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中的人文情怀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dy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 文 阅 读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凈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取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然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方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节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散文单元)
  经 典 回 顾
  《囚绿记》是现代作家陆蠡于1938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全文结构新奇精巧,详略得当,虚实相生,富有变化,平中见奇,语言含蓄蕴藉,深沉厚重。
  经 典 解 读
  一、对生命的珍爱
  陆蠡的一生孤独短暂,颠沛流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对生活的热情,相反他对生活始终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即使是一丝绿也能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欣喜。《囚绿记》中,他对“绿”的描写倾注了自己真挚的情感,语言细腻、修辞手法丰富、情感热烈,这不仅是对“绿”的珍爱,更是对生命的珍视。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这样的类比很是形象生动,跨越沙漠的人望见绿洲和航海冒险家望见海面的花草,都是因为看见了生命而燃起希望,可见,陆蠡对“绿”的痴迷,源自对希望的渴盼和生命的珍视。所以他又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陆蠡从“绿”中,看到了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们再细品这段:“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陆蠡对待“绿”,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面对心仪的爱人,总是仔细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痴迷而执着。   再来看这个细节:“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文中的这段插叙,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说,常春藤的“绿”代表着生命的活力,那小杂草的“绿”则代表着生命的顽强。陆蠡连根小杂草都不忍除掉,只因小杂草也是难得的一抹“绿”,即使“绿”得微弱,也足显生命的本色。可见他爱“绿”至深,珍视生命至极。
  二、自我反省、反思精神
  “囚”是文章结构中的核心词,陆蠡由“爱绿”,再到“囚绿”,后来又“释绿”。由“囚”到“释”,作者经历了思想的挣扎。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陆蠡意识到常春藤是向阳生长的,绝不会因为他的喜爱而偏向于他,但爱的自私让他无法释怀,他把爱当成占有。“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陆蠡慢慢发现,他的过激行为伤害了“绿”,他过度的爱适得其反,“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陆蠡开始可怜这弱小的生命,开始自责,无法原谅自己的过失。“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当陆蠡离开时,他“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从他对“绿”的内疚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善良和反省。对“绿”由“囚”到“释”,让他学会了如何去爱:真正的爱,不是自私,不是占有,而是一种理性、适度的放手。这种反省多么可贵,巴金曾这样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我想,陆蠡是在不断地反思、反省中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愛国情怀
  “记”是一种文体,以记叙为主,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托物言志。《囚绿记》主要记叙了“我”由“爱绿”到“囚绿”,最后“释绿”又“怀绿”的事,文章还记叙了陆蠡在那段时期的一些经历:“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陆蠡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借赞美绿色,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也可以看到他那一颗黄金般的爱国之心。
  爱国报国是人世间最持久、最笃定的情感,是流淌在每一个人血液中的使命召唤,《囚绿记》正是凭借这浓浓的爱国情怀,在那个危难的年代,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现代诗人余光中说:“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囚绿记》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哪一朵云彩在下雨》)的确,《囚绿记》正是用渗透在文章中的人文情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其他文献
1. 半夜等候  中海民居由幾十栋高楼8字型合围而成。这座万人小区内平日熙熙攘攘,人流不息,而此时,它是安静沉谧的。  现在是半夜两点。  秋日夜风吹散了些许睡意,我裹了裹外套,问蹲在旁边的大学同学王捡:“到底要等什么?大晚上不睡觉跑下面来喝冷风。”  王捡看了一眼手机,“现在是凌晨两点五十分,还有十分钟,你就能看到了。”  他是我大学室友,与我脚对脚床挨床。  四年同室生活,我给王捡总结了两个特
机器的发展要比道德的进步快好几个世纪,当道德的进步最后赶上机器发展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任何机器了。  ——哈里·杜鲁门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掠夺成性的世界。现在我明白了战争归来者的孤独,他们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天外来客。他们拥有别人没有的知识,那些只能从死神身旁去获得的知识。  ——S.A.阿列克谢耶维奇DAY 1  我听见大地的哭泣,通过我的皮肤、肌肉和骨骼。  在我前面不远的地方,是一座历史悠久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020新年伊始,本该是万家团圆除旧迎新的时刻,年夜饭的香气从窗中溢出,一切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如今却不闻嬉闹声,新冠病毒这个不速之客,一夜之间,侵袭了我们的家园,扼杀了这些美好。疫情疯狂地残害着我们的同胞,刺痛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街头飘落着零星的树叶,看不见一个人,又增添了几分凄凉,到处都是白雪的沉寂。  湖北,我可爱的家乡,成了这次疫情的重灾区。所有的湖北人
理科部分:  1. ,  2.   3. 1  4. <e<1  5. 2  6.  7.   8.   9. 10  10. 30  文科部分:  11. 9  12. 9π-4  13.   14. ,  15. 0  16. 2±2  17. -3  18.   19. 0,  20. -  (数学选择题与填空题的具体解答过程可在新浪微博“中学生天地”或锐角网“锐学堂”板块查看)
它们相信,石头也会发芽,  也会粗糙的微笑着,  在阳光和树影间,  露出斑驳的牙齿来。  ——顾城  在我的孩提时代,陪伴我最多的,不是小霸王游戏机,也并非迪士尼的小公主,而是一个盛满书本的竹木书架,那种特有的味道氤氲着我整个童年。在那个同龄人还在听妈妈讲睡前故事的儿时,我已经捧着黑柳彻子看得津津有味。说是看,倒不如说是小孩子式的囫囵吞枣罢了。真正让我领略到书的妙处的,是那在一望无垠的沙漠笑得畅
千年前便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叹息,时过境迁,谣言依旧横行在我们身边。是纷乱繁杂的消息蒙蔽了人们的双眼,还是因为人们的浮躁心理?  谣言诞生于口,却又终止于坚定的心。巴尔扎克曾言,“社会是个大沼池,总得有人站在高地上。”或许我们无法阻挡散谣人的恶意,却可以练就自己的明辨之思,坚守之志,让自己做谣言的终止者。  悠然南山下的陶潜,松间明月下的王维,远离了功名利禄,告别了尔虞我诈。倘
杨邦俊老师主持的语文人本教学,2014年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教学成果奖,受到语文教学界肯定。这一教学理念重视写作训练,将写作视为人的生命活动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将初、高中阶段应该写的作文与学生成长经历结合起来,进行系列训练,取得较好的成效。本栏目将陆续刊发语文人本教学的高中作文训练系列,供广大师生借鉴。  训练概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蓝田日暖,璞石生烟,美玉虽丽质天成,但仍需发掘雕琢,去除尘渣,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近些年,以马东、刘建宏、柴静、张泉灵、张羽为代表的诸多央视名嘴纷纷辞职,转战新媒体,他们在央视大门之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2)主持过《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节目的白岩松,1993年进入央视,时至今日依然在坚守岗位。他说:“守土有责,在央视可能会比去互联网更好。”他还在自己的新书《白说》中直言要“做好一个新闻人该做的事情”。  对于以上材料
1  娜娜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  在她读过的资料中,过去的人对于这一点的看法,似乎趋于两个极端:一些人把海洋这种地理特征视为平淡无奇的存在,并不打算刻意去观看;但也有不少人(通常是一种被称为“爱情小说”的虚构出的资料里的角色)把“亲眼看到大海”视为一件相当重要的事,而不知为何,在故事里,这种事往往是和喜欢的人一起去做的。  当然,娜娜从来都没有喜欢的人。就算有,她也不可能带着他一起去看海——月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命历程中,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这么长久地遭遇了真实的灾难。你们与你们的家人,和全体社会成员一起,共同生活在新冠病毒性肺炎疫情引发的灾难危机中。每一次灾难总以极端的方式对人类生存提出严峻的挑战,每一次灾难也总以极端的方式迫使处于灾难中的人们淬砺意志,进而寻求灾难问题的解答。  灾难给每个人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要求,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向这个世界展示着问题解决的方案。钟南山院士所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