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从其他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取代语文学科的个性,从而使语文教学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在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中,如果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缺乏清醒认识,要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语文教学不等于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看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的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所有活动,那么,就应当承认,语文教学的范围要比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围大得多。
首先,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兴趣小组活动和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实践证明,语文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的。而课内的阅读和作文,则很难满足语言实践需要。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曾说过:“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学校里的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规定得太多。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可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
其次,扩展开来说,语文的学习既不限于语文课堂,也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
因此,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要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不是语文学科惟一的性质,语文学科还有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性(近年有人提出“人文性”这个概念,笔者认为“人文性”比“思想性”的概念外延更为宽泛,似更为全面。但考虑到对“人文性”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尚有分歧,故仍用“思想性”这个概念)。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是由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决定的。第一,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工具不用便罢,只要一用它,就必然要流露使用者的倾向或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说话、写文章都是在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思想感情。既然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运用不能脱离思想而独立存在,而语文学科就是训练学生使用这个工具的,所以,语文学科也就必然具有思想性。第二,不管教材按什么样的体例编写,典范的作品都应该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着眼点固然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上,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谁也不可能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因为形式的好坏,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内容。
综上所述,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质,语文学科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应融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而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或穿靴戴帽。
(作者单位:河南省台前县孙口乡第一中学 457600)
在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中,如果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缺乏清醒认识,要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语文教学不等于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看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的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所有活动,那么,就应当承认,语文教学的范围要比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围大得多。
首先,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兴趣小组活动和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实践证明,语文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的。而课内的阅读和作文,则很难满足语言实践需要。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曾说过:“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学校里的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规定得太多。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可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
其次,扩展开来说,语文的学习既不限于语文课堂,也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
因此,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要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不是语文学科惟一的性质,语文学科还有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性(近年有人提出“人文性”这个概念,笔者认为“人文性”比“思想性”的概念外延更为宽泛,似更为全面。但考虑到对“人文性”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尚有分歧,故仍用“思想性”这个概念)。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是由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决定的。第一,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工具不用便罢,只要一用它,就必然要流露使用者的倾向或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说话、写文章都是在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思想感情。既然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运用不能脱离思想而独立存在,而语文学科就是训练学生使用这个工具的,所以,语文学科也就必然具有思想性。第二,不管教材按什么样的体例编写,典范的作品都应该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着眼点固然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上,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谁也不可能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因为形式的好坏,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内容。
综上所述,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质,语文学科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应融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而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或穿靴戴帽。
(作者单位:河南省台前县孙口乡第一中学 45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