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创造是极为细腻复杂的,需要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来创造瑰丽的景观,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植物景观的发展是要结合性的发展,下面跟大家一起探讨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重要性 原则 风格
中图分类号:S98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具代表性元素之一。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了现代国际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强调自然文化和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之所在,也为其他人员进入园林景观设计领域设置的一道高高的门槛。
人们逐渐认识到,植物同人类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要不断迁徙,自然本身会将一片不毛之地变成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场所,而人工营造的植物群落也会在自然的影响之下产生结构上的变异。只有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群落才能够持久稳定的延续下去。例如,过去人们认为荒地毫无价值,城市中出现了荒地被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下降和城市管理水平的衰退,但是,现在园林景观设计师却将其作为向自然学习的理想场所。
因此,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就在于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设计师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使植物景观成为一个园林景观作品,乃至一个地区的主要特色。可以说,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为植物的自然生长演替提供最适宜的条件。
二、植物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因此,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终得以实施。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 进行勘测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例如:在有严重SO2 污染的工业区,应种植酢浆草、金鱼草、白皮松、毛白杨等抗污树种;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选用合欢、黄栌等耐盐碱植物;在建筑的阴面或林阴下,则应种植玉簪、棣棠、珍珠梅等耐阴植物。
3、历史文化延续
植物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观设计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观中,使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这样的植物景观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以记载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一个城市的文化。而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荡然无存,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并行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连续性原则更应该成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4、经济性原则
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例如,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以减少资金投入和管理费用。
三、植物景观风格的形成
植物既有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大类的形态特征,更有耐水湿与耐干旱、喜阴喜阳、耐碱与怕碱,以及其他抗性(如抗风、抗有害气体……)和酸碱度的差异等生态特性。如果不符合植物的这些生态特性,就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也就更谈不到什么风格了。
如垂柳好水湿,适应性强,有下垂而柔软的枝条、嫩绿的叶色、修长的叶形,栽植于水边,就可形成“杨柳依依,柔条拂水,弄绿槎黄,小鸟依人”般的风韵。油松为常绿大乔木,树皮黑褐色,鳞片剥落,斑然入画,叶呈针状,深绿色;生于平原者,修直挺立;生于高山者,虬曲多姿。孤立的油松则更见分枝成层,树冠平展,形成一种气势磅礴、不畏风寒、古拙而坚挺的风格。
如果再加“拟人化”,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体现其不畏风寒、高超、坚挺的风格;或者以“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牡丹令人艳、竹令人雅、桐令人清……”来体现不同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特征,就能产生“拟人化”的植物景观风格,从而也能获得具有民族精华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效果。
由于植物固有的生态习性不同,其景观风格的形成也不同。除了这个基础条件之外,就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整体来说,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考虑不同城市植物景观的地方风格。有时,不同地区惯用的植物种类有差异,也就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风格。
植物生长有明显的自然地理差异,由于气候的不同,南方树种与北方树种的形态如干、叶、花、果也不同。即使是同一树种,如扶桑,在南方的海南岛、湛江、广州一带,可以长成大树,而在北方则只能以“温室栽培”的形式出现。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的同一树种,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植物生长的形态与景观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杭州市(市区最低海拔仅6m,山区平均为lOOm)生长的杜鹃较为矮小,而天目山(最高海拔1 700m余)及黄山(最高海拔为1 860m)的杜鹃,则高大如小乔木。尽管杭州、天目山与黄山的纬度相差不多,同在北纬30‘的范围附近,但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其自然形态亦有差异,形成低密成丛与高大疏朗的不同风格。
虽然经过人工的驯化与改造,高山的树种可以移植于平地,南方的树种也可以栽植到北方。如雪松、悬铃木都属江南的树种,現在已可在北方生长。此外,如竹子北移,苹果南下,也都有其先例。然而,就整体的植物气候分区来说,是难以改变的,有的也不必去改变,这样才能保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风格。
总结
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园林景观设计形式与内涵的不同。随着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曰益恶化,人类不再自认为是自然的主宰,而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员。这一观念的转变,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重要性 原则 风格
中图分类号:S98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具代表性元素之一。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了现代国际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强调自然文化和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之所在,也为其他人员进入园林景观设计领域设置的一道高高的门槛。
人们逐渐认识到,植物同人类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要不断迁徙,自然本身会将一片不毛之地变成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场所,而人工营造的植物群落也会在自然的影响之下产生结构上的变异。只有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群落才能够持久稳定的延续下去。例如,过去人们认为荒地毫无价值,城市中出现了荒地被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下降和城市管理水平的衰退,但是,现在园林景观设计师却将其作为向自然学习的理想场所。
因此,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就在于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设计师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使植物景观成为一个园林景观作品,乃至一个地区的主要特色。可以说,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为植物的自然生长演替提供最适宜的条件。
二、植物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但人的需求并非完全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作为使用者的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设计亦是如此,设计者必须掌握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但是,有些决策者为了标新立异,把大众的生活需求放在一边,植物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走上了以我为本的歧途。如禁止入内的大草坪、地毯式的模纹广场,烈日暴晒,缺乏私密空间,人们只能望“园”兴叹。因此,植物景观的创造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为人所用,尺度适宜,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
2、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终得以实施。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 进行勘测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例如:在有严重SO2 污染的工业区,应种植酢浆草、金鱼草、白皮松、毛白杨等抗污树种;在土壤盐碱化严重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选用合欢、黄栌等耐盐碱植物;在建筑的阴面或林阴下,则应种植玉簪、棣棠、珍珠梅等耐阴植物。
3、历史文化延续
植物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观设计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观中,使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这样的植物景观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以记载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一个城市的文化。而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荡然无存,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并行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连续性原则更应该成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4、经济性原则
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投入。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都是有限的,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服务。例如,多选用寿命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以减少资金投入和管理费用。
三、植物景观风格的形成
植物既有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大类的形态特征,更有耐水湿与耐干旱、喜阴喜阳、耐碱与怕碱,以及其他抗性(如抗风、抗有害气体……)和酸碱度的差异等生态特性。如果不符合植物的这些生态特性,就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也就更谈不到什么风格了。
如垂柳好水湿,适应性强,有下垂而柔软的枝条、嫩绿的叶色、修长的叶形,栽植于水边,就可形成“杨柳依依,柔条拂水,弄绿槎黄,小鸟依人”般的风韵。油松为常绿大乔木,树皮黑褐色,鳞片剥落,斑然入画,叶呈针状,深绿色;生于平原者,修直挺立;生于高山者,虬曲多姿。孤立的油松则更见分枝成层,树冠平展,形成一种气势磅礴、不畏风寒、古拙而坚挺的风格。
如果再加“拟人化”,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体现其不畏风寒、高超、坚挺的风格;或者以“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牡丹令人艳、竹令人雅、桐令人清……”来体现不同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特征,就能产生“拟人化”的植物景观风格,从而也能获得具有民族精华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效果。
由于植物固有的生态习性不同,其景观风格的形成也不同。除了这个基础条件之外,就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整体来说,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考虑不同城市植物景观的地方风格。有时,不同地区惯用的植物种类有差异,也就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风格。
植物生长有明显的自然地理差异,由于气候的不同,南方树种与北方树种的形态如干、叶、花、果也不同。即使是同一树种,如扶桑,在南方的海南岛、湛江、广州一带,可以长成大树,而在北方则只能以“温室栽培”的形式出现。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的同一树种,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植物生长的形态与景观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杭州市(市区最低海拔仅6m,山区平均为lOOm)生长的杜鹃较为矮小,而天目山(最高海拔1 700m余)及黄山(最高海拔为1 860m)的杜鹃,则高大如小乔木。尽管杭州、天目山与黄山的纬度相差不多,同在北纬30‘的范围附近,但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其自然形态亦有差异,形成低密成丛与高大疏朗的不同风格。
虽然经过人工的驯化与改造,高山的树种可以移植于平地,南方的树种也可以栽植到北方。如雪松、悬铃木都属江南的树种,現在已可在北方生长。此外,如竹子北移,苹果南下,也都有其先例。然而,就整体的植物气候分区来说,是难以改变的,有的也不必去改变,这样才能保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风格。
总结
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园林景观设计形式与内涵的不同。随着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曰益恶化,人类不再自认为是自然的主宰,而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员。这一观念的转变,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