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至九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圍,扩展自己的视野。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这些要求的实现离不开朗读,有效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识文字,感受声律,品味词句、领会情感,品位意境,发展语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方法与技巧 学生 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不再是小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阅读教学又是重头戏,所谓阅读,不仅仅是阅览,更重要的是朗读。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应在课上重视朗读,尤其对于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一、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读,尤其是朗读。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练习。
(一)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语感是对语言信息的接收储存能力,又是指对语气信息驾驭的能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要求通过朗读、诵读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语感与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息息相关。
培养语感靠什么?一句话,主要靠有声语言的实践,即靠朗读。于永正老师提高后进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就一个字——读。一是多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二是出声地读。即使看课外书,读报纸,也要求学生出声地朗读。当训练到学生拿到一篇陌生文章一下子就能较为顺畅地朗读下来的时候,于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已经大有长进。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的语感增强了。
(二)朗读是识记的需要
掌握学过的词语,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没有语言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就变成一句空话。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语言储存到大脑中变成自己的语言呢?主要的办法也是朗读。我对《木兰诗》的朗读教学是这样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
1.播放朗读录音,同学们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再次播放朗读录音,同学们听读跟读,模仿朗读的气势,感受文章的大致脉络。
3.教师导引,有重点的指导学生串读课文,分析课文思路。
4.自由选读,品味佳词、美句、精段。
5.个性化演读。
6.自选内容进行背读。
总之,读,尤其是朗读,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手段和桥梁。离开“朗读”这个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训练,语文本领的掌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二、朗读的策略
那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性,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亮点呢?
(一)朗读要有目的性、层次性
每一次的朗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要求。如第一教时的朗读一般是为了学习字词,读通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第二教时的朗读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一些内在情感,第三教时的朗读主要是帮助学生品赏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并通过朗读积累语言文字,使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要重视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这个环节完成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阅读质量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读中获得独特的理解与体验。例如,余映潮老师教授《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引导学生体验赫尔墨斯看到自己的雕像,心里那种骄傲自满的心理,会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时,要求学生读出神的笑声来:“呵呵……呵呵……”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心灵,情感的大门,一堂生动有趣的朗读课由此开始。
(三)加强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把书本放下,看教师读。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当然,要学生“看”,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教师就得有真功夫。教师朗读的水平有多高,学生就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学生的朗读水平出众。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朗读基本功训练,提高朗读技巧。石家庄市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梅林老师在介绍她一生的经历时指出:“要做一个朗诵者,就要讲究朗读的技巧,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就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打破固定腔调,改变言不由衷消极被动的朗读状态,声音气息的变化,语流符合朗读规律,加强思想感情运动,切实把握文章语气感情色彩,注意声音气息的变化,使朗读充满活力。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在课上大声地去朗读。
高尔基指出:“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而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是为了使学生读通、读懂、会读。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得再动听,也毫无用处。要通过多种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余映潮.阅读教育艺术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编 张晶晶)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方法与技巧 学生 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不再是小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阅读教学又是重头戏,所谓阅读,不仅仅是阅览,更重要的是朗读。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应在课上重视朗读,尤其对于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一、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读,尤其是朗读。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练习。
(一)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语感是对语言信息的接收储存能力,又是指对语气信息驾驭的能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要求通过朗读、诵读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语感与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息息相关。
培养语感靠什么?一句话,主要靠有声语言的实践,即靠朗读。于永正老师提高后进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就一个字——读。一是多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二是出声地读。即使看课外书,读报纸,也要求学生出声地朗读。当训练到学生拿到一篇陌生文章一下子就能较为顺畅地朗读下来的时候,于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已经大有长进。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的语感增强了。
(二)朗读是识记的需要
掌握学过的词语,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没有语言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就变成一句空话。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语言储存到大脑中变成自己的语言呢?主要的办法也是朗读。我对《木兰诗》的朗读教学是这样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
1.播放朗读录音,同学们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再次播放朗读录音,同学们听读跟读,模仿朗读的气势,感受文章的大致脉络。
3.教师导引,有重点的指导学生串读课文,分析课文思路。
4.自由选读,品味佳词、美句、精段。
5.个性化演读。
6.自选内容进行背读。
总之,读,尤其是朗读,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手段和桥梁。离开“朗读”这个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训练,语文本领的掌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二、朗读的策略
那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性,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亮点呢?
(一)朗读要有目的性、层次性
每一次的朗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要求。如第一教时的朗读一般是为了学习字词,读通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第二教时的朗读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一些内在情感,第三教时的朗读主要是帮助学生品赏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并通过朗读积累语言文字,使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要重视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这个环节完成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阅读质量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读中获得独特的理解与体验。例如,余映潮老师教授《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引导学生体验赫尔墨斯看到自己的雕像,心里那种骄傲自满的心理,会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时,要求学生读出神的笑声来:“呵呵……呵呵……”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心灵,情感的大门,一堂生动有趣的朗读课由此开始。
(三)加强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把书本放下,看教师读。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当然,要学生“看”,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教师就得有真功夫。教师朗读的水平有多高,学生就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学生的朗读水平出众。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朗读基本功训练,提高朗读技巧。石家庄市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梅林老师在介绍她一生的经历时指出:“要做一个朗诵者,就要讲究朗读的技巧,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就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打破固定腔调,改变言不由衷消极被动的朗读状态,声音气息的变化,语流符合朗读规律,加强思想感情运动,切实把握文章语气感情色彩,注意声音气息的变化,使朗读充满活力。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在课上大声地去朗读。
高尔基指出:“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而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是为了使学生读通、读懂、会读。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得再动听,也毫无用处。要通过多种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余映潮.阅读教育艺术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