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学生敬畏意识的缺失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q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08年10月,国内接连发生了三起弑师案:
  10月4日,山西省朔州市二中23岁的教师郝旭东被学生李某捅死在教室。
  10月21日,浙江省缙云县31岁的女教师潘伟仙被学生丁某掐死在家访途中。
  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43岁的教授程春明被本校学生付某用菜刀砍倒在讲台边,不治身亡。
  三起事件,在教育界无异于一场地震,受人敬重的育人行业顿时成为高危职业,让为师者心存不安。平心而论。弑师事件在任何时代、任何教育制度下都有可能发生,但缘何今天来得如此频繁,手段如此残忍?反观三位受害者,年轻、优秀,并无不当之举,学生同老师的对立为何如此强烈?深思细究,三名学生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了一代人的心态,折射出当代学生的敬畏意识正在弱化甚至缺失。
  什么是敬畏意识?敬者,敬重也;畏者,畏惧也。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在我心灵中它们所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的话揭示了敬畏的外延。敬畏意识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持有的一种敬重和畏惧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意识。《大学》有言“知止而后定”,《老子》有言“知止而不殆”。这其中的“止”,就是有所敬畏。儒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思想,道家“道法自然”的主张,都强调了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敬畏。
  敬畏之心对人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和约束人的言谈举止,敬畏使人心存感激,多施善行,少做坏事;可以让人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可以使自身的心境和谐,进而使社会和谐、人类和谐。而那些敬畏感缺失的人,当现实处境不顺意时,就会做出过激行为。
  弑师案中的三个学生就是丧失了敬畏感的人。首先,他们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法律是一个国家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违背这个规则就会伤及他人的利益,也必然会损害自己的权益和尊严。其次,他们丧失了对生命的敬畏,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也蔑视了自己的生命。再者,他们丧失了对人类知识文明的敬畏,而教师正是人类知识文明的拥有者和传播者。
  
  二
  
  弑师者毕竟是少数,然而学生敬畏意识的缺失的确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态。君不闻:辱师者有之,用硫酸泼动物者有之,投江跳楼自残者有之。敬畏意识的缺失并非一时之祸,有其远因近由,不妨从三方面试析之。
  1.社会精神价值体系的游移不定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的精神价值体系不稳固,缺少一种恒定的、普世的价值取向。
  中国不是宗教国家,因而没有可敬畏的上帝。封建社会是威权时代,君王被尊奉为绝对权威,可是在君权的破与立中,意识形态也随之沉浮。好在几千年之中华文明,先哲们构筑了一条让人敬畏的伦理底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敬畏”诠释为对“天”的敬畏,对伦常秩序的敬畏,对道德律令和人道使命感的敬畏。从近代到当代的几次思想变革,对儒家的价值系统形成了冲击。儒家的一些合理精神遭到误伤,传统价值观遭到打击。改革开放一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的文化思想,一方面倡导传统文明,可是在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弱势与强势不对称,传统常常败下阵来,让国人无所适从。
  既然无可敬畏,则反过来崇尚自我,因此今天成了个性张扬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力求最大限度展示自我,于是“不走寻常路”“非一般的感觉”“我的地盘我做主”“因为爱所以爱”成了经典格言;似乎每个人都在追逐物质的丰裕:似乎除了“我”,其他的都不在视线之内,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敬畏意识只得退守一隅。
  精神价值取向的游移不定,具体到师生关系上莫衷一是。传统教育讲究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排列在父母之后,是极受学生敬重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更是将恩师视同父母。社会急遽转型的今天,师生关系到底是传统的师生,还是朋友,甚或是店家与顾客,这些在理论和实践上尚处于模糊状态。
  2.家庭教育的失当
  目前,大学生、中学生都属于“80后”“90后”,身为独生子女,不少人在家人的悉心关怀甚至是溺爱下长大。
  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不守校规,老师进行教育,学生与老师对立,家长就护短。有的孩子在学校挨了批评,家长就到学校吵闹,指责学校,责备老师。这样做影响了教师的威信,使得孩子更加肆无忌惮。
  还有少数家长仗着自己有钱,活动能量大,不顾孩子的学业实际,为孩子择校、选班、挑老师,甚至自定座位、床位。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自觉高人一等,把“钱”与“势”当作尊崇的对象,对学校、老师,知识、规范的敬畏之心也就湮灭了。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养而教之不当,同样是家长的错。孩子在家里不畏父母,在校不敬老师,生活中无视道德规范,当老师严加管教时,学生则对立起来,甚至走极端。这其中有家庭教育失当的责任。
  3.学校教育管理的错位
  在我国现阶段,教育还不是一种完全的社会福利,有偿教育一时难以根除。政府一方面禁止教育乱收费,一方面资金投入又不足,以至学校建设资金甚至工资还得向学生伸手,这样师生间无形中就有金钱利益的关联。有的学生认为学校赚了我的钱,老师是我花钱雇来的,我出了钱,我就是上帝,教师渐渐褪去神圣的光环,失去敬畏的价值。
  一些学校推行“赏识”教育,倡导“无批评”式教育,不准处分学生,禁绝开除学生。殊不知,无条件的包容迁就,会把孩子宠坏。一味和风细雨的思想说服,歪曲“师生平等”“课堂民主”,让我们的教育有迷失方向之虞。
  为了管住老师,有的学校还把对老师的评价权完全交由学生行使,并加以末位淘汰的“威逼”。为争取学生好评,教师无奈而违心地满足学生的要求,而不是真正地行使教育的职责。甚至某些老师还采用一些低俗的手段,这无疑丧失了教师的尊严。
  近些年,学校改革一直在围绕课程与升学打转,教书育人的使命已经简化为教书本身,“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已经异化为“授业”这一枝独秀,学校以考分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师也就以“分数”来要求学生,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丧失了心灵沟通的机制和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无从谈起。
  
  三
  
  重塑当代学生的敬畏意识,是创建和谐社会之必然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承担责任。
  敬畏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机制体制还不健全,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汲取人文素养,濡染传统伦理道德。通过各种德育方式,唤醒当代学生对生命的崇敬感,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其内化为一种道德力量,促进修身明性。借助科学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演进历程,感知生命形成的艰难,体认生命的崇高,敬畏生命,善待自然。组织孝亲活动,明白生命之由来,养成孝敬、感恩之心。树立敬师楷模,重塑师道尊严。
  学校要改革评价学生、考核教师的方式。改变育人方法,在赏识激励的大背景下,适当进行惩戒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学生不良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敬畏之心的形成始于家庭,始于少年,家长要承担重塑敬畏意识的重任,要让孩子在生活中磨练,在挫折中成长。要改变成才观念,依据孩子的兴趣、特长、潜质以确定孩子的培养方向和成才高度。
  重塑当代学生敬畏之心非一日之功,让我们共同来努力。
  
  (栏目编辑 张国胜)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练习课是在新课讲完的基础上,把新学的知识点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转化为学生熟练的技能和技巧.练习课的题不求多,但求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它不是重复的练习,
在太空中,一艘飞船正在快速地飞行着。它有华丽的外表,还有强大的火力,简直无可挑剔!它就是我和小金乘坐的“病毒号”飞船。出发啦,“病毒号”飞船!话说一个月前在地球上。“
本文介绍一种用计算机计算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程序,它是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编制而成。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program for calculating the standard
糖业产业中原料糖市场最大,大市场、大客户、大生意才能做成大产业光明食品集团组建以来,始终聚焦主业发展,把“6+1”核心主业,也就是糖业、乳业、酒业、综合食品制造业、品
“班班通”教学研究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要求。因此,“班班通”教学正被视为有效突破时空限制的教学通道。“班班通”的实现,使多媒
由于根管系统的复杂性,传统的根管预备器械与冲洗剂难以达到完全清理根管的目的。Er∶YAG激光联合根管冲洗剂使用,既可以采取更保守的根管预备,又能增强去除玷污层、开放牙本
赞赏与建议吴中伟首先衷心祝贺《建筑技术》创刊20周年,衷心祝愿她为祖国建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20年来,我一直是《建筑技术》的读者,读过其中大量文章,从中得到很多知识和启发,并在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彝家娃娃真幸福》是一首根据彝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明快活泼、具有舞蹈性的节奏贯穿始终,“阿里里”这一彝族民歌常
在社交媒体时代,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传播话语创新?对话、关系、价值,这三个关键词解释了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对话、关系、价值,这是三个如今非常平常的关键词:对话是人之为
功是重要的物理概念之一,是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原理的基础,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运用起来并不容易,常出现以下4种错误类型. Work is one of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