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动机驱使人们的行为指向不同的目标。但是“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人的动机和需求常会遇到阻碍。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和冲突时,心理很可能会失去平衡,表现出异常的情绪。那么,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付这些不测境遇,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呢?
奥地利著名精神科医生兼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经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认为:当人们以合理的方式消除异常的情绪而未能得逞时,就必须改换以非理性方法来表达这一目的。这种非理性的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用自我防御机制来达到消除异常情绪,维持心理平衡,保持身心健康,已为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所肯定。
自我防御机制包括:
一、压抑作用。指把不能被允许的念头、情绪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压抑作用的特点是应用直接方式来自我防卫,它是一种进行遗忘和抑制的积极活动的心理历程。美国小说《飘》中最后部分女主人公斯凯营蒂·奥艾拉的独白就是闻名的压抑作用举例:“我现在不想这些啦!”。她大声重复地说着,想把她的苦难推出自己的心灵之外,为心头的痛苦的涌潮找到某些屏障。
二、投射作用。这是把自己内心不能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上。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可以把自己的错误、失误归咎于他人,也可以把自己的欲望、态度转移到别人身上。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所描写的精神胜利法,多为这一类自我防御机制(当然还有其它机制)。阿Q每当与人口角时,总是输给他人的。但他内心里会忽然莫名其妙地涌出一股自豪感,形之于色,并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虽然我们会觉得阿Q是多么的可悲,但对阿Q本人来说,这种精神胜利法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慰藉。
三、合理化作用。或称文饰作用。即-歪曲现实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合理化作用是采用错误的推理使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合理化作用也不是“欺骗”,因为个体相信这是真的。最著名的例子是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时就说葡萄是酸的。利用这一机制可使个体在追求某一事物而不可得时冲淡内心的不安。反过来,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达到同一效果,即所谓的“甜柠檬心理”。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如果自己得不到葡萄,目前只有柠檬,就认定柠檬是甜的。
四、反向作用。即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有意识地做出相反方向的举动。所谓“矫枉过正”,“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都可视为是反向作用的具体表现。反向作用机制也广泛应用于精神医学临床。精神科医生常常会运用反作用机制诱导那些患有强迫症的患者,让他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条件联系,使他的思维、行为或情绪朝着有意识的,有益的方面发展一这种方法在精神医学上被称为行为疗法。
五、升华作用。是指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法表达出来,通过升华作用可使自我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但不抑制它们的表现。一般来说,总是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的方向,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意义及价值。弗洛伊德曾列举达·芬奇的艺术巨作《圣母像》是画家对其母亲情感升华的创造。德国诗人歌德的诗歌创作也可以看做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和饱尝失恋痛苦的情感升华的创造典范。
六、转移作用。转移作用作为自我防御机制,其实质是改换冲动的方向,以另一目标进行代替。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或愿望无法对其直接表现时,有时会转移到其它较安全的对象上去,这样就可以减轻个体精神上的负担。如一个孩子受父母责备后,就向自己的小妹妹或玩具出气。这种作用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当然,我们反对把自己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给他人带来精神上的负担、甚或痛苦。但如若这一作用机制使用得当,仍不失为一剂减轻个体精神负担的灵丹妙药。
奥地利著名精神科医生兼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经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认为:当人们以合理的方式消除异常的情绪而未能得逞时,就必须改换以非理性方法来表达这一目的。这种非理性的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用自我防御机制来达到消除异常情绪,维持心理平衡,保持身心健康,已为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所肯定。
自我防御机制包括:
一、压抑作用。指把不能被允许的念头、情绪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压抑作用的特点是应用直接方式来自我防卫,它是一种进行遗忘和抑制的积极活动的心理历程。美国小说《飘》中最后部分女主人公斯凯营蒂·奥艾拉的独白就是闻名的压抑作用举例:“我现在不想这些啦!”。她大声重复地说着,想把她的苦难推出自己的心灵之外,为心头的痛苦的涌潮找到某些屏障。
二、投射作用。这是把自己内心不能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上。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可以把自己的错误、失误归咎于他人,也可以把自己的欲望、态度转移到别人身上。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所描写的精神胜利法,多为这一类自我防御机制(当然还有其它机制)。阿Q每当与人口角时,总是输给他人的。但他内心里会忽然莫名其妙地涌出一股自豪感,形之于色,并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虽然我们会觉得阿Q是多么的可悲,但对阿Q本人来说,这种精神胜利法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慰藉。
三、合理化作用。或称文饰作用。即-歪曲现实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合理化作用是采用错误的推理使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合理化作用也不是“欺骗”,因为个体相信这是真的。最著名的例子是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时就说葡萄是酸的。利用这一机制可使个体在追求某一事物而不可得时冲淡内心的不安。反过来,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达到同一效果,即所谓的“甜柠檬心理”。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如果自己得不到葡萄,目前只有柠檬,就认定柠檬是甜的。
四、反向作用。即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有意识地做出相反方向的举动。所谓“矫枉过正”,“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都可视为是反向作用的具体表现。反向作用机制也广泛应用于精神医学临床。精神科医生常常会运用反作用机制诱导那些患有强迫症的患者,让他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条件联系,使他的思维、行为或情绪朝着有意识的,有益的方面发展一这种方法在精神医学上被称为行为疗法。
五、升华作用。是指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法表达出来,通过升华作用可使自我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但不抑制它们的表现。一般来说,总是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的方向,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意义及价值。弗洛伊德曾列举达·芬奇的艺术巨作《圣母像》是画家对其母亲情感升华的创造。德国诗人歌德的诗歌创作也可以看做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和饱尝失恋痛苦的情感升华的创造典范。
六、转移作用。转移作用作为自我防御机制,其实质是改换冲动的方向,以另一目标进行代替。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或愿望无法对其直接表现时,有时会转移到其它较安全的对象上去,这样就可以减轻个体精神上的负担。如一个孩子受父母责备后,就向自己的小妹妹或玩具出气。这种作用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当然,我们反对把自己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给他人带来精神上的负担、甚或痛苦。但如若这一作用机制使用得当,仍不失为一剂减轻个体精神负担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