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所谓“一题多做”是指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书面作文进行批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语对自己的作文再修改,反复多次。就同一作文题目让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肯定有帮助。但是,在“一题多做”的训练中,如果只坚持一种形式,不仅会使学生厌倦,而且学生在思考角度不变的情况下反复改一篇作文,其在思维品质上的收获是有限的。更糟的是,学生在“一题多做”的过程中,无论怎样改,均不考虑读者对象,意识不到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语言的运用应有所区别,这就大大降低了语言交际的有效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样的“一题多做”训练,其效果与我们“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初衷相去甚远。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要求学生“一题多做”,但并不是要求学生反复修改,改写同一篇作文,而是要求学生就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写一组作文。例如,写影评,往往侧重要求学生认识和评价电影的思想内容,而且组织学生看一部电影往往只要求学生写一篇影评。久而久之,学生误以为写影评只能评价电影的思想内容。殊不知,对同一部电影,评价的角度包括思想内容、音乐设计、演员表演、导演水平、服装道具、色彩运用、剧本等等。如果在作文训练时教师能就同一部电影针对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要求学生写作影评,或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评价的角度,那么,学生写的影评怎么可能“千人一面”呢?更不用说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会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写作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种训练要求多样化,训练角度不雷同,这样的“一题多做”,显然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厌倦情绪,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作文“角度单一,千人一面”的现象。
无论是时代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视读者对象,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美国具有权威性质的教育文献《英语教学纲要》规定:“学习根据不同的听众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向别人呼吁并能说服别人的技巧。”加利福尼亚大学汉斯皮·古施在《言语和意识》一文中提到作文的评价标准:“好的文章应当是有效的。他要显示出作者思想上意识到读者,他尊重读者看文章的标准、期待和需要。”日本的语文教学目标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场合,恰当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同时培养使表达能力有益于生活的态度”。这样的规定和要求,显而易见,是对学生写作的应用方面进行突出的强调。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美日两国采用的训练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其中最显要的方法是先设计读者、设计场景,然后根据不同的设计提出具体的写作意见和要求,最后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怎样掌握要领。其实,重视读者对象,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在我们的初中教学中也有体现。
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写作对象,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呢?
第一步:明确写作的范围、写作的话题
譬如要你作一篇关于“成熟”的议论文,要是不先将“成熟”这个概念做个剖析,拉来便是泛泛地谈“成熟”问题:从事物的成熟扯到人类的成熟,从生理的成熟讨论到心理的成熟,从思维的成熟又谈到情感的成熟。方方面面,平分笔墨,什么都涉及,结果必然是一堆游移无定、拉拉杂杂、什么问题也说不清讲不透的文字。相反,要是我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实际,先界定“成熟”这个概念中的某一小部分,然后就这一小范围内的“成熟”来展开深入的分析议论,如就“认识、思维”,或就“情感、意志”方面的成熟来展开有条有理的分析讨论,至于生理方面,或生物界的成熟问题等等完全可以抛开不管。把范围缩小,话题易集中,游移无定的现象就可能避免。所谓“切口要小,开掘要深”,这“切口”就是指锁定的外延、议论的话题;“切口要小” 就是说对宽泛的作文题锁定的外延宜窄不宜宽、议论的话题宜小不宜大。
第二步:明确写作对象
“作文者谁”,就是“放矢”的是谁,这并不是个可想可不想的问题。这决定着此篇文章的思路如何展开,采用何种言语来表述等系列的问题。
“作文写给谁看”,也就是此“矢”所射向的“的”是什么,这更是个非得在动笔之前思考透彻的问题。比如同作“成熟”的文章,写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朋友,与写给世故的猾吏,所立之论、所引之材、所析之理,甚至于所用之言、所蓄之情、所蕴之气,均有天壤之别。
第三步:明确写作视角
譬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般是渴望自己能早日成熟:思想成熟了,看问题不易偏颇;情感意志成熟了,遇到困难挫折不会那么脆弱;消费心理成熟了,就不会去盲目地赶时髦专买名牌货和洋货……要是以《成熟》为题作文,一般同学总是写出“我渴望成熟”“成熟的魅力”“挣脱幼稚”“搏击社会风浪需要成熟的头脑”之类的文章。作出这样的“成熟”文章应该说是正确的;不过,能独辟蹊径的同学就往往不赶这“大流”,他可能写出“我讨厌成熟”这样的文章,把“成熟”的概念外延锁定为“缺乏闯劲,无进取心”“墨守成规”“圆滑世故”“拍马溜须拉关系”“思想颓废,意志消沉”等等。
以上“成熟”文章,一大类写的是“我渴望成熟”,另一大类写的是“我讨厌成熟”。细析这两大类别,视角不一样,写出的文章也就不一样了。
一般来说,写作视角有四个基本角度。
1.顺向视角。它是在看问题时,思维循着原材料给读者的直接的指向,去思考。倘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事来发表议论,采用顺向视角,便可立意为“执法必严”。
2.逆向视角。这是从通常的、固定的对事物认识途径的相反方向去思考的思维方法。采用逆向视角,往往会对旧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如“斩马谡”一事,用一反赞诸葛亮的常规思维为追求其责任的逆向思维,写作角度是做事考虑不周全,没有三思而后行,便可立意为“用人不当,贻害无穷”。
3.纵向视角。读者看了材料之后,常常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再作一些推理和引申;据这些推理和引申去看问题,这就是从纵向视角去看问题。仍以“斩马谡”一事为例,我们不妨缘着马谡被斩的轨迹作些推理和引申:马谡被斩后,军纪严肃;假如不斩马谡,从此开启了徇情枉法之门,军纪就难以整肃了。写作的视角是徇私枉法的危害,由此便可立意为“法治,胜利的保证”。
4.横向视角。人们看问题时,思维由已知信息出发,通过联想,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要素联系起来考虑,这个视角就是横向视角。我们继续以“斩马谡”为例,我们将诸葛亮斩马谡后自请处分同当今社会某些事故责任人却竭力推卸责任的现象联系起来考虑,便可立意为“应严于律己”。
第四步:明确中心,形成思路
“话题”确定,“中心”(仅是对“话题”所持的观点、看法、态度)必明,写作“视角”自显;“话题”明,“中心”定,“视角”又清,文章的“思路”不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由此看来,“一题多做”简直像魔杖,只用它轻轻一点,“视角”的火花就顿时八方飞溅。这样,一道看似翻不出新意的作文题,原来有如许处女地尚可开垦;一则看似普通的材料,原来是如此精彩纷呈。无论是面对烂熟的题目,还是陌生的材料,学生可能再也不会感到“没什么可写”了。
作者简介:石鑫佳,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初中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赵亚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长,相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要求学生“一题多做”,但并不是要求学生反复修改,改写同一篇作文,而是要求学生就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写一组作文。例如,写影评,往往侧重要求学生认识和评价电影的思想内容,而且组织学生看一部电影往往只要求学生写一篇影评。久而久之,学生误以为写影评只能评价电影的思想内容。殊不知,对同一部电影,评价的角度包括思想内容、音乐设计、演员表演、导演水平、服装道具、色彩运用、剧本等等。如果在作文训练时教师能就同一部电影针对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要求学生写作影评,或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评价的角度,那么,学生写的影评怎么可能“千人一面”呢?更不用说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会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写作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种训练要求多样化,训练角度不雷同,这样的“一题多做”,显然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厌倦情绪,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作文“角度单一,千人一面”的现象。
无论是时代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视读者对象,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美国具有权威性质的教育文献《英语教学纲要》规定:“学习根据不同的听众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向别人呼吁并能说服别人的技巧。”加利福尼亚大学汉斯皮·古施在《言语和意识》一文中提到作文的评价标准:“好的文章应当是有效的。他要显示出作者思想上意识到读者,他尊重读者看文章的标准、期待和需要。”日本的语文教学目标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场合,恰当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同时培养使表达能力有益于生活的态度”。这样的规定和要求,显而易见,是对学生写作的应用方面进行突出的强调。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美日两国采用的训练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其中最显要的方法是先设计读者、设计场景,然后根据不同的设计提出具体的写作意见和要求,最后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怎样掌握要领。其实,重视读者对象,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在我们的初中教学中也有体现。
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写作对象,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呢?
第一步:明确写作的范围、写作的话题
譬如要你作一篇关于“成熟”的议论文,要是不先将“成熟”这个概念做个剖析,拉来便是泛泛地谈“成熟”问题:从事物的成熟扯到人类的成熟,从生理的成熟讨论到心理的成熟,从思维的成熟又谈到情感的成熟。方方面面,平分笔墨,什么都涉及,结果必然是一堆游移无定、拉拉杂杂、什么问题也说不清讲不透的文字。相反,要是我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实际,先界定“成熟”这个概念中的某一小部分,然后就这一小范围内的“成熟”来展开深入的分析议论,如就“认识、思维”,或就“情感、意志”方面的成熟来展开有条有理的分析讨论,至于生理方面,或生物界的成熟问题等等完全可以抛开不管。把范围缩小,话题易集中,游移无定的现象就可能避免。所谓“切口要小,开掘要深”,这“切口”就是指锁定的外延、议论的话题;“切口要小” 就是说对宽泛的作文题锁定的外延宜窄不宜宽、议论的话题宜小不宜大。
第二步:明确写作对象
“作文者谁”,就是“放矢”的是谁,这并不是个可想可不想的问题。这决定着此篇文章的思路如何展开,采用何种言语来表述等系列的问题。
“作文写给谁看”,也就是此“矢”所射向的“的”是什么,这更是个非得在动笔之前思考透彻的问题。比如同作“成熟”的文章,写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朋友,与写给世故的猾吏,所立之论、所引之材、所析之理,甚至于所用之言、所蓄之情、所蕴之气,均有天壤之别。
第三步:明确写作视角
譬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般是渴望自己能早日成熟:思想成熟了,看问题不易偏颇;情感意志成熟了,遇到困难挫折不会那么脆弱;消费心理成熟了,就不会去盲目地赶时髦专买名牌货和洋货……要是以《成熟》为题作文,一般同学总是写出“我渴望成熟”“成熟的魅力”“挣脱幼稚”“搏击社会风浪需要成熟的头脑”之类的文章。作出这样的“成熟”文章应该说是正确的;不过,能独辟蹊径的同学就往往不赶这“大流”,他可能写出“我讨厌成熟”这样的文章,把“成熟”的概念外延锁定为“缺乏闯劲,无进取心”“墨守成规”“圆滑世故”“拍马溜须拉关系”“思想颓废,意志消沉”等等。
以上“成熟”文章,一大类写的是“我渴望成熟”,另一大类写的是“我讨厌成熟”。细析这两大类别,视角不一样,写出的文章也就不一样了。
一般来说,写作视角有四个基本角度。
1.顺向视角。它是在看问题时,思维循着原材料给读者的直接的指向,去思考。倘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事来发表议论,采用顺向视角,便可立意为“执法必严”。
2.逆向视角。这是从通常的、固定的对事物认识途径的相反方向去思考的思维方法。采用逆向视角,往往会对旧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如“斩马谡”一事,用一反赞诸葛亮的常规思维为追求其责任的逆向思维,写作角度是做事考虑不周全,没有三思而后行,便可立意为“用人不当,贻害无穷”。
3.纵向视角。读者看了材料之后,常常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再作一些推理和引申;据这些推理和引申去看问题,这就是从纵向视角去看问题。仍以“斩马谡”一事为例,我们不妨缘着马谡被斩的轨迹作些推理和引申:马谡被斩后,军纪严肃;假如不斩马谡,从此开启了徇情枉法之门,军纪就难以整肃了。写作的视角是徇私枉法的危害,由此便可立意为“法治,胜利的保证”。
4.横向视角。人们看问题时,思维由已知信息出发,通过联想,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要素联系起来考虑,这个视角就是横向视角。我们继续以“斩马谡”为例,我们将诸葛亮斩马谡后自请处分同当今社会某些事故责任人却竭力推卸责任的现象联系起来考虑,便可立意为“应严于律己”。
第四步:明确中心,形成思路
“话题”确定,“中心”(仅是对“话题”所持的观点、看法、态度)必明,写作“视角”自显;“话题”明,“中心”定,“视角”又清,文章的“思路”不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由此看来,“一题多做”简直像魔杖,只用它轻轻一点,“视角”的火花就顿时八方飞溅。这样,一道看似翻不出新意的作文题,原来有如许处女地尚可开垦;一则看似普通的材料,原来是如此精彩纷呈。无论是面对烂熟的题目,还是陌生的材料,学生可能再也不会感到“没什么可写”了。
作者简介:石鑫佳,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初中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赵亚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长,相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