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
塔小人有个共识:书香校园不只是建一个大图书馆,不是班班有图书角,也不是挂在领导嘴边的口号,写在墙上好看的标语,而是真正读起来。“最好的管理是感染。”我们的书生校长用行动引领着我们读书。在塔小,三八节、教师节、世界读书日、年终表彰大会、外出学习归来,只要有机会,校长都会为我们买书、赠书,她说为老师买书,就是为我们提供精神福利。我们的校长常说:“你们能从书中学会一种方法、学会一句话,哪怕一个词,就都值了。”由她倡议并带头参加的图书漂流活动在塔小已经进行了六年多。所谓图书漂流活动,就是选五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带到学校,以团队为单位,放在一起,资源共享;她指导我们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三个沙龙——语文、数学、德育沙龙,还有一个纯民间的读书团体——尖毛草读书社,聚集了一大批喜欢读书的“尖毛草”们,让喜欢读书的老师们一起分享读书的感悟与思考,一起用心书写自己的教育生活。学校为每个读书沙龙都提供活动经费,免费为教师提供共读的书籍;还把老师们喜欢的教育畅销书的作者请到塔小讲学,让教师和陶继新、李镇西、仇善文等教育专家直接对话,零距离感受教育大家的魅力。
在我们校园的大树下有六张小石桌,石桌旁有学校专门找人设计的童趣盎然的小书架,上面摆满了孩子们喜欢的书,一下课,孩子们就坐在小石凳上随意阅读;教学楼后面别致优雅的小院,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书苑”。图书室里摆放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各种书籍。墙裙上那跃动的浪花,那蔚蓝的天花板,营造了一种清静悠远的氛围。每逢阅读课,孩子们就会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陶醉在文明的天宇下,自由翱翔。
走进教室,但见小小的藏书阁里挤满了学生们自带的最喜欢的图书,大到古今文化、世界政治分析,小到人物传记、校园故事,应有尽有。有些教师还别出心裁地为学生们设立了资料袋,里面塞满了学生们剪辑下来的优秀篇章段落。还有很多老师为孩子们办了阅读存折,期末给予奖励,让孩子们读得更有兴味。
学校特意在校园网上开设了“主题书吧”栏目,让孩子们可以及早品尝到健康、新鲜的精神大餐。
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走出来。德育处借鉴《教育孩子的55个细节》中的内容进行细节教育,推行“每周一细节”,让孩子们从小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学校还有一项常规活动是“每天分享十分钟”,引导每一个学生分享感动、分享感恩。这个创意就来自《爱的教育》这本书。
用经典引领教师前行
2008年,是塔山小学由“主题活动化教育”提升到“真爱教育”特色的第一年。真爱是尊重生命规律的爱,是真实的、真诚的爱,是科学的、理智的爱,是艺术的、高效的爱。真爱需要教育智慧。特色学校的发展需要有先进理念和更丰富的教育智慧。如何尽快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学校领导要求教师多读书,读大师或经典之作。
由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话》、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陶行知教育名篇》等经典成了教师们精心研读的书目。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蕴含的人本主义思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学生观,正是塔小真爱教育所倡导的。
“读书要读精”。要想让老师们真正领会一本书的精要,就一定要精读。为此学校组织了相应的研读活动,且不仅仅止步于写点读书感悟和读书笔记,而是要求学以致用。不但要有心得,更要有行动。为此老师们边阅读边交流,边学习边实践,于是乎,谁班的学生打架了、谁的家长找上门来了、谁的课堂教学遇到困惑了……教师们都会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每本经典书目读完后,学校都要采用教师最喜欢的“智慧碰撞”的形式进行再研讨。研讨的具体程序是:每个年级团队推荐3名青年教师在台上进行智慧问答,其他老师在台下给予补充、援助。在现场抽签确定交流议题后,每个问题经过 1分钟的准备、3分钟的演讲、2分钟的答辩、领导点评等四个环节,将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得比较深刻。诸如“怎样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好”“如何进行分层教学”等问题的研讨让老师们受益匪浅。老师们通过智慧碰撞,擦出了新的智慧火花,大师们的教育智慧也因此逐步被内化,融汇到了教师们的思想之中。
由于每个老师的学科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经验不同,大家的阅读需求也不同,于是学校又根据老师的不同特点开展“分层研读”。如换新岗位的教师重点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的第10条“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教学双基欠扎实的教师重点读第4条“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不擅长与家长沟通的老师重点研读第99条“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致”,青年教师重点研读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此等等。
大师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真善美的元素。通过阅读,其中的理想信念与审美追求,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走进教师的心灵。其中,《给教师的建议》教师们反复读了五年,真正把教育大师的书读厚、读透,那一篇篇读书体会、那一个个成功的教育故事、那一张张笑脸……都见证着经典的力量。大师智慧启发着教师成长,教育经典引领着教师前行。
做一株有“魔法”的“尖毛草”
教师应该像蜜蜂一样,多从不同的花间采蜜。读书提升自我是个“慢”过程,需要积淀,需要在读中反思,需要多读、博读,因为盐在汤中。不管是闲适性阅读,还是功利性阅读,只要读起来,就会开卷有益。读着,品着,潜移默化中自身的修养也会逐渐提高,写作时就会文思泉涌。2010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喜欢读书写作的我倡导成立了一个民间读书团体——威海市塔山小学尖毛草读书社,并担任社长一职。
读书社的名字源自一个哲理小故事:尖毛草是非洲大地上生长最高的草之一,有着“草地之王”的美称。它的生长过程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但在半年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三五天的时间,它便会长到一两米高。原来最初它主要不是在长茎叶,而是在长根部,积蓄力量,为日后快速生长做准备。
尖毛草读书社的社友们以尖毛草自勉,将根扎进书里,汲取智慧、积聚力量,以此提升生命的质量。我们每周聚集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厚积薄发,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境界,做懂爱、会爱的教师。为更好地教书育人积聚力量,“做一株有魔法的尖毛草”是我们的心愿。
尖毛草读书社虽然是民间组织,但我们有正规的章程,章程里规定在读书活动中要守时间、必带书、只谈书、写感悟、不打断、不私语、不争辩。
我们经常聚集在一起畅享读书的快乐,一起用心书写自己的教育生活。我本人更是牢记校长“一花独放不是春”的教诫,热心地为同事们推荐新书,分享读书感悟,推荐他们的书评稿件给教育报刊,有编辑约稿时也请他们一起写作。看到读书社社友的文章频频见诸报刊,我由衷感到喜悦。其中《中国教师报》还整版刊登了我们尖毛草读书社共读《兔之眼》的活动过程。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读书社的种子效应,并期待更多的同事加入进来,一起做一株有“魔法”的尖毛草。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塔小人有个共识:书香校园不只是建一个大图书馆,不是班班有图书角,也不是挂在领导嘴边的口号,写在墙上好看的标语,而是真正读起来。“最好的管理是感染。”我们的书生校长用行动引领着我们读书。在塔小,三八节、教师节、世界读书日、年终表彰大会、外出学习归来,只要有机会,校长都会为我们买书、赠书,她说为老师买书,就是为我们提供精神福利。我们的校长常说:“你们能从书中学会一种方法、学会一句话,哪怕一个词,就都值了。”由她倡议并带头参加的图书漂流活动在塔小已经进行了六年多。所谓图书漂流活动,就是选五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带到学校,以团队为单位,放在一起,资源共享;她指导我们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三个沙龙——语文、数学、德育沙龙,还有一个纯民间的读书团体——尖毛草读书社,聚集了一大批喜欢读书的“尖毛草”们,让喜欢读书的老师们一起分享读书的感悟与思考,一起用心书写自己的教育生活。学校为每个读书沙龙都提供活动经费,免费为教师提供共读的书籍;还把老师们喜欢的教育畅销书的作者请到塔小讲学,让教师和陶继新、李镇西、仇善文等教育专家直接对话,零距离感受教育大家的魅力。
在我们校园的大树下有六张小石桌,石桌旁有学校专门找人设计的童趣盎然的小书架,上面摆满了孩子们喜欢的书,一下课,孩子们就坐在小石凳上随意阅读;教学楼后面别致优雅的小院,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书苑”。图书室里摆放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各种书籍。墙裙上那跃动的浪花,那蔚蓝的天花板,营造了一种清静悠远的氛围。每逢阅读课,孩子们就会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陶醉在文明的天宇下,自由翱翔。
走进教室,但见小小的藏书阁里挤满了学生们自带的最喜欢的图书,大到古今文化、世界政治分析,小到人物传记、校园故事,应有尽有。有些教师还别出心裁地为学生们设立了资料袋,里面塞满了学生们剪辑下来的优秀篇章段落。还有很多老师为孩子们办了阅读存折,期末给予奖励,让孩子们读得更有兴味。
学校特意在校园网上开设了“主题书吧”栏目,让孩子们可以及早品尝到健康、新鲜的精神大餐。
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走出来。德育处借鉴《教育孩子的55个细节》中的内容进行细节教育,推行“每周一细节”,让孩子们从小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学校还有一项常规活动是“每天分享十分钟”,引导每一个学生分享感动、分享感恩。这个创意就来自《爱的教育》这本书。
用经典引领教师前行
2008年,是塔山小学由“主题活动化教育”提升到“真爱教育”特色的第一年。真爱是尊重生命规律的爱,是真实的、真诚的爱,是科学的、理智的爱,是艺术的、高效的爱。真爱需要教育智慧。特色学校的发展需要有先进理念和更丰富的教育智慧。如何尽快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学校领导要求教师多读书,读大师或经典之作。
由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话》、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陶行知教育名篇》等经典成了教师们精心研读的书目。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蕴含的人本主义思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学生观,正是塔小真爱教育所倡导的。
“读书要读精”。要想让老师们真正领会一本书的精要,就一定要精读。为此学校组织了相应的研读活动,且不仅仅止步于写点读书感悟和读书笔记,而是要求学以致用。不但要有心得,更要有行动。为此老师们边阅读边交流,边学习边实践,于是乎,谁班的学生打架了、谁的家长找上门来了、谁的课堂教学遇到困惑了……教师们都会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每本经典书目读完后,学校都要采用教师最喜欢的“智慧碰撞”的形式进行再研讨。研讨的具体程序是:每个年级团队推荐3名青年教师在台上进行智慧问答,其他老师在台下给予补充、援助。在现场抽签确定交流议题后,每个问题经过 1分钟的准备、3分钟的演讲、2分钟的答辩、领导点评等四个环节,将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得比较深刻。诸如“怎样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好”“如何进行分层教学”等问题的研讨让老师们受益匪浅。老师们通过智慧碰撞,擦出了新的智慧火花,大师们的教育智慧也因此逐步被内化,融汇到了教师们的思想之中。
由于每个老师的学科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经验不同,大家的阅读需求也不同,于是学校又根据老师的不同特点开展“分层研读”。如换新岗位的教师重点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的第10条“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教学双基欠扎实的教师重点读第4条“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不擅长与家长沟通的老师重点研读第99条“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致”,青年教师重点研读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此等等。
大师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真善美的元素。通过阅读,其中的理想信念与审美追求,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走进教师的心灵。其中,《给教师的建议》教师们反复读了五年,真正把教育大师的书读厚、读透,那一篇篇读书体会、那一个个成功的教育故事、那一张张笑脸……都见证着经典的力量。大师智慧启发着教师成长,教育经典引领着教师前行。
做一株有“魔法”的“尖毛草”
教师应该像蜜蜂一样,多从不同的花间采蜜。读书提升自我是个“慢”过程,需要积淀,需要在读中反思,需要多读、博读,因为盐在汤中。不管是闲适性阅读,还是功利性阅读,只要读起来,就会开卷有益。读着,品着,潜移默化中自身的修养也会逐渐提高,写作时就会文思泉涌。2010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喜欢读书写作的我倡导成立了一个民间读书团体——威海市塔山小学尖毛草读书社,并担任社长一职。
读书社的名字源自一个哲理小故事:尖毛草是非洲大地上生长最高的草之一,有着“草地之王”的美称。它的生长过程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但在半年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三五天的时间,它便会长到一两米高。原来最初它主要不是在长茎叶,而是在长根部,积蓄力量,为日后快速生长做准备。
尖毛草读书社的社友们以尖毛草自勉,将根扎进书里,汲取智慧、积聚力量,以此提升生命的质量。我们每周聚集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厚积薄发,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境界,做懂爱、会爱的教师。为更好地教书育人积聚力量,“做一株有魔法的尖毛草”是我们的心愿。
尖毛草读书社虽然是民间组织,但我们有正规的章程,章程里规定在读书活动中要守时间、必带书、只谈书、写感悟、不打断、不私语、不争辩。
我们经常聚集在一起畅享读书的快乐,一起用心书写自己的教育生活。我本人更是牢记校长“一花独放不是春”的教诫,热心地为同事们推荐新书,分享读书感悟,推荐他们的书评稿件给教育报刊,有编辑约稿时也请他们一起写作。看到读书社社友的文章频频见诸报刊,我由衷感到喜悦。其中《中国教师报》还整版刊登了我们尖毛草读书社共读《兔之眼》的活动过程。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读书社的种子效应,并期待更多的同事加入进来,一起做一株有“魔法”的尖毛草。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