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民族语言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篇幅,但是由于教法僵化、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年代严重脱离,导致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无法产生情感共鸣,许多学生难以对文言文心生兴趣,甚至产生了厌恶之情。钱梦龙先生也曾感叹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对于这只阻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拦路虎”,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教学现状,找准突破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扫除文言文这只“拦路虎”,促其在克服文言文障碍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和兴趣,夯实语文知识基础,提高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一、“谈虎色变”——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剖析
高中文言文教学很重要,但历来都是一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厌恶”的样子,文言文教学成效一直差强人意,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比如:
第一,教师教学模式陈旧落后,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依旧推行灌输式教育模式,特别是在知识琐碎、理解难度大的文言文教学中,直接将知识要点、译文等告知于学生,不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空间,忽略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和体验。整个课堂上,氛围寂静、毫无活力,学生犹如木偶一般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缺乏对文言文系统化、深入化学习,由于缺乏对文本内涵及思想的准确把握,导致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和技能过于肤浅,久而久之丧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第二,年代久远,难以领悟文本情感。文言文最突出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文中的很多字词的含义与现代白话文的含义存在一定出入,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固化记忆。同时,教材中收纳的经典文言文篇目多以先秦散文、诸子散文为主,虽然很多故事、情节,学生们都耳熟能详,但是由于距今年代久远,学生们难以体会当时的情境,无法对作者的思想认知感同身受,所以,难以引起情感共鸣,严重影响文言文的学习效果。
二、赶走文言文“拦路虎”之方
(一)疏通字词,把握文本内容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纵观文言文教学现状,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一词多义、枯燥无趣,理解难度大,无法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更别提主动积极地学习了。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积极地诵读、学习文言文。其实,学生难以对文言文提起兴趣的根源在于缺乏对字词的全面准确掌握,无法理解基本的文本内容,由于不知文言文篇章所云,也不知从哪入手学习,久而久之,对文言文篇章心生厌恶,甚至产生了惧怕感。对此,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需要以字词为切入點,逐字逐词地进行讲解,保证文言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能够被学生准确理解,由此实现对文本内容和意蕴的准确化、全面化把握。
譬如,在执教王勃的经典名篇《滕王阁序》时,首先,要求学生轻声地诵读一遍全文,鼓励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把握文章基调、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不明所意的词语、句子标注出来,待教师后期逐字逐句地解读文本时,纠正个人的错误认知、牢记各词各句的真实涵义。在教学中,对于文章中的生字词,比如“轸、瓯、棨、戟”等,教师务必要将生字词“讲透”,并且要反复地讲,促进学生准确掌握其涵义,在此基础上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继而更深入地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在《滕王阁序》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学习之后,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字面的意思在脑海中勾勒一幅登高阁、望市井的画面,领略楼台的壮丽,市井的繁华,体会到作者愉悦的心情。需要正确认识到,逐字逐词地疏通,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最原始但是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讲,“百尺之台,起于垒土”,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夯实基础,否则就会如空中楼阁一般虚无缥缈,毫无意义。
(二)知人论世,挖掘文本情感
收录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章均乃文中精品,不仅用词讲究,形式优美,并且蕴含了深刻的内涵以及丰富的情感,或者蕴含了令人沉思和顿悟的人生哲学。所以,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引领学生潜心品读、认真探析,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结合文章的书写背景、创作年代等,准确把握内涵、深入领悟情感,并引发情感共鸣,更深切地感受作者的处境和意境,激发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不断积累、持续学习的过程中扩展视野、夯实基础,促进语文素养明显提升。
以苏轼的经典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进行剖析,其教学目标主要为: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及背景;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和流程,在赏析中增进认识、提高鉴赏水平;认识并掌握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切实体会到作者为国效力的渴求以及壮志难酬的悲哀。在开展教学时,我采用了经典的“问题情境法”,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随着音乐的响起,纷争不断、鼓角争鸣的三国犹如在眼前,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有文武双全的曹操,还有忠肝义胆的关羽等,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名智勇双全的英雄,你们知道隐藏在苏轼心底的英雄是谁吗?是周瑜,在英豪汇集的三国时代,苏轼为何独爱周瑜呢?此时,引导学生默读文章,看看能否在文章中探寻到原因。默读完文章后,很多学生梳理出了周瑜的基本情况,乃吴国大都督,24岁,生性儒雅、相貌英俊,功成名就,营造了感奋的基调。引导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梳理下苏轼的基本情况,有学生以对比的形式明确了苏轼的情况,即团练副使,47岁,早生华发仕途坎坷,弥漫着悲伤的色彩,由此体会到作者对古代英雄业绩的向往以及个人抱负无法施展的感慨,感慨难掩其雄心。
(三)立足实践,领悟文本真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随着文言文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对于难度相对较低的文言文作品,很多学生具备了自主翻译的能力。此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知识储备自行翻译文章,自行确定文章的难重点,对于无法自主处理的难题,可在文章中进行标记,请教教师或者其他同学,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散思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其中所蕴含的主旨与情感。
在即将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自行预习,标注文中重点语法知识,尝试着自行翻译一篇文章,希望学生能够在自主翻译中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以及文章脉络的把握,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高效高质开展夯实重要基础。在这部经典篇章中,王羲之既简笔勾勒了兰亭雅聚的盛况,也对由此而引发的慨叹予以了浓墨重彩,前后两部分承载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找出对应的情感词句。同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表演,重现兰亭雅聚盛况之场景,促进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兰亭之热闹,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领悟作者旷达的胸怀。此外,准确把握作者感情基调的变化,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三、结束语
作为凝聚了古代文人骚客文墨与智慧的经典佳品,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考虑学生文言文知识基础、文本性质等因素的前提下,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掌握文本意蕴,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让文言文的精髓深层地地渗透于学生的思维之中。教师应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在疏通字词之间把握文本内容,在知人论世间挖掘文本情感,在立足实践中领悟文本真谛,于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经典文化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尹文,宋玉芳.巧疏文意,让文言文学习不再“别有幽愁暗恨生”[J].课程教育研究,2012(26):76-76.
[2]朵海霞.文言,不再成为心中永远的痛——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4):334-335.
[3]马淑琴.讲究教学策略,让文言文在语文课堂中“活”起来[J].赤子(上中旬),2015(20):242.
【本文为2015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资助《民族地区中学“田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cqjwgz2050)的成果】
蒋泞阳,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教师。
一、“谈虎色变”——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剖析
高中文言文教学很重要,但历来都是一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厌恶”的样子,文言文教学成效一直差强人意,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比如:
第一,教师教学模式陈旧落后,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依旧推行灌输式教育模式,特别是在知识琐碎、理解难度大的文言文教学中,直接将知识要点、译文等告知于学生,不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空间,忽略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和体验。整个课堂上,氛围寂静、毫无活力,学生犹如木偶一般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缺乏对文言文系统化、深入化学习,由于缺乏对文本内涵及思想的准确把握,导致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和技能过于肤浅,久而久之丧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第二,年代久远,难以领悟文本情感。文言文最突出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文中的很多字词的含义与现代白话文的含义存在一定出入,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固化记忆。同时,教材中收纳的经典文言文篇目多以先秦散文、诸子散文为主,虽然很多故事、情节,学生们都耳熟能详,但是由于距今年代久远,学生们难以体会当时的情境,无法对作者的思想认知感同身受,所以,难以引起情感共鸣,严重影响文言文的学习效果。
二、赶走文言文“拦路虎”之方
(一)疏通字词,把握文本内容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纵观文言文教学现状,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一词多义、枯燥无趣,理解难度大,无法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更别提主动积极地学习了。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积极地诵读、学习文言文。其实,学生难以对文言文提起兴趣的根源在于缺乏对字词的全面准确掌握,无法理解基本的文本内容,由于不知文言文篇章所云,也不知从哪入手学习,久而久之,对文言文篇章心生厌恶,甚至产生了惧怕感。对此,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需要以字词为切入點,逐字逐词地进行讲解,保证文言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能够被学生准确理解,由此实现对文本内容和意蕴的准确化、全面化把握。
譬如,在执教王勃的经典名篇《滕王阁序》时,首先,要求学生轻声地诵读一遍全文,鼓励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把握文章基调、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不明所意的词语、句子标注出来,待教师后期逐字逐句地解读文本时,纠正个人的错误认知、牢记各词各句的真实涵义。在教学中,对于文章中的生字词,比如“轸、瓯、棨、戟”等,教师务必要将生字词“讲透”,并且要反复地讲,促进学生准确掌握其涵义,在此基础上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继而更深入地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在《滕王阁序》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学习之后,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字面的意思在脑海中勾勒一幅登高阁、望市井的画面,领略楼台的壮丽,市井的繁华,体会到作者愉悦的心情。需要正确认识到,逐字逐词地疏通,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最原始但是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讲,“百尺之台,起于垒土”,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夯实基础,否则就会如空中楼阁一般虚无缥缈,毫无意义。
(二)知人论世,挖掘文本情感
收录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章均乃文中精品,不仅用词讲究,形式优美,并且蕴含了深刻的内涵以及丰富的情感,或者蕴含了令人沉思和顿悟的人生哲学。所以,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引领学生潜心品读、认真探析,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结合文章的书写背景、创作年代等,准确把握内涵、深入领悟情感,并引发情感共鸣,更深切地感受作者的处境和意境,激发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不断积累、持续学习的过程中扩展视野、夯实基础,促进语文素养明显提升。
以苏轼的经典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进行剖析,其教学目标主要为: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及背景;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和流程,在赏析中增进认识、提高鉴赏水平;认识并掌握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切实体会到作者为国效力的渴求以及壮志难酬的悲哀。在开展教学时,我采用了经典的“问题情境法”,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随着音乐的响起,纷争不断、鼓角争鸣的三国犹如在眼前,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有文武双全的曹操,还有忠肝义胆的关羽等,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名智勇双全的英雄,你们知道隐藏在苏轼心底的英雄是谁吗?是周瑜,在英豪汇集的三国时代,苏轼为何独爱周瑜呢?此时,引导学生默读文章,看看能否在文章中探寻到原因。默读完文章后,很多学生梳理出了周瑜的基本情况,乃吴国大都督,24岁,生性儒雅、相貌英俊,功成名就,营造了感奋的基调。引导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梳理下苏轼的基本情况,有学生以对比的形式明确了苏轼的情况,即团练副使,47岁,早生华发仕途坎坷,弥漫着悲伤的色彩,由此体会到作者对古代英雄业绩的向往以及个人抱负无法施展的感慨,感慨难掩其雄心。
(三)立足实践,领悟文本真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随着文言文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对于难度相对较低的文言文作品,很多学生具备了自主翻译的能力。此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知识储备自行翻译文章,自行确定文章的难重点,对于无法自主处理的难题,可在文章中进行标记,请教教师或者其他同学,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散思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其中所蕴含的主旨与情感。
在即将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自行预习,标注文中重点语法知识,尝试着自行翻译一篇文章,希望学生能够在自主翻译中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以及文章脉络的把握,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高效高质开展夯实重要基础。在这部经典篇章中,王羲之既简笔勾勒了兰亭雅聚的盛况,也对由此而引发的慨叹予以了浓墨重彩,前后两部分承载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找出对应的情感词句。同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表演,重现兰亭雅聚盛况之场景,促进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兰亭之热闹,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领悟作者旷达的胸怀。此外,准确把握作者感情基调的变化,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三、结束语
作为凝聚了古代文人骚客文墨与智慧的经典佳品,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考虑学生文言文知识基础、文本性质等因素的前提下,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掌握文本意蕴,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让文言文的精髓深层地地渗透于学生的思维之中。教师应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在疏通字词之间把握文本内容,在知人论世间挖掘文本情感,在立足实践中领悟文本真谛,于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经典文化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尹文,宋玉芳.巧疏文意,让文言文学习不再“别有幽愁暗恨生”[J].课程教育研究,2012(26):76-76.
[2]朵海霞.文言,不再成为心中永远的痛——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4):334-335.
[3]马淑琴.讲究教学策略,让文言文在语文课堂中“活”起来[J].赤子(上中旬),2015(20):242.
【本文为2015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资助《民族地区中学“田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cqjwgz2050)的成果】
蒋泞阳,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