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对原住民女性影响问题成为了国内旅游学界重点研究议题之一,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云南地区,同时多为单个民族的研究,缺乏横向比较,研究方法也多为定性,不同研究者采用的方法也不一致,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对未来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旅游影响;女性;综述
一、前言
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研究起步较晚,属于先发展后研究的类型。最早主要由地理学学者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开始有学者开始研究旅游影响,国内对旅游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对旅游地居民态度影响的研究,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的研究,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及负面的影响的研究,以及促进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概述
(一)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之间互动发展研究
吴忠军等认为,少数民族女性作为目的地主要从业者,扮演着多重角色,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程度和当地女性参与程度与经济收入呈正相关的关系,旅游发展对当地女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吴晓萍认为,民族旅游对于当地的少数民族女性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给她们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提升了经济收入,也鼓励了这些女性自我发展,积极表现自我。金少萍表示,少数民族妇女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有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积极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妇女自身的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杨丽娟等研究了桃坪羌寨妇女从事民居接待带给女性经济地位、家庭地位、文化地位和政治地位的社会发展。
(二)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社会角色变迁研究
最早研究目的地少数民族女性角色的是1994年国内学者赵捷发表的“云南旅游业中的民族女性角色分析”,这也是国内首篇研究旅游中的女性的文章,文中阐述了少数民族女性在民族旅游中的特殊角色,不仅仅是作为普通的旅游从业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民族旅游的标志出现,是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活的展示牌,游客通过这些女性角色,可以在短时间和小范围内获取到关于某一民族的感性认识,透视某一民族的传统文化。周爱萍以纳西族女性为例,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研究纳西族女性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及她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积极的社区参与,投身旅游经济发展浪潮中。阚如良等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例,从经济收入、家庭地位、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妇女参与旅游活动后的社会角色变迁,揭示了旅游业影响妇女社会角色变迁的规律。殷群以云南大理周城为例,剖析了周城近21年的旅游发展对周城白族妇女角色变迁影响的主要表现、女性角色变迁对大理周城旅游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陶成琼以青海省互助县的一个土族村庄为个案进行研究,对现代化转型时期青海土族女性社会角色变迁与调适进行了全面描述和深入分析。
(三)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女性家庭地位影响的研究
一是旅游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女性的经济收入,使得本来没有收入或是收入极低的少数民族女性能够养活自己乃至家人,赢得了社会尊重以及加强了其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改变了传统的家庭妇女角色,也使得家庭权力结构进一步改变。例如,杜林玲的研究表明,丽江古城女性就业率的提高使得当地女性的经济地位提高,女性在家庭的重大事务中也有了发言权和决策权,使得女性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李先锋等通过对宁夏古城村的调查问卷证实了通过旅游发展,女性的工作机会比以前增多,女性的地位也比以前高。唐雪琼等基于云南石林五棵树村和月湖村的对比分析,发现由于妇女和男性共同获取家庭经济收入,降低了传统社会中男性的实力和经济优势,这使妇女的经济地位和当家权力、决策权力不断增强,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
二是旅游发展使得更多女性愿意接受教育以及提升自己,促进自我意识觉醒。女性从业者在从事旅游业时也会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愿意进一步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外界的交流也消除了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而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促进了女性的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次仁央宗调查发现,纳木错乡的藏族女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原先文盲占一半以上的女性从业者逐渐学会了英语和汉语,关注国家政策与旅游业发展,同时开始注重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
三是旅游发展使得传统不平等社会习俗受到挑战,在一些伊斯兰教地区,由于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女性的收入,外界的文化也改变了当地的传统的不平等社会习俗,教规中的一些对于女性的不合理的限制也逐渐产生了改变,如限制女性外出等。马洪伟认为,由于三亚的旅游发展,当地回族妇女在经济上占据了更高的位置,产生了更多的话语权,族内婚被打破,生育观发生了改变,夫权制和父权制日益衰落和瓦解。
(四)少数民族女性在民族旅游资源保护中的作用研究
少数民族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女性对于文化和习俗的记忆更为丰富,而代际的传承也多是依靠當地女性口口相传,同时女性的传统服装、装饰物比男性更为艳丽多彩,游客们也更为看重少数民族女性,认为当地女性才代表了真正的“少数民族”。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与国外旅游发展对原住民女性的影响研究对比,国内现有的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多采用社会学、人类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往往使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归纳、统计年鉴等等进行实证分析,不同研究者之间也缺乏共识,彼此之间不能互通,缺乏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此外,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也多采用个案进行研究,对于结论的量化难以实现。
(二)研究重点侧重于旅游发展对女性的积极影响,旅游发展对女性的消极影响研究不足。而实际上在积极的影响背后,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例如性旅游对于当地女性的消极影响;旅游者们会破坏目的地原有的家庭结构,导致摩梭女性的原有的优势社会地位被打破,反而被外界的游客当做一夜情对象;旅游地女性商品化,女性被物化,被当做旅游凝视的对象;旅游发展加剧贫困地区女性卖淫等。以及由于妇女文化程度相对偏低,造成女性在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比例明显偏低,劳动保障条例的实施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研究多集中在对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地区的研究,缺乏对旅游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女性造成的影响的横向对比。
(四)此外,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云南省的民族地区。今后如何推广西部民族地区的研究成果,促进中国西北或东北等民族地区相关研究,拓展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的内容与领域,形成对该问题的一般性认识,这将是中国旅游学界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旅游影响;女性;综述
一、前言
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研究起步较晚,属于先发展后研究的类型。最早主要由地理学学者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开始有学者开始研究旅游影响,国内对旅游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对旅游地居民态度影响的研究,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的研究,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及负面的影响的研究,以及促进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概述
(一)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之间互动发展研究
吴忠军等认为,少数民族女性作为目的地主要从业者,扮演着多重角色,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程度和当地女性参与程度与经济收入呈正相关的关系,旅游发展对当地女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吴晓萍认为,民族旅游对于当地的少数民族女性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给她们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提升了经济收入,也鼓励了这些女性自我发展,积极表现自我。金少萍表示,少数民族妇女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有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积极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妇女自身的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杨丽娟等研究了桃坪羌寨妇女从事民居接待带给女性经济地位、家庭地位、文化地位和政治地位的社会发展。
(二)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社会角色变迁研究
最早研究目的地少数民族女性角色的是1994年国内学者赵捷发表的“云南旅游业中的民族女性角色分析”,这也是国内首篇研究旅游中的女性的文章,文中阐述了少数民族女性在民族旅游中的特殊角色,不仅仅是作为普通的旅游从业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民族旅游的标志出现,是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活的展示牌,游客通过这些女性角色,可以在短时间和小范围内获取到关于某一民族的感性认识,透视某一民族的传统文化。周爱萍以纳西族女性为例,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研究纳西族女性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及她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积极的社区参与,投身旅游经济发展浪潮中。阚如良等以三峡步步升文化村为例,从经济收入、家庭地位、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妇女参与旅游活动后的社会角色变迁,揭示了旅游业影响妇女社会角色变迁的规律。殷群以云南大理周城为例,剖析了周城近21年的旅游发展对周城白族妇女角色变迁影响的主要表现、女性角色变迁对大理周城旅游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陶成琼以青海省互助县的一个土族村庄为个案进行研究,对现代化转型时期青海土族女性社会角色变迁与调适进行了全面描述和深入分析。
(三)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女性家庭地位影响的研究
一是旅游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女性的经济收入,使得本来没有收入或是收入极低的少数民族女性能够养活自己乃至家人,赢得了社会尊重以及加强了其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改变了传统的家庭妇女角色,也使得家庭权力结构进一步改变。例如,杜林玲的研究表明,丽江古城女性就业率的提高使得当地女性的经济地位提高,女性在家庭的重大事务中也有了发言权和决策权,使得女性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李先锋等通过对宁夏古城村的调查问卷证实了通过旅游发展,女性的工作机会比以前增多,女性的地位也比以前高。唐雪琼等基于云南石林五棵树村和月湖村的对比分析,发现由于妇女和男性共同获取家庭经济收入,降低了传统社会中男性的实力和经济优势,这使妇女的经济地位和当家权力、决策权力不断增强,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
二是旅游发展使得更多女性愿意接受教育以及提升自己,促进自我意识觉醒。女性从业者在从事旅游业时也会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愿意进一步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外界的交流也消除了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而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促进了女性的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次仁央宗调查发现,纳木错乡的藏族女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原先文盲占一半以上的女性从业者逐渐学会了英语和汉语,关注国家政策与旅游业发展,同时开始注重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
三是旅游发展使得传统不平等社会习俗受到挑战,在一些伊斯兰教地区,由于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女性的收入,外界的文化也改变了当地的传统的不平等社会习俗,教规中的一些对于女性的不合理的限制也逐渐产生了改变,如限制女性外出等。马洪伟认为,由于三亚的旅游发展,当地回族妇女在经济上占据了更高的位置,产生了更多的话语权,族内婚被打破,生育观发生了改变,夫权制和父权制日益衰落和瓦解。
(四)少数民族女性在民族旅游资源保护中的作用研究
少数民族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女性对于文化和习俗的记忆更为丰富,而代际的传承也多是依靠當地女性口口相传,同时女性的传统服装、装饰物比男性更为艳丽多彩,游客们也更为看重少数民族女性,认为当地女性才代表了真正的“少数民族”。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与国外旅游发展对原住民女性的影响研究对比,国内现有的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多采用社会学、人类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往往使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归纳、统计年鉴等等进行实证分析,不同研究者之间也缺乏共识,彼此之间不能互通,缺乏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此外,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也多采用个案进行研究,对于结论的量化难以实现。
(二)研究重点侧重于旅游发展对女性的积极影响,旅游发展对女性的消极影响研究不足。而实际上在积极的影响背后,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例如性旅游对于当地女性的消极影响;旅游者们会破坏目的地原有的家庭结构,导致摩梭女性的原有的优势社会地位被打破,反而被外界的游客当做一夜情对象;旅游地女性商品化,女性被物化,被当做旅游凝视的对象;旅游发展加剧贫困地区女性卖淫等。以及由于妇女文化程度相对偏低,造成女性在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比例明显偏低,劳动保障条例的实施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研究多集中在对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地区的研究,缺乏对旅游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女性造成的影响的横向对比。
(四)此外,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云南省的民族地区。今后如何推广西部民族地区的研究成果,促进中国西北或东北等民族地区相关研究,拓展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的内容与领域,形成对该问题的一般性认识,这将是中国旅游学界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