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摇要】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但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有些好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全面推广。本文总结了自己在教改过程中的一些探索,认为教改应根据具体情况逐步稳健扎实地推进。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我始终站在课改的第一线。从高一到高三一个循环下来,我发现,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最终都必然要落实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因此,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自主性课堂阅读的指导,并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让学生自主学习,谈何容易?
以下是笔者对实际课堂操作的一些总结和反思:
一、《阿Q正传》
在上《阿Q正传》的预习课上,我指导学生进一步精读课文时设下了问题:(1)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出色的人物,但他最喜欢的是阿Q,你知道为什么吗?(2)阿Q为我们演了一部时代悲剧,可是我们读阿Q故事的时候,为什么却流不出泪来?(3)有人感慨现代人有时比阿Q更阿Q,你同意吗?在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对学习《阿Q正传》形成了一种“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这时候我把电影《阿Q正传》播放给学生看,并重点赏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片段,让学生都来品评阿Q,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速思维,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老师可以先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阅读重视,再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鉴赏的创新阅读动机。不仅要实现以境激趣,以境促思,更要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使学生在情境激发下进行创造性地阅读。所以,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提出假想,新旧对照,联系生活等,找出创新思维与阅读文本的结合点,创设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
二、《祝福》
在《祝福》的阅读课上,我引导学生从题意、写作时代、人物形象等方面思考:小说如何通过祥林嫂在不同境况下的不同言行来展现其屈辱的生活及逐渐被扭曲的性格?祥林嫂生活在今天,结局会怎样?祥林嫂形象有何现实意义?面对这三个抽象的问题,很多同学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把问题具体定向为:祥林嫂一生四次重大人生转折发生在什么季节?学生很快就能从分析课文中得到结论:影响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四次遭遇都发生在春天——孟春之日,丈夫死去;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我进一步提示: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祥林嫂的悲剧却在春天上演,这样有没有削弱主题的表现?同学们讨论后说:用“春天”反衬悲剧,加重了祥林嫂的悲剧色彩;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突现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后饱受“四权”束缚,被压迫、被蹂躏、直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农村妇女的形象。由此可见,巧妙的课堂定向提问,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进入阅读状态之后,要在全面分析问题情境基础上确定关键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许多学生往往无法提出或不愿提出问题。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预习提示,课后说明以及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等,注意抓住全篇或整段的中心句、关键句,深入探求文章主旨,力争提出一些有个人见解的问题。我们的任务不是简单灌输和说教,而是巧妙提问,点拨思路,讲授方法,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雷雨》
我在讲《雷雨》一课时,谈到“周朴园在大年三十晚上把鲁侍萍母子赶出了家门,可是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他家东西的摆设一律维持侍萍在家的原貌,并四处打听侍萍的坟墓,还要为她修一番”等情节时,不少同学对周朴园的行为不理解。我作了三次提示:(1)周朴园为什么要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2)三十年后,当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所作所为有何目的?(3)三十年中,周朴园的这一系列怀念侍萍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经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很容易地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反映了周朴园的极端虚伪、冷酷的性格,他做得如此虔诚,虚伪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在欺骗了。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重要问题从不同方向有序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顺向、逆向、发散、综合思维能力,这是课堂阅读教学的重头戏。让学生提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探究作品的内涵。教师应重视质疑的技巧,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真正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教师适当降低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多种诱导。
四、《孔雀东南飞》
在上《孔雀东南飞》时,不少学生发问:“刘兰芝贤慧,聪明,漂亮,为什么会被婆婆遣归?”我觉得问题很有价值,以之作为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思考。第二天上课时,我就“焦母强弃兰芝谜”作为讨论题目,引導学生联系课文,从多角度深入思考和讨论。学生讨论热烈,得出了种种不同结论:有学生认为刘兰芝不能生育而被遣归,理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学生认为是更年期综合症作用于焦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忌妒心,如《礼记》上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有的学生认为是恋子情结造成的,焦母独自一人把仲卿兄妹俩拉扯大,所有感情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但自从兰芝到焦家后,因夫妻俩的恩爱感情而疏远了母子感情。还有学生坚持归罪于封建家长的蛮横无理。通过师生间的互相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讨论快结束时,有学生又问: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什么不私奔?我笑了,我的学生终于会提问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设置的疑问,可以“话到嘴边留半句”,有意让学生去思考、体味、揣摩,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本源,求得知识归宿”的正确思维习惯。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后,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争辩,突破陈旧的观点,创造性地形成新颖的观点,并用新观点将新旧知识重组,使之系统化、规律化,从而形成解决某类阅读问题的新方法,这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的作用在于鼓励帮助学生围绕文本就某一问题或情境作深入而宽广的思考,尽量扩大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范围,使学生提出并形成富有创新意味的新观点。
在实践中我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每堂课后坚持写课堂笔记。要求自己写也要求学生写。虽然坚持下来比较困难,尤其是学生,但我常用作业的形式要求他们做讨论课的笔记,通过长期训练,很多学生的笔头和思维都灵活起来了。
这些实践让我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学生在老师精心的引导下,从原来那种偏重于识记和理解、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学会学习的方式,做到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虽然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良好效果,但是能让大部分学生热情投入课堂,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陈经纶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我始终站在课改的第一线。从高一到高三一个循环下来,我发现,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最终都必然要落实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因此,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自主性课堂阅读的指导,并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让学生自主学习,谈何容易?
以下是笔者对实际课堂操作的一些总结和反思:
一、《阿Q正传》
在上《阿Q正传》的预习课上,我指导学生进一步精读课文时设下了问题:(1)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出色的人物,但他最喜欢的是阿Q,你知道为什么吗?(2)阿Q为我们演了一部时代悲剧,可是我们读阿Q故事的时候,为什么却流不出泪来?(3)有人感慨现代人有时比阿Q更阿Q,你同意吗?在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对学习《阿Q正传》形成了一种“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这时候我把电影《阿Q正传》播放给学生看,并重点赏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片段,让学生都来品评阿Q,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速思维,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老师可以先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阅读重视,再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鉴赏的创新阅读动机。不仅要实现以境激趣,以境促思,更要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使学生在情境激发下进行创造性地阅读。所以,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提出假想,新旧对照,联系生活等,找出创新思维与阅读文本的结合点,创设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
二、《祝福》
在《祝福》的阅读课上,我引导学生从题意、写作时代、人物形象等方面思考:小说如何通过祥林嫂在不同境况下的不同言行来展现其屈辱的生活及逐渐被扭曲的性格?祥林嫂生活在今天,结局会怎样?祥林嫂形象有何现实意义?面对这三个抽象的问题,很多同学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把问题具体定向为:祥林嫂一生四次重大人生转折发生在什么季节?学生很快就能从分析课文中得到结论:影响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四次遭遇都发生在春天——孟春之日,丈夫死去;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我进一步提示: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祥林嫂的悲剧却在春天上演,这样有没有削弱主题的表现?同学们讨论后说:用“春天”反衬悲剧,加重了祥林嫂的悲剧色彩;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突现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后饱受“四权”束缚,被压迫、被蹂躏、直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农村妇女的形象。由此可见,巧妙的课堂定向提问,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进入阅读状态之后,要在全面分析问题情境基础上确定关键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许多学生往往无法提出或不愿提出问题。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预习提示,课后说明以及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等,注意抓住全篇或整段的中心句、关键句,深入探求文章主旨,力争提出一些有个人见解的问题。我们的任务不是简单灌输和说教,而是巧妙提问,点拨思路,讲授方法,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雷雨》
我在讲《雷雨》一课时,谈到“周朴园在大年三十晚上把鲁侍萍母子赶出了家门,可是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他家东西的摆设一律维持侍萍在家的原貌,并四处打听侍萍的坟墓,还要为她修一番”等情节时,不少同学对周朴园的行为不理解。我作了三次提示:(1)周朴园为什么要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2)三十年后,当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所作所为有何目的?(3)三十年中,周朴园的这一系列怀念侍萍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经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很容易地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反映了周朴园的极端虚伪、冷酷的性格,他做得如此虔诚,虚伪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在欺骗了。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重要问题从不同方向有序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顺向、逆向、发散、综合思维能力,这是课堂阅读教学的重头戏。让学生提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探究作品的内涵。教师应重视质疑的技巧,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真正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教师适当降低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多种诱导。
四、《孔雀东南飞》
在上《孔雀东南飞》时,不少学生发问:“刘兰芝贤慧,聪明,漂亮,为什么会被婆婆遣归?”我觉得问题很有价值,以之作为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思考。第二天上课时,我就“焦母强弃兰芝谜”作为讨论题目,引導学生联系课文,从多角度深入思考和讨论。学生讨论热烈,得出了种种不同结论:有学生认为刘兰芝不能生育而被遣归,理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学生认为是更年期综合症作用于焦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忌妒心,如《礼记》上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有的学生认为是恋子情结造成的,焦母独自一人把仲卿兄妹俩拉扯大,所有感情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但自从兰芝到焦家后,因夫妻俩的恩爱感情而疏远了母子感情。还有学生坚持归罪于封建家长的蛮横无理。通过师生间的互相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讨论快结束时,有学生又问: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什么不私奔?我笑了,我的学生终于会提问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设置的疑问,可以“话到嘴边留半句”,有意让学生去思考、体味、揣摩,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本源,求得知识归宿”的正确思维习惯。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后,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争辩,突破陈旧的观点,创造性地形成新颖的观点,并用新观点将新旧知识重组,使之系统化、规律化,从而形成解决某类阅读问题的新方法,这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的作用在于鼓励帮助学生围绕文本就某一问题或情境作深入而宽广的思考,尽量扩大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范围,使学生提出并形成富有创新意味的新观点。
在实践中我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每堂课后坚持写课堂笔记。要求自己写也要求学生写。虽然坚持下来比较困难,尤其是学生,但我常用作业的形式要求他们做讨论课的笔记,通过长期训练,很多学生的笔头和思维都灵活起来了。
这些实践让我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学生在老师精心的引导下,从原来那种偏重于识记和理解、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学会学习的方式,做到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虽然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良好效果,但是能让大部分学生热情投入课堂,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陈经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