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乡村治理的目的是维持乡村秩序,促进乡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自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必然导致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虽然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仍然存在许多困境,但加强乡村治理已刻不容缓。只有加强乡村治理,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才能真正造福于民,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困境 对策
一、现代化进程与乡村治理
1.乡村治理的概念。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为了维持乡村秩序,促进乡村发展,依据法律、法规和传统习俗等,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是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公共管理乡村的过程。
2.乡村治理方式变革的必然性。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强调新农村建设。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必然导致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
二、乡村治理的现实意义
1.乡村治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缩小城乡差别。乡村治理,首先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只有对农民开展系列市民化教育,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居民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建设和谐社会才可能成为现实。
2.乡村治理是丰富社区教育内涵的需要。新的历史时期,社区教育已经由原来成人教育单一的扫盲发展到涵盖老年教育、青壮年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教育等终身教育范畴。社区教育内容越来越讲求实效化,在着重解决农民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需要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文精神关怀,如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邻居关系调节,老年心理保健,育儿知识、法律知识讲座等。
3.乡村治理是丰富社区建设内容的需要。加强社区建设是促进乡村治理的必要保证。在社区经济方面,要培训社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改善投资环境;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高社区市民的道德水平;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丰富新市民的文化生活;在社区心理建设方面,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三、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
1.村民自治制度有待健全。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方村务大事实际上是村干部说了算,由此引发的矛盾比较多,农村管理体制亟待健全。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应该成为实施村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村民代表会议,逐步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规范行为,才能有序实施村民自治。
2.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农民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已经拆迁的,这一部分人生活条件较好,比较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但仍有少数人缺少危机感,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一类是仍未拆迁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这一部分人往往思想比较保守,对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认识不足,认为种田人不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一类是外来务工人员,这一部分人往往能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各種条件的制约,得到教育的机会不多。
3.农民负担有待减轻。一是养老金偏低,与公务员和企业职工相比,农村地区缴纳新农保,可以领取的养老金有的仅为每月60元;二是生活质量下降,许多农民失地后,由于缺乏技能,收入来源减少,生活消费支出增大;三是看病费用高,看一个小病,也要花很多钱,导致现在农村人对待生病的态度是小病拖,大病挺,实在不行才去医院看病;四是教育费用太多,这些费用主要包括补课费、择校费、赞助费等,农村人希望通过上学改变命运,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愿望,然而,现在却越来越难。此外,农村还存在许多乱收费现象。
4.农业生产成本有待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因为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投入加大等原因,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农业利润率连年下跌。
四、解决乡村治理的对策建议
1.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了解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它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全面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切实加强政府领导,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培养一支以社区科学文化普及服务为主的人才队伍,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积极开展各种培训。要加强心理疏导,对农民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思想,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意识、生态意识、文化意识等,培养创业精神。要加强技能指导,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农民培训,让农民学到本领,打开致富之门。
3.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必须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必须解决农民打官司难的问题,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必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农村治安管理,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4.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要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和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可以享受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要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推动城乡资源共享,实现城乡服务一体化;要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实现农村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风田,李明.乡派、村治、县政,什么模式最合适?(二).2009-03-27.
[2]袁金辉.中国乡村治理60年:回顾与展望.2010-08-07.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困境 对策
一、现代化进程与乡村治理
1.乡村治理的概念。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为了维持乡村秩序,促进乡村发展,依据法律、法规和传统习俗等,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是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公共管理乡村的过程。
2.乡村治理方式变革的必然性。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强调新农村建设。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必然导致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
二、乡村治理的现实意义
1.乡村治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缩小城乡差别。乡村治理,首先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只有对农民开展系列市民化教育,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居民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建设和谐社会才可能成为现实。
2.乡村治理是丰富社区教育内涵的需要。新的历史时期,社区教育已经由原来成人教育单一的扫盲发展到涵盖老年教育、青壮年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教育等终身教育范畴。社区教育内容越来越讲求实效化,在着重解决农民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需要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文精神关怀,如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邻居关系调节,老年心理保健,育儿知识、法律知识讲座等。
3.乡村治理是丰富社区建设内容的需要。加强社区建设是促进乡村治理的必要保证。在社区经济方面,要培训社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改善投资环境;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高社区市民的道德水平;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丰富新市民的文化生活;在社区心理建设方面,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三、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
1.村民自治制度有待健全。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方村务大事实际上是村干部说了算,由此引发的矛盾比较多,农村管理体制亟待健全。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应该成为实施村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村民代表会议,逐步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规范行为,才能有序实施村民自治。
2.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农民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已经拆迁的,这一部分人生活条件较好,比较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但仍有少数人缺少危机感,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一类是仍未拆迁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这一部分人往往思想比较保守,对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认识不足,认为种田人不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一类是外来务工人员,这一部分人往往能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各種条件的制约,得到教育的机会不多。
3.农民负担有待减轻。一是养老金偏低,与公务员和企业职工相比,农村地区缴纳新农保,可以领取的养老金有的仅为每月60元;二是生活质量下降,许多农民失地后,由于缺乏技能,收入来源减少,生活消费支出增大;三是看病费用高,看一个小病,也要花很多钱,导致现在农村人对待生病的态度是小病拖,大病挺,实在不行才去医院看病;四是教育费用太多,这些费用主要包括补课费、择校费、赞助费等,农村人希望通过上学改变命运,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愿望,然而,现在却越来越难。此外,农村还存在许多乱收费现象。
4.农业生产成本有待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因为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投入加大等原因,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农业利润率连年下跌。
四、解决乡村治理的对策建议
1.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了解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它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全面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切实加强政府领导,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培养一支以社区科学文化普及服务为主的人才队伍,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积极开展各种培训。要加强心理疏导,对农民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思想,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意识、生态意识、文化意识等,培养创业精神。要加强技能指导,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农民培训,让农民学到本领,打开致富之门。
3.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必须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必须解决农民打官司难的问题,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必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农村治安管理,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4.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要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和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可以享受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要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推动城乡资源共享,实现城乡服务一体化;要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实现农村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风田,李明.乡派、村治、县政,什么模式最合适?(二).2009-03-27.
[2]袁金辉.中国乡村治理60年:回顾与展望.201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