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流学校靠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学校凝聚力,对师生产生激励与促进作用,提升学校影响力与知名度。高职院校要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效,就要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活动文化模式上不断创新,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校园文化层次,以实现培养优秀人才及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创新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一切学校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院校领导、教职工共同参与,对全体师生具有广泛感召力、凝聚力与激励作用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中所指校园文化,是指广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定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中所积累、秉承、创造并共享的,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凝聚和导向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学校凝聚力。其二,促进和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全体师生产生无形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动力。其三,调适和稳定功能。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凝聚、熏陶等内在影响力创造和谐的精神氛围,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追求集中于学校内部,有效减少学校安全隐患的出现。其四,辐射和展示功能。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下乡、社区街道志愿者活动等,把校园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展示办学水平的契机,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五,继承和发扬功能。高职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时应坚持“扬弃”的态度,一方面应该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使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办学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问题分析
(一)文化底蕴较弱
一些高职院校是近些年为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职业技工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已积淀了原教育模式的办学精神,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经历了不同体制、教育类型的重组,办学理念、体制等存在交锋和冲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特色鲜明、学科背景浓郁且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文化精神,更缺乏形成的有利土壤。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创新与提炼,而只是进行人员和资源的简单整合与重组,所谓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主体责任感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现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不合理现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或学工线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无关,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另外,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每次参加活动都只是固定的某一部分学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学校“硬性要求”,都导致了校园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与感染性。
(三)重“硬件”轻“软件”
各高职院校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压力,在硬件建设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而相对而言软环境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和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中尤其严重。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得太慢,一时半会难见成效,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不来点立竿见影的,比如修楼征地建房扩招等。
(四)活动文化层次偏低
如今,高职院校中各种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时代感强,但过于重视庸俗文化,商业文化占据较大比重,过分追崇非主流文化而脱离了主流文化,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轨道。校园文化活动功利性太强,偏离了教育本位趋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26%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评奖评优”、14%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各种荣誉”、6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表明现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并不单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五)模仿程度较高
每个学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其校园文化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实体文化建设,尤其在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缺乏创新意理念,未将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品牌效应,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本科学校,最终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与利用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等的辐射作用,结合学院的优良文化传统,追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充分体现应用性、针对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策略探讨
(一)创新校园精神文化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职高等,具有不同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学科设置等、办学阅历,各个学校在发展定位上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主要围绕“职”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充分体现“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热情,得到教育。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开展无公害蔬菜义卖活动、美食节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特别党建及学生管理中的“一系一品”申报及评选活动,起到了良好反响,既为学生提高技能、完善品格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职业素养。
通过将办学理念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将学校精神在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植于其价值体系中。通过进企业实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和技能提供了方向。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倡导进入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与服务,如清扫社区、助残活动等,既让大学生体会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服务与奉献。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志愿者之校”,制定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将志愿服务学时状况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指标之中。全校六个系部在马山敬老院、绍兴市纺博会、绍兴市客运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场所建立了长效志愿服务挂牌基地,不仅为社会送去了温暖与服务,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学正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师只有凭借娴熟的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感召、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创新物质文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培养真正可贵的品质,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教育环境,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才不会产生堕落的品格。”高校在对校园物质文化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整体与部分的把握,既要重点设置,也要全面统筹,力争让物质文化中的各个细节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注重速度,也要注重质量。学校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基本设施都应承载着校园精神文化、职业文化和制度文化,让物质景观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在对校门、办公楼、宣传专栏、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坚持实用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化精神注入到学校每一个角落,不仅让在校的师生感受校园物质文化,也通过人与物质的流动,将特色校园文化带出校门,带向社区、企业,与社会产生交融。
(三)创新制度文化
所谓创新型制度文化,是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或规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服务制度的创新。
其一,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即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如重点突出实训专业人员、试验人员的能力职称,制定适应于高职教学的职业资格评聘制度。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校规校纪、竞赛管理办法等,以更好地约束高职学生的言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与进修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精神;制定规范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活泼有序地开展,增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服务制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制度,营造和谐的职业特色氛围,有利于增添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技能钻研的动力,培养品质优秀、技能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在校园活动上,既要把握特色,又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在教学与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训评价考核制度;在后勤服务及公寓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思想,形成和谐氛围。
(四)创新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对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不仅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以促进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一,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增长文化艺术知识,更能增加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加强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创造力。学校相关部门要在思想和组织等层面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既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注重艺术性,防止消极文化及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加强对学生社团创办理念、工作思路及方法等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进行勇于实践、自主管理,进而营造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要尽量做到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深度与兴趣,避免脱离所学专业、不切实际的课外活动。
其二,开展校企文化对接活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拓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开展的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及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生活动开展时也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到校担任评委或做专题讲座等。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与绍兴市诸氏方圆集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免费面向学院学生开设企业经理人培训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也实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用人市场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邱伟光,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
[2]刘建立.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建构研究[D],2009.
[3]罗群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青年探索,2005(3).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实施路径[D],20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创新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一切学校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院校领导、教职工共同参与,对全体师生具有广泛感召力、凝聚力与激励作用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中所指校园文化,是指广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定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中所积累、秉承、创造并共享的,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凝聚和导向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学校凝聚力。其二,促进和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全体师生产生无形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动力。其三,调适和稳定功能。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凝聚、熏陶等内在影响力创造和谐的精神氛围,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追求集中于学校内部,有效减少学校安全隐患的出现。其四,辐射和展示功能。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下乡、社区街道志愿者活动等,把校园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展示办学水平的契机,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五,继承和发扬功能。高职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时应坚持“扬弃”的态度,一方面应该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使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办学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问题分析
(一)文化底蕴较弱
一些高职院校是近些年为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职业技工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已积淀了原教育模式的办学精神,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经历了不同体制、教育类型的重组,办学理念、体制等存在交锋和冲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特色鲜明、学科背景浓郁且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文化精神,更缺乏形成的有利土壤。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创新与提炼,而只是进行人员和资源的简单整合与重组,所谓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主体责任感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现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不合理现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或学工线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无关,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另外,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每次参加活动都只是固定的某一部分学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学校“硬性要求”,都导致了校园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与感染性。
(三)重“硬件”轻“软件”
各高职院校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压力,在硬件建设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而相对而言软环境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和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中尤其严重。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得太慢,一时半会难见成效,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不来点立竿见影的,比如修楼征地建房扩招等。
(四)活动文化层次偏低
如今,高职院校中各种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时代感强,但过于重视庸俗文化,商业文化占据较大比重,过分追崇非主流文化而脱离了主流文化,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轨道。校园文化活动功利性太强,偏离了教育本位趋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26%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评奖评优”、14%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各种荣誉”、6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表明现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并不单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五)模仿程度较高
每个学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其校园文化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实体文化建设,尤其在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缺乏创新意理念,未将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品牌效应,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本科学校,最终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与利用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等的辐射作用,结合学院的优良文化传统,追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充分体现应用性、针对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策略探讨
(一)创新校园精神文化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职高等,具有不同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学科设置等、办学阅历,各个学校在发展定位上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主要围绕“职”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充分体现“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热情,得到教育。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开展无公害蔬菜义卖活动、美食节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特别党建及学生管理中的“一系一品”申报及评选活动,起到了良好反响,既为学生提高技能、完善品格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职业素养。
通过将办学理念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将学校精神在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植于其价值体系中。通过进企业实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和技能提供了方向。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倡导进入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与服务,如清扫社区、助残活动等,既让大学生体会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服务与奉献。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志愿者之校”,制定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将志愿服务学时状况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指标之中。全校六个系部在马山敬老院、绍兴市纺博会、绍兴市客运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场所建立了长效志愿服务挂牌基地,不仅为社会送去了温暖与服务,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学正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师只有凭借娴熟的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感召、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创新物质文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培养真正可贵的品质,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教育环境,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才不会产生堕落的品格。”高校在对校园物质文化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整体与部分的把握,既要重点设置,也要全面统筹,力争让物质文化中的各个细节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注重速度,也要注重质量。学校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基本设施都应承载着校园精神文化、职业文化和制度文化,让物质景观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在对校门、办公楼、宣传专栏、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坚持实用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化精神注入到学校每一个角落,不仅让在校的师生感受校园物质文化,也通过人与物质的流动,将特色校园文化带出校门,带向社区、企业,与社会产生交融。
(三)创新制度文化
所谓创新型制度文化,是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或规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服务制度的创新。
其一,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即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如重点突出实训专业人员、试验人员的能力职称,制定适应于高职教学的职业资格评聘制度。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校规校纪、竞赛管理办法等,以更好地约束高职学生的言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与进修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精神;制定规范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活泼有序地开展,增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服务制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制度,营造和谐的职业特色氛围,有利于增添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技能钻研的动力,培养品质优秀、技能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在校园活动上,既要把握特色,又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在教学与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训评价考核制度;在后勤服务及公寓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思想,形成和谐氛围。
(四)创新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对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不仅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以促进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一,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增长文化艺术知识,更能增加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加强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创造力。学校相关部门要在思想和组织等层面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既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注重艺术性,防止消极文化及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加强对学生社团创办理念、工作思路及方法等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进行勇于实践、自主管理,进而营造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要尽量做到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深度与兴趣,避免脱离所学专业、不切实际的课外活动。
其二,开展校企文化对接活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拓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开展的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及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生活动开展时也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到校担任评委或做专题讲座等。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与绍兴市诸氏方圆集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免费面向学院学生开设企业经理人培训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也实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用人市场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邱伟光,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
[2]刘建立.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建构研究[D],2009.
[3]罗群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青年探索,2005(3).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实施路径[D],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