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法规视角下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no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中,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的基础,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党的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包括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三种组织形式.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党的全面领导能否落实、党的自身建设能否推进、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关键在于建构规范、有效、权威性的制度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章以及党的组织法规、领导法规、自身建设法规和监督保障法规为组织力建设构筑了多维的制度支持体系.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基础,保证了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建设方向明确、支撑有力、实践规范、动力强大.
其他文献
与日本、德国等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国家相比,中国目前仍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出发达国家的特征,即出现了所谓的“未富先老”现象,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人力资本视角来检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影响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不仅仅是老龄化程度本身,还包括教育、健康投资,资本产出弹性等因素;增加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适当减少健康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有效地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调整教育、健康投资促进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形成,以对冲我国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速人力
金融服务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不仅能满足人类再生产特别是农业再生产的资本需求,同时也是满足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需要的重要资源.以小额、易得、快捷、包容为主要特征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正好契合了农村居民对生产和生活资金融通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如数字支付、投资理财、农业保险的需求,将金融服务资源巧妙地配置到农业农村从而实现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农业无法完成自身的资本积累、农业再生产所需资本只能通过外部途径获得的背景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当前农业生产资本要素补偿的最佳选择,农民的诉求也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依
老子哲学中的道既是存在之本,也以存在的方式为内涵.对老子而言,道是超越感性的存在,无法用感知的方式去把握;它混而为一,以自身作为原因,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同时构成了万事万物终极的根源.道同时又表现为智慧所追求的对象.老子区分了“为学”与“为道”.“为学”涉及经验知识的积累过程,“为道”则近于智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道既是世界的本源和智慧追求的对象,又具有价值的意义.从价值的层面看,道以“法自然”为原则.在实践的层面上,“道法自然”以“为无为”为内涵,后者意味着行为过程中合目的 与合法则的统一.从形而上的
方法论自觉是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前提,批判性创新是破解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屡遭碰壁、屡陷困境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以往进路之所以屡遭挫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源于“以外释内”“以旧释旧”的文化立场与思维方式.因此,以批判性创新原则超越这一文化立场与思维方式,必须要实现双向批判:既要批判地超越以往苏联教科书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主义的旧理解、旧框架,也要批判地超越用这一外来旧理解、旧框架来阐释的中国传统哲学.批判与超越是为了创新.这一创新开辟了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阐释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脆弱国家政治话语的全球传播大致分为概念酝酿、快速兴起、走向衰退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西方学界在脆弱国家概念的内涵、衡量脆弱性的指标以及跳出脆弱性陷阱的有效路径等方面存在着持续不断的理论纷争.争论的原因,虽有国家利益的分歧,不过就学术层面而言,却是任何政治话语体系有效传播必不可少的内在发展机制使然.当代西方的脆弱国家政治话语纷争,对于有效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人工智能可能性问题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所有哲学研究的核心和枢纽.追问人工智能可能性的一个前提是追问“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概念含有其自身无法摆脱的范畴错误(category mistake),并不断有各种在用法上相互矛盾的新的意义被赋予到这个概念当中.人工智能概念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对人工智能可能性的追问中隐含着一个“双重参照”:一方面,人永远以自身为参照来追问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以永远处于可能状态中的人工智能为参照来追问人自身.作为哲学问题的人工智能可能性,有其独特的提问方式,它与
关怀伦理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创至今,已经走过了近40个年头.其间,学者们将其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股名为“关怀运动”的潮流.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关怀伦理学大致能梳理出五种研究进路,即:关系进路、活动进路、工作进路、实践与价值进路和美德进路.通过厘清各条进路的具体观念,便可探讨关怀伦理学的理论谱系,既包括挖掘关怀伦理学的内部结构,又包括清理关怀伦理学的逻辑演进.
晚清时期,中国在殖民主义者的逼迫下不得不实行殖民关税制度,海关也失去了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和支持作用,从而被动地融入了当时的贸易全球化.但是,由于是被动贸易即强买强卖,进口远大于出口形成长期的巨大贸易逆差,而且缺乏其它自主制度的配套,中国很难从开放中学到自己所需要的技术和获得国际间资源优化配置的红利,因此,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并不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基于1870-1913年16个对华贸易国家或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代长期的贸易逆差拖累了近代中国GDP总量扩张,巨大的贸易逆差意味着国内支出超过收入,
“美学和历史的”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包括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中,承接最高标准并转换为文艺目标和批评标准的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完美的融合”不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理想,同时也是一般文艺的理想,并在各时代语境均有文艺创作及其批评理论的拓展空间,由此可以探寻和发现与中国文化文学经验对接的路径.本文以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为抓手,借助细致的文本分析发现了“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智慧贯穿始终的最高思想和基本主题,验证了沿着“完美的融合
科学知识的本质一直是科学哲学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实证主义坚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求真性,而历史主义强调科学知识的实践性和历史性.但由于这两种立场均未将规范性纳入到科学知识的视野当中,难以实现客观性与实践性、求真性与历史性的相容.德性知识论超越了传统科学知识论进路,将知识视为一种基于认知主体理智德性的认知成就,从而将知识的规范性建立在理解之上.理解的实质是主体将知觉经验纳入一个世界图景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更高阶的认知成就.对科学知识而言,当主体将知觉经验纳入某种科学的世界图景之时,就形成了科学理解.从科学理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