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体系改革以行业的需求和就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指导原则,以培养新时代应用型口译人才为目标。目前高职口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在校企合作的大视角下,综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将口译教学分阶段化,以期望能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职 应用型人才 商务英语口译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118-01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的外贸发展迎来新机遇。然而,陈旧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势在必行,学生走到企业去,或者资深的工程师来到课堂,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借助企业这个良好平台,调整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有相应的职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具有较强能力的商务英语口译人才。
一、高职口译的教学现状
1.生源基础薄弱。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普遍存在英语语感不强、词汇量不够,同时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不足,又缺乏语言技能和翻译实践的训练,连基础的英语听力也是很大的一块难题,更不要说是翻译/口译(饶卫民,李力,2009)。
2.师资力量凸显不足。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曾在《中国翻译》组织的全国口译师资培训班上做过调查,在参加的培训的130位教师当中只有30%左右有口译实践经验(刘和平,2011)。这个数字反映出当今高校口译教学的师资现状,而国内各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口译的师资建設上更是不足。
3.教材内容陈旧。当今信息资源的传播优势使得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推陈出新。过于陈旧的教材内容与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和水涨船高的企业需求,导致毕业生在未来就业、择业上遇到瓶颈。
4.教育目的不明确。很多高职院校在口译课程教学和口语培养上认识不清,部分院校模糊的把口语和口译混为一谈。
二、高职口译教学改革措施
鉴于上述问题,可考虑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改革:1.课程设置,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和相关行业职场应用知识是学习商务语语口译课程的前提;因此,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对其语言能力进行一次整体性的评估,决定该届学生在哪一学期开设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比较符合学情。2.师资配备,邀请企业资深口译人员现场解说工作中的具体要求。作为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结合实践,因材施教,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3.教材选择,选用以职业为导向的、模拟真实口译情景的、难度适中的教材;或者是根据本院学生的实际学情编写教材。4.校企合作,与当地本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走进企业,走到口译实践中去,承担各种与商务口译有关的工作。
三、促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刘和平教授曾指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有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对相关领域的生产,或者实际状况比较了解,以及百科知识,对翻译规律有基认识,同时经过训练,能够科学地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和翻译方法(刘和平,2011)。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特别是深度校企合作,是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
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制度构建起步早、措施实、经验多。在美国,企业与职业院校实行“1:1工学交替式”,在英国,院校与企业可共同商议长期或短期的“三明治”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加拿大的校企合作则体现在合作教育模式中,德国则是采用“双元制”教育制度(尹金金,2011)。为适应中国国情,国内高等院校摸索出了“2+2”模式、订单式等形式來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孙文缘,2016)。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工科专业校企合作案例较多,而文科尤其是适合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译的案例少之又少。
在此,笔者结合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状况,以校企合作的视角,对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提出些许看法,以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译教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双语的基础巩固阶段, 主要是指英语口语与听力的训练、汉语修养的提高、英汉转换的基本训练、商务知识的积累。在此阶段,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双语输入,尤其是非母语的输入,学生可接触不同地区英语发音,以适应未来口译工作任务中的现实情况。此阶段需在前三个学期内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为未来的口译学习任务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口译理论与技巧储备阶段,主要是指听力技巧、记忆技巧、记录技巧、表达技巧。在此阶段,学生需要了解口译的特点,口译与笔译的区别和联系,口译译员自身必须具备的素质,口译中的跨文化现象、数字翻译技巧、俚语/成语/俗语的翻译技巧、口译中模糊翻译/增译/漏译等。此阶段需要在第四个学期(也可考虑第五个学期)内完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口译和口译的技巧,为接下来的口译技能训练做好相应的理论准备。
3.商务口译模块技能训练阶段,根据专业和学生企业就业实际,课程将以“涉外商务接待英语陪同口译”工作岗位为驱动,设计具体的任务。主要包括:参加会展、接待外宾、介绍企业、介绍产品、商务谈判、旅游休闲、欢送外宾。在完成口译理论与技巧储备阶段后,即可开始此阶段的模块技能训练,该阶段需要在第四个学期(也可考虑第五个学期)完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各个击破未来企业岗位中可能遇到的口译场景。
4.商务口译实战阶段,可在第四个学期(也可考虑第五个学期)末,或是结合顶岗实习的具体安排,与相关企业和口译实习基地合作,对学生进行实战性、周期性、连续性的高强度训练,锻炼学生的临场商务口译应变能力,提升职业心理素质,积累相应的实战经验,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专业型或复合型的口译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机制虽存有一定的问题,但是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培养方式阶段化,培养既有语言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饶卫民、李力,试论高职高专商务翻译教学与考核的改革[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
[2]刘和平,翻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法[C].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2011.
[3]尹金金,德、美、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比较研究——基于历史视角与特征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
[4]孙文缘,应用型口译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
作者简介:
冯青(1986-),女,硕士研究生,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现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 应用型人才 商务英语口译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118-01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的外贸发展迎来新机遇。然而,陈旧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势在必行,学生走到企业去,或者资深的工程师来到课堂,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借助企业这个良好平台,调整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有相应的职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具有较强能力的商务英语口译人才。
一、高职口译的教学现状
1.生源基础薄弱。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普遍存在英语语感不强、词汇量不够,同时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不足,又缺乏语言技能和翻译实践的训练,连基础的英语听力也是很大的一块难题,更不要说是翻译/口译(饶卫民,李力,2009)。
2.师资力量凸显不足。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曾在《中国翻译》组织的全国口译师资培训班上做过调查,在参加的培训的130位教师当中只有30%左右有口译实践经验(刘和平,2011)。这个数字反映出当今高校口译教学的师资现状,而国内各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口译的师资建設上更是不足。
3.教材内容陈旧。当今信息资源的传播优势使得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推陈出新。过于陈旧的教材内容与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和水涨船高的企业需求,导致毕业生在未来就业、择业上遇到瓶颈。
4.教育目的不明确。很多高职院校在口译课程教学和口语培养上认识不清,部分院校模糊的把口语和口译混为一谈。
二、高职口译教学改革措施
鉴于上述问题,可考虑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改革:1.课程设置,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和相关行业职场应用知识是学习商务语语口译课程的前提;因此,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对其语言能力进行一次整体性的评估,决定该届学生在哪一学期开设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比较符合学情。2.师资配备,邀请企业资深口译人员现场解说工作中的具体要求。作为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结合实践,因材施教,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3.教材选择,选用以职业为导向的、模拟真实口译情景的、难度适中的教材;或者是根据本院学生的实际学情编写教材。4.校企合作,与当地本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走进企业,走到口译实践中去,承担各种与商务口译有关的工作。
三、促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刘和平教授曾指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有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对相关领域的生产,或者实际状况比较了解,以及百科知识,对翻译规律有基认识,同时经过训练,能够科学地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和翻译方法(刘和平,2011)。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特别是深度校企合作,是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
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制度构建起步早、措施实、经验多。在美国,企业与职业院校实行“1:1工学交替式”,在英国,院校与企业可共同商议长期或短期的“三明治”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加拿大的校企合作则体现在合作教育模式中,德国则是采用“双元制”教育制度(尹金金,2011)。为适应中国国情,国内高等院校摸索出了“2+2”模式、订单式等形式來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孙文缘,2016)。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工科专业校企合作案例较多,而文科尤其是适合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译的案例少之又少。
在此,笔者结合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状况,以校企合作的视角,对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提出些许看法,以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译教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双语的基础巩固阶段, 主要是指英语口语与听力的训练、汉语修养的提高、英汉转换的基本训练、商务知识的积累。在此阶段,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双语输入,尤其是非母语的输入,学生可接触不同地区英语发音,以适应未来口译工作任务中的现实情况。此阶段需在前三个学期内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为未来的口译学习任务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口译理论与技巧储备阶段,主要是指听力技巧、记忆技巧、记录技巧、表达技巧。在此阶段,学生需要了解口译的特点,口译与笔译的区别和联系,口译译员自身必须具备的素质,口译中的跨文化现象、数字翻译技巧、俚语/成语/俗语的翻译技巧、口译中模糊翻译/增译/漏译等。此阶段需要在第四个学期(也可考虑第五个学期)内完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口译和口译的技巧,为接下来的口译技能训练做好相应的理论准备。
3.商务口译模块技能训练阶段,根据专业和学生企业就业实际,课程将以“涉外商务接待英语陪同口译”工作岗位为驱动,设计具体的任务。主要包括:参加会展、接待外宾、介绍企业、介绍产品、商务谈判、旅游休闲、欢送外宾。在完成口译理论与技巧储备阶段后,即可开始此阶段的模块技能训练,该阶段需要在第四个学期(也可考虑第五个学期)完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各个击破未来企业岗位中可能遇到的口译场景。
4.商务口译实战阶段,可在第四个学期(也可考虑第五个学期)末,或是结合顶岗实习的具体安排,与相关企业和口译实习基地合作,对学生进行实战性、周期性、连续性的高强度训练,锻炼学生的临场商务口译应变能力,提升职业心理素质,积累相应的实战经验,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专业型或复合型的口译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机制虽存有一定的问题,但是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培养方式阶段化,培养既有语言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饶卫民、李力,试论高职高专商务翻译教学与考核的改革[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
[2]刘和平,翻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法[C].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2011.
[3]尹金金,德、美、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比较研究——基于历史视角与特征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
[4]孙文缘,应用型口译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
作者简介:
冯青(1986-),女,硕士研究生,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现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