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作家曹雪芹用一部《红楼梦》塑造了上百个有血有肉、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历经几个世纪依旧被人们传颂讨论,学界内外对红楼人物的研究分析也一直层出不穷,对其中最重要最出彩的人物——林黛玉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争议不断。传统的观点多侧重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敏感脆弱的性格特点,民间对她的评判更是贬大于褒。但在《香菱学诗》一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林黛玉。
香菱充满了对学诗的渴望,于是找到黛玉为师。“既要做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黛玉大方地接受了这个请求。这似乎与她以往清高、小性儿的形象不符,让人有些惊讶,但其实仔细分析,这才是真正的林黛玉。
首先,为什么香菱放着身边博学多才的宝钗不求反而舍近求远去找黛玉呢?因为宝钗受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且她深谙大体,更为女红家计这些操心忧虑,所以她是不鼓励香菱学诗的。从身份地位和所处环境来说,宝钗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主人地位,而香菱不过是从小买来的丫头,在宝钗的内心深处这种地位悬殊的等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她多少会不屑于至少懒于教香菱。而黛玉不同,她小小年纪离开故土孤身投靠贾家,即使贾母再疼爱她,有再多的人尊重她,即使是主子的身份,终究是寄人篱下。以黛玉敏感缜密的心思,这种自卑感和防卫心理是始终存在且不断加强的,所以她会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显得过于心细,即所谓的小性儿。在面对这样一个命运处境与她相似却更为不幸的香菱时,她完全放下了戒备,以热情大方的真性情示人。其实这样的林黛玉比“冷美人”薛宝钗更易相处,她把香菱放在完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耐心细致地传授。黛玉乐为人师、当仁不让的率真形象让我们对她的偏见顿消。
再从林黛玉教诗的过程来看,她采取的是自由开放的方式,完全不束缚香菱这个初学者的思维。她说:“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正如她毫不掩饰的率真个性一样,亦如她一生追求的干净透彻的人生态度。她的特立独行、她的清高优雅大都通过诗歌表达,所以她才会首先向香菱推荐王维的诗,这位田园诗人自由清新不加修饰的风格正是黛玉所欣赏的。黛玉是把优雅融入骨血,已形成一种品性的女子,她不容许生活中哪怕再小的细节有不优雅之处,葬花这一艺术行为就是她高雅品性的极致体现。林黛玉是用生命和灵魂在写诗,宝钗的诗才固然也出色,但总缺少黛玉那种灵性,二者的高下区别也就在此,香菱真是找对了老师!
黛玉对香菱的教学方式是循循善诱、引而不发的,让香菱自由吐露心声再加以鼓励“放开胆子去做”,给了香菱很大的创作空间。在黛玉评价香菱的诗作时,她率真的个性再次展露无遗。其中第二次她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一针见血,不拐弯抹角,正是平日黛玉的处世态度,也因此才给众人留下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印象。世人不能理解林黛玉也源于此,正如在现实生活中太率直单纯的人总难被包容。
从这篇不长的文字中,我们不仅读到了林黛玉性格中热情大方的可爱之处,也看到了她乐为人师、学识渊博的可敬之处,作为教师,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她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可学之处。林黛玉,一个未受教师专业培训的古代女子,在师德师风和教学方法上都堪称一流。
香菱充满了对学诗的渴望,于是找到黛玉为师。“既要做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黛玉大方地接受了这个请求。这似乎与她以往清高、小性儿的形象不符,让人有些惊讶,但其实仔细分析,这才是真正的林黛玉。
首先,为什么香菱放着身边博学多才的宝钗不求反而舍近求远去找黛玉呢?因为宝钗受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且她深谙大体,更为女红家计这些操心忧虑,所以她是不鼓励香菱学诗的。从身份地位和所处环境来说,宝钗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主人地位,而香菱不过是从小买来的丫头,在宝钗的内心深处这种地位悬殊的等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她多少会不屑于至少懒于教香菱。而黛玉不同,她小小年纪离开故土孤身投靠贾家,即使贾母再疼爱她,有再多的人尊重她,即使是主子的身份,终究是寄人篱下。以黛玉敏感缜密的心思,这种自卑感和防卫心理是始终存在且不断加强的,所以她会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显得过于心细,即所谓的小性儿。在面对这样一个命运处境与她相似却更为不幸的香菱时,她完全放下了戒备,以热情大方的真性情示人。其实这样的林黛玉比“冷美人”薛宝钗更易相处,她把香菱放在完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耐心细致地传授。黛玉乐为人师、当仁不让的率真形象让我们对她的偏见顿消。
再从林黛玉教诗的过程来看,她采取的是自由开放的方式,完全不束缚香菱这个初学者的思维。她说:“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正如她毫不掩饰的率真个性一样,亦如她一生追求的干净透彻的人生态度。她的特立独行、她的清高优雅大都通过诗歌表达,所以她才会首先向香菱推荐王维的诗,这位田园诗人自由清新不加修饰的风格正是黛玉所欣赏的。黛玉是把优雅融入骨血,已形成一种品性的女子,她不容许生活中哪怕再小的细节有不优雅之处,葬花这一艺术行为就是她高雅品性的极致体现。林黛玉是用生命和灵魂在写诗,宝钗的诗才固然也出色,但总缺少黛玉那种灵性,二者的高下区别也就在此,香菱真是找对了老师!
黛玉对香菱的教学方式是循循善诱、引而不发的,让香菱自由吐露心声再加以鼓励“放开胆子去做”,给了香菱很大的创作空间。在黛玉评价香菱的诗作时,她率真的个性再次展露无遗。其中第二次她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一针见血,不拐弯抹角,正是平日黛玉的处世态度,也因此才给众人留下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印象。世人不能理解林黛玉也源于此,正如在现实生活中太率直单纯的人总难被包容。
从这篇不长的文字中,我们不仅读到了林黛玉性格中热情大方的可爱之处,也看到了她乐为人师、学识渊博的可敬之处,作为教师,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她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可学之处。林黛玉,一个未受教师专业培训的古代女子,在师德师风和教学方法上都堪称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