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成为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特点,对于教师正确实施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高扬人文旗帜,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命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75-01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黄金时期,是人生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担当着塑造人的伟大使命。初中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联系,在语文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形式。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语文阅读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中,通过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学生在生命意识被唤醒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能力,并点化与润泽了生命。
1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形式
所谓健全的人格,其实就是指人性的全面发展或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其他活动,比如道德追求,常常是要压抑人的感性欲望甚至是正常的快乐的;比如科学活动,是必须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与印象的;又比如生理欲望,是教人沉湎于肉体之中,而忘了理性和精神的。但是通过语文审美教育活动就不同了,在语文审美体验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学科特点,人以情感为中心的一切心理机制被全面地、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在瞬间达到高度的和谐。所以,语文教学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只是片面地发展人性中的某一方面,而是既可以培养人的敏感、直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锻炼人的悟性和理性,从而使人的智力和性情全面发展。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情感,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大多数语文教材都蕴含丰富的审美因素,通过语文审美活动,可以培养和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过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鉴赏美、爱好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是使孩子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从而提高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
2在阅读中体味生命的价值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对于生命教育同样是这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张晓风的《行道树》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一篇行道树的自白,敞开奉献者的胸怀,赞扬奉献者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的崇高灵魂;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举两个事例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其主旨是说,人生要不断地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生活,生命就会更加多姿多彩。学习了这两篇短文,学生就会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意味深长的涵义。
这些课文学习,最终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同样过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活得充实、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这些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
3在作品分析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以人为本的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渗透,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教学文言文《狼》这课时,引导学生分析屠户在遇到狼后的心理变化、狼的表现、故事的结局,让学生意识到在遇到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时,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保全自己的生命。在《蝉》和《贝壳》两篇短文中,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的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阅读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总之,要使语文课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师的引导固然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但学生主体生命意识的彰显更为重要。唯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命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75-01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黄金时期,是人生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担当着塑造人的伟大使命。初中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联系,在语文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形式。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语文阅读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中,通过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学生在生命意识被唤醒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能力,并点化与润泽了生命。
1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形式
所谓健全的人格,其实就是指人性的全面发展或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其他活动,比如道德追求,常常是要压抑人的感性欲望甚至是正常的快乐的;比如科学活动,是必须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与印象的;又比如生理欲望,是教人沉湎于肉体之中,而忘了理性和精神的。但是通过语文审美教育活动就不同了,在语文审美体验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学科特点,人以情感为中心的一切心理机制被全面地、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在瞬间达到高度的和谐。所以,语文教学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只是片面地发展人性中的某一方面,而是既可以培养人的敏感、直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锻炼人的悟性和理性,从而使人的智力和性情全面发展。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情感,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大多数语文教材都蕴含丰富的审美因素,通过语文审美活动,可以培养和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过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鉴赏美、爱好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是使孩子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从而提高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
2在阅读中体味生命的价值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对于生命教育同样是这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张晓风的《行道树》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一篇行道树的自白,敞开奉献者的胸怀,赞扬奉献者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的崇高灵魂;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举两个事例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其主旨是说,人生要不断地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生活,生命就会更加多姿多彩。学习了这两篇短文,学生就会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意味深长的涵义。
这些课文学习,最终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同样过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活得充实、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这些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
3在作品分析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以人为本的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渗透,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教学文言文《狼》这课时,引导学生分析屠户在遇到狼后的心理变化、狼的表现、故事的结局,让学生意识到在遇到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时,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保全自己的生命。在《蝉》和《贝壳》两篇短文中,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的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阅读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总之,要使语文课堂永葆生命活力,教师的引导固然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但学生主体生命意识的彰显更为重要。唯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学生也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