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意即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困难,而且因其家庭背景的不同所遇到的困难也有所不同。即,不管一个家庭如何健康,也难免会遭遇到心理上的困难。本文就常见的日常家庭心理问题,依家庭结构、家庭发展、家庭关系、家庭群体行为等几大类举例说明,以观察、探讨我们在家庭生活里的各种心理问题。
家庭结构上的问题
有些家庭的心理问题源发于家庭本身的结构,即家庭是如何形成的,家庭组成的先决条件,或家庭形成的形态本身。现在让我们举例说明。
有名无实的“家”——淑真一直不想回自己的家,常跑到朋友家去住,跟朋友玩,喜欢与朋友的父母相处,说自己的家不像个家,不想回去。淑真的父母都在大学执教,父母是经人介绍结婚的。母亲怀淑真时,战争爆发,父亲被调到战地参战,母亲一人怀着孩子生活。淑真生下来以后,母亲被调到偏僻的乡下工作,只好托姨妈代养刚出生的淑真。如此数年后,战争结束,父亲回来。可是父母的感情不太亲热,父亲常以工作忙为借口,留在大学工作,连周末也不常回家。母亲虽然把淑真接回来,但淑真不喊她为母亲,仍喊带自己长大的姨妈为妈妈,而且一有机会就跑去看姨妈(“妈妈”),要睡在姨妈家里。淑真说,自己的家不像个“家”,像三个生人住在一起。
没有地位与角色的继父——李先生婚后心情不好,常喝酒闹事。原来,他几年前与一位女士认识,此女曾结过婚,生了两个男孩,一个五岁,一个七岁,可是其丈夫车祸丧身,女人变成寡妇。李先生原先想,只要感情好,喜欢那两个孩子,做继父不会有问题。他们因相爱而走进婚姻。但婚后,李先生发现跟妻子与两个继子生活在一起,要经营这个新凑成的家真不容易。第一个问题就是两个继子都不肯喊他“爸爸”,说他根本就不是他们的父亲。再者,两个孩子也不听他的话,不服他管教,假如因做错事,处罚了他们,两个小孩马上哭哭啼啼,向母亲告状。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流眼泪,也就舍不得,叫丈夫不要对孩子凶。结果,李先生感到自己是这个家庭里的多余分子,不但没地位,也弄不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他情绪不好,只好借酒浇愁了。
张家与李家的“家”——张先生喜欢上李小姐。李小姐是一个名门的独生女,其双亲因传统观念,想要有子女继承家门,乃要求招婿入门。张先生因爱李小姐,也就答应了。他们约定,婚后所生孩子将依序交替冠以两家姓。婚后,夫妻感情蛮好,可是妻子生了两个孩子以后,家庭的气氛逐渐改变。原来,李家双亲特别喜爱姓李的孙子,认为是他们李家的孩子,而不宠爱姓张的孙子。而张先生看到此情况,只好用心去补偿,喜爱与自己同姓的孩子。结果,一个“家”在感情上无形中划分为“张家”和“李家”。
越洋分离,不在一起的“家”——刘家举家迁居国外,一家四口,包括两个青春期的孩子。到国外半年后孩子们先后适应下来,可是刘先生却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刚好留在国内的公司需要照顾,刘先生又回到国内,并一直留在了国内。妻子看到丈夫独自留在国内,不放心,就把孩子托人照顾,自己也回国跟着先生。如此,时间一久,两个孩子没有家长在旁照顾、督导,慢慢发生了行为问题,学校功课也不及格。害得做母亲的越洋跑来跑去,想照顾孩子,但也想看住先生。把一个家搞得不像个家,不知如何是好。
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的心理环境及功能受到家庭的组织、形成与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家庭关系上的问题
有时候,家庭心理问题的产生,直接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有关。可就一些例子来阐明这一点。
妈妈的“儿子”,不是妻子的“丈夫”——徐先生最近情绪很不好,因为婚后不到一年的妻子跟他闹别扭,跑回娘家去了。徐先生是独生子,早年丧父,由守寡的母亲一人辛苦养育长大。再加上从小身体虚弱,常生病,全靠母亲细心照顾,好容易长大成人,因此跟母亲的感情特别深厚。徐先生经人做媒,娶了妻子,原想也可以让媳妇照顾年老体弱的母亲。哪知妻子常与徐先生闹脾气,说做丈夫的,心里只有母亲,没有妻子。比如,烧了好吃的菜,只会挟给母亲,买了好吃的水果,只想请母亲尝,都不会想到叫妻子吃。母亲也常要儿子去关心,嫌媳妇粗手粗脚的,不够体贴。徐妻向丈夫诉苦,而徐先生只会让妻子多忍耐,对老人家好些。一次,徐母因小事批评了媳妇,徐先生也随着骂妻子,妻子认为丈夫只是母亲的儿子,不是自己的丈夫,一气之下跑回娘家,不肯回家。
想从与父亲关系中逃离的女儿——丽华是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过去向来温顺听话,不知何故,最近几次彻夜不归,被警察发现,送回家来。丽华的父亲是很苦干且规矩的男人。但不知何故,数年前,其妻子误会丈夫对别的女人有感情,夫妻大吵过一次后,妻子一气之下服药自杀,留下年幼的女儿丽华。丽华父亲因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内疚,因此对女儿特别照顾。虽然几次有人向他建议续弦,但他决定不再与任何女人来往,细心照顾好女儿。每天,他替女儿烧饭,洗澡,洗衣服,晚上还给她讲故事,哄她睡觉。如此数年,丽华长大了,进入青春期,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几次要求父亲不用替她洗衣服,夜晚不要进她的卧室,看她是否盖好被,好好睡觉没有。但她父亲只是口头上答应,但行动上仍保持其老习惯,迫使女儿感到难为情,受不了父亲过分的亲近,而终于采取离家出走的方式。
家庭发展上的问题
家庭的心理问题,有时候与家庭的发展有关。即,在家庭发展的某个阶段可能没问题,但进入另一阶段,问题就出现了,是一过性的。伴随着家庭的发展,这种问题到另一阶段可能就会自然消失。以下便是一些例子。
生孩子带来的困扰——吕先生跟其妻子结婚快三年了,婚姻生活还算可以,只遗憾一直没有孩子。因吕家三代都是独生子,一直盼望能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后来妻子总算怀了孕,而且很幸运地生了个男孩子,大家都很高兴。可是没想到,吕先生看到妻子日夜专心于孩子,内心感到说不出的寂寞,不久便跟另外一个女人发生了关系。后来被妻子发现,妻子很是生气,追问丈夫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吕先生自己也搞不清楚。这说明,此对夫妻在结婚初期还能好好相处,但到了生育子女的阶段,心理上却没有作好准备,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孩子的养育问题——吴先生跟妻子婚后五年,婚姻生活还算美满。特别是生了孩子后,夫妻感情更是要好。可是不知怎的,近年来,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夫妻常常闹矛盾。仔细研究,夫妻吵闹的原因跟孩子的教养有关。
难于适应长大的子女——曹先生做事谨慎刻板,管教孩子很严格。他们家有两个男孩,向来听从父母的管教。但近年来,男孩进入青春期,不但体格长大很多,性格也逐渐变得倔强,跟父亲很相似。结果,曹先生管教孩子时,孩子们开始顶嘴,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公然反对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不服从管教,曹先生受不了了,常大声怒吼,训骂孩子。而孩子也不惧怕,开始大声抗议,批评父亲。有时还几乎动起手来,曹太太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一向和睦的家庭,现在变得危机四伏。这种问题是有阶段性的,等到过个五六年,孩子们更成熟后,大家又懂得彼此相处,也就能平安生活在一起了。
不让孩子成长离家——孙家的孩子宗顺已经快30岁了,可是还是没结婚成家,仍住在家里。宗顺学的是电气工程,大学毕业时曾获得外国大学奖学金,可以攻读硕士学位。等到一切手续办好,即将出国时,母亲突然患了胸疼、气喘的毛病,赶紧住院医治,结果宗顺不敢出国,留在家里照顾母亲。几年以后,宗顺得到公司的推荐,原可以转到大都市的总公司就任较好的职位,可是,一切准备好,准备离家时,母亲又大病一场,父亲的建议使他又一次打消了离家的念头。如此一次接一次的,家里总发生些事情,让软弱的宗顺不敢离家到外面去打天下。
退休后产生的问题——范先生夫妻一向感情很好,养育了三个孩子,各自成家立业了。过去的几十年里,范先生天天早出晚归,认真工作;范太太守在家,打扫、洗衣、买菜、烧饭,辛苦干家事,日子过得有条有序,津津有味。范先生年岁已大,盼望已久的退休将来临。本来夫妻一直希望老夫老妻能双双一起享受退休后的休闲生活,哪知,退休没多久,夫妻倒闹起口角来。原来,范先生向来勤劳吃苦,已成习惯,退休后在家闲不住,想帮妻子做家事,没想到,却害得妻子找不到这个,也翻不到那个,很不高兴。烧饭时,范先生也挤在一边帮忙,结果越帮越忙,妻子受不了自己的天地被丈夫侵扰,对丈夫大发脾气,叫先生到外面去。如此,原本该是休闲的退休生活,变成了紧张的夫妻生活“战场”。
年老后的生活问题——孔先生一辈子过得很好,婚姻美满,女儿家庭幸福。孔先生向来身体很好,可是自从去年妻子去世以后,他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一人在家孤独,很是没趣。孔先生素来认真工作,没有什么嗜好和朋友。现在身体不好,不方便外出,在家只能看看报纸或看电视消遣。最糟糕的是,孔先生向来不进厨房,根本不会自己烧菜,应付三餐。虽然女儿孝顺时时轮流回来,替他烧饭打扫房子,但是孔先生还是过得很不开心。
总之,家庭发展上遇到的心理问题,常常是与家庭的发展过程及阶段有关。在前面的阶段可能没问题,但是到了目前的发展阶段,可能就遭遇困难;而进入下面的阶段,很可能随发展的过程又消失或解决了。
家庭群体行为上的问题
家庭群体行为上的问题,与家庭的结构或发展无关,而直接与家庭成员群体行为的反应有关。在此,再举一些例子,以作比较。
李家有五口人。父亲、母亲,还有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即15岁的国忠与13岁的国孝,11岁的美云。正处于养育子女的家庭发展阶段。让我们观察家庭的群体行为与关系。一天晚上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国孝开口说,下星期就开学,需要买新的背包(这本是孩子很关心的一件事,能开口提出,是很好的现象)。很可惜,爸爸妈妈都没开口、答腔、反应,继续吃饭(这表示做父母的,没有扮演父母该执行的角色)。忽然,15岁的哥哥即国忠,踢了国孝一脚,国孝骂国忠:干吗踢我?国忠没做声(父母此刻未阻止孩子之间的敌对行为,没有发挥父母及时管教子女不当行为的功能)。等了片刻,妈妈倒是开了口(还是没处理原有的话题,只是转移注意焦点),问女儿:美云,为什么吃饭吃那么快?美云没对妈妈的问话作反应,倒是大声说她上学也需要买新制服。可是妈妈也没说什么。爸爸始终没说一句话,不抬头,只吃他的饭,吃完就走开了。
从这一小段家庭行为插曲,我们不难得到一个结论,即,李家的家庭群体没有健全的上下关系,父母没有行使其权威。事情不能好好讨论商量,也得不到有效的结果。显然,他们全家存在沟通上的毛病。即,有人谈话,没人答腔;或者问的是东,回答是西,没有对准话题进行一来一往的沟通交流。可说是群体行为上有问题的家庭。
现在且让我们看看另一家,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毛病。王家除了父母亲以外也有三个孩子:老大文光19岁,是男孩;老二惠美17岁,是女孩;老么武耀才9岁,是男孩。一天,大家也在吃晚饭。父亲开口说话,问大家有什么事要报告。没人做声,只是妈妈说了一句:学校快开学了。爸爸就问:开学又怎样﹖ 妈妈回答:惠美需要买新衣服。爸爸就告诉妈妈:周末可以带惠美上街去买衣服,并且说大家用钱要省一点,家里不能太浪费。随后指着文光说:上次录音带买得太多,而且多半是没有用又难听的音乐。文光皱皱眉头,但不敢做声,继续吃他的饭。别人也都不做声。从王家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父亲是一家之主,权威很大,连母亲也得听父亲的话。因家庭独权的气氛很强,孩子们都养成一味服从的习惯。由于父母所扮演的是如此的角色,结果一家人的谈话变成了单向的沟通,没达到交流的功效,也就难以发挥家庭的养育功能,也影响家庭的基本气氛与关系。总之,家庭群体行为上的问题,常常与家庭成员的性格与关系有关。家庭成员间相互反应而形成的群体行为有其特征与结果,其问题的表现要从“群体”的眼光去了解与分析。
以上,我们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发展、家庭群体诸方向来举例说明我们常见的家庭心理问题。这样的划分是人工的,有些家庭的心理问题可以从几个方向来了解,并非单属一类的家庭问题。譬如,一个家庭在群体行为方面所表现的问题,可能是根源于家庭的结构问题,也同能属于家庭发展性质上的困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全面地了解复杂的家庭心理问题。
家庭结构上的问题
有些家庭的心理问题源发于家庭本身的结构,即家庭是如何形成的,家庭组成的先决条件,或家庭形成的形态本身。现在让我们举例说明。
有名无实的“家”——淑真一直不想回自己的家,常跑到朋友家去住,跟朋友玩,喜欢与朋友的父母相处,说自己的家不像个家,不想回去。淑真的父母都在大学执教,父母是经人介绍结婚的。母亲怀淑真时,战争爆发,父亲被调到战地参战,母亲一人怀着孩子生活。淑真生下来以后,母亲被调到偏僻的乡下工作,只好托姨妈代养刚出生的淑真。如此数年后,战争结束,父亲回来。可是父母的感情不太亲热,父亲常以工作忙为借口,留在大学工作,连周末也不常回家。母亲虽然把淑真接回来,但淑真不喊她为母亲,仍喊带自己长大的姨妈为妈妈,而且一有机会就跑去看姨妈(“妈妈”),要睡在姨妈家里。淑真说,自己的家不像个“家”,像三个生人住在一起。
没有地位与角色的继父——李先生婚后心情不好,常喝酒闹事。原来,他几年前与一位女士认识,此女曾结过婚,生了两个男孩,一个五岁,一个七岁,可是其丈夫车祸丧身,女人变成寡妇。李先生原先想,只要感情好,喜欢那两个孩子,做继父不会有问题。他们因相爱而走进婚姻。但婚后,李先生发现跟妻子与两个继子生活在一起,要经营这个新凑成的家真不容易。第一个问题就是两个继子都不肯喊他“爸爸”,说他根本就不是他们的父亲。再者,两个孩子也不听他的话,不服他管教,假如因做错事,处罚了他们,两个小孩马上哭哭啼啼,向母亲告状。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流眼泪,也就舍不得,叫丈夫不要对孩子凶。结果,李先生感到自己是这个家庭里的多余分子,不但没地位,也弄不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他情绪不好,只好借酒浇愁了。
张家与李家的“家”——张先生喜欢上李小姐。李小姐是一个名门的独生女,其双亲因传统观念,想要有子女继承家门,乃要求招婿入门。张先生因爱李小姐,也就答应了。他们约定,婚后所生孩子将依序交替冠以两家姓。婚后,夫妻感情蛮好,可是妻子生了两个孩子以后,家庭的气氛逐渐改变。原来,李家双亲特别喜爱姓李的孙子,认为是他们李家的孩子,而不宠爱姓张的孙子。而张先生看到此情况,只好用心去补偿,喜爱与自己同姓的孩子。结果,一个“家”在感情上无形中划分为“张家”和“李家”。
越洋分离,不在一起的“家”——刘家举家迁居国外,一家四口,包括两个青春期的孩子。到国外半年后孩子们先后适应下来,可是刘先生却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刚好留在国内的公司需要照顾,刘先生又回到国内,并一直留在了国内。妻子看到丈夫独自留在国内,不放心,就把孩子托人照顾,自己也回国跟着先生。如此,时间一久,两个孩子没有家长在旁照顾、督导,慢慢发生了行为问题,学校功课也不及格。害得做母亲的越洋跑来跑去,想照顾孩子,但也想看住先生。把一个家搞得不像个家,不知如何是好。
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的心理环境及功能受到家庭的组织、形成与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家庭关系上的问题
有时候,家庭心理问题的产生,直接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有关。可就一些例子来阐明这一点。
妈妈的“儿子”,不是妻子的“丈夫”——徐先生最近情绪很不好,因为婚后不到一年的妻子跟他闹别扭,跑回娘家去了。徐先生是独生子,早年丧父,由守寡的母亲一人辛苦养育长大。再加上从小身体虚弱,常生病,全靠母亲细心照顾,好容易长大成人,因此跟母亲的感情特别深厚。徐先生经人做媒,娶了妻子,原想也可以让媳妇照顾年老体弱的母亲。哪知妻子常与徐先生闹脾气,说做丈夫的,心里只有母亲,没有妻子。比如,烧了好吃的菜,只会挟给母亲,买了好吃的水果,只想请母亲尝,都不会想到叫妻子吃。母亲也常要儿子去关心,嫌媳妇粗手粗脚的,不够体贴。徐妻向丈夫诉苦,而徐先生只会让妻子多忍耐,对老人家好些。一次,徐母因小事批评了媳妇,徐先生也随着骂妻子,妻子认为丈夫只是母亲的儿子,不是自己的丈夫,一气之下跑回娘家,不肯回家。
想从与父亲关系中逃离的女儿——丽华是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过去向来温顺听话,不知何故,最近几次彻夜不归,被警察发现,送回家来。丽华的父亲是很苦干且规矩的男人。但不知何故,数年前,其妻子误会丈夫对别的女人有感情,夫妻大吵过一次后,妻子一气之下服药自杀,留下年幼的女儿丽华。丽华父亲因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内疚,因此对女儿特别照顾。虽然几次有人向他建议续弦,但他决定不再与任何女人来往,细心照顾好女儿。每天,他替女儿烧饭,洗澡,洗衣服,晚上还给她讲故事,哄她睡觉。如此数年,丽华长大了,进入青春期,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几次要求父亲不用替她洗衣服,夜晚不要进她的卧室,看她是否盖好被,好好睡觉没有。但她父亲只是口头上答应,但行动上仍保持其老习惯,迫使女儿感到难为情,受不了父亲过分的亲近,而终于采取离家出走的方式。
家庭发展上的问题
家庭的心理问题,有时候与家庭的发展有关。即,在家庭发展的某个阶段可能没问题,但进入另一阶段,问题就出现了,是一过性的。伴随着家庭的发展,这种问题到另一阶段可能就会自然消失。以下便是一些例子。
生孩子带来的困扰——吕先生跟其妻子结婚快三年了,婚姻生活还算可以,只遗憾一直没有孩子。因吕家三代都是独生子,一直盼望能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后来妻子总算怀了孕,而且很幸运地生了个男孩子,大家都很高兴。可是没想到,吕先生看到妻子日夜专心于孩子,内心感到说不出的寂寞,不久便跟另外一个女人发生了关系。后来被妻子发现,妻子很是生气,追问丈夫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吕先生自己也搞不清楚。这说明,此对夫妻在结婚初期还能好好相处,但到了生育子女的阶段,心理上却没有作好准备,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孩子的养育问题——吴先生跟妻子婚后五年,婚姻生活还算美满。特别是生了孩子后,夫妻感情更是要好。可是不知怎的,近年来,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夫妻常常闹矛盾。仔细研究,夫妻吵闹的原因跟孩子的教养有关。
难于适应长大的子女——曹先生做事谨慎刻板,管教孩子很严格。他们家有两个男孩,向来听从父母的管教。但近年来,男孩进入青春期,不但体格长大很多,性格也逐渐变得倔强,跟父亲很相似。结果,曹先生管教孩子时,孩子们开始顶嘴,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公然反对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不服从管教,曹先生受不了了,常大声怒吼,训骂孩子。而孩子也不惧怕,开始大声抗议,批评父亲。有时还几乎动起手来,曹太太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一向和睦的家庭,现在变得危机四伏。这种问题是有阶段性的,等到过个五六年,孩子们更成熟后,大家又懂得彼此相处,也就能平安生活在一起了。
不让孩子成长离家——孙家的孩子宗顺已经快30岁了,可是还是没结婚成家,仍住在家里。宗顺学的是电气工程,大学毕业时曾获得外国大学奖学金,可以攻读硕士学位。等到一切手续办好,即将出国时,母亲突然患了胸疼、气喘的毛病,赶紧住院医治,结果宗顺不敢出国,留在家里照顾母亲。几年以后,宗顺得到公司的推荐,原可以转到大都市的总公司就任较好的职位,可是,一切准备好,准备离家时,母亲又大病一场,父亲的建议使他又一次打消了离家的念头。如此一次接一次的,家里总发生些事情,让软弱的宗顺不敢离家到外面去打天下。
退休后产生的问题——范先生夫妻一向感情很好,养育了三个孩子,各自成家立业了。过去的几十年里,范先生天天早出晚归,认真工作;范太太守在家,打扫、洗衣、买菜、烧饭,辛苦干家事,日子过得有条有序,津津有味。范先生年岁已大,盼望已久的退休将来临。本来夫妻一直希望老夫老妻能双双一起享受退休后的休闲生活,哪知,退休没多久,夫妻倒闹起口角来。原来,范先生向来勤劳吃苦,已成习惯,退休后在家闲不住,想帮妻子做家事,没想到,却害得妻子找不到这个,也翻不到那个,很不高兴。烧饭时,范先生也挤在一边帮忙,结果越帮越忙,妻子受不了自己的天地被丈夫侵扰,对丈夫大发脾气,叫先生到外面去。如此,原本该是休闲的退休生活,变成了紧张的夫妻生活“战场”。
年老后的生活问题——孔先生一辈子过得很好,婚姻美满,女儿家庭幸福。孔先生向来身体很好,可是自从去年妻子去世以后,他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一人在家孤独,很是没趣。孔先生素来认真工作,没有什么嗜好和朋友。现在身体不好,不方便外出,在家只能看看报纸或看电视消遣。最糟糕的是,孔先生向来不进厨房,根本不会自己烧菜,应付三餐。虽然女儿孝顺时时轮流回来,替他烧饭打扫房子,但是孔先生还是过得很不开心。
总之,家庭发展上遇到的心理问题,常常是与家庭的发展过程及阶段有关。在前面的阶段可能没问题,但是到了目前的发展阶段,可能就遭遇困难;而进入下面的阶段,很可能随发展的过程又消失或解决了。
家庭群体行为上的问题
家庭群体行为上的问题,与家庭的结构或发展无关,而直接与家庭成员群体行为的反应有关。在此,再举一些例子,以作比较。
李家有五口人。父亲、母亲,还有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即15岁的国忠与13岁的国孝,11岁的美云。正处于养育子女的家庭发展阶段。让我们观察家庭的群体行为与关系。一天晚上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国孝开口说,下星期就开学,需要买新的背包(这本是孩子很关心的一件事,能开口提出,是很好的现象)。很可惜,爸爸妈妈都没开口、答腔、反应,继续吃饭(这表示做父母的,没有扮演父母该执行的角色)。忽然,15岁的哥哥即国忠,踢了国孝一脚,国孝骂国忠:干吗踢我?国忠没做声(父母此刻未阻止孩子之间的敌对行为,没有发挥父母及时管教子女不当行为的功能)。等了片刻,妈妈倒是开了口(还是没处理原有的话题,只是转移注意焦点),问女儿:美云,为什么吃饭吃那么快?美云没对妈妈的问话作反应,倒是大声说她上学也需要买新制服。可是妈妈也没说什么。爸爸始终没说一句话,不抬头,只吃他的饭,吃完就走开了。
从这一小段家庭行为插曲,我们不难得到一个结论,即,李家的家庭群体没有健全的上下关系,父母没有行使其权威。事情不能好好讨论商量,也得不到有效的结果。显然,他们全家存在沟通上的毛病。即,有人谈话,没人答腔;或者问的是东,回答是西,没有对准话题进行一来一往的沟通交流。可说是群体行为上有问题的家庭。
现在且让我们看看另一家,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毛病。王家除了父母亲以外也有三个孩子:老大文光19岁,是男孩;老二惠美17岁,是女孩;老么武耀才9岁,是男孩。一天,大家也在吃晚饭。父亲开口说话,问大家有什么事要报告。没人做声,只是妈妈说了一句:学校快开学了。爸爸就问:开学又怎样﹖ 妈妈回答:惠美需要买新衣服。爸爸就告诉妈妈:周末可以带惠美上街去买衣服,并且说大家用钱要省一点,家里不能太浪费。随后指着文光说:上次录音带买得太多,而且多半是没有用又难听的音乐。文光皱皱眉头,但不敢做声,继续吃他的饭。别人也都不做声。从王家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父亲是一家之主,权威很大,连母亲也得听父亲的话。因家庭独权的气氛很强,孩子们都养成一味服从的习惯。由于父母所扮演的是如此的角色,结果一家人的谈话变成了单向的沟通,没达到交流的功效,也就难以发挥家庭的养育功能,也影响家庭的基本气氛与关系。总之,家庭群体行为上的问题,常常与家庭成员的性格与关系有关。家庭成员间相互反应而形成的群体行为有其特征与结果,其问题的表现要从“群体”的眼光去了解与分析。
以上,我们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发展、家庭群体诸方向来举例说明我们常见的家庭心理问题。这样的划分是人工的,有些家庭的心理问题可以从几个方向来了解,并非单属一类的家庭问题。譬如,一个家庭在群体行为方面所表现的问题,可能是根源于家庭的结构问题,也同能属于家庭发展性质上的困难。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全面地了解复杂的家庭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