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出了以下幾点解决办法:巧设活动、激发兴趣;理清思路、掌握法宝;资料补充、丰厚感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相信,许多语文教师都听到过家长这样的困惑:孩子一上三年级,最让人发愁的就是写作文,一看到作文作业,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这也是语文老师们要面临和解决的一道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对小学阶段习作能力的总体要求,为了使学生学会写作文、喜欢写作文,进而作文水平不断攀升,多年来,我在教学中也积累了一些做法和经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做法一:巧设活动 激发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文,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道“坎”,需要把积累的词句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到一起,讲清楚一件事或是表达出一种情感,这不仅要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下功夫,还要想办法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表达的欲望。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作文要求是“自我介绍”,学生们一时间不知如何下手。于是,我设计了“照镜子”的主题活动,布置学生们回家照镜子,边照边思考:女孩夸夸自己长得有多美,男孩夸夸自己长得有多帅。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所学特长等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自己的性格特点。学生们一听到活动内容,顿时炸开了锅,个个眉飞色舞,笑得合不拢嘴,都在满心期待着如何在同学们面前夸赞自己的“美貌”,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踊跃发言的同学不胜枚举,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描述自己的长相,有的说自己有一头发黄的头发,看上去像个外国人;有的说自己的眼睛是单眼皮儿,但是目光很有神;有的说自己最喜欢穿粉红色的裙子,就像芭比公主电影中的女主角……接着,大家纷纷举例子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孝顺、开朗、勤劳、好学、乖巧……这样一来,以人物外貌开头,以具体事件为依托来突出人物品质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们在一片欢笑声中完成了这一单元的习作。我也在为自己设计的活动而暗自窃喜。可见,设计出学生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习作的兴趣,由观察到叙述,再由叙述到动笔,层层推进,效果显著。
做法二:理清思路 掌握法宝
写景文章与写人、写事的文章相比,难度要稍大一些。因为这样的题材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入手,刻画人物的品质,更不像写事文章那样有“六要素”可以遵循。所以,学生一遇到写景文章就眉头紧皱。尤其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更是让他们一头雾水。针对这个情况,我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入手,梳理写景文章的思路。一是可以以空间变化顺序为线索,结合对《鸟的天堂》一课的理解,从景物的不同方面入手,展开描写。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景作文就可以以家乡的劳动公园为例,分别描写劳动公园的荷花池、人工湖、石拱桥,这样一来,写作的内容和顺序就更加明确而具体了。
学生作文片段:
荷花池里一朵朵漂亮的粉红色荷花开放了,远远望去,好像一个个花仙子在水中舞蹈。荷叶又大又圆,绿油油的,铺在水面上为水里的小鱼遮阴凉。
石拱桥上有很多人。他们在桥上摆出各种姿势拍照。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过桥,他们在桥上来回跑,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玩得真开心!……
二是可以像《观潮》一课那样以时间变化顺序为线索,来描写一处景物的四季变化、一天中的变化等,按照春、夏、秋、冬或是早上、中午、晚上的时间节点进行描写,也会帮助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例如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春天,劳动公园的杨柳张开了可爱的笑脸,杨柳树下一丛丛的野花争先恐后地开放了。湖面上的冰也融化了,春天的劳动公园真是生机勃勃啊!夏天,湖面上就会出现一排排的游船。船上的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欣赏风景,还有的在吃东西。夏天的劳动公园真是充满欢声笑语啊!……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梳理出了写作思路,确定了写作内容,还结合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景色写得生动具体,景物写活了,写作方法也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
做法三:资料补充 丰厚感知
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根据习作的具体要求选择写作内容,把语句通顺地表达出来,但是他们对于作文素材的搜集、观察、整理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发现新颖的作文题材是他们的能力生长点。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来予以补充和指导。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作文内容是“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从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来看,有些略显乏味:帮助邻居倒垃圾;扶老奶奶过马路;生病了得到妈妈的照顾;帮助同学补习功课……学生们对素材的选取来源于生活,虽真实,但过于平淡,不能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究其根源,应该是学生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缺少一对捕捉信息的耳朵,缺少对生活中写作素材的积累与整合。
对照这一“病症”,我认识到帮助学生扩充视野势在必行。于是,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看《感动中国》节目,切身体会令人为之震撼的感动事例:将磨刀挣来的钱捐献给灾区的吴锦泉;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的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十三年相守,陪伴病重父亲的朱晓晖等内容鲜活生动,学生们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眼睛里充盈着泪花。
第二天的习作指导课上,学生们的眼睛都“亮”了,找到了新颖的、打动人心的写作源泉,比如自己独自在家无人照顾,邻居奶奶把热腾腾的面条送到自己面前,自己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自己和妈妈去菜场买菜,把菜落在了摊位,回去取的时候,卖菜的阿姨把装好的菜原封不动地交给了妈妈;班里的同学骨折,做了手术,仍强忍病痛坚持完成作业等等。不难看出,学生们的思路由于课外资料的补充而拓宽了许多,他们捕捉到了原本就存在在自己身边,却一直被忽略的感人画面,这都得益于感知的丰厚和视角的开阔。
可以说,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是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与学生的词句积累、阅读基础、思维水平、构建能力等都密切相关。但我坚信,作为老师,潜心思考并尝试运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招法”,帮助学生突破难题,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将是指日可待的事。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相信,许多语文教师都听到过家长这样的困惑:孩子一上三年级,最让人发愁的就是写作文,一看到作文作业,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这也是语文老师们要面临和解决的一道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对小学阶段习作能力的总体要求,为了使学生学会写作文、喜欢写作文,进而作文水平不断攀升,多年来,我在教学中也积累了一些做法和经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做法一:巧设活动 激发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文,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道“坎”,需要把积累的词句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到一起,讲清楚一件事或是表达出一种情感,这不仅要在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下功夫,还要想办法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表达的欲望。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作文要求是“自我介绍”,学生们一时间不知如何下手。于是,我设计了“照镜子”的主题活动,布置学生们回家照镜子,边照边思考:女孩夸夸自己长得有多美,男孩夸夸自己长得有多帅。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所学特长等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自己的性格特点。学生们一听到活动内容,顿时炸开了锅,个个眉飞色舞,笑得合不拢嘴,都在满心期待着如何在同学们面前夸赞自己的“美貌”,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踊跃发言的同学不胜枚举,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描述自己的长相,有的说自己有一头发黄的头发,看上去像个外国人;有的说自己的眼睛是单眼皮儿,但是目光很有神;有的说自己最喜欢穿粉红色的裙子,就像芭比公主电影中的女主角……接着,大家纷纷举例子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孝顺、开朗、勤劳、好学、乖巧……这样一来,以人物外貌开头,以具体事件为依托来突出人物品质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们在一片欢笑声中完成了这一单元的习作。我也在为自己设计的活动而暗自窃喜。可见,设计出学生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习作的兴趣,由观察到叙述,再由叙述到动笔,层层推进,效果显著。
做法二:理清思路 掌握法宝
写景文章与写人、写事的文章相比,难度要稍大一些。因为这样的题材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入手,刻画人物的品质,更不像写事文章那样有“六要素”可以遵循。所以,学生一遇到写景文章就眉头紧皱。尤其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更是让他们一头雾水。针对这个情况,我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入手,梳理写景文章的思路。一是可以以空间变化顺序为线索,结合对《鸟的天堂》一课的理解,从景物的不同方面入手,展开描写。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景作文就可以以家乡的劳动公园为例,分别描写劳动公园的荷花池、人工湖、石拱桥,这样一来,写作的内容和顺序就更加明确而具体了。
学生作文片段:
荷花池里一朵朵漂亮的粉红色荷花开放了,远远望去,好像一个个花仙子在水中舞蹈。荷叶又大又圆,绿油油的,铺在水面上为水里的小鱼遮阴凉。
石拱桥上有很多人。他们在桥上摆出各种姿势拍照。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过桥,他们在桥上来回跑,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玩得真开心!……
二是可以像《观潮》一课那样以时间变化顺序为线索,来描写一处景物的四季变化、一天中的变化等,按照春、夏、秋、冬或是早上、中午、晚上的时间节点进行描写,也会帮助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例如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春天,劳动公园的杨柳张开了可爱的笑脸,杨柳树下一丛丛的野花争先恐后地开放了。湖面上的冰也融化了,春天的劳动公园真是生机勃勃啊!夏天,湖面上就会出现一排排的游船。船上的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欣赏风景,还有的在吃东西。夏天的劳动公园真是充满欢声笑语啊!……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梳理出了写作思路,确定了写作内容,还结合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景色写得生动具体,景物写活了,写作方法也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
做法三:资料补充 丰厚感知
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根据习作的具体要求选择写作内容,把语句通顺地表达出来,但是他们对于作文素材的搜集、观察、整理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发现新颖的作文题材是他们的能力生长点。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来予以补充和指导。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作文内容是“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从学生课前准备的资料来看,有些略显乏味:帮助邻居倒垃圾;扶老奶奶过马路;生病了得到妈妈的照顾;帮助同学补习功课……学生们对素材的选取来源于生活,虽真实,但过于平淡,不能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究其根源,应该是学生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缺少一对捕捉信息的耳朵,缺少对生活中写作素材的积累与整合。
对照这一“病症”,我认识到帮助学生扩充视野势在必行。于是,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看《感动中国》节目,切身体会令人为之震撼的感动事例:将磨刀挣来的钱捐献给灾区的吴锦泉;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的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十三年相守,陪伴病重父亲的朱晓晖等内容鲜活生动,学生们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眼睛里充盈着泪花。
第二天的习作指导课上,学生们的眼睛都“亮”了,找到了新颖的、打动人心的写作源泉,比如自己独自在家无人照顾,邻居奶奶把热腾腾的面条送到自己面前,自己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自己和妈妈去菜场买菜,把菜落在了摊位,回去取的时候,卖菜的阿姨把装好的菜原封不动地交给了妈妈;班里的同学骨折,做了手术,仍强忍病痛坚持完成作业等等。不难看出,学生们的思路由于课外资料的补充而拓宽了许多,他们捕捉到了原本就存在在自己身边,却一直被忽略的感人画面,这都得益于感知的丰厚和视角的开阔。
可以说,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是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与学生的词句积累、阅读基础、思维水平、构建能力等都密切相关。但我坚信,作为老师,潜心思考并尝试运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招法”,帮助学生突破难题,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将是指日可待的事。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