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处于机械复制的时代,电影与生俱来的机械复制性,借助技术的力量,不断地批量生产和复制。本雅明将电影艺术作为机械复制时代新兴的艺术样式的代表,他对电影艺术的思考是与灵韵概念交织在一起的。张爱玲的小说素来有“纸上电影”的称号,她的小说所具有的那种蒙太奇感推动了小说与影像之间的互动。文章将以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理论来分析当下张爱玲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现象,并对此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
【关键词】:机械复制;灵韵;《色·戒》;改编
一.机械复制下的电影艺术
当代社会,文学日益边缘化,机械复制的艺术,比如摄影,比如电影,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而电影阐释文学,也必然成为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电影话语是不同于文字的符号系统,有自身的逻辑,尤其重视叙事的完整与创新。对于李安导演的《色·戒》而言,虽然既获奖又卖座,但是电影《色·戒》自从面世以来,却广受文学研究者的非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张爱玲原著的篡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淡化了原小说中刺杀汉奸的那种激扬的爱国情绪。李安通过电影所主要展现的并不是一群爱国学生刺杀汉奸失败的故事,更多地是想借助这个故事来展现人性的复杂面、来展现一个真实的小人物在集体感情和个人感情之间的权衡与抉择。 二是对原小说故事情节的扩展和增添。电影是适合群体共同接受的艺术形式,在群体接受的过程中,个人反应构成了集体反应,同时个人反应又受制于集体反应。”而人性永远都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观众走进电影院也就是想在电影中寻求到自己所想要看到的东西。李安在丰富王佳芝和易先生个人形象的同时,把他们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也呈现了出来。比如易先生特殊的政治身份决定了他阴冷的形象,透过他的冷酷外形,李安对他的复杂人性做了深度剖析。原著中并没有揭示出人性的深度复杂性,但在影片中却被李安无限的扩大化了,拍出了人性的广度,所以说对人性的探索与表演也是本片最大的突破,同时让观众也过足了瘾。
二、大众文化下的电影演员
大众文化是一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表象文化,大众文化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应运而生,面对生活压力和高节奏的生活方式,文化似乎越来越不适应那种青灯古佛般地细细品味,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分解的表象化的文化娱乐。《色·戒》不乏帅哥靓女,汤唯、梁朝伟作为主角就无需多提了,同时他们还很卖力的融入到了这个电影里,像是饰演女主角王佳芝的汤唯,在正式拍摄前曾接受一连串特训比如:学苏州评弹来培养气质;学打上海麻将来应付数场麻将戏份;学习如何正确穿旗袍、穿高跟鞋走路,学习上海口音;学社交技能,符合旧上海的感觉。而梁朝伟为演好易先生的角色,不但听从李安吩咐减肥,减掉8公斤,开拍前2个月又接受普通话训练及学习打上海麻将。而为了令梁朝伟的外形更贴近张爱玲笔下具“鼠相”的易先生,他需要在脸上扑白粉,眼窝要用黑色眼影加深阴影,头发也要全部往后梳并剃高发线,再把额头中后方的头发逐根拔掉来让头皮现出尖角。在这众多明星的背后,李安更应该算是一位超级巨星吧。这样强大的演员阵容不得不说是商业片中的旗舰。
从演员表演方面来看,本雅明认为与戏剧演员相比电影演员的表演不具备“灵韵”,所谓“灵韵”指的是在传统艺术作品欣赏中,由于这些艺术作品都是被作为宗教或巫术的某种象征,所以在欣赏者的心里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心理崇拜。由于电影演员并不是直接面对观众进行表演,他和观众之间隔着一道摄影机的中介,这样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首先是同摄影机镜头取得认同,而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就像是一个对着电影演员进行测试的考官,本雅明认为,这种视角从本质上讲不会在观众心中形成膜拜心理的。像是《色·戒》上映以来受到争议最大的就是其中的性爱场面,有人认为这一部分没有存在的必要,可以截去。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噱头,只为捞取票房。甚至更有人只是低俗的品味这样的画面,完全把電影所传达的意义所忽略。其实,性爱场面的刻画在这部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赤裸裸地展示了王与易怀着各自内心痛苦和矛盾,在情与欲、灵与肉的碰撞中进行一种歇斯底里的宣泄。或许电影之所以让我们欣赏和感动就在于它的直白性,可以把人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映照出来,而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都隐藏起来了,是没有勇气去揭露自己的吧。
三、《色.戒》带来的审美反思
多媒体时代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立体感的接受方式,直接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给人一种审美的共通感,这种共通感集中体现在现代电影身上。海德格尔就曾以“世界图像”来概括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说:“‘图像’一词意味着表象着制造之构图。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1]小说《色·戒》也是如此,一方面是扣人心弦的暗杀与惊心动魄的死亡,一方面则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和以老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的畸形繁华。把一个女人的情和爱放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表现,无疑强化了战乱时代爱情的虚妄和绝望,更透露出浮生若梦中那一抹触目惊心的悲凉。但是这样的感觉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另外就是美女与特务的悬念刺激。电影里并不缺乏美女,不过该片中的女主角王佳芝既是美女又是身负刺杀使命的特务,没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对手却是个身经百战的老特务,对手之间明显的实力悬殊会使受众变得紧张和期待起来。特务、刺杀、爱情交织在一起,它的神秘性、复杂性超出了一般的故事层面,激宕的情节激发了受众的猎奇心理,自然而然地跟随影片探求一个究竟。最后就是是是非非的性爱镜头。不可否认,虽然我们目前看到的都只是删减版,但是该片中与性有关的暗示、激情表演及气息的发散更能吸引观众,或许这也是它大肆炒作吸引观众之法。李安在不同场合言辞恳切地希望大家善待这部影片,善待片中的演员,相信只有被这部影片深深震撼的人才能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
结 语
本雅明一方面为传统的失落慨叹,另一方面又为机械复制的新文化到来喝彩,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确实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审美在面向自由时,还是应该拥有自律性和崇高感,保持有神性的一面,坚持艺术对生活应有所超越,并且来弥合人性的分裂,抗拒机械文明对人性的侵袭。李安这次对张爱玲小说《色·戒》的改编虽然褒贬不一,在笔者看来,它却是文学创作向大众文化的一次成功转化。其中小说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悲哀处境、人性的复杂与苍凉在李安的导演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并且通过电影这种特有的镜头艺术加以放大,让我们不得不对人性发出最深刻的反思。
注释:
[1]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参考文献:
[1]张系国. 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评<色·戒>[J]. 中国时报,1978,(10).
[2] [德]本雅明.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M]. 许绮玲等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夏衍.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叶元. 电影文学浅谈[M]. 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5]李安. 《色·戒》是一种人生[J]. 看电影,2007,(18).
[6]龙应台. 我看《色·戒》[N]. 南方周末,2007,(9).
[7]郭伟. 爱的哲性蒙太奇——张爱玲<色·戒>重读[J]. 名作欣赏,2008(1).
[8][德]本雅明.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机械复制;灵韵;《色·戒》;改编
一.机械复制下的电影艺术
当代社会,文学日益边缘化,机械复制的艺术,比如摄影,比如电影,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而电影阐释文学,也必然成为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电影话语是不同于文字的符号系统,有自身的逻辑,尤其重视叙事的完整与创新。对于李安导演的《色·戒》而言,虽然既获奖又卖座,但是电影《色·戒》自从面世以来,却广受文学研究者的非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张爱玲原著的篡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淡化了原小说中刺杀汉奸的那种激扬的爱国情绪。李安通过电影所主要展现的并不是一群爱国学生刺杀汉奸失败的故事,更多地是想借助这个故事来展现人性的复杂面、来展现一个真实的小人物在集体感情和个人感情之间的权衡与抉择。 二是对原小说故事情节的扩展和增添。电影是适合群体共同接受的艺术形式,在群体接受的过程中,个人反应构成了集体反应,同时个人反应又受制于集体反应。”而人性永远都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观众走进电影院也就是想在电影中寻求到自己所想要看到的东西。李安在丰富王佳芝和易先生个人形象的同时,把他们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也呈现了出来。比如易先生特殊的政治身份决定了他阴冷的形象,透过他的冷酷外形,李安对他的复杂人性做了深度剖析。原著中并没有揭示出人性的深度复杂性,但在影片中却被李安无限的扩大化了,拍出了人性的广度,所以说对人性的探索与表演也是本片最大的突破,同时让观众也过足了瘾。
二、大众文化下的电影演员
大众文化是一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表象文化,大众文化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应运而生,面对生活压力和高节奏的生活方式,文化似乎越来越不适应那种青灯古佛般地细细品味,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分解的表象化的文化娱乐。《色·戒》不乏帅哥靓女,汤唯、梁朝伟作为主角就无需多提了,同时他们还很卖力的融入到了这个电影里,像是饰演女主角王佳芝的汤唯,在正式拍摄前曾接受一连串特训比如:学苏州评弹来培养气质;学打上海麻将来应付数场麻将戏份;学习如何正确穿旗袍、穿高跟鞋走路,学习上海口音;学社交技能,符合旧上海的感觉。而梁朝伟为演好易先生的角色,不但听从李安吩咐减肥,减掉8公斤,开拍前2个月又接受普通话训练及学习打上海麻将。而为了令梁朝伟的外形更贴近张爱玲笔下具“鼠相”的易先生,他需要在脸上扑白粉,眼窝要用黑色眼影加深阴影,头发也要全部往后梳并剃高发线,再把额头中后方的头发逐根拔掉来让头皮现出尖角。在这众多明星的背后,李安更应该算是一位超级巨星吧。这样强大的演员阵容不得不说是商业片中的旗舰。
从演员表演方面来看,本雅明认为与戏剧演员相比电影演员的表演不具备“灵韵”,所谓“灵韵”指的是在传统艺术作品欣赏中,由于这些艺术作品都是被作为宗教或巫术的某种象征,所以在欣赏者的心里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心理崇拜。由于电影演员并不是直接面对观众进行表演,他和观众之间隔着一道摄影机的中介,这样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首先是同摄影机镜头取得认同,而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就像是一个对着电影演员进行测试的考官,本雅明认为,这种视角从本质上讲不会在观众心中形成膜拜心理的。像是《色·戒》上映以来受到争议最大的就是其中的性爱场面,有人认为这一部分没有存在的必要,可以截去。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噱头,只为捞取票房。甚至更有人只是低俗的品味这样的画面,完全把電影所传达的意义所忽略。其实,性爱场面的刻画在这部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赤裸裸地展示了王与易怀着各自内心痛苦和矛盾,在情与欲、灵与肉的碰撞中进行一种歇斯底里的宣泄。或许电影之所以让我们欣赏和感动就在于它的直白性,可以把人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映照出来,而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都隐藏起来了,是没有勇气去揭露自己的吧。
三、《色.戒》带来的审美反思
多媒体时代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立体感的接受方式,直接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给人一种审美的共通感,这种共通感集中体现在现代电影身上。海德格尔就曾以“世界图像”来概括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说:“‘图像’一词意味着表象着制造之构图。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1]小说《色·戒》也是如此,一方面是扣人心弦的暗杀与惊心动魄的死亡,一方面则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和以老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的畸形繁华。把一个女人的情和爱放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表现,无疑强化了战乱时代爱情的虚妄和绝望,更透露出浮生若梦中那一抹触目惊心的悲凉。但是这样的感觉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另外就是美女与特务的悬念刺激。电影里并不缺乏美女,不过该片中的女主角王佳芝既是美女又是身负刺杀使命的特务,没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对手却是个身经百战的老特务,对手之间明显的实力悬殊会使受众变得紧张和期待起来。特务、刺杀、爱情交织在一起,它的神秘性、复杂性超出了一般的故事层面,激宕的情节激发了受众的猎奇心理,自然而然地跟随影片探求一个究竟。最后就是是是非非的性爱镜头。不可否认,虽然我们目前看到的都只是删减版,但是该片中与性有关的暗示、激情表演及气息的发散更能吸引观众,或许这也是它大肆炒作吸引观众之法。李安在不同场合言辞恳切地希望大家善待这部影片,善待片中的演员,相信只有被这部影片深深震撼的人才能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
结 语
本雅明一方面为传统的失落慨叹,另一方面又为机械复制的新文化到来喝彩,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确实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审美在面向自由时,还是应该拥有自律性和崇高感,保持有神性的一面,坚持艺术对生活应有所超越,并且来弥合人性的分裂,抗拒机械文明对人性的侵袭。李安这次对张爱玲小说《色·戒》的改编虽然褒贬不一,在笔者看来,它却是文学创作向大众文化的一次成功转化。其中小说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悲哀处境、人性的复杂与苍凉在李安的导演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并且通过电影这种特有的镜头艺术加以放大,让我们不得不对人性发出最深刻的反思。
注释:
[1]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参考文献:
[1]张系国. 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评<色·戒>[J]. 中国时报,1978,(10).
[2] [德]本雅明.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M]. 许绮玲等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夏衍.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叶元. 电影文学浅谈[M]. 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5]李安. 《色·戒》是一种人生[J]. 看电影,2007,(18).
[6]龙应台. 我看《色·戒》[N]. 南方周末,2007,(9).
[7]郭伟. 爱的哲性蒙太奇——张爱玲<色·戒>重读[J]. 名作欣赏,2008(1).
[8][德]本雅明.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