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是各级学校都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同时,音乐又是一门艺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进入音乐的世界,而不是把音乐作为一门枯燥的课程去对待,值得每位音乐教师去探究。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快乐 学习兴趣
“热爱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这是新课标情感目标中对学生学习音乐所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主参与活动的动机,这是快乐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踏上音乐学习的快乐之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
一、营造氛围,引发快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则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下,才能使学生保持和提高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互动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愿意探求问题的良好情感。良好的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轻松、愉悦地上好每一节课。但对学生有独特的想法和学生不规范的唱法,要呵护、启发、引导,不要轻易否定;要切实保护学生“想”和“唱”的积极性,也就是保护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走上音乐道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松花江上》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抗战歌曲,内在情感容量博大精深,以第一人称抒发,给歌唱者以深入内心、尽情渲泄情感的自由创造的天地。但唱好这首歌并非易事。歌唱者首先要了解流亡者痛苦的内心情感:目睹日本鬼子的屠刀、被残害的姐妹……有了这些血淋淋的形象积累和感情体验,才会知道“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是应该由愤怒进而发出的铿锵声音进行血泪控诉的。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不只是平静的叙述,更要表达对东北辽阔沃土的眷恋,以及对同胞、衰老爹娘的爱。这更需要歌声中投入真挚的爱国之情。又如:教歌曲《父亲》(刘和刚版)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去教会学生唱这首歌的词、曲,而是课上先创设人文情境,营造“爱”和“感恩”的主题,使得课堂气氛和谐而融洽。教师抓住学生的爱心,让学生对自己的爸爸说一句话,感谢父亲养育之恩;让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唤起对父亲的爱,体会父亲生活朴素、勤劳、无私伟大的精神,然后在快乐、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再去教会学生唱这首歌。这一人文的主题活动,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用心去唱,用情去唱,以体验音乐的魅力与歌唱的快乐。
二、激趣引入,建构快乐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教和演唱,学生只会感到枯燥无味,尤其那些不爱好音乐的学生更是兴趣荡然无存。音乐教学有着它独特的学科特点:每一首歌,每一首歌的词、曲作者;每一项乐器、每一部作品及每一位演奏家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每一节课教师不妨用精炼的语言、简洁清晰的表达,从富有风趣的故事和传说中激情引入,使学生在趣味中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例如:词作家乔羽先生伏案读书时看到一只蝴蝶从窗户飞进屋内,盘旋几周而又飞出,灵感而生,写出脍炙人口的歌词《思念》;乔老先生80多岁还孜孜不倦刻苦冥读,那敏锐的思维与观察能力,给学生以启迪,引起学生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无限敬佩和对歌曲的向往与对音乐的追求。又如: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仅优美的旋律打动着每一代人,故事中的两个主人翁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忠贞的爱情故事也感动着每一个人。另外,还有许多电影的插曲与电影中动人的故事都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向往,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音乐学习中。对于学生熟悉的歌曲,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唱、一起表演,让学生参与;但不一定唱得准,跳得好,表演优美。其主要是教师用音乐给学生搭起一座快乐的桥梁,修造音乐快乐之路,助学生踏上音乐快乐之旅程。
三、享受成功,体验快乐
人人都可享受成功,成功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最向往而又最容易实现的。让学生体会成功,看到自己的成绩,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最大音乐潜能,使学生建立起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策略,多给学生一些享受与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例如:学习民歌《茉莉花》,开始时教师不要开门见山进行范唱、教唱,而是运用探究教学法,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说出两首我国某个民族的歌曲的名称,并集体哼唱几句,各音乐小组长带领依次示范、演唱,使学生领略到我国不同民族的民歌风格。然后,教师再进行教唱,齐唱《茉莉花》。这首江苏民歌是中国文化音乐的象征,中国民歌的代表作,也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要求学生用柔美、纯真的声音演唱,并能熟记这首江苏民歌的旋律。待学生唱熟练后,教师再让学生到台上进行不同形式的小组合唱、个人独唱等。课中,尽管有些小组和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不够准确,演唱也不够和谐统一,但教师还是要多鼓励和表扬,用鼓励启迪学生打开智慧的闸门,激发学习音乐兴趣,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出我参与、我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答对一道题,唱一首完整的歌,教师赞许和表扬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攥紧拳头用力挥舞一下。这是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宣泄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不亚于学生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课上教师可鼓励他们把手举得再高一点,也可以和全体学生一起共同用欢迎的方式来鼓励和鞭策他。每位学生都有上进心,当取得成绩后都喜欢老师和其他人的赞誉,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优美旋律和享受成功的同时,也在音乐体验中快乐成长。
四、拓展延伸,感受快乐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大、最好的舞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可以展示音乐才能的地方。单凭短短的几节音乐课不能长久抓住学生的心,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参与一些课外器乐小组、合唱小组、独唱小组、舞蹈小组等文艺团体,待成型后教师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为工人演出,到农村地头为农民演唱,到城市广场为市民演奏,在校园为学生演出等。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演奏和表演技巧。在家中,家长可以做学生最忠实的观众,经常看学生的演唱和演奏,以检验在学校学到的音乐知识,以及演唱、演奏水平。有机会家长可以带学生多观看音乐演奏会、演唱会、大型歌舞晚会等,以领略音乐专业演员的风采和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奏、演唱会。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对比感,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对比中学到新的音乐知识、技能,在对比中激发学习音乐的乐趣,在乐趣中发展志趣,在志趣中升华乐感、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便于形成良性循环,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兴趣技巧。”学生只有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学好音乐。因此,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宽松、快乐的学习气氛与教学环境,用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激情生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快乐 学习兴趣
“热爱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这是新课标情感目标中对学生学习音乐所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主参与活动的动机,这是快乐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踏上音乐学习的快乐之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
一、营造氛围,引发快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则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下,才能使学生保持和提高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互动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愿意探求问题的良好情感。良好的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轻松、愉悦地上好每一节课。但对学生有独特的想法和学生不规范的唱法,要呵护、启发、引导,不要轻易否定;要切实保护学生“想”和“唱”的积极性,也就是保护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兴趣,走上音乐道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松花江上》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抗战歌曲,内在情感容量博大精深,以第一人称抒发,给歌唱者以深入内心、尽情渲泄情感的自由创造的天地。但唱好这首歌并非易事。歌唱者首先要了解流亡者痛苦的内心情感:目睹日本鬼子的屠刀、被残害的姐妹……有了这些血淋淋的形象积累和感情体验,才会知道“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是应该由愤怒进而发出的铿锵声音进行血泪控诉的。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不只是平静的叙述,更要表达对东北辽阔沃土的眷恋,以及对同胞、衰老爹娘的爱。这更需要歌声中投入真挚的爱国之情。又如:教歌曲《父亲》(刘和刚版)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去教会学生唱这首歌的词、曲,而是课上先创设人文情境,营造“爱”和“感恩”的主题,使得课堂气氛和谐而融洽。教师抓住学生的爱心,让学生对自己的爸爸说一句话,感谢父亲养育之恩;让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唤起对父亲的爱,体会父亲生活朴素、勤劳、无私伟大的精神,然后在快乐、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再去教会学生唱这首歌。这一人文的主题活动,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用心去唱,用情去唱,以体验音乐的魅力与歌唱的快乐。
二、激趣引入,建构快乐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教和演唱,学生只会感到枯燥无味,尤其那些不爱好音乐的学生更是兴趣荡然无存。音乐教学有着它独特的学科特点:每一首歌,每一首歌的词、曲作者;每一项乐器、每一部作品及每一位演奏家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每一节课教师不妨用精炼的语言、简洁清晰的表达,从富有风趣的故事和传说中激情引入,使学生在趣味中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例如:词作家乔羽先生伏案读书时看到一只蝴蝶从窗户飞进屋内,盘旋几周而又飞出,灵感而生,写出脍炙人口的歌词《思念》;乔老先生80多岁还孜孜不倦刻苦冥读,那敏锐的思维与观察能力,给学生以启迪,引起学生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无限敬佩和对歌曲的向往与对音乐的追求。又如: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仅优美的旋律打动着每一代人,故事中的两个主人翁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忠贞的爱情故事也感动着每一个人。另外,还有许多电影的插曲与电影中动人的故事都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向往,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音乐学习中。对于学生熟悉的歌曲,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唱、一起表演,让学生参与;但不一定唱得准,跳得好,表演优美。其主要是教师用音乐给学生搭起一座快乐的桥梁,修造音乐快乐之路,助学生踏上音乐快乐之旅程。
三、享受成功,体验快乐
人人都可享受成功,成功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最向往而又最容易实现的。让学生体会成功,看到自己的成绩,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最大音乐潜能,使学生建立起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策略,多给学生一些享受与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例如:学习民歌《茉莉花》,开始时教师不要开门见山进行范唱、教唱,而是运用探究教学法,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说出两首我国某个民族的歌曲的名称,并集体哼唱几句,各音乐小组长带领依次示范、演唱,使学生领略到我国不同民族的民歌风格。然后,教师再进行教唱,齐唱《茉莉花》。这首江苏民歌是中国文化音乐的象征,中国民歌的代表作,也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要求学生用柔美、纯真的声音演唱,并能熟记这首江苏民歌的旋律。待学生唱熟练后,教师再让学生到台上进行不同形式的小组合唱、个人独唱等。课中,尽管有些小组和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不够准确,演唱也不够和谐统一,但教师还是要多鼓励和表扬,用鼓励启迪学生打开智慧的闸门,激发学习音乐兴趣,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出我参与、我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答对一道题,唱一首完整的歌,教师赞许和表扬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攥紧拳头用力挥舞一下。这是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宣泄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不亚于学生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课上教师可鼓励他们把手举得再高一点,也可以和全体学生一起共同用欢迎的方式来鼓励和鞭策他。每位学生都有上进心,当取得成绩后都喜欢老师和其他人的赞誉,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优美旋律和享受成功的同时,也在音乐体验中快乐成长。
四、拓展延伸,感受快乐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大、最好的舞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可以展示音乐才能的地方。单凭短短的几节音乐课不能长久抓住学生的心,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参与一些课外器乐小组、合唱小组、独唱小组、舞蹈小组等文艺团体,待成型后教师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为工人演出,到农村地头为农民演唱,到城市广场为市民演奏,在校园为学生演出等。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演奏和表演技巧。在家中,家长可以做学生最忠实的观众,经常看学生的演唱和演奏,以检验在学校学到的音乐知识,以及演唱、演奏水平。有机会家长可以带学生多观看音乐演奏会、演唱会、大型歌舞晚会等,以领略音乐专业演员的风采和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奏、演唱会。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对比感,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对比中学到新的音乐知识、技能,在对比中激发学习音乐的乐趣,在乐趣中发展志趣,在志趣中升华乐感、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便于形成良性循环,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兴趣技巧。”学生只有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学好音乐。因此,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宽松、快乐的学习气氛与教学环境,用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激情生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