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国文化“意象说”
中华民族具有独立的美学体系,是以“意象”为灵魂的。李泽厚先生认为:“正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是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情理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从先秦到如今,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美学观一直都是沿此精神发展的,由情感而产生的意向是其发展的主线,只不过是代有不同的特征而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征。
“意象”一词比较玄妙,换个直白之词可叫做“写意”。“写意”是个宽泛的、没有针对性的文化概念,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或理想境界。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都可冠之“写意”二字,传统的水墨画、彩墨画有写意、兼工带写之说,有“写意性舞蹈”,有“写意性音乐”,有“写意性戏曲”(京剧是最为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雕塑也有了“写意雕塑”,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中国写意雕塑的代表之作。对此,一时间大家对此议论纷纭,“写意雕塑”毁誉之声各半。
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会产生如此大的分歧?我以为这个“写意雕塑”的提法本身有问题,有以偏概全之嫌,大家对“写意雕塑”的认识原本就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如此一来更是谬之千里。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应该回到“什么是写意”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来。只有真正弄清楚了什么是“写意”,才能搞清写意与非写意的分野,也才能搞清写意雕塑与非写意雕塑的区别。
二、何谓“写意”
“写意”,就是表露心意的意思。
“写意”一词,由来已久。《战国策·赵》二:“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宋鲍彪注曰:“写,犹宣也。”这是“写意”的本意。“写意”,作为—个美学概念时,也是用其本意来揭示艺术真谛:艺术就是艺术家情感的表露。只要是表达情感和倾述心意的艺术,不论何种方式,都可以称作写意艺术。
三、“工笔”与“写意”之辩
写意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就是东方美学观,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民族认同。
然长期以来,历代的学者和艺术家们把写实严谨的彩墨绘画(勾勒、渲染、填彩)叫做工笔画,如顾恺之、阎立本、李思训、周日方、顾闳中、周文矩、赵佶、崔白等人的作品;而把非写实的狂放简笔绘画(彩墨、水墨)叫做写意画,如米芾、惠崇、马和之、赵孟频、徐渭、林良、吕纪、石涛、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作品。这样的分野大错而特错,这样就把中国数千年的传统艺术简单化、肤浅化了。
什么是工笔画?工笔: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
那么,什么样的画是写意画呢?写意: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还有一种说法: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以精炼之笔勾勒物之神意,不以工细形似见长。”二者大同小异。其实写意画应该成为“粗笔画”更为贴切。
我以为这种观点是有偏颇的,是皮相之判。因为它仅是从简单的技法层面,从形而下的层面而言的,而不是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看待的。“工笔”与“写意”这两个概念并不是相对而言的。就技法而言,工笔画也是写意画的一部分。其实,工笔就是一种技法,而写意则是美学概念。双勾填色、三矾五染、精耕细作、严谨巧密的工笔画,与直抒胸臆、笔触阔大、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泼墨泼彩画同样写意。写意未必非形似。看一件作品是否写意,唯一的条件就是作品中是否表露了作者的心意和真情实感。
四、“写意”性雕塑
“雕塑”一词,非出中土,乃近代自西方舶来。在中土的文化概念里,“雕”和“塑”是两回事。但是,自西方舶来的文化概念很多,我们都已经完全接受了,譬如“民主”“自由”“科学”“传播”“广告”等。现在“雕塑”一词已经沿用了百年,已经约定俗成了,再冠之以“写意”二字更无妨。
我以为,起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理论,完全可以适用于雕塑艺术作品的批评,尤其是具有中国文化味道的雕塑作品创作中来。因为,根据“写意”的本意可以说,凡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雕塑作品,不管是严谨、写实、具像的,还是非严谨、写实、抽象的雕塑作品,只要不是对自然对象的再现与忠实描摹,而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物象的把握意趣,都可称之为写意之作,都具有“写意性”,直言“写意雕塑”也未尝不可。
五、“写意”性雕塑的特征
决定一件雕塑作品是否具备“写意性”的主要因素在于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于艺术样式,与创作使用的技法、创作时间的长短、使用的材料,以及所表现的内容和题材没有必然的联系。
“写意雕塑”作品具备独特的审美指向和艺术格调,具有独特的气象,也具有独特的语言与形式,更具有独特的意境。那么,“写意雕塑”与“非写意雕塑”的区别在哪里?“写意雕塑”有哪些特征?换句话说,说一件雕塑作品具备“写意陛”,是“写意雕塑”,应该同时具备哪几个条件?
1、从作品感觉上,要气韵生动
“写意雕塑”第一个所必须讲求的“气”,“气”是“写意雕塑”的灵魂,也是作为中国艺术形式所必须具备的首要因素。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云:“文以气为主。”文学讲“气”,艺术更讲“气”。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就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品评的第一标准。“气”是一种看得出却摸不着的东西,是依托物质而存在的精神。“写意雕塑”是艺术家表现情感的艺术形式,在痛快淋漓地抒发情感的过程之中,必定以气贯之始终。艺术家表现感的过程之中,必定以气贯之始终。
2、从作品视觉上,要势如破竹
“写意雕塑”其次所必须讲求的为“势”。“势”是由“气”衍生出来的。所谓的“势”,其实就是储藏着能量的“气”,是一种势能。“势”为“写意雕塑”的生命,是一种张扬而难以遏制的活力,是一种不可言状的冲击力。东晋顾恺之《论画·孙武》云:“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构图决定艺术的形式,形式产生形势。“势”与“气”,导致了作品的不可确定因素。正如战国孙武《孙子·势》所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3、从创作手法上,要无拘无束
“写意雕塑”的创作,不论是严谨、写实、具像的,还是非严谨、写实、抽象的雕塑作品,形神兼备也好,意到笔不到也好,在乎似与不似之间也罢,都要自然顺畅,神完气足,不要有任何条条框框,受任何形式法则的约束和限制。方法只是艺术创作的工具,不是准绳,更不是使用方法的目的,不是为方法而方法。所以,创作方法要灵活,是人在用法而不是人为法所用。
清代郑燮云:“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燮为江君颖长作此大幅,极力仿之,横涂竖抹,要自笔笔在法中,未能一笔逾于法外。”’石涛的“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是无法之法,是一种至法。郑燮的“笔笔在法中,未能一笔逾于法外,”是有法之法,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法。正如清代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所云:“夫画山水,守法须活,变法须活。”
4、从表现形式上,要言简意赅
“写意雕塑”的艺术语言,不是繁缛,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应该洗练一些;应该是明朗准确的表达,而不是曲折、隐晦的反映。过度的繁琐,过于注重细节的描绘与刻画,会削弱作品整体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明代刘世儒在《雪湖梅谱》中云:“写梅十二要:一墨色精神,二繁而不乱,三简而意尽……”清代恽南田亦云:“过于刻画,未免伤韵。”
但是,这并不是说“写意雕塑”要直白的表现,使人一览无余。“写意雕塑”在言简意赅的基础上,追求含蓄,追求耐人寻味。
5、从艺术格调上,要清新脱俗
“写意雕塑”的艺术格调,应该是高雅脱俗,远离世俗的功名利禄的纠缠与烦扰,摆脱一切欲望的诱惑。在拙著《〈石涛画语录〉新解》之《〈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初探》中,这样写道:“远尘、脱俗是艺术创作追求意境的第一要义,能否远尘脱俗是高雅与低俗的分水岭。远离物质、财富、权力、功利、名利等欲望和一切尘俗杂念的纠缠、纷扰,脱去尘俗之气,才能在创作时充分自由、无所牵挂,没有任何拘束,作品自然产生超脱、自由的境界。石涛也主张画家应除愚去昧以通智达清,摆脱俗气以得明哲之界。认为‘愚者与俗同识。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
古人关于艺术格调的论述品评颇多,足以借鉴。如《芥子园画谱·去俗》有云:“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稚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侵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清代邹一桂亦云:“画忌六气:一日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日匠气,工而无韵;三日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日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
6、从文化内涵上,要有书卷气
“写意雕塑”虽然不以题材和内容为主要的甄别标准,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所折射的应该是艺术家的个人文化素养,有浓郁的文化味道,也就是常说的有书卷气。书卷气来自于艺术家常年的手不释卷。明代李日华《墨君题语》云:“绘事必须多读书,读书多,见古今事变多,不狃(引者注:因袭、拘泥之意。)狭劣见闻,自然胸次廓彻,山川灵奇,透入性地时一洒落,何患不臻妙境?予瞻雄才大略,终日读书,终日谈道,论天下事……”画家如此,雕塑家也应该如此。艺术家文化修养的高低,可以说完全体现在他的作品上。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画要读书》云:“昔人评大年画,谓胸中必有千卷书……”
文化修养低的人或者说是胸无点墨者,是匠人,不是艺术家。匠人是不可能创作出写意作品来的。
7、从艺术境界上,要有诗情画意
“写意雕塑”作品应该具有诗的意境。没有诗情画意的作品,没有意境的作品,没有浪漫色彩的作品,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彻底倾诉作者情感的,所以就不是“写意雕塑”作品,不管作者使用了何种手法。北宋张舜民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写意雕塑”作品也应该是“有形诗”。
笔者曾云:“中国的造型艺术注重的是写意,讲究的是形神兼备,通过对意象的塑造和对形神的抒发来创造一种诗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所特有的美学概念。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远与浅薄便成了中国画品评的重要标准之一。”雕塑的品评也同样如此。
8、从艺术效果上,要赏心悦目
不管何种形式、何种内容、何种材料、何种技法,“写意雕塑”作品最后达成的艺术效果应该是美的,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写意雕塑”作品,应该给读者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情感上有一种共鸣的快感。
关于对“写意雕塑”的界定,以及对“写意雕塑”与“非写意雕塑”之区别的论述,诚乃笔者管见,亦属一家之言。今不忖乖舛,希望得到读者和专家学者的批评,与志同道合者共商。
中华民族具有独立的美学体系,是以“意象”为灵魂的。李泽厚先生认为:“正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是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情理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从先秦到如今,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美学观一直都是沿此精神发展的,由情感而产生的意向是其发展的主线,只不过是代有不同的特征而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征。
“意象”一词比较玄妙,换个直白之词可叫做“写意”。“写意”是个宽泛的、没有针对性的文化概念,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或理想境界。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都可冠之“写意”二字,传统的水墨画、彩墨画有写意、兼工带写之说,有“写意性舞蹈”,有“写意性音乐”,有“写意性戏曲”(京剧是最为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雕塑也有了“写意雕塑”,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中国写意雕塑的代表之作。对此,一时间大家对此议论纷纭,“写意雕塑”毁誉之声各半。
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会产生如此大的分歧?我以为这个“写意雕塑”的提法本身有问题,有以偏概全之嫌,大家对“写意雕塑”的认识原本就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如此一来更是谬之千里。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应该回到“什么是写意”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来。只有真正弄清楚了什么是“写意”,才能搞清写意与非写意的分野,也才能搞清写意雕塑与非写意雕塑的区别。
二、何谓“写意”
“写意”,就是表露心意的意思。
“写意”一词,由来已久。《战国策·赵》二:“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宋鲍彪注曰:“写,犹宣也。”这是“写意”的本意。“写意”,作为—个美学概念时,也是用其本意来揭示艺术真谛:艺术就是艺术家情感的表露。只要是表达情感和倾述心意的艺术,不论何种方式,都可以称作写意艺术。
三、“工笔”与“写意”之辩
写意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就是东方美学观,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民族认同。
然长期以来,历代的学者和艺术家们把写实严谨的彩墨绘画(勾勒、渲染、填彩)叫做工笔画,如顾恺之、阎立本、李思训、周日方、顾闳中、周文矩、赵佶、崔白等人的作品;而把非写实的狂放简笔绘画(彩墨、水墨)叫做写意画,如米芾、惠崇、马和之、赵孟频、徐渭、林良、吕纪、石涛、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作品。这样的分野大错而特错,这样就把中国数千年的传统艺术简单化、肤浅化了。
什么是工笔画?工笔: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
那么,什么样的画是写意画呢?写意: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还有一种说法: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以精炼之笔勾勒物之神意,不以工细形似见长。”二者大同小异。其实写意画应该成为“粗笔画”更为贴切。
我以为这种观点是有偏颇的,是皮相之判。因为它仅是从简单的技法层面,从形而下的层面而言的,而不是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看待的。“工笔”与“写意”这两个概念并不是相对而言的。就技法而言,工笔画也是写意画的一部分。其实,工笔就是一种技法,而写意则是美学概念。双勾填色、三矾五染、精耕细作、严谨巧密的工笔画,与直抒胸臆、笔触阔大、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泼墨泼彩画同样写意。写意未必非形似。看一件作品是否写意,唯一的条件就是作品中是否表露了作者的心意和真情实感。
四、“写意”性雕塑
“雕塑”一词,非出中土,乃近代自西方舶来。在中土的文化概念里,“雕”和“塑”是两回事。但是,自西方舶来的文化概念很多,我们都已经完全接受了,譬如“民主”“自由”“科学”“传播”“广告”等。现在“雕塑”一词已经沿用了百年,已经约定俗成了,再冠之以“写意”二字更无妨。
我以为,起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理论,完全可以适用于雕塑艺术作品的批评,尤其是具有中国文化味道的雕塑作品创作中来。因为,根据“写意”的本意可以说,凡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雕塑作品,不管是严谨、写实、具像的,还是非严谨、写实、抽象的雕塑作品,只要不是对自然对象的再现与忠实描摹,而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物象的把握意趣,都可称之为写意之作,都具有“写意性”,直言“写意雕塑”也未尝不可。
五、“写意”性雕塑的特征
决定一件雕塑作品是否具备“写意性”的主要因素在于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于艺术样式,与创作使用的技法、创作时间的长短、使用的材料,以及所表现的内容和题材没有必然的联系。
“写意雕塑”作品具备独特的审美指向和艺术格调,具有独特的气象,也具有独特的语言与形式,更具有独特的意境。那么,“写意雕塑”与“非写意雕塑”的区别在哪里?“写意雕塑”有哪些特征?换句话说,说一件雕塑作品具备“写意陛”,是“写意雕塑”,应该同时具备哪几个条件?
1、从作品感觉上,要气韵生动
“写意雕塑”第一个所必须讲求的“气”,“气”是“写意雕塑”的灵魂,也是作为中国艺术形式所必须具备的首要因素。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云:“文以气为主。”文学讲“气”,艺术更讲“气”。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就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品评的第一标准。“气”是一种看得出却摸不着的东西,是依托物质而存在的精神。“写意雕塑”是艺术家表现情感的艺术形式,在痛快淋漓地抒发情感的过程之中,必定以气贯之始终。艺术家表现感的过程之中,必定以气贯之始终。
2、从作品视觉上,要势如破竹
“写意雕塑”其次所必须讲求的为“势”。“势”是由“气”衍生出来的。所谓的“势”,其实就是储藏着能量的“气”,是一种势能。“势”为“写意雕塑”的生命,是一种张扬而难以遏制的活力,是一种不可言状的冲击力。东晋顾恺之《论画·孙武》云:“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构图决定艺术的形式,形式产生形势。“势”与“气”,导致了作品的不可确定因素。正如战国孙武《孙子·势》所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3、从创作手法上,要无拘无束
“写意雕塑”的创作,不论是严谨、写实、具像的,还是非严谨、写实、抽象的雕塑作品,形神兼备也好,意到笔不到也好,在乎似与不似之间也罢,都要自然顺畅,神完气足,不要有任何条条框框,受任何形式法则的约束和限制。方法只是艺术创作的工具,不是准绳,更不是使用方法的目的,不是为方法而方法。所以,创作方法要灵活,是人在用法而不是人为法所用。
清代郑燮云:“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燮为江君颖长作此大幅,极力仿之,横涂竖抹,要自笔笔在法中,未能一笔逾于法外。”’石涛的“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是无法之法,是一种至法。郑燮的“笔笔在法中,未能一笔逾于法外,”是有法之法,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法。正如清代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所云:“夫画山水,守法须活,变法须活。”
4、从表现形式上,要言简意赅
“写意雕塑”的艺术语言,不是繁缛,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应该洗练一些;应该是明朗准确的表达,而不是曲折、隐晦的反映。过度的繁琐,过于注重细节的描绘与刻画,会削弱作品整体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明代刘世儒在《雪湖梅谱》中云:“写梅十二要:一墨色精神,二繁而不乱,三简而意尽……”清代恽南田亦云:“过于刻画,未免伤韵。”
但是,这并不是说“写意雕塑”要直白的表现,使人一览无余。“写意雕塑”在言简意赅的基础上,追求含蓄,追求耐人寻味。
5、从艺术格调上,要清新脱俗
“写意雕塑”的艺术格调,应该是高雅脱俗,远离世俗的功名利禄的纠缠与烦扰,摆脱一切欲望的诱惑。在拙著《〈石涛画语录〉新解》之《〈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初探》中,这样写道:“远尘、脱俗是艺术创作追求意境的第一要义,能否远尘脱俗是高雅与低俗的分水岭。远离物质、财富、权力、功利、名利等欲望和一切尘俗杂念的纠缠、纷扰,脱去尘俗之气,才能在创作时充分自由、无所牵挂,没有任何拘束,作品自然产生超脱、自由的境界。石涛也主张画家应除愚去昧以通智达清,摆脱俗气以得明哲之界。认为‘愚者与俗同识。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
古人关于艺术格调的论述品评颇多,足以借鉴。如《芥子园画谱·去俗》有云:“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稚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侵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清代邹一桂亦云:“画忌六气:一日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日匠气,工而无韵;三日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日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
6、从文化内涵上,要有书卷气
“写意雕塑”虽然不以题材和内容为主要的甄别标准,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所折射的应该是艺术家的个人文化素养,有浓郁的文化味道,也就是常说的有书卷气。书卷气来自于艺术家常年的手不释卷。明代李日华《墨君题语》云:“绘事必须多读书,读书多,见古今事变多,不狃(引者注:因袭、拘泥之意。)狭劣见闻,自然胸次廓彻,山川灵奇,透入性地时一洒落,何患不臻妙境?予瞻雄才大略,终日读书,终日谈道,论天下事……”画家如此,雕塑家也应该如此。艺术家文化修养的高低,可以说完全体现在他的作品上。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画要读书》云:“昔人评大年画,谓胸中必有千卷书……”
文化修养低的人或者说是胸无点墨者,是匠人,不是艺术家。匠人是不可能创作出写意作品来的。
7、从艺术境界上,要有诗情画意
“写意雕塑”作品应该具有诗的意境。没有诗情画意的作品,没有意境的作品,没有浪漫色彩的作品,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彻底倾诉作者情感的,所以就不是“写意雕塑”作品,不管作者使用了何种手法。北宋张舜民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写意雕塑”作品也应该是“有形诗”。
笔者曾云:“中国的造型艺术注重的是写意,讲究的是形神兼备,通过对意象的塑造和对形神的抒发来创造一种诗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所特有的美学概念。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远与浅薄便成了中国画品评的重要标准之一。”雕塑的品评也同样如此。
8、从艺术效果上,要赏心悦目
不管何种形式、何种内容、何种材料、何种技法,“写意雕塑”作品最后达成的艺术效果应该是美的,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写意雕塑”作品,应该给读者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情感上有一种共鸣的快感。
关于对“写意雕塑”的界定,以及对“写意雕塑”与“非写意雕塑”之区别的论述,诚乃笔者管见,亦属一家之言。今不忖乖舛,希望得到读者和专家学者的批评,与志同道合者共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