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上映的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可算作继《阿凡达》之后的又一部3D大片。因为《剪刀手爱德华》、因为《断头谷》,一直都很仰慕鬼才导演蒂姆波顿。这一次,他送给我们的,是一部假面童话,镜头瑰丽,色彩鲜亮。进一个小女生的青春寓言……我在想,蒂姆波顿的内心是不是也有着大男人的小罗莉情结呢?
从童话到寓言,爱丽丝长大了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迪斯尼出品的3D大片《爱丽丝梦游仙境》都不能称得上是新颖绝佳的电影。一部从文字原著改编的电影,永远面临着一种熟悉的困境,“爱丽丝”也一样,那就是:原著至上主义者的挑剔与批判。由于文字和影像两种文本特性的限制,无论使用何等技术,3D也好,四维也罢,都不可能充分重现这部百年不衰的英国童话的本真要义。
1865年,路易斯·卡罗的这本童话,原作不过百余页,但如今读来,仍不令人感到时间的约束。可是在大银幕上,时间,却成了无所不在的一道维度。它无法逃离电影的命运,因为电影是在不停地经过情节,然后赶往剧终。仙境中的女孩爱丽丝没有时间来思考,也没有时间像书里那样自言自语地分析。另一方面,影像中势必将缺失的,是路易斯原书中星罗密布的自我语言与亦真亦幻的逻辑游戏。或许我们可以说,至少最新出品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让长久以来被归类为童话的爱丽丝故事还原到了一个少女必将误入的寓言:爱丽丝长大了,身披铁甲梦中斩恶,风姿飒爽如圣女贞德。而在原书中,童话不过是假面,哄七八岁女孩看的奥妙迷幻的冒险游戏。
导演蒂姆波顿所做的,就是让七八岁的小爱丽丝长大。这个童话原作最早改编成影像作品是在1903年。在长度仅9分钟的英国默片中,近三分之一篇幅描述爱丽丝误喝药水之后长高又缩小时的无措。巨人爱丽丝哭了起来,几乎溺死在自己汪洋大海般的泪水中。但新版3D画面中的爱丽丝已经是个适婚少女,她不是初落兔子洞的爱丽丝,而是个重访熟稔梦境的角色,行色匆匆,奔往异旅。一路上,梦是一件让她为逃避人间尴尬的求婚场面才发生的事情。
爱丽丝,乖乖女的问题在哪里?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发生在爱丽丝上次梦游仙境的13年后,已经成年的爱丽丝去一个庄园参加一个聚会,到了那里,她才发现自己当着众宾客被人求婚。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求婚场面,根本没有做好准备的爱丽丝选择了逃跑——她跟着一只穿马甲的白兔钻进了一个长长的洞里,来到了“仙境”。
惊喜的爱情、锦绣的婚姻,我们所看到的少女爱丽丝似乎并不快乐。因为爱丽丝已经不再是那个因为误喝药水长高又缩小就惊慌失措哭哭啼啼的小女孩了,19岁的她已经是个适婚女青年,在重大的青春选择上承受着母亲和社会的期待——嫁给权贵,选择一眼望到头的安逸人生。
爱丽丝,她只是个普通女孩,面对被设计的人生,带着愤怒和迷惘。尽管向她求婚的勋爵呆板无聊,可她也没有勇气直接说“NO”。为了逃避选择,爱丽丝宁愿再次坠入梦境。这样的女孩形象乏善可陈,没有太多的亮色,总体来说是个乖乖女。
乖乖女,不是挺好吗?仅是那个“乖”宇就可以看出我们对这种女孩类型的道德判断听话、可爱、温顺、娴淑,但是,等等,你知道这样的女孩她们的内心在想什么’她们也许比那些外表叛逆的女孩更危险……煲过汤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一大锅刚烧好的靓汤,表面上看起来营养丰富、色香味美,你舀起一勺来,啦——小心!烫伤你的嘴!汤的表面是平静的,汤的下面却在沸腾,这就如同青春期里那些乖乖女们的内心。
忧伤、苦闷、烦恼、困惑,对每个少男少女都一样,有的人选择发泄,有的人选择接纳,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选择逃避。女孩的成长总是比男孩更危险,是因为男孩会跟你据理力争、跟你翻脸打架,但女孩,你永远都看不清她们平静的背后会是什么。太多的乖乖女都愿意成为世俗所期待的样子。一旦与自我内心相悖时,一些不听话的孩子无疑会做出叛逆的姿态,但是乖乖女绝不,她们自我消化不满,像最温顺的羊羔。那些抵触真的就烟消云散了吗?没有。抵触没有消化,只是转化为心灵更为消极的能量,甚至个性成长中的毒素,日积月累,乖乖女们喂大了心中的“炸脖龙”,接下来只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她们更自卑更敏感更脆弱了,埋葬了自我意识后的她们越渐接受世俗的安排,无法自我接纳,更不会自我肯定,所有的安全感和价值皆来源于他人的态度;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心灵的精神垃圾桶终于承载不起时,一个小小的火星会引爆火药桶,作出匪夷所思的贸然之举几乎也不难理解。
然而爱丽丝毕竟是幸福的,因为她在恰当的时机杀掉了炸脖龙,可是生活中有好多的乖乖女还在养着内心的恶龙呢。面对是勇敢的,逃避是怯懦的,发泄是必要的,伪装是无效的,至于叛逆,我不太好说是不是处理自我和外界平衡最恰当的方式,只是,如果青春必然是要犯点错误,那么我宁可错误犯得越早越好,因为一切都还来得及,倘若犯得太晚,改错的成本是不是会更昂贵?
年轻女孩的大叔控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疯帽匠。在整部电影中,很委婉地提到了大叔控这一种根植于恋父的亚心理。爱丽丝的爸爸很爱她,但却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丧失了父爱的爱丽丝,心中有一块一直未曾修复的疤。所以疯帽匠充当了爱丽丝爸爸的替代品。也不知道是不是韩剧的不良影响,女孩,特别是乖乖女,对有点年纪的大叔往往没有抵抗力,那些大叔们,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他们知道的可不少,对女孩要求却不多,最秒杀女孩的就是大叔们未泯的童心,因为这点未泯的童心,拉近了大叔和女孩的年龄差距。由此可见,父爱缺失的女孩,大叔控往往更严重。她们需要在心理上找到父亲角色的补足。到了青春期的乖乖女知道男女有别,她们再不能跟父亲亲亲抱抱了,于是女孩的心就开始没有着落。情窦初开的她们对异性有着无限的向往和憧。曝,这时理想中的对象就必包括一条他最好大我个三五岁,嗯,十岁无所谓,十五岁也无所谓……年龄越大,这女孩YY的男性形象越高大。年龄的差距可以使女孩有种虚像——自己仍然是个可以任性莽撞并且得到无限原谅的小爱丽丝。
说到这里,影片的大体框架似乎就是这样了,一个曾在西方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童话故事,一个亦真亦幻的少女梦境,一段怯懦女孩战胜邪恶的冒险经历。二流剧本总能变成一流电影,一流剧本反而成就出三流电影。在看了太多的冒险小说后,《爱丽丝》的情节也许可以算得上老套。不过我想,看电影也得看人,同样的一部片子,也许有的人看到的是色彩鲜亮的仙境,有的人看到的是扑朔迷离的陷阱。你看爱丽丝,爱丽丝也看你。
从童话到寓言,爱丽丝长大了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迪斯尼出品的3D大片《爱丽丝梦游仙境》都不能称得上是新颖绝佳的电影。一部从文字原著改编的电影,永远面临着一种熟悉的困境,“爱丽丝”也一样,那就是:原著至上主义者的挑剔与批判。由于文字和影像两种文本特性的限制,无论使用何等技术,3D也好,四维也罢,都不可能充分重现这部百年不衰的英国童话的本真要义。
1865年,路易斯·卡罗的这本童话,原作不过百余页,但如今读来,仍不令人感到时间的约束。可是在大银幕上,时间,却成了无所不在的一道维度。它无法逃离电影的命运,因为电影是在不停地经过情节,然后赶往剧终。仙境中的女孩爱丽丝没有时间来思考,也没有时间像书里那样自言自语地分析。另一方面,影像中势必将缺失的,是路易斯原书中星罗密布的自我语言与亦真亦幻的逻辑游戏。或许我们可以说,至少最新出品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让长久以来被归类为童话的爱丽丝故事还原到了一个少女必将误入的寓言:爱丽丝长大了,身披铁甲梦中斩恶,风姿飒爽如圣女贞德。而在原书中,童话不过是假面,哄七八岁女孩看的奥妙迷幻的冒险游戏。
导演蒂姆波顿所做的,就是让七八岁的小爱丽丝长大。这个童话原作最早改编成影像作品是在1903年。在长度仅9分钟的英国默片中,近三分之一篇幅描述爱丽丝误喝药水之后长高又缩小时的无措。巨人爱丽丝哭了起来,几乎溺死在自己汪洋大海般的泪水中。但新版3D画面中的爱丽丝已经是个适婚少女,她不是初落兔子洞的爱丽丝,而是个重访熟稔梦境的角色,行色匆匆,奔往异旅。一路上,梦是一件让她为逃避人间尴尬的求婚场面才发生的事情。
爱丽丝,乖乖女的问题在哪里?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发生在爱丽丝上次梦游仙境的13年后,已经成年的爱丽丝去一个庄园参加一个聚会,到了那里,她才发现自己当着众宾客被人求婚。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求婚场面,根本没有做好准备的爱丽丝选择了逃跑——她跟着一只穿马甲的白兔钻进了一个长长的洞里,来到了“仙境”。
惊喜的爱情、锦绣的婚姻,我们所看到的少女爱丽丝似乎并不快乐。因为爱丽丝已经不再是那个因为误喝药水长高又缩小就惊慌失措哭哭啼啼的小女孩了,19岁的她已经是个适婚女青年,在重大的青春选择上承受着母亲和社会的期待——嫁给权贵,选择一眼望到头的安逸人生。
爱丽丝,她只是个普通女孩,面对被设计的人生,带着愤怒和迷惘。尽管向她求婚的勋爵呆板无聊,可她也没有勇气直接说“NO”。为了逃避选择,爱丽丝宁愿再次坠入梦境。这样的女孩形象乏善可陈,没有太多的亮色,总体来说是个乖乖女。
乖乖女,不是挺好吗?仅是那个“乖”宇就可以看出我们对这种女孩类型的道德判断听话、可爱、温顺、娴淑,但是,等等,你知道这样的女孩她们的内心在想什么’她们也许比那些外表叛逆的女孩更危险……煲过汤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一大锅刚烧好的靓汤,表面上看起来营养丰富、色香味美,你舀起一勺来,啦——小心!烫伤你的嘴!汤的表面是平静的,汤的下面却在沸腾,这就如同青春期里那些乖乖女们的内心。
忧伤、苦闷、烦恼、困惑,对每个少男少女都一样,有的人选择发泄,有的人选择接纳,有的人选择面对,有的人选择逃避。女孩的成长总是比男孩更危险,是因为男孩会跟你据理力争、跟你翻脸打架,但女孩,你永远都看不清她们平静的背后会是什么。太多的乖乖女都愿意成为世俗所期待的样子。一旦与自我内心相悖时,一些不听话的孩子无疑会做出叛逆的姿态,但是乖乖女绝不,她们自我消化不满,像最温顺的羊羔。那些抵触真的就烟消云散了吗?没有。抵触没有消化,只是转化为心灵更为消极的能量,甚至个性成长中的毒素,日积月累,乖乖女们喂大了心中的“炸脖龙”,接下来只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她们更自卑更敏感更脆弱了,埋葬了自我意识后的她们越渐接受世俗的安排,无法自我接纳,更不会自我肯定,所有的安全感和价值皆来源于他人的态度;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心灵的精神垃圾桶终于承载不起时,一个小小的火星会引爆火药桶,作出匪夷所思的贸然之举几乎也不难理解。
然而爱丽丝毕竟是幸福的,因为她在恰当的时机杀掉了炸脖龙,可是生活中有好多的乖乖女还在养着内心的恶龙呢。面对是勇敢的,逃避是怯懦的,发泄是必要的,伪装是无效的,至于叛逆,我不太好说是不是处理自我和外界平衡最恰当的方式,只是,如果青春必然是要犯点错误,那么我宁可错误犯得越早越好,因为一切都还来得及,倘若犯得太晚,改错的成本是不是会更昂贵?
年轻女孩的大叔控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疯帽匠。在整部电影中,很委婉地提到了大叔控这一种根植于恋父的亚心理。爱丽丝的爸爸很爱她,但却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丧失了父爱的爱丽丝,心中有一块一直未曾修复的疤。所以疯帽匠充当了爱丽丝爸爸的替代品。也不知道是不是韩剧的不良影响,女孩,特别是乖乖女,对有点年纪的大叔往往没有抵抗力,那些大叔们,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他们知道的可不少,对女孩要求却不多,最秒杀女孩的就是大叔们未泯的童心,因为这点未泯的童心,拉近了大叔和女孩的年龄差距。由此可见,父爱缺失的女孩,大叔控往往更严重。她们需要在心理上找到父亲角色的补足。到了青春期的乖乖女知道男女有别,她们再不能跟父亲亲亲抱抱了,于是女孩的心就开始没有着落。情窦初开的她们对异性有着无限的向往和憧。曝,这时理想中的对象就必包括一条他最好大我个三五岁,嗯,十岁无所谓,十五岁也无所谓……年龄越大,这女孩YY的男性形象越高大。年龄的差距可以使女孩有种虚像——自己仍然是个可以任性莽撞并且得到无限原谅的小爱丽丝。
说到这里,影片的大体框架似乎就是这样了,一个曾在西方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童话故事,一个亦真亦幻的少女梦境,一段怯懦女孩战胜邪恶的冒险经历。二流剧本总能变成一流电影,一流剧本反而成就出三流电影。在看了太多的冒险小说后,《爱丽丝》的情节也许可以算得上老套。不过我想,看电影也得看人,同样的一部片子,也许有的人看到的是色彩鲜亮的仙境,有的人看到的是扑朔迷离的陷阱。你看爱丽丝,爱丽丝也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