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的隐性课程教学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wreoksb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物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等生物科学素质的德、智、体、美、劳、知、情、意、性、行全面发展的人。为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生物课的开设除了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生物》正式课程,即显性课程之外,还必须重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传统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本文就中学生物的隐性课程作一些探讨,以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中学生物学开设课程分析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规定,生物课程是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可以通过考试考查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但是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仅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等“三基教学”,尚不能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还必须促进中学生德、体、美、劳的综合教育和知、情、意、性、行的和谐发展,这些隐性课程至关重要,不可缺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支持、补充显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共同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
  二、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等方面。
  1.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生正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使他们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引导他们克服主观片面性,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能正确认识生物界的种种事物、现象及其规律,而且能够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科学的世界观就是客观地认识事物、辩证地认识发展、历史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懈地追求真理。革命的人生观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珍惜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社会负责。正确的价值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不仅需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精益求精的严谨敬业态度,而且要求生物学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热爱自己的专业,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的价值,从而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来。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人的中学生,应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认清历史责任,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集体主义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合乎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它要求学生热爱集体、奉献社会。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食品短缺、资源危机等,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生存,这些问题都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只有树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理解国策、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激发起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产生解决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紧迫感。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动力,它们的培养并非弹指之间就能实现,需要进行长期的熏陶。
  3.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范和良好的风尚。它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纪律、风气等各个方面,如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等。这些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极为重要。在社会公德方面,特别强调“慎独”,就是指在鲜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弄虚作假,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单独处理问题时也能按社会公德去做。如爱护生物、保护环境这方面,损坏花草树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捕捉青蛙等行为不一定有人看见,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知晓的情况下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完全有赖于学生的责任感,有赖于学生自觉的社会公德,而这些都有赖于多层次的道德行为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实现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途径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1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里宁曾经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将对学生起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比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影响要大得多。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装束打扮,要做到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举止文明、行为得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树立可以作为学生言行表率和楷模的榜样,敬业爱业,对学生“以诚相待,以情感人,扬善为主,激励上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用自己的真诚感染学生,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要从内心热爱自己的学生。有时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可以立即缩短自己和学生的距离;一句富有哲理的语言,可以激励一个学生终身为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2.严格的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中学生物的操行评定内容应针对专业特点进行制定,通过严格的操行评定,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以达到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3.寓教于乐。
  根据生物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举办一些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竞赛、文体活动。如手抄报、大自然摄影赛、生物知识抢答赛、生物小论文竞赛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爬山、游览等活动;有条件的可以邀请专家来讲学、讲座,建立生物园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或养殖生物,或者组织学生改造小环境,栽树、植花、种草,让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改造自然大环境打下基础。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既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物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自然科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完成国家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外,还必须重视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涵盖了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只有当隐性课程支持并补充显性课程时,教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以及教学理念的进一步创新,我越发感觉到由于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仍然沿用初中时学习物理的方法,因而分析物理问题时思维方式不能收放自如,趋于一定的保守性,以至于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高考的考纲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远远高于中考考纲的要求,以至于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还不具备学好高中物理的应有的技能和素质。  凭借几年高中物理教学的经验和对《高中物理课程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重要的一方面。随着思维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物理教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自主性学习  1.自主性学习的含义  自主性学习,也叫主体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学习方式。  2.主动性是自
人教版教材选修3—1电动势一节提出:“电源内要使正电荷向正极移动,就一定要有非静电力作用于电荷才行。”“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那么不同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究竟是何种作用力,书中仅提出:“电池中,非静电力是化学作用,发电机中,非静电力是电磁作用。”并没有细致的分析,包括教参上也没有深入介绍。学生只要知道在电源内部存在这种作用力即可,不必深究,但是教师还是要站在更高
一、教学理念和背景  有一句值得细细品味的广告词:“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很多人都很欣赏这句十分惬意和引人入胜的广告语,但我要说的是:不仅仅是人生,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该“在乎沿途的风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和情感,他们的品格、情操、看待问题的角度等,都在会教学过程的潜移默化中成长;如果只是一味追求结果,学生就不会享受到
摘要: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应当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培养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本文介绍了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质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疑、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体会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应当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
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给予人们的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新课程对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育评价都作了全新的改革。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略了课堂教学横向结构的研究,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
期刊
期刊
论点rn[贝鲁特]加扎勒:rn“你们实践的定位是什么?”rn[贝鲁特]拉法特:rn“我工作的一大关注点是将‘虚构’作为一种逻辑体系来运用,而非囿于虚构与非虚构的二元对立.在这个
期刊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学生的心理环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尊敬师长、自学互励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