习的某种现象进行评论演讲。讲后,由全员参与评价,所有演讲内容要积累到积累本上,这样,每堂课都能锻炼数十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书面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二、放手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开创师生平台,让教师真正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同学生一道发现、研究、理解、创新、学习和提高。
1.用心积累,汲取汉字精髓。放手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出应重点掌握的字音、词义,相互讨论、交流、记录,记住这部分字词的音、形、义,再找出全文的精彩词句段,全员补充,做好积累,分析精彩的地方,说明原因,这就不失时机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在积累词语的时候,为增强记忆,挖掘汉字的奥妙,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汉字。如驾驭的“驭”,让学生明白“又”就是手的演化,意思就明确了。再如“炙烤”的炙,让学生明白“月”即“肉”的演化,意思自然明了。“臊、澡、藻、操”一系列形声字都可以让学生分析此字读此音、此形表达此意的原因,从而了解汉字的源远流长与独特魅力。
2.质疑讨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允许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鼓励百花齐放,自圆其说,发散思维。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苏轼被贬,为何有如此心境观赏月光”这一问题,在轻松的氛围中,有的认为苏轼离开官场快乐,不想看到那黑暗的社会官场;有的则认为离开官场之所以快乐,表明对社会不关心,自我遁世;有的则认为被贬不见得一定伤悲,毕竟有好友陪伴;又有的认为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旷达。如此发散的思维让老师欣慰,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就会有更好的解释,获得最佳的答案,就这样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各抒己见。久而久之,个性思考会形成一种习惯。分析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也增强了。
3.开创师生平台,同学生一起成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学相长,历来为教师之共识。在教学中,备课中准备不到的问题,学生可能比我们想得更全面,必然更能丰富我们的认识。如《纸船》一文,学生就指出了“从舟上抛下海里”中的“舟”不能改为“船”,不仅仅因为与上文重复,更因为舟的形体小,更能衬托出冰心的孤独无依,越能激起对母亲的思念,让老师倍感惊讶。尽管我只认为是重复,但最终屈服于学生,因为学生的考虑更全面,而这更是因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给他们思维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三、拓展延伸,思想教育与写作水平共同引导
“文以载道”,教科书的每篇文章都有精彩的主题与深刻的教育意义,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如学过了《斑羚飞渡》一文,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感想,有的就认为应该学习斑羚自我奉献精神;有的认为人类太自私、太可恶,因为生命是平等的,为何如此残忍地把他们逼到伤心崖;有的又认为人与斑羚比较,应自愧不如,无组织无纪律,没有集体荣誉感。这些想法本身是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自发觉醒的。同时,课文中的很多写作方法都是有其独特的写作指导作用,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用好这些方法进行写作指导。如我们在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联想”与“想象”这两个概念,我就地取材,在课堂的最后环节端上一盆普通的菊花,让学生们进行联想与想象,结果让我由衷惊讶和喜悦,学生由花开想到了青春,好花不常开,青春也易逝,应珍惜时间;想到了绿叶的衬托,生活中那些甘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想到了勤奋耕耘的人,正是那些辛勤园丁的写照等等。学生那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仅锻炼了思维,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思想教育,也为写作打下基础,又使学生对联想与想象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更透的认识。
总之,开创平台,师生对话;大胆放手,合作探究;思想艺术,一起领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这样就一定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尽情享受主体地位的愉悦,从而创新思维,培养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江苏睢宁县睢城实验小学;22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