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实习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检验和提高,对师范生求职和日后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为例,分析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中存在的对教育实习认识偏狭、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指导流于形式等问题,并从认识教育实习在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改革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和调整实习时间、加强本校指导教师队伍和实习基地建设三个方面对构建新型教育实习模式做出了思考。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问题;改革
教育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师范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具体地说,它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在教师指导下,师范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主要是中、小学、幼儿园)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加深和扩大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初步掌握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技能,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增强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事业心的教育活动。”[1]它既是学生对其所学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实践和检验,又是帮助师范生从学生到老师角色转变、为其以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所作的重要准备。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为例,分析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并对在新形势下实习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以为交流。
一、教育实习在师范生教育中的意义
首先,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和班主任工作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师范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高等师范教育的目的是为中小学教育输送合格的师资,师范生未来的职业定位是走上讲台、传道授业解惑。虽然师范生在学校已经修习过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相关课程,但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就不能够很好地消化吸收,也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以历史专业为例,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只有通过教育实习,才能检验并巩固已学到的通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熟悉中学历史教材体系,为自己将来踏上中学教师岗位做好知识储备;也只有通过真正深入一线参与教学,将日常所学的普遍教育原理和历史教学方法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组织、教学语言、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有针对性地加强锻炼,得到提高。
其次,教育实习的内容凸显了“师范”特点,增强了师范生在教师人才市场上相对于非师范生的竞争力。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主要分为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研三部分。其中,教学实习包括钻研教材、编写教案、试讲、上课(部分小组还有说课)等教学环节和辅导答疑、作业批改与讲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评定以及组织课外活动等教学辅导环节;班主任实习则包括管理班级、组织主题班会、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等班主任工作;而教育调研则是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思考,选取其中一个侧面开展调查并撰写报告。以上三部分基本涉及了中学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实习,师范生得以初步理解和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内在联系,锻炼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班主任工作素养,加强对当前中学教育基本现状及中学生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的了解,这些都是师范生在教师行业的求职中相对于其他没有经过教育实习的非师范毕业生所具备的优势。
再次,教育实习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理论研究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师范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实践自己所学到的新型教育理念。高等师范院校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镇,而教育实习是联系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桥梁。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必然要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运用在日常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高等师范院校派出的实习指导老师也会深入实习学校,和学校的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及实习学生进行交流。这无疑促进了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沟通合作,有利于高校教育理论研究和中小学教学实践的结合。而师范生毕业后再进入到这些中小学工作,由于其接纳了新型的教育理念,他们在工作中实践其大学所学就有了更为便利的平台。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级鄂州某中学实习小组,他们在实习中不仅给实习学校带去了多媒体教学方式,还分别创建了高一、高二历史学习博客,作为辅助学生预习复习的网络平台,得到了教研室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而这一行为也必将为熟悉现代化教学方式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毕业任教带来方便。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重点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对历届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都非常重视,从之前的联系实习学校、对师范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到每年9月安排学生实习,再到实习结束后的总结、考评,一直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2010年,首届免费师范生迎来了他们的实习,学校不仅新建设了众多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作为接纳实习生的基地,而且把实习时间由以往的七周延长到十周,以保证实习效果。这些工作使2007级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由于传统实习模式的弊端和某些新理念未落到实处,也存在一些不足。这里将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梳理,以期能够从中反应出其他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
1、部分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偏狭
王文静把传统上人们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认识概括为三个“一”:“一种功能”,即认为教育实习仅仅是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的训练,缺乏对师范生专业思想品德、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以及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使实习成为一种纯粹对“教者”的训练;“一种教学环节”,即把教育实习从整个高等师范教育过程中剥离,认为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中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将教育实习贯穿于高等师范教育的整个教育教学和师范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一所师范院校”,即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仅仅局限于实习生所在的师范院校,而不能面向社会,充分调动地方行政部门与实习学校的积极性。[2]
这三个“一”的偏狭在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中也有所体现。在实习之前的动员大会上,院系领导、相关指导老师和辅导员都向即将奔赴各个中学进行实习的师范生强调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中学教学工作的熟悉、对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技能的锻炼上,几乎没有提到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增强教育科研能力等更高层次的要求。大多数师范生也仅仅把教育实习当做一门“必修课”,作为一项任务或是在求职前提升自己职业技能的机会,而忽略了其同样是体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荣、陶冶师德的契机。可见,无论师生,对教育实习功能的认识仍停留在对“教者”的训练上。而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检验和巩固自身所学知识的实践环节,应当同日常理论学习互动,相辅相成。但实际上仅仅在第七学期仓促进行的十周实习,将学生的实践与课堂学习完全剥离,效果相对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实习来说,必然大打折扣。此外,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一些中学害怕实习生教学水平低,影响学生成绩,并担心实习生的到来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从而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或同意接受却限制他们参加教学及同学生接触,这给要安排几千名师范生实习的师范院校带来了很大的苦恼。
2、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过晚、过短、过于集中
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训开始于第六学期。这一学期,主要是结合教学论课程的学习,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并辅助少量的教育见习活动。在这学期每周有两个课时的《学科教学论》课程,后十周每周还有两个课时的微格教学训练,整个学期进行了2-3教育见习活动。在微格教学训练中,每位师范生平均只有3-4次的讲课机会;总体来说,微格教学训练和教育见习的次数都偏少,而此时师范生已即将进入毕业年级,面临求职,过晚的师范技能培训造成了他们在求职时教学基本功欠佳。
正式的教育实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从九月中旬到十一月底。在此期间,师范生要完成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研三项任务,时间过于集中,实习学生压力较大。十周的实习时间(除去国庆假期,实际只有九周)也略显不足,很多实习学生反应,之前什么都不上手,后来刚刚找到感觉就要匆忙准备回校了,没有完全达到实习的目的。而从十月份就陆续开始的招聘会,令不少学生在实习的同时还要忙于求职,也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3、指导教师的作用弱化,指导流于形式
教育实习中的指导教师,包括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前者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师范生的实习,如前期联系实习学校、制定实习计划、进行实习动员,中期进行检查、协调处理问题,后期总结、评优、组织交流等。后者主要负责全面指导实习生备课试讲、听课评课、作业批改和课外辅导等教学工作及组织班会、团队建设、班级管理等班主任工作。[3]
在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的教育实习中,指导老师主要由中青年教师担任,每个小组分配一位;实习学校则给每位学生分配一位教学指导老师和班主任指导老师,多由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师和班主任担任。从师资数量上看,指导教师比较充足。然而,由于高校中青年教师自身科研、教学任务比较重,除研究方向涉及学科教学论教学的老师外其他老师对中学教学知之较少,他们的指导作用并不明显。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则相对能给实习生更大的帮助,他们也都尽其所能地将自身所学传授给实习生,使其能够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然而仍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在升学压力下,指导老师不放心实习生的教学,不愿意为其提供讲课锻炼的机会,如在武汉某中学实习的Y同学,其在实习的前一个月中只能听课、批改作业、制作课件,而不能上讲台讲课,而她在整个实习期间试讲的次数也寥寥无几;二是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放任自流,甚至让其顶岗代课,却不提出任何指导意见,如在新洲某中学实习的W同学,实习期间共带了高一五个班的历史课,总计上课达140多课时,而指导老师只听了其中的几节,也并未进行指导。这些都使指导教师的作用弱化,指导流于形式。
三、构建新型教育实习模式的思考
上述问题虽然只是一个个案的管中窥豹,但从中可以看到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已经落后于当今社会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素质师范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做一些理性思考,改革原有实习制度,建立新型实习模式。
1、认识教育实习在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一个中间环节,不仅是锻炼师范生教学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还是其感受教师生活、培养职业道德的机会。作为师范生,应当把后者放在和前者同样重要的地位上来看待实习,不能将教育实习当做一项任务来被动接受,而应将其视为完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契机和走上未来职业道路的演练来主动面对。同时,教育实习也应当贯穿于整个高等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在师范生完成了相关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应当开展,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保证其能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有所改进。而不应当仅仅在大四仓促进行为期几个月的实习,既过于集中,给实习生的压力太大,又临近毕业,师范生还未得到充分锻炼就要面临求职,导致准备不足而错失工作机会。
2、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调整教育实习的时间
如前所述,教育实习应当贯穿于整个高等师范教育过程中,所以要调整实习时间,还必须修改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1)通识教育类课程,如英语、政治、体育等;(2)专业类课程,包括各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等;(3)师范类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其中,前两类课程是非师范专业也要修习的,而师范类课程则体现了“师范”的特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这类课程是师范生区别于非师范生的主要优势,在师范教育中理应予以重视。然而,在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旗帜下,师范生的师范类课程遭到忽视,“专业课程占较大比例,某些高师院校的专业课时比重占总课时的8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综合大学相同专业的课时”[4],教育类课程则仅占总课时的4%左右[5]。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免费师范生为例,其上述三类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课时比例分别为34%、57%和9%,师范类课程比例严重偏小。其课程安排同样不甚合理,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公共课程从第三学期才开始学习,与其将来所从事教学科目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到第六学期才开设,而专业课程与其他综合大学的历史专业一样,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每个学期都有。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师范生在三年级就开展实习,从而更好地适应中学教学。
笔者以为,可以结合师范生的实习安排,从以下两点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仍以上述之例进行说明。一方面,增加师范类课程比重。在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之外,再增加教师书法、教师仪表、教师语言等教学基本功课程。同时,聘请中学教师开设关于新课程改革、中学教学管理等与中学教学关系密切的课程。此外,还应根据中学课程结构的变化,开设与高中和初中各科教材对应模块一致的选修课,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强化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压缩原有的专业课比重,使师范生在前四个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五学期开始进入教学论和具体科目教学技能的学习。
相应的,实习时间也应随着课程设置的调整而调整。第五学期,安排师范生到各中小学参加教育见习。主要任务是了解中学的常规教学和管理,观摩优秀教师授课,聘请优秀班主任做经验交流,并对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考察,完成教育调研报告。第六学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在小课堂中感受完整的教学流程,并通过观看录像和老师同学点评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第七学期,师范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教育教学能力,在求职前,再深入教学一线,在中学老师的指导下,全面体会中学教学和管理,为自己毕业后踏上讲台进行最后一次演练。
3、加强本校指导教师的培养、筛选和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实习生得到有效指导
师范院校应当鼓励本校教师积极研究中学教育教学,并多聘请相关方向的教师任职。在挑选本校实习指导教师时,应当本着对实习生负责的原则,挑选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老师,并对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的教师进行额外的补贴,以鼓励其指导实习生的积极性。
至于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他们不能尽心指导或是出于对实习生能力的怀疑,担心其教学会影响学生成绩,或是由于自身水平不够,对实习生提供的帮助有限。鉴于此,师范院校在建设实习基地时,首先应当挑选自身师资较好的重点中学,以保证其教师的能力足以胜任实习生的指导老师。此外还要致力于建设与实习基地的“互惠”模式,师范院校可以通过为实习学校任职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帮助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和教辅用书、鼓励本校优秀毕业生优先到实习基地就业等方式,来促进实习基地给实习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指导意见。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同已经在中学担任教职和领导的往届毕业生取得联系,鼓励他们积极接纳和指导实习生。
总而言之,教育实习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检验和提高,是由师范生向中学教师过渡的桥梁。由于时代的前进和中学新课改的开展,社会对中学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认识到现有教育实习模式的问题,不断深化教育实习改革,才能使高等师范教育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才能使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成为新形势下中小学教育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许高厚等编.教育实习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p1.
[2]王文静.关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的理性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 (5).p65-66.
[3]刘初生等编.教育实习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p253,256—157.
[4]刘元跟、季凌云、程小华.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改革探索[J].孝感学院学报.2004, (5).p110-113.
[5]郑群.高师院校教育实习问题分析及改革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2).p44-46.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湖北 武汉 430079)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问题;改革
教育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师范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具体地说,它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在教师指导下,师范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主要是中、小学、幼儿园)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加深和扩大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初步掌握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技能,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增强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事业心的教育活动。”[1]它既是学生对其所学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实践和检验,又是帮助师范生从学生到老师角色转变、为其以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所作的重要准备。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为例,分析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并对在新形势下实习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以为交流。
一、教育实习在师范生教育中的意义
首先,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和班主任工作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师范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高等师范教育的目的是为中小学教育输送合格的师资,师范生未来的职业定位是走上讲台、传道授业解惑。虽然师范生在学校已经修习过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相关课程,但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就不能够很好地消化吸收,也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以历史专业为例,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只有通过教育实习,才能检验并巩固已学到的通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熟悉中学历史教材体系,为自己将来踏上中学教师岗位做好知识储备;也只有通过真正深入一线参与教学,将日常所学的普遍教育原理和历史教学方法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组织、教学语言、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有针对性地加强锻炼,得到提高。
其次,教育实习的内容凸显了“师范”特点,增强了师范生在教师人才市场上相对于非师范生的竞争力。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主要分为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研三部分。其中,教学实习包括钻研教材、编写教案、试讲、上课(部分小组还有说课)等教学环节和辅导答疑、作业批改与讲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评定以及组织课外活动等教学辅导环节;班主任实习则包括管理班级、组织主题班会、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等班主任工作;而教育调研则是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思考,选取其中一个侧面开展调查并撰写报告。以上三部分基本涉及了中学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实习,师范生得以初步理解和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内在联系,锻炼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班主任工作素养,加强对当前中学教育基本现状及中学生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的了解,这些都是师范生在教师行业的求职中相对于其他没有经过教育实习的非师范毕业生所具备的优势。
再次,教育实习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理论研究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师范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实践自己所学到的新型教育理念。高等师范院校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镇,而教育实习是联系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桥梁。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必然要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运用在日常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高等师范院校派出的实习指导老师也会深入实习学校,和学校的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及实习学生进行交流。这无疑促进了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沟通合作,有利于高校教育理论研究和中小学教学实践的结合。而师范生毕业后再进入到这些中小学工作,由于其接纳了新型的教育理念,他们在工作中实践其大学所学就有了更为便利的平台。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级鄂州某中学实习小组,他们在实习中不仅给实习学校带去了多媒体教学方式,还分别创建了高一、高二历史学习博客,作为辅助学生预习复习的网络平台,得到了教研室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而这一行为也必将为熟悉现代化教学方式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毕业任教带来方便。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重点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对历届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都非常重视,从之前的联系实习学校、对师范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到每年9月安排学生实习,再到实习结束后的总结、考评,一直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2010年,首届免费师范生迎来了他们的实习,学校不仅新建设了众多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作为接纳实习生的基地,而且把实习时间由以往的七周延长到十周,以保证实习效果。这些工作使2007级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由于传统实习模式的弊端和某些新理念未落到实处,也存在一些不足。这里将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梳理,以期能够从中反应出其他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
1、部分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偏狭
王文静把传统上人们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认识概括为三个“一”:“一种功能”,即认为教育实习仅仅是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的训练,缺乏对师范生专业思想品德、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以及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使实习成为一种纯粹对“教者”的训练;“一种教学环节”,即把教育实习从整个高等师范教育过程中剥离,认为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中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将教育实习贯穿于高等师范教育的整个教育教学和师范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一所师范院校”,即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仅仅局限于实习生所在的师范院校,而不能面向社会,充分调动地方行政部门与实习学校的积极性。[2]
这三个“一”的偏狭在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中也有所体现。在实习之前的动员大会上,院系领导、相关指导老师和辅导员都向即将奔赴各个中学进行实习的师范生强调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中学教学工作的熟悉、对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技能的锻炼上,几乎没有提到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增强教育科研能力等更高层次的要求。大多数师范生也仅仅把教育实习当做一门“必修课”,作为一项任务或是在求职前提升自己职业技能的机会,而忽略了其同样是体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荣、陶冶师德的契机。可见,无论师生,对教育实习功能的认识仍停留在对“教者”的训练上。而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检验和巩固自身所学知识的实践环节,应当同日常理论学习互动,相辅相成。但实际上仅仅在第七学期仓促进行的十周实习,将学生的实践与课堂学习完全剥离,效果相对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实习来说,必然大打折扣。此外,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一些中学害怕实习生教学水平低,影响学生成绩,并担心实习生的到来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从而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或同意接受却限制他们参加教学及同学生接触,这给要安排几千名师范生实习的师范院校带来了很大的苦恼。
2、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过晚、过短、过于集中
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训开始于第六学期。这一学期,主要是结合教学论课程的学习,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并辅助少量的教育见习活动。在这学期每周有两个课时的《学科教学论》课程,后十周每周还有两个课时的微格教学训练,整个学期进行了2-3教育见习活动。在微格教学训练中,每位师范生平均只有3-4次的讲课机会;总体来说,微格教学训练和教育见习的次数都偏少,而此时师范生已即将进入毕业年级,面临求职,过晚的师范技能培训造成了他们在求职时教学基本功欠佳。
正式的教育实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从九月中旬到十一月底。在此期间,师范生要完成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研三项任务,时间过于集中,实习学生压力较大。十周的实习时间(除去国庆假期,实际只有九周)也略显不足,很多实习学生反应,之前什么都不上手,后来刚刚找到感觉就要匆忙准备回校了,没有完全达到实习的目的。而从十月份就陆续开始的招聘会,令不少学生在实习的同时还要忙于求职,也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3、指导教师的作用弱化,指导流于形式
教育实习中的指导教师,包括师范院校的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前者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师范生的实习,如前期联系实习学校、制定实习计划、进行实习动员,中期进行检查、协调处理问题,后期总结、评优、组织交流等。后者主要负责全面指导实习生备课试讲、听课评课、作业批改和课外辅导等教学工作及组织班会、团队建设、班级管理等班主任工作。[3]
在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的教育实习中,指导老师主要由中青年教师担任,每个小组分配一位;实习学校则给每位学生分配一位教学指导老师和班主任指导老师,多由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师和班主任担任。从师资数量上看,指导教师比较充足。然而,由于高校中青年教师自身科研、教学任务比较重,除研究方向涉及学科教学论教学的老师外其他老师对中学教学知之较少,他们的指导作用并不明显。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则相对能给实习生更大的帮助,他们也都尽其所能地将自身所学传授给实习生,使其能够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然而仍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在升学压力下,指导老师不放心实习生的教学,不愿意为其提供讲课锻炼的机会,如在武汉某中学实习的Y同学,其在实习的前一个月中只能听课、批改作业、制作课件,而不能上讲台讲课,而她在整个实习期间试讲的次数也寥寥无几;二是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放任自流,甚至让其顶岗代课,却不提出任何指导意见,如在新洲某中学实习的W同学,实习期间共带了高一五个班的历史课,总计上课达140多课时,而指导老师只听了其中的几节,也并未进行指导。这些都使指导教师的作用弱化,指导流于形式。
三、构建新型教育实习模式的思考
上述问题虽然只是一个个案的管中窥豹,但从中可以看到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已经落后于当今社会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素质师范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做一些理性思考,改革原有实习制度,建立新型实习模式。
1、认识教育实习在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一个中间环节,不仅是锻炼师范生教学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还是其感受教师生活、培养职业道德的机会。作为师范生,应当把后者放在和前者同样重要的地位上来看待实习,不能将教育实习当做一项任务来被动接受,而应将其视为完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契机和走上未来职业道路的演练来主动面对。同时,教育实习也应当贯穿于整个高等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在师范生完成了相关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专业课程学习后就应当开展,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保证其能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有所改进。而不应当仅仅在大四仓促进行为期几个月的实习,既过于集中,给实习生的压力太大,又临近毕业,师范生还未得到充分锻炼就要面临求职,导致准备不足而错失工作机会。
2、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调整教育实习的时间
如前所述,教育实习应当贯穿于整个高等师范教育过程中,所以要调整实习时间,还必须修改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1)通识教育类课程,如英语、政治、体育等;(2)专业类课程,包括各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等;(3)师范类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其中,前两类课程是非师范专业也要修习的,而师范类课程则体现了“师范”的特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这类课程是师范生区别于非师范生的主要优势,在师范教育中理应予以重视。然而,在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旗帜下,师范生的师范类课程遭到忽视,“专业课程占较大比例,某些高师院校的专业课时比重占总课时的8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综合大学相同专业的课时”[4],教育类课程则仅占总课时的4%左右[5]。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免费师范生为例,其上述三类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课时比例分别为34%、57%和9%,师范类课程比例严重偏小。其课程安排同样不甚合理,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公共课程从第三学期才开始学习,与其将来所从事教学科目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到第六学期才开设,而专业课程与其他综合大学的历史专业一样,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每个学期都有。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师范生在三年级就开展实习,从而更好地适应中学教学。
笔者以为,可以结合师范生的实习安排,从以下两点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仍以上述之例进行说明。一方面,增加师范类课程比重。在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之外,再增加教师书法、教师仪表、教师语言等教学基本功课程。同时,聘请中学教师开设关于新课程改革、中学教学管理等与中学教学关系密切的课程。此外,还应根据中学课程结构的变化,开设与高中和初中各科教材对应模块一致的选修课,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强化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压缩原有的专业课比重,使师范生在前四个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五学期开始进入教学论和具体科目教学技能的学习。
相应的,实习时间也应随着课程设置的调整而调整。第五学期,安排师范生到各中小学参加教育见习。主要任务是了解中学的常规教学和管理,观摩优秀教师授课,聘请优秀班主任做经验交流,并对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考察,完成教育调研报告。第六学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在小课堂中感受完整的教学流程,并通过观看录像和老师同学点评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第七学期,师范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教育教学能力,在求职前,再深入教学一线,在中学老师的指导下,全面体会中学教学和管理,为自己毕业后踏上讲台进行最后一次演练。
3、加强本校指导教师的培养、筛选和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实习生得到有效指导
师范院校应当鼓励本校教师积极研究中学教育教学,并多聘请相关方向的教师任职。在挑选本校实习指导教师时,应当本着对实习生负责的原则,挑选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老师,并对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的教师进行额外的补贴,以鼓励其指导实习生的积极性。
至于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他们不能尽心指导或是出于对实习生能力的怀疑,担心其教学会影响学生成绩,或是由于自身水平不够,对实习生提供的帮助有限。鉴于此,师范院校在建设实习基地时,首先应当挑选自身师资较好的重点中学,以保证其教师的能力足以胜任实习生的指导老师。此外还要致力于建设与实习基地的“互惠”模式,师范院校可以通过为实习学校任职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帮助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和教辅用书、鼓励本校优秀毕业生优先到实习基地就业等方式,来促进实习基地给实习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指导意见。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同已经在中学担任教职和领导的往届毕业生取得联系,鼓励他们积极接纳和指导实习生。
总而言之,教育实习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检验和提高,是由师范生向中学教师过渡的桥梁。由于时代的前进和中学新课改的开展,社会对中学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认识到现有教育实习模式的问题,不断深化教育实习改革,才能使高等师范教育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才能使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毕业生成为新形势下中小学教育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许高厚等编.教育实习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p1.
[2]王文静.关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的理性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 (5).p65-66.
[3]刘初生等编.教育实习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p253,256—157.
[4]刘元跟、季凌云、程小华.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改革探索[J].孝感学院学报.2004, (5).p110-113.
[5]郑群.高师院校教育实习问题分析及改革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2).p44-46.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湖北 武汉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