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生手记
65岁的李阿婆5年前出现“尿频、尿急、小便憋不住、每天尿裤子”的症状。为了避免“漏尿和出门就找厕所”的尴尬和麻烦,老人平日里不敢出门,也不敢多喝水,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为了治病,李阿婆的家人曾带她去过不少医院,尝试了吃药、电刺激理疗等很多种治疗方法,然而效果并不明显。不久前,李阿婆的女儿在报纸上看到仁济医院开设了盆底疾病诊疗中心,便带着母亲慕名前往就诊。经检查,李阿婆患的是急迫性尿失禁,盆底中心吕坚伟主任建议李阿婆做个小手术,只要安装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刺激器(膀胱起搏器),就能有效改善尿失禁。李阿婆很犹豫,不相信这么个小东西就能解决困扰自己这么多年的疾病。在女儿的劝说下,李阿婆最终接受了手术。术后第二天,李阿婆就欣喜地对女儿说:“我昨天晚上只去了2次厕所,而且尿不湿也是干的。”术后一周,她便高高兴兴地出院了。术后2个月,李阿婆已经不再需要使用尿不湿,行走、运动均不受任何影响,还能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再也不用为无法控制的尿频、尿急、漏尿而不敢出门了。
我们为李阿婆安装的叫做“膀胱起搏器”是治疗排尿功能控制障碍的一种新型治疗装置,利用微电极对人体下腰部控制膀胱尿道入口肌肉的神经(骶神经)进行刺激,明显改善膀胱控制功能,缓解尿频、尿急和尿失禁症状。
“社交癌”凸显尿失禁之“痛”
据统计,在45岁以上已生育的女性人群中,尿失禁的发病率高达40%~45%。然而,与尿失禁的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其极低的就诊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患者对该病认识不足或羞于启齿,另一方面是部分患者将尿失禁视为自然老化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事实上,严重的尿失禁除了给患者带来生活、工作和社交方面的影响外,还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甚至痛苦。由于经常出现尿失禁,患者往往不愿接近他人,也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更不敢坐别人的床椅,怕被人嘲笑。因此,尿失禁又被称为“社交癌”。同时,尿失禁还会导致会阴部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甚至肾功能损害,直接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
绝经后女性尿失禁高发
引起尿失禁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绝经。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减少甚至缺乏,排尿功能减弱,尿道黏膜下组织萎缩、硬化,血管床减少,易发生老年性尿道炎、尿频和尿失禁。此外,分娩次数多、经阴道分娩或产钳助产者、新生儿为巨大儿的母亲,均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尿道及膀胱的支持组织的损伤,进入老年期以后,更容易发生尿失禁。此外,失眠、独居、肥胖、习惯性便秘、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中风(脑卒中)、帕金森病、骨折、糖尿病等,均与尿失禁发病相关。
尿失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压力性尿失禁,表现为运动、咳嗽或腹部用力时就会出现漏尿现象,平时可能需要使用护垫、卫生棉或尿失禁裤;另一类是急迫性尿失禁,是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表现,是一种急迫想排尿的欲望伴尿不自主地流出,表现为有强烈尿意的不自主性漏尿。
急迫性尿失禁:植入“起搏器”可见效
轻中度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可以服用M受体阻滞剂类的药物来改善症状。中重度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心理也会受影响,往往需要通过植入膀胱起搏器来缓解症状。
膀胱起搏器植入术是微创手术,只需局部麻醉,术后次日即可出院。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可自行控制刺激器的开关,通过微电流刺激改善不稳定的膀胱神经;医生也可根据病情进展调整程控设定。在欧美国家,膀胱起搏器已广泛应用于超过20万例膀胱控制障碍患者,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后,患者去厕所的次数减少,尿液漏出事件减少或消失,导尿次数减少或不再需要导尿,能够恢复正常活动,如散步、整夜安睡、外出用餐、旅行、参加社会活动等。同时,膀胱起搏器治疗是可逆的,可以在任何时候终止。此外,膀胱除了能治疗顽固性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还能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排尿困难和慢性盆腔疼痛等多种盆底疾病。
“起搏器”通过刺激骶神经,改善膀胱控制功能
压力性尿失禁:吊带手术可治愈
常用的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包括:盆底肌锻炼和微创吊带手术。盆底肌锻炼包括自己提肛收缩训练和理疗仪辅助下反馈电刺激功能治疗。微创吊带术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金标准”,治疗机制是在尿道下方置入一根吊带,以提供合适的尿道关闭压。手术时间短(只需15分钟)、恢复快(术后3天即可出院)、治愈率高,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就算再怎么咳嗽,也不会再漏尿了。
微创尿失禁吊带术,提供合适的尿道关闭压
专家简介
吕坚伟
上海交通大学尿失禁及盆底重建诊治中心(南部)主任、医学博士、上海市排尿及盆底疾病会诊中心副主任、国际盆底疾病协会理事、全国OAB诊治联盟委员、上海医学会尿控及整形学组委员。擅长排尿功能障碍、尿失禁、盆腔疼痛、盆底脏器脱垂、尿频尿急以及膀胱阴道瘘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三下午(东院)、周二上午(西院)、周四(南院)
盆底中心联合门诊:周二下午(南院)
65岁的李阿婆5年前出现“尿频、尿急、小便憋不住、每天尿裤子”的症状。为了避免“漏尿和出门就找厕所”的尴尬和麻烦,老人平日里不敢出门,也不敢多喝水,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为了治病,李阿婆的家人曾带她去过不少医院,尝试了吃药、电刺激理疗等很多种治疗方法,然而效果并不明显。不久前,李阿婆的女儿在报纸上看到仁济医院开设了盆底疾病诊疗中心,便带着母亲慕名前往就诊。经检查,李阿婆患的是急迫性尿失禁,盆底中心吕坚伟主任建议李阿婆做个小手术,只要安装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刺激器(膀胱起搏器),就能有效改善尿失禁。李阿婆很犹豫,不相信这么个小东西就能解决困扰自己这么多年的疾病。在女儿的劝说下,李阿婆最终接受了手术。术后第二天,李阿婆就欣喜地对女儿说:“我昨天晚上只去了2次厕所,而且尿不湿也是干的。”术后一周,她便高高兴兴地出院了。术后2个月,李阿婆已经不再需要使用尿不湿,行走、运动均不受任何影响,还能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再也不用为无法控制的尿频、尿急、漏尿而不敢出门了。
我们为李阿婆安装的叫做“膀胱起搏器”是治疗排尿功能控制障碍的一种新型治疗装置,利用微电极对人体下腰部控制膀胱尿道入口肌肉的神经(骶神经)进行刺激,明显改善膀胱控制功能,缓解尿频、尿急和尿失禁症状。
“社交癌”凸显尿失禁之“痛”
据统计,在45岁以上已生育的女性人群中,尿失禁的发病率高达40%~45%。然而,与尿失禁的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其极低的就诊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患者对该病认识不足或羞于启齿,另一方面是部分患者将尿失禁视为自然老化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事实上,严重的尿失禁除了给患者带来生活、工作和社交方面的影响外,还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甚至痛苦。由于经常出现尿失禁,患者往往不愿接近他人,也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更不敢坐别人的床椅,怕被人嘲笑。因此,尿失禁又被称为“社交癌”。同时,尿失禁还会导致会阴部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甚至肾功能损害,直接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
绝经后女性尿失禁高发
引起尿失禁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绝经。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减少甚至缺乏,排尿功能减弱,尿道黏膜下组织萎缩、硬化,血管床减少,易发生老年性尿道炎、尿频和尿失禁。此外,分娩次数多、经阴道分娩或产钳助产者、新生儿为巨大儿的母亲,均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尿道及膀胱的支持组织的损伤,进入老年期以后,更容易发生尿失禁。此外,失眠、独居、肥胖、习惯性便秘、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中风(脑卒中)、帕金森病、骨折、糖尿病等,均与尿失禁发病相关。
尿失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压力性尿失禁,表现为运动、咳嗽或腹部用力时就会出现漏尿现象,平时可能需要使用护垫、卫生棉或尿失禁裤;另一类是急迫性尿失禁,是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表现,是一种急迫想排尿的欲望伴尿不自主地流出,表现为有强烈尿意的不自主性漏尿。
急迫性尿失禁:植入“起搏器”可见效
轻中度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可以服用M受体阻滞剂类的药物来改善症状。中重度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心理也会受影响,往往需要通过植入膀胱起搏器来缓解症状。
膀胱起搏器植入术是微创手术,只需局部麻醉,术后次日即可出院。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可自行控制刺激器的开关,通过微电流刺激改善不稳定的膀胱神经;医生也可根据病情进展调整程控设定。在欧美国家,膀胱起搏器已广泛应用于超过20万例膀胱控制障碍患者,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后,患者去厕所的次数减少,尿液漏出事件减少或消失,导尿次数减少或不再需要导尿,能够恢复正常活动,如散步、整夜安睡、外出用餐、旅行、参加社会活动等。同时,膀胱起搏器治疗是可逆的,可以在任何时候终止。此外,膀胱除了能治疗顽固性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还能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排尿困难和慢性盆腔疼痛等多种盆底疾病。
“起搏器”通过刺激骶神经,改善膀胱控制功能
压力性尿失禁:吊带手术可治愈
常用的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包括:盆底肌锻炼和微创吊带手术。盆底肌锻炼包括自己提肛收缩训练和理疗仪辅助下反馈电刺激功能治疗。微创吊带术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金标准”,治疗机制是在尿道下方置入一根吊带,以提供合适的尿道关闭压。手术时间短(只需15分钟)、恢复快(术后3天即可出院)、治愈率高,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就算再怎么咳嗽,也不会再漏尿了。
微创尿失禁吊带术,提供合适的尿道关闭压
专家简介
吕坚伟
上海交通大学尿失禁及盆底重建诊治中心(南部)主任、医学博士、上海市排尿及盆底疾病会诊中心副主任、国际盆底疾病协会理事、全国OAB诊治联盟委员、上海医学会尿控及整形学组委员。擅长排尿功能障碍、尿失禁、盆腔疼痛、盆底脏器脱垂、尿频尿急以及膀胱阴道瘘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三下午(东院)、周二上午(西院)、周四(南院)
盆底中心联合门诊:周二下午(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