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奔腾不息的长江,穿高山峡谷滚滚东去,润泽万物;疾驰而过的成渝高铁穿越群山,呼啸而过,从出发到抵达,最快一小时。同饮一江水、同享高铁新通道,川渝一体化发展势头愈加强劲。
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年多来,川渝两地紧盯目标,蹄疾步稳,党政交流愈加密切、推进机制不断完善、政策协同持续强化、社会共识广泛凝聚,让两地天堑变通途、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对外开放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初显。
大潮涌、千帆发,巴蜀大地举目满眼新、移步皆是景,协同共进,深度融合的川渝两地呼唤着“更快”“更近”,天府之国与壮美山城的“双圈”发展新格局正在被打开。
交通提速,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
9月26日,在成都火车北站和重庆北站的站前广场上,人头攒动,气氛热烈,直连成渝“双核”的第四条铁路大通道成渝中线高铁全面启动建设,设计时速350公里能让成渝间实现50分钟到达,“好快”成为川渝人发出的共同感慨。
交通提速,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从去年底成渝高铁提速到今年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让“1小时交通圈”成为现实。
刚发布的《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而在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着力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
中央推动、地方谋动。这两份既有蓝图绘制,也有精准落子的发展规划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行了顶层设计。
事实上,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提出后,川渝两地交通运输部门便紧密协作,达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共识,科学规划轨道交通网、完善双城经济圈公路路网、推動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不断推进的交通建设让蜀道变通途,川渝两地距离更近、沟通更畅、发展更快。
“去年7月,川渝两地围绕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加强顶层设计,目前已编制完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方案》。”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航务海事中心安全总监罗奎盛说,川渝拥有长江、金沙江、嘉陵江等丰富水资源,是联通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水路“大动脉”。
以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川渝推动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嘉陵江复航后首艘集装箱班轮开航、“水上穿梭巴士”开行、“重庆—泸州—宜宾”“水水中转”班轮常态化运行。不断增多的航线让两地港口业务愈加频繁,四川港投川南港务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欧阳说:“泸州港与重庆久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推动威远钢铁铁矿石原料项目‘散改集’,去年铁矿石在泸州港中转量达14.5万吨。”
不断优化枢纽功能让川渝两地爆发出更强的发展动力。今年6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为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天府国际机场还为成渝中线高铁预留了地下空间,重庆新机场的规划、成渝间地市级机场规划也被提上日程。
打通毗邻地区“断头路”、实现高速公路提质扩容,今年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有67个,截至目前已开工64个、累计完成投资1866.8亿元。在成渝之间,机场接驳高铁、城际公交、综合交通路网,便捷出行正一步步照进现实,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搭建起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主“骨架”,让两地紧紧相连。
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为双城添活力
交通提速扩容的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发展也从竞争走向协同,这让成都市机械制造业商会党委书记甘德宏感到无比激动:“成渝地区制造业本就有相互学习、相互配套的传统,商会将加强与重庆制造业企业的交流,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技术攻关、市场共进等方面共建、共享、共赢。”
携手高质量发展,今年包括制造业项目在内的23个现代产业项目已全部开工,川渝大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遂潼环氧乙烷产业合作园、遂潼天然气产业园、大竹川渝合作产业园部分子项目已建成投产。今年6月,来自川渝八个市、区的经信部门更是达成“共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共识,将强化上下游配套协作,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
像这样富有成效的合作在成渝地区正在紧锣密鼓展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搭建起了成都与重庆商圈市场的良性互动平台。”得益于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荷花池大成市场综合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罗锦胜明显感觉到两地合作逐渐紧密,“去年,金牛区政府与重庆渝中区政府建立友好关系,我们与重庆建立了兄弟市场关系,在货品资源、商家资源上深度共享,销售额也创历史新高。”
其实,从省市到区县,一年多来,川渝推动建立各级对话合作机制,省际合作平台超过10个,签署各类合作协议超过230份。今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在兴隆湖畔正式揭牌,向东300公里外,西部(重庆)科学城也已全面启动建设。
由谋篇布局到全面建设的新阶段,让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川渝两地的共同目标。
今年5月,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40个重大项目在川渝四地以视频连线方式集中开工,川渝协同创新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不断汇聚的创新活力让川渝高质量发展后劲十足,成渝两地围绕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联合实施重点技术研发项目15个,启动建设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等,这些落地实施的科创项目,成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成都耐视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龚隆有十分看好川渝两地的发展潜力:“成都与重庆在科技创新上各有特点,将二者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这是川渝两地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初衷,也是《规划纲要》的目标。一年多来,从共享科技专家到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从联合实施重点技术研发项目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川渝两地围绕共筑科技创新“一座城”,打破地域限制,科技合作内涵不断深化、细化。
区域协同,全面融入“双圈”建设
10月20日,川渝高竹新区建立全国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平台,打破“行政边界、层级界限、空间分割”,实现人员同管、业务同办、征管同步、服务同质、信息同享,这是川渝高竹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成果之一,也是四川广安与重庆渝北区推进税费征管、公共服务跨省域一体化改革的显著体现。
作为川渝毗邻地区,广安结合实际,加快“进城入圈”步伐,全域全程全力融入重庆都市圈。6月29日,双向四车道、连接重庆渝北—广安邻水的南北大道二期正式通车,从川渝高竹新区至渝北城区车程缩短为40分钟左右。
不断拉近的距离为川渝两地发展积蓄发展动力,截至目前,川渝高竹新区已入驻企业158户,80%的企业来自重庆,90%的产品配套重庆,初步形成了以汽车研發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集群。
位于川渝高竹新区的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声轰鸣,几十台CNC车床马力全开,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赶着下一批订单。“今年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6000万元左右,较去年提升40%。”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管理部经理刘世华说,入驻川渝高竹新区,可以享受到四川、重庆出台的各类普惠政策。
最大限度让企业愿意进来、放心发展,不仅是广安融入“双圈”的积极行动,也是川渝两地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的生动写照。
《规划纲要》中提到,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川渝两地便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既提升双城发展能级,推动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相向发展,也促进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加快成势见效。
在成达万高铁华蓥山隧道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正在抓紧施工,到9月底,华蓥山隧道正线已掘进528米、横洞掘进462米,预计将在2025年3月全面贯通。
乘着“双城”东风,区域发展浩浩荡荡。包括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在内的10个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合作功能平台也在加快推进。一手编制建设方案,一手抓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从川南到渝西,从川东北到渝东北,区域间共同发力、合作共兴。
开好局、起好步,高站位的谋划、高频率的互动、高效率的协同,让川渝各地在全面融入“双圈”建设的同时能惠及更多的“双圈人”。
“今年,川渝两地联合发布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实施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6大便捷生活行动。”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说,围绕企业关心群众期盼的问题,两地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如今,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养老保险待遇资格互认、就医跨省结算、重庆成都主城公交“一码通乘”等公共服务成果成效凸显。
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不断集聚和扩散的“双圈”效应正在川渝地区加速释放,呼唤新的更大发展。(责编/王兆伟)
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年多来,川渝两地紧盯目标,蹄疾步稳,党政交流愈加密切、推进机制不断完善、政策协同持续强化、社会共识广泛凝聚,让两地天堑变通途、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对外开放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初显。
大潮涌、千帆发,巴蜀大地举目满眼新、移步皆是景,协同共进,深度融合的川渝两地呼唤着“更快”“更近”,天府之国与壮美山城的“双圈”发展新格局正在被打开。
交通提速,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
9月26日,在成都火车北站和重庆北站的站前广场上,人头攒动,气氛热烈,直连成渝“双核”的第四条铁路大通道成渝中线高铁全面启动建设,设计时速350公里能让成渝间实现50分钟到达,“好快”成为川渝人发出的共同感慨。
交通提速,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从去年底成渝高铁提速到今年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让“1小时交通圈”成为现实。
刚发布的《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而在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着力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
中央推动、地方谋动。这两份既有蓝图绘制,也有精准落子的发展规划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行了顶层设计。
事实上,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提出后,川渝两地交通运输部门便紧密协作,达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共识,科学规划轨道交通网、完善双城经济圈公路路网、推動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不断推进的交通建设让蜀道变通途,川渝两地距离更近、沟通更畅、发展更快。
“去年7月,川渝两地围绕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加强顶层设计,目前已编制完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方案》。”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航务海事中心安全总监罗奎盛说,川渝拥有长江、金沙江、嘉陵江等丰富水资源,是联通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水路“大动脉”。
以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川渝推动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嘉陵江复航后首艘集装箱班轮开航、“水上穿梭巴士”开行、“重庆—泸州—宜宾”“水水中转”班轮常态化运行。不断增多的航线让两地港口业务愈加频繁,四川港投川南港务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欧阳说:“泸州港与重庆久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推动威远钢铁铁矿石原料项目‘散改集’,去年铁矿石在泸州港中转量达14.5万吨。”
不断优化枢纽功能让川渝两地爆发出更强的发展动力。今年6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为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天府国际机场还为成渝中线高铁预留了地下空间,重庆新机场的规划、成渝间地市级机场规划也被提上日程。
打通毗邻地区“断头路”、实现高速公路提质扩容,今年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有67个,截至目前已开工64个、累计完成投资1866.8亿元。在成渝之间,机场接驳高铁、城际公交、综合交通路网,便捷出行正一步步照进现实,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搭建起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主“骨架”,让两地紧紧相连。
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为双城添活力
交通提速扩容的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发展也从竞争走向协同,这让成都市机械制造业商会党委书记甘德宏感到无比激动:“成渝地区制造业本就有相互学习、相互配套的传统,商会将加强与重庆制造业企业的交流,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技术攻关、市场共进等方面共建、共享、共赢。”
携手高质量发展,今年包括制造业项目在内的23个现代产业项目已全部开工,川渝大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遂潼环氧乙烷产业合作园、遂潼天然气产业园、大竹川渝合作产业园部分子项目已建成投产。今年6月,来自川渝八个市、区的经信部门更是达成“共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共识,将强化上下游配套协作,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
像这样富有成效的合作在成渝地区正在紧锣密鼓展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搭建起了成都与重庆商圈市场的良性互动平台。”得益于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荷花池大成市场综合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罗锦胜明显感觉到两地合作逐渐紧密,“去年,金牛区政府与重庆渝中区政府建立友好关系,我们与重庆建立了兄弟市场关系,在货品资源、商家资源上深度共享,销售额也创历史新高。”
其实,从省市到区县,一年多来,川渝推动建立各级对话合作机制,省际合作平台超过10个,签署各类合作协议超过230份。今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在兴隆湖畔正式揭牌,向东300公里外,西部(重庆)科学城也已全面启动建设。
由谋篇布局到全面建设的新阶段,让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川渝两地的共同目标。
今年5月,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40个重大项目在川渝四地以视频连线方式集中开工,川渝协同创新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不断汇聚的创新活力让川渝高质量发展后劲十足,成渝两地围绕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联合实施重点技术研发项目15个,启动建设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等,这些落地实施的科创项目,成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成都耐视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龚隆有十分看好川渝两地的发展潜力:“成都与重庆在科技创新上各有特点,将二者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这是川渝两地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初衷,也是《规划纲要》的目标。一年多来,从共享科技专家到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从联合实施重点技术研发项目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川渝两地围绕共筑科技创新“一座城”,打破地域限制,科技合作内涵不断深化、细化。
区域协同,全面融入“双圈”建设
10月20日,川渝高竹新区建立全国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平台,打破“行政边界、层级界限、空间分割”,实现人员同管、业务同办、征管同步、服务同质、信息同享,这是川渝高竹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成果之一,也是四川广安与重庆渝北区推进税费征管、公共服务跨省域一体化改革的显著体现。
作为川渝毗邻地区,广安结合实际,加快“进城入圈”步伐,全域全程全力融入重庆都市圈。6月29日,双向四车道、连接重庆渝北—广安邻水的南北大道二期正式通车,从川渝高竹新区至渝北城区车程缩短为40分钟左右。
不断拉近的距离为川渝两地发展积蓄发展动力,截至目前,川渝高竹新区已入驻企业158户,80%的企业来自重庆,90%的产品配套重庆,初步形成了以汽车研發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集群。
位于川渝高竹新区的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声轰鸣,几十台CNC车床马力全开,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赶着下一批订单。“今年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6000万元左右,较去年提升40%。”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管理部经理刘世华说,入驻川渝高竹新区,可以享受到四川、重庆出台的各类普惠政策。
最大限度让企业愿意进来、放心发展,不仅是广安融入“双圈”的积极行动,也是川渝两地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的生动写照。
《规划纲要》中提到,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川渝两地便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既提升双城发展能级,推动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相向发展,也促进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加快成势见效。
在成达万高铁华蓥山隧道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正在抓紧施工,到9月底,华蓥山隧道正线已掘进528米、横洞掘进462米,预计将在2025年3月全面贯通。
乘着“双城”东风,区域发展浩浩荡荡。包括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在内的10个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合作功能平台也在加快推进。一手编制建设方案,一手抓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从川南到渝西,从川东北到渝东北,区域间共同发力、合作共兴。
开好局、起好步,高站位的谋划、高频率的互动、高效率的协同,让川渝各地在全面融入“双圈”建设的同时能惠及更多的“双圈人”。
“今年,川渝两地联合发布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实施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6大便捷生活行动。”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备说,围绕企业关心群众期盼的问题,两地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如今,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养老保险待遇资格互认、就医跨省结算、重庆成都主城公交“一码通乘”等公共服务成果成效凸显。
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不断集聚和扩散的“双圈”效应正在川渝地区加速释放,呼唤新的更大发展。(责编/王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