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融合-分流”驱动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思考——以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i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而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阵地.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理工教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分流培养,不但可以将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学生培养为“科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又能将具有教育情怀、对教学有独特兴趣和独到见解的学生培养成“化学教学拔尖创新人才”.这种化学特色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极大地推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
其他文献
《中国妇女》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和研究妇女问题的重要刊物之一,以《中国妇女》为中心,探析中国共产党在危亡之际,为了动员全国妇女参与抗战,深刻解读和宣传妇女解放理论,将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统一起来,提出妇女解放的前提是民族解放.在具体的实践中以妇女组织为依托,充分发挥女干部和女党员的作用,注重妇女生活的改善,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下,广大妇女积极响应,一方面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一方面赢得了自身的解放.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政治家对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人学基础,遵循马克思有关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理路,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对世界负责的态度阐扬了其厚重的价值意蕴.洞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意义,才能寻找到实现人类自我解放事业的最佳路径.正是在中国的倡议和引导下,国际社会进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谱图,展开一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鸿篇画轴,谱写
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命题,有其生成逻辑.从历史逻辑来说,中华民族经历了古代高度文化自信、近代文化自觉的形成和现代文化自信逐渐复归三个阶段.从理论逻辑来说,文化自信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是由社会主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也是发挥先进文化支撑与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从现实逻辑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建构与制度建设的突出成就为文化自信的生成奠定了现实基础;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民族复兴对文化引领力高需求间的张力是文化自信理论生成的内在动力;全球文明秩
豫东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共同的特点: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针对该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及特征、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策略选择进行分析,因地制宜、综合考量,从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着手,持续完善相关的发展特色产业与培育集体产业政策、农村人才激励政策、乡村文化发展政策、建立健全农村生态保护政策,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而提出可行的路径和策略,助推豫东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从时间线索来看,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陶渊明愈加清楚属于自己的人生选择是什么,其诗文也随着岁月流变而愈加自然深刻.自远离官场、归园田居后,于古稀之年,陶渊明将毕生追求化作一个桃花源,既是对自己一生的交代,也是一个自由世界的最终形成.通过与儒家的大同世界、道家的小国寡民相比较,桃花源没有浓厚的政治意味,致力于对自然生活的回归,但同时又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陶渊明在出世与入世间,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陶渊明及其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不仅在于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更深层次
作为行政诉讼的准入机制,原告资格制度是影响启动行政司法救济程序的首要因素.在行政司法实践中,原告资格的认定长期存在过于严苛或过于宽松两种背道而驰的倾向.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认定的基本准则与细化标准尚未完善.对《行政诉讼法》中“利害关系”与“合法权益”的解释纷争不断.因此,厘清行政相对人主张的合法权益、确定被诉行政行为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将成为促进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理论与制度发展、推动行政诉讼法治建设的关键.
近二十年,学术界对《老子》一书的文体研究,主要还是在“诗”与散文之间衡量,此期,学界基本认同《老子》的文体为散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为箴体以及格言体的见解。《老子》作为箴体,虽然与“语体”同样具有训诫的特征,但箴体的特性是简短的记言及用韵,因此,区别于“语体”。《老子》作为格言体,其流传过程中“传释”的特征有待进一步考察。而学术界对《老子》的文体提出其为语录体、化韵说论体以及赋体的看法均为规步前人之说,并不占主流。在对《老子》艺术特征的研究方面,学界基本认为其具有“诗化”和说理的特征
借助“中国知网”,以及“Web of Science”和“EBSCO”两大外文期刊平台,利用Cites-Space可视化工具,对“产出导向法”(POA) 2015-2020年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可视化分析.总体上认为:国内研究热度持续上涨,2015-2020年的国内文献发表量分别为:3、26、74、152、234和285,而国外研究仍在起步阶段;在宏观整体层次上要有更针对性的研究,如评价指标的建立;研究应多学科互动、多理论互补、国内外互通;“理”与“实”交融,理论性的描述与实证性的检验要相得益彰;以中
中国共产党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国家治理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和历史贡献,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即: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彰显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等.从哲学层面梳理、提炼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基本经验,对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
近代西欧绝对主义国家的产生在欧洲历史上是一个跨时代的显著性政治标识.绝对主义的产生在历史上标志着欧洲黑暗中世纪的结束;在政治上标志着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构建;在经济上标志着封建农奴制的衰败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在精神上标志着封建宗教枷锁的解除.可以说,绝对主义作为近代欧洲政治秩序生成的基础,向前摆脱了中世纪封建等级政制的无序与分裂,为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生成打下了基础;向后作为迈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政体为资产阶级国家的兴起铺平了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