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结合近几年来文科综合高考的命题,我们可以发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是越来越明朗了,那就是突出文科综合趋势,注重人文气息,并密切结合时政热点。但无论怎么变化,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以及文科综合能力的发展方向未变。那么,如何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提升中学历史教学的效率呢?通过一年的新课程教学,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钻研课标,用活教材
在以往的“大纲”教学时代,教学大纲对教学控制是刚性的。如大纲对教学知识点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教学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教、学、考皆以教材为依据,大家只要按教材顺序把内容讲深讲透,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显然,大纲和课标承载的使命是不一样的。研究课标应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当前的日常性工作。
那么,钻研课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根据课标设计三维目标,尤其要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笔者以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人的终身发展是最有用的,应成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下面以人教版选修四之“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为例,具体展开论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生自学教材,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结构。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栏目材料,展开对嫡长子继承制和玄武门之变的讨论。以列表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唐太宗治国方略的主要内容。整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方式,点明其民族政策及因此产生的积极影响。课后以大唐盛世为主题,编辑一期小报,谈一谈对“贞观之治”的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通过了解唐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唐文化对日本、朝鲜等邻邦的影响,感受盛唐的繁荣与开放,体会唐人开阔而雄浑的眼界、胸襟与见识,是唐朝强盛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整理唐太宗的一些名言,唤起学生的内在情感。
2.立足课标确定教学的深度
让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要求并不高,学生知道“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体现即可;而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则需要教师根据史实多作分析。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深度,解决“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其中就涉及教材的使用问题。
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教材作为一种最普通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媒体,在传播知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根据教材安排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活动和对学生学习作出评估;学生根据教材进行预习、复习,做各种练习。因此,教材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起着规定性的作用。
何谓教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就是课本。在贯彻教学新理念的今天,这一概念显然已不适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源,已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课本、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历史图册、教学挂图以及各种各样的读本、视听教材均被列入教材的范畴,教材正在走向立体化、系列化。
如何使用教材?现在教育界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笔者认为应从“活用”教材这一点上去理解该观点,而非简单地抛弃教材,否则教和学都会失去抓手,产生更大的教学失误。因此,“活用”教材是使用教材的关键。
对教材的“活用”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有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加工、改编乃至增删。具体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点讲授不同版本教材的交叉处
如必修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关于唐诗,人教版教材讲得很细,讲了初唐诗人王勃、陈子昂,盛唐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以及中唐诗人白居易,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而人民版只讲了李白和杜甫,因此,李白和杜甫应是首选的知识点。
2.切实补充教材缺漏处
如课标明确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而人民版对京剧只提了一句话,这就需要补充。
3.整合教材的知识结构
例如,人民版教材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采用的是阶段性整体叙述的方式,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整合教材的知识结构,把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按文学、音乐、美术分类后再讲解。
二、问题设计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测评
如对“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可以进行以下问题设计,以有效地测评学生的学习状况。
(1)在宫廷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具有普遍性?为什么?
(2)“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
上述材料表明,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什么方式?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3)“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请问:①这段文字描写了贞观年间怎样的情景?②在必修一中也讲到西汉时期的一次“治世”,你知道它是什么吗?③两次“治世”之间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4)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请从“时会” 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课堂是教师焕发教学魅力的场所,更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创新的绝好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青春亮丽、个性彰显,“梨花一枝春带雨”;有的则大气潇洒、热烈奔放,“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的善于煽情、诙谐幽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有的逻辑严密、长于对话,“春光云影共徘徊”……不同的教学风格均在搜求教学资源、设定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敲定教学流程、控制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都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提供着动力。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更好地将自己的精神、理想、思想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化入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教师教学的智慧,这就要求从旧教材走过来的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
1.增强教学导入的艺术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注重教学语言的意蕴
在课程改革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有意淡化讲授的倾向,突出地表现为在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中回避、低评讲授法的现象。不可否认,在现代教学中,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讲授法的局限性日渐显露,但这并不能否认讲授法自身的价值,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讲授法都将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之中。只要我们注重讲授语言的内蕴讲授方法的生动,必能充分发挥讲授法的魅力与作用。
3.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
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演出: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动手、动口:书写、朗读一些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名言警句,感悟其中蕴涵的感情、意义等。交流:讲故事,举办辨论赛。
4.斟酌用好板书
板书曾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教育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一些教师一板书就写错字的怪现象。笔者认以为,板书不是可用可无的点缀品,而是随机提示教学重点和呈现教学线索最简捷方便的方式。讲述提供了瞬间的印象,而板书则留下长久的印象;板书能留存教师的教学思路,成为学生跟踪教师教学流程的“抓手”和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新课标的实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必能使学习成为学生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一、钻研课标,用活教材
在以往的“大纲”教学时代,教学大纲对教学控制是刚性的。如大纲对教学知识点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教学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教、学、考皆以教材为依据,大家只要按教材顺序把内容讲深讲透,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显然,大纲和课标承载的使命是不一样的。研究课标应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当前的日常性工作。
那么,钻研课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根据课标设计三维目标,尤其要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笔者以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人的终身发展是最有用的,应成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下面以人教版选修四之“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为例,具体展开论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生自学教材,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结构。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栏目材料,展开对嫡长子继承制和玄武门之变的讨论。以列表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唐太宗治国方略的主要内容。整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方式,点明其民族政策及因此产生的积极影响。课后以大唐盛世为主题,编辑一期小报,谈一谈对“贞观之治”的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通过了解唐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唐文化对日本、朝鲜等邻邦的影响,感受盛唐的繁荣与开放,体会唐人开阔而雄浑的眼界、胸襟与见识,是唐朝强盛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整理唐太宗的一些名言,唤起学生的内在情感。
2.立足课标确定教学的深度
让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要求并不高,学生知道“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体现即可;而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则需要教师根据史实多作分析。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深度,解决“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其中就涉及教材的使用问题。
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教材作为一种最普通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媒体,在传播知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根据教材安排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活动和对学生学习作出评估;学生根据教材进行预习、复习,做各种练习。因此,教材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起着规定性的作用。
何谓教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就是课本。在贯彻教学新理念的今天,这一概念显然已不适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源,已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课本、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历史图册、教学挂图以及各种各样的读本、视听教材均被列入教材的范畴,教材正在走向立体化、系列化。
如何使用教材?现在教育界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笔者认为应从“活用”教材这一点上去理解该观点,而非简单地抛弃教材,否则教和学都会失去抓手,产生更大的教学失误。因此,“活用”教材是使用教材的关键。
对教材的“活用”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有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加工、改编乃至增删。具体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点讲授不同版本教材的交叉处
如必修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关于唐诗,人教版教材讲得很细,讲了初唐诗人王勃、陈子昂,盛唐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以及中唐诗人白居易,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而人民版只讲了李白和杜甫,因此,李白和杜甫应是首选的知识点。
2.切实补充教材缺漏处
如课标明确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而人民版对京剧只提了一句话,这就需要补充。
3.整合教材的知识结构
例如,人民版教材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采用的是阶段性整体叙述的方式,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整合教材的知识结构,把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按文学、音乐、美术分类后再讲解。
二、问题设计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测评
如对“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可以进行以下问题设计,以有效地测评学生的学习状况。
(1)在宫廷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具有普遍性?为什么?
(2)“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
上述材料表明,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什么方式?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3)“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请问:①这段文字描写了贞观年间怎样的情景?②在必修一中也讲到西汉时期的一次“治世”,你知道它是什么吗?③两次“治世”之间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4)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请从“时会” 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课堂是教师焕发教学魅力的场所,更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创新的绝好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青春亮丽、个性彰显,“梨花一枝春带雨”;有的则大气潇洒、热烈奔放,“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的善于煽情、诙谐幽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有的逻辑严密、长于对话,“春光云影共徘徊”……不同的教学风格均在搜求教学资源、设定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敲定教学流程、控制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都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提供着动力。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更好地将自己的精神、理想、思想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化入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教师教学的智慧,这就要求从旧教材走过来的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
1.增强教学导入的艺术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注重教学语言的意蕴
在课程改革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有意淡化讲授的倾向,突出地表现为在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中回避、低评讲授法的现象。不可否认,在现代教学中,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讲授法的局限性日渐显露,但这并不能否认讲授法自身的价值,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讲授法都将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之中。只要我们注重讲授语言的内蕴讲授方法的生动,必能充分发挥讲授法的魅力与作用。
3.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
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演出: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动手、动口:书写、朗读一些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名言警句,感悟其中蕴涵的感情、意义等。交流:讲故事,举办辨论赛。
4.斟酌用好板书
板书曾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教育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一些教师一板书就写错字的怪现象。笔者认以为,板书不是可用可无的点缀品,而是随机提示教学重点和呈现教学线索最简捷方便的方式。讲述提供了瞬间的印象,而板书则留下长久的印象;板书能留存教师的教学思路,成为学生跟踪教师教学流程的“抓手”和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新课标的实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必能使学习成为学生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最终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