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摩擦力浅议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tongling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两个互相接触并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就有静摩擦力产生。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接触面相切,最大静摩擦力跟物体接触面间的正压力成正比。
  关键词: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平衡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分析静摩擦力时,时常会出现错误的判断,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其特点。当两个互相接触并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就有静摩擦力产生。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接触面相切。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现介绍以下两种方法。
  
  1、根据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分析
  
  产生静摩擦力的充要条件是:
  ① 两物体接触;
  ② 两物体互相有压力;
  ③接触面不光滑;
   ④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其中前三个条件比较容易判断。但两接触物体间有无相对运动趋势成为判断静摩擦力的依据。"相对运动趋势"必须是彼此接触的两个物体互为参照物,而不是以两个物体之外的物体为参照物。通常可用假设法:先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接触面是否运动,向何方运动,即为运动趋势方向若运动则有静摩擦力,其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运动则无静摩擦力。
  例如:物体A与斜面保持静止,A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分析:物体A相对于斜面有向下滑的趋势,A必受到斜面对它的静摩擦力,方向与其向下的趋势方向相反,即沿着斜面向上。
  再例如:试判断自行车后轮在滚动时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分析:先假设自行车后轮与地面没有摩擦力,可以明显看到后轮与地面的接触点相对与地面是向后运动的,则说明后轮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所以后轮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是向前的。
  2、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分析
  ①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来分析静摩擦力。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可根据平衡条件ΣF = 0来分析静摩擦力。
  例如: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F1和F2的作用力,其中F1=10N,F2=6N,求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
  


  (注:上图左边直线上方标注F1,左边直线上方标注F2)
  分析:由于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合力为0,即水平向左的力等于水平向右的力,即F2 +f = F1,计算可得静摩擦力等于4N。
  ②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静摩擦力。
  如果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静摩擦力。
  例如:物体A放在水平放置的圆盘B上,随B一起作匀速转动,试分析物体A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分析:物体A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G和盘对它的支持力N的平衡,而A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A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合力(向心力),只有靠圆盘B对物体A的静摩擦力来提供,由于向心力的方向是沿半径指向圆心的,所以,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是沿着半径指向圆心的。
  3、静摩擦力的大小:用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没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静摩擦力与较小的推力相等;用较大的力来推,若仍然不动,静摩擦力与较大的推力相等,所以静摩擦力是随着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而变化的,它的作用就是阻碍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不过,静摩擦力并不能无限度的增加,当我们逐渐增加推桌子的力,桌子终究会动起来,在从静到动的一刹那,静摩擦力不能增加了,它达到了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实验表明:最大静摩擦力跟物体接触面间的正压力成正比。
  理解静摩擦力的含义需注意以下几点:
  1)静摩擦力不是一个不变的力,它随着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2)用公式算出的是最大静摩擦力,不一定是实际摩擦力。例如:用手握一个瓶子,为什么瓶子越重手握得越紧?
  分析:当手把瓶子握住时,瓶子在竖直方向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向下的重力G 及向上的静摩擦力F,由于处于平衡状态,所以G=F,瓶子越重,要把瓶子握住,需要的实际摩擦力越大,由于静摩擦力不会超过最大静摩擦力F。所以当瓶子较重时,瓶子与手之间必须有较大的最大静摩擦力,才能保证实际静摩擦力不超过它。手把瓶子握得紧,手与瓶子之间的正压力越大,最大静摩擦力也越大,但当最大静摩擦力增加时,实际静摩擦力并不一定增大,因此,当瓶子平衡时,它所受到的静摩擦力F总是等于物体的重量G。由本题可见,最大静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教师在讲授静摩擦力这一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要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 要求,向学生指出静摩擦力的定义和特点,这些定义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有哪些实例?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如下提纲:什么叫静摩擦力?是否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教材。
  另外,可以通过实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静摩擦力,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增加趣味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分析静摩擦力时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就会避免错误的判断,对于学生真正理解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其特点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结合职业中专生知识层次、心理层次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数学思维特点,总结出职业中专生数学教学方面的策略,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真正学到要求的知识。  关键词:数学思维; 教学方法; 学习心态。    职业中专主要是针对初、高中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其提供一个再学习的机会,使其掌握一项技术,以便于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当然,对于职业中专生的教学就存在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存在
期刊
现代商品社会中商家注重将自己的产品打造成名牌产品,因为这样可以给自身带来更大的效益。品牌效应日益突出的现代社会中,学校,这一非赢利性质的机构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知名度。名牌大学、重点高中、数奥班、鸿志班等等,都是以其重点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为母校扬名。初、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进入更高的学府求学,成绩较差者或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的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为学一门技术,早一点找到工作。职
期刊
一、水资源现状    山东省水资源总量(不包括黄河过境水)为489.69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37.9立方米/人,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从近4年情况看,基本属于人均水资源小于500立方米的绝对贫水地区。在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资源222.90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8.7%,地下水资源153.52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只有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
期刊
摘 要:日本大陆政策是日本向亚洲扩展的政策。它的形成对朝鲜、中国、东南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主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过程,包括起源、初步形成和正式形成三个阶段,最后对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原因略作叙述。以希望能以史为鉴,铭记历史教训,追求人类和平与幸福。  关键词:日本; 大陆政策; 形成。    大陆政策,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1945年二战战败之前,对外侵略扩张的指导思想。"
期刊
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  在实际教学中,凡是儿童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能够想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应是我们当前美术教学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那么,如何进行探究性、体验性的美术活动,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呢?    一、在教学中启发儿童的想象
期刊
摘 要: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主要表现是对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流的不适应。探究大学新生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处理好"模式转变"、"角色转变"和"心理转变"。在学生工作中,应重视大学新生这一问题,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一是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二是学生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指导;三是提供多样化的新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案;四是积极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
期刊
摘 要: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它是一个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   关键词:社会转型;和谐;以人为本;核心价值。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和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人们生活领域中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精粹必将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得到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会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教育部曾经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把弘场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强调要加强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学课业负担的概念进行解读,从哲学意义上对课业负担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了解决小学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课业负担;原因。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关于小学生课业负担多有论述,但其原因分析,缺少更深层次上的探讨和论述,针对目前小学生课业负担之现状,有必要对其进行哲学层面上梳理。    一、小学课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