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为了追求寓意十全十美的‘三连十’,不少准新人预约10月10日结婚登记。为此,太原市民政局的12个婚姻登记处将于当日加班为新人办结婚证。从9月1日至今,预约在2010年10月10日登记的新人已经超过1000对。”太原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10月10日登记结婚人数已再次刷新太原市单日婚姻登记人数的新纪录。
不只山西如此,全国各地的不少新人们都看准了这个好日子,掀起了扎堆结婚的狂潮。根据上海民政局婚姻管理处的统计,已有6300多对新人在十月十日登记注册结婚。中国之声报道,“2008年8月8日的‘奥运婚’,2009年9月9日的‘天长地久婚’,越来越多的新人们,和好日子结了缘。这不,今年的10月10日又撞上了星期天,三个连十寓意十全十美,这天,也被很多人称作史上最佳结婚日。”
选个良辰吉日结婚本无可厚非,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追求时尚个性的当代年轻人不愿因循守旧,为了让这
“人生大喜事”更有纪念意义,他们选择特殊的日子来举办婚宴,形式也打破常规。时下流行“我的婚礼我做主”,出现了“水下婚礼”、“草坪婚礼”等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婚礼形式。于是,婚庆行业日渐风生水起。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纵观“中国式婚礼”的几经变迁,其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花费越来越巨大、红包也就随之越包越厚了。
红色“炸弹”
老家在忻州市宁武县的小张,今年大学毕业后便留在北京一家私企里打工。由于他常年在外地求学,所以对老家的礼金并不太清楚。国庆放假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张收到铁哥们要结婚的消息,适逢假期,小张决定回趟家参加婚礼。那么,上多少礼钱呢?小张想,宁武算个小县城,以前父母上礼都是一百,现在是好朋友结婚,就上三百吧。于是,本就不怎么充裕的小张带了五六百块钱回家了。到了婚宴现场,上礼的时候,小张这才向起来的朋友问起礼钱,结果令他大为吃惊。原来,和新人关系并没有小张铁的同学都上五百块钱,他怎么好意思就出三百?为了避免尴尬,小张无奈只能随礼也上五百,本来还想给父母买点东西尽孝心的他这下子连回北京的车票也需要家里再补贴了。
小张说:“好朋友结婚,我挺为他高兴的,只是再多几个这样的哥们办喜事,我就要吃不消了。”
很多人都有过和小张类似的经历,礼钱的困扰也无所不在。家住太原市的陈女士向记者透露,就今年国庆这几天,结婚的朋友太多了,她家一周内共支出了1300元的礼钱。按照太原市当前的行情,关系一般的上20。元,稍好一些的上500元,要是有亲属或者关系特别好的,至少也得1000元。当谈及“三连十”的结婚狂潮和礼钱呈逐年上涨态势时,陈女士大呼“受不了了”,她和丈夫都是工薪阶层,两人的月工资加起来3000元左右,独生儿子还在读高中,“虽说礼钱这个东西,讲究‘礼尚往来’,你给别人出多少别人到时候给你还多少。但是目前孩子还小,家里经济情况又并不宽裕,出礼钱已经成为一项家庭经济负担了。”
在我国,但凡收到喜帖,不论去还是不去,和新人关系熟还是不熟,份子钱是绝对不能避免的,亲朋好友办喜事,一旦被通知到就没有不上礼的道理,上多上少依个人情况而定。此外,还有种特殊的“上礼”现象,那就是领导家办喜事,礼钱多少就“学问”深了,小小的红包背后大有乾坤。
在太原市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先生,今年国庆期间就收到了多份喜帖,其中不乏有上级领导。他向记者倾吐了自己的烦恼提拔升迁,领导至关重要,现在领导家办喜事提出邀请,谁敢不去?平时不敢送礼,这种机会来了,谁又不想上份重礼?最怕的是摊上那些爱财的领导,大事小事都通知属下,真没办法。反正这事又没法律管着,上多少钱他们都敢拿。不光是领导,现在任用干部都有民主选举这一关,单位同事要是请你你不去,到时候谁又会投票给你々其实大家都挺烦的,但轮到上礼的时候又不好意思不掏。现在的世道是,情意越重,越得多掏,谁说情义无价呢?
江苏南通的网友“星际老鼠”说:“收到领导的婚宴邀请,上多少钱要和同事商量,定同盟。比如说定了大家都送1000元,你就在红包里包1500元,千万别包1200,因为也许有同事藏了心眼包了1200元。你一定要比他们多,要让领导看到对比,这样才合适。”
中国特色的“礼文化”在收到上级领导婚宴请帖的时候开始变得更加具有戏剧性,就算再没钱的下属也要勒紧了腰带上大礼,不图领导会因此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但“抠门”的印象是绝对不能留的,万一就因为几百块钱让领导有想法了呢?所以,还是咬咬牙上吧,总归是没坏处。当然,也会有一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领导也是同事,上多上少应当论感情,但交份子钱的时候即便不会比其他同事多,却也绝不会少。对此现象,太原市某传媒公司的小东这样调侃道:“我认为最精妙的是给领导上一张空支票,让他自己填。他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刘自觉:“礼尚待来本是我国文明习俗,是意识存在,它从最初的情感表达遥渐演化成财富比拼,再演化成交际手段工具,成了非常实用的东西。如结婚送礼有时成了炫耀和无奈之举,情感成分明显减少,这是习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谁也难以超脱。改变现状,需要重新倡导、寻找一种新的情感载体,这种载体应该是种时尚的,但又具有意识和载体相融的融入文化氛围的东西。”
结不起婚的时代
现就职于太原市王村南街某婚庆公司的许磊涛,已有四年婚庆工作的经历。去年结婚的他给记者列了一份账单:在太原有房,装修三万,彩礼三万,酒席在老家运城和太原各办一次,两万。这样在有房的前提下,小许前前后后少说也花了将近十万。而这,在太原市还算是稍微中等的花费。
小许给记者提供了他们公司的一份庆典及婚礼服务价目表。其中,一辆白色加长林肯的婚礼头车要2000元,车队部分每辆奔驰要800元,此外还有乐队表演、摄像照相、酒店布置等项目。他说:“婚庆公司的最终安排还要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操作。一般来说,在太原有房子的前提下,一场婚礼办下来,装修+家电+彩礼+酒店+婚庆+烟酒=15-20万左右。事实上这些花费婚庆公司抽的只是小头,还是酒店挣钱多。”
位于省城长风街的某核心婚礼会所是太原市首家核心婚礼酒店,据介绍,一场极具跌荡的西式婚礼至少需要28000元。一般的酒店,例如芙蓉、三晋等,一桌酒席需要500元至800元,三星级酒店一桌需要11300元至2000元,而四星级以上的酒席每桌花费需要3000元以上,并且每桌另收10的服务费。
除了酒店和婚庆,一对新人要喜结连理,双方家长的彩礼钱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许磊涛介绍到,按照目前太原市的彩礼标准,通常情况下男方至少出6万,女方家里陪车。那么, 如果再加上买新房子,花费就更多了。不少人粗略估算,在太原娶个媳妇,没有五六十万元是下不来的。跨进幸福的婚姻殿堂,需要付出的是如此高昂的代价,难怪不少年轻人呼喊:“娶不起老婆,结不起婚了!”
由结婚带来的压力,不光体现在年轻人身上,家有适婚儿女的父母一辈也是同样的发愁。据网易新闻中心的一则消息称:“近几年,我国结婚花费比三十年前涨了70多倍,其中八成多的新人结婚要靠父母。”相关部门的调查也显示,中国当代青年有80%以上的人需要父母不同程度的财力支持。“结婚钱父母出”仍然是时下很多新婚夫妇应对巨额婚庆开支的首选。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父辈给孩子操办喜事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相对殷实的城市家庭来说,此项必备开支还在其承受范围之内;而对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几千块钱都是大支出的农村家庭来说,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婚庆费无疑是对本就拮据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不少“农村小伙娶妻花费十几万,致全家返贫”的消息也屡见报端。孩子结婚,本是喜事,但是高额的婚庆费用,却是很多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左权县秦家庄的李风青,家有两子。他这几天觉得格外轻松,因为家里有两大喜事:一是前几天刚给二儿子结了婚,娶了邻村的一个姑娘i二是大儿媳再过几天就要生孩子。李家是普通农户,另外做点小买卖,在本村还算是富裕户。老李跟亲戚朋友又借了一两万才把儿子的婚礼办得体体面面。老李说:“给小儿子结完婚,就算是功德圆满了。辛苦大半辈子攒的钱都用在了孩子结婚上,现在好了,借钱也高兴,以后就没啥事了。”老李的大儿子带妻子去检查,在得知妻子怀的是男孩后,欣喜之余还是心生惆怅,“哎,儿子怕是养不起呀,还得给他结婚了……”
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家出钱,出多出少最终都是给了新人,这就无所谓双方的输赢。当然,关于婚庆的形式与规模,有钱有有钱的结法,没钱有没钱的结法。有钱人洋洋洒洒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办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凭的是实力,穷人也有自己的办法,节约资源,把钱都花在刀刃上,步步为营,受现实所迫,倒也坦然自若:这就苦了中产阶级,办出的喜宴既要与身份相符,又要照顾到自身收入,还不能让来宾有寒酸感,这样的婚礼就比较闹心。其实,这个过程中,实际获利的不是办喜事的两家人,不是收到彩礼的女方,也不是娶回老婆的男方,而是看起来富丽堂皇的酒店和红红绿绿、名目繁多的婚庆,他们赚才是真的赚了,鹬蚌相争,最乐呵的是渔翁。
婚礼花费攀升背后
据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回忆,与现在动辄豪掷数万、数十万的婚礼花费相比,上世纪70年代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已经足够“奢华”,再加上购买衣物和家具,总消费不过六七百元:到了上世纪80年代,婚礼逐渐显摆、热烈、隆重,但租两辆婚车大约不到一百元,婚宴几十元一桌,加上相机、电视、收录机和其他琐碎的婚礼花费,3000元上下应该可以置办一个像样的婚礼:90年代未,婚宴花费开始上涨,上万元婚礼已屡见不鲜,婚纱照也走入大众的视野并成为必不可少的结婚时尚消费,但当时装修还不算昂贵,家具电器的花费也在一般人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列;2000年以来,赁币化分房、取消福利分房等举措使房子成为年轻人最沉重的结婚负担,而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购买力的持续上升,使结婚消费大大超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十几万甚至数十万的开销逐渐成为新婚必须面对的“幸福成本”。“中国式婚礼”的日渐奢华,印证了这样
句话,婚姻已不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金钱的坟墓:喜帖也不再是幸福的传达,而是一个个的红色炸弹。
著名社会学专家马居里分析当代人对婚礼的大操大办:隐匿在中国当下奢华婚姻背后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问题,更是中国古老传统影响,祖辈、父辈的心态问题。中国古代历来有新婚燕尔、大摆筵席的传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受经济条件、政治影响的几代人已经很难享受“大操大办”的现实快感,于是将这部分梦想向当下移植,希望以子女的奢华大婚满足自己未能满足的愿望与虚荣;另一方面,当下的婚礼已成为两个家庭维系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桥段、一个具有身份象征意味的特殊“现场”,岂能敷衍潦草?
于是,婚宴花费越来越高,份子钱的标准也随之水涨船高,令大多数的人苦不堪言。
马居里向年轻人呼吁:“年轻人未尝不能将目光从奢华转向个性,尝试特色鲜明、浪漫实用的婚礼,婚庆公司也应该大力推出个性服务,使之更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毕竟我们的社会,个人财富刚刚积累起来,生活水平刚刚好转一些,绝不应该提倡炫富和攀比,奢华之风也与中国的传统美德相背。”
不只山西如此,全国各地的不少新人们都看准了这个好日子,掀起了扎堆结婚的狂潮。根据上海民政局婚姻管理处的统计,已有6300多对新人在十月十日登记注册结婚。中国之声报道,“2008年8月8日的‘奥运婚’,2009年9月9日的‘天长地久婚’,越来越多的新人们,和好日子结了缘。这不,今年的10月10日又撞上了星期天,三个连十寓意十全十美,这天,也被很多人称作史上最佳结婚日。”
选个良辰吉日结婚本无可厚非,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追求时尚个性的当代年轻人不愿因循守旧,为了让这
“人生大喜事”更有纪念意义,他们选择特殊的日子来举办婚宴,形式也打破常规。时下流行“我的婚礼我做主”,出现了“水下婚礼”、“草坪婚礼”等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婚礼形式。于是,婚庆行业日渐风生水起。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纵观“中国式婚礼”的几经变迁,其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花费越来越巨大、红包也就随之越包越厚了。
红色“炸弹”
老家在忻州市宁武县的小张,今年大学毕业后便留在北京一家私企里打工。由于他常年在外地求学,所以对老家的礼金并不太清楚。国庆放假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张收到铁哥们要结婚的消息,适逢假期,小张决定回趟家参加婚礼。那么,上多少礼钱呢?小张想,宁武算个小县城,以前父母上礼都是一百,现在是好朋友结婚,就上三百吧。于是,本就不怎么充裕的小张带了五六百块钱回家了。到了婚宴现场,上礼的时候,小张这才向起来的朋友问起礼钱,结果令他大为吃惊。原来,和新人关系并没有小张铁的同学都上五百块钱,他怎么好意思就出三百?为了避免尴尬,小张无奈只能随礼也上五百,本来还想给父母买点东西尽孝心的他这下子连回北京的车票也需要家里再补贴了。
小张说:“好朋友结婚,我挺为他高兴的,只是再多几个这样的哥们办喜事,我就要吃不消了。”
很多人都有过和小张类似的经历,礼钱的困扰也无所不在。家住太原市的陈女士向记者透露,就今年国庆这几天,结婚的朋友太多了,她家一周内共支出了1300元的礼钱。按照太原市当前的行情,关系一般的上20。元,稍好一些的上500元,要是有亲属或者关系特别好的,至少也得1000元。当谈及“三连十”的结婚狂潮和礼钱呈逐年上涨态势时,陈女士大呼“受不了了”,她和丈夫都是工薪阶层,两人的月工资加起来3000元左右,独生儿子还在读高中,“虽说礼钱这个东西,讲究‘礼尚往来’,你给别人出多少别人到时候给你还多少。但是目前孩子还小,家里经济情况又并不宽裕,出礼钱已经成为一项家庭经济负担了。”
在我国,但凡收到喜帖,不论去还是不去,和新人关系熟还是不熟,份子钱是绝对不能避免的,亲朋好友办喜事,一旦被通知到就没有不上礼的道理,上多上少依个人情况而定。此外,还有种特殊的“上礼”现象,那就是领导家办喜事,礼钱多少就“学问”深了,小小的红包背后大有乾坤。
在太原市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先生,今年国庆期间就收到了多份喜帖,其中不乏有上级领导。他向记者倾吐了自己的烦恼提拔升迁,领导至关重要,现在领导家办喜事提出邀请,谁敢不去?平时不敢送礼,这种机会来了,谁又不想上份重礼?最怕的是摊上那些爱财的领导,大事小事都通知属下,真没办法。反正这事又没法律管着,上多少钱他们都敢拿。不光是领导,现在任用干部都有民主选举这一关,单位同事要是请你你不去,到时候谁又会投票给你々其实大家都挺烦的,但轮到上礼的时候又不好意思不掏。现在的世道是,情意越重,越得多掏,谁说情义无价呢?
江苏南通的网友“星际老鼠”说:“收到领导的婚宴邀请,上多少钱要和同事商量,定同盟。比如说定了大家都送1000元,你就在红包里包1500元,千万别包1200,因为也许有同事藏了心眼包了1200元。你一定要比他们多,要让领导看到对比,这样才合适。”
中国特色的“礼文化”在收到上级领导婚宴请帖的时候开始变得更加具有戏剧性,就算再没钱的下属也要勒紧了腰带上大礼,不图领导会因此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但“抠门”的印象是绝对不能留的,万一就因为几百块钱让领导有想法了呢?所以,还是咬咬牙上吧,总归是没坏处。当然,也会有一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领导也是同事,上多上少应当论感情,但交份子钱的时候即便不会比其他同事多,却也绝不会少。对此现象,太原市某传媒公司的小东这样调侃道:“我认为最精妙的是给领导上一张空支票,让他自己填。他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刘自觉:“礼尚待来本是我国文明习俗,是意识存在,它从最初的情感表达遥渐演化成财富比拼,再演化成交际手段工具,成了非常实用的东西。如结婚送礼有时成了炫耀和无奈之举,情感成分明显减少,这是习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谁也难以超脱。改变现状,需要重新倡导、寻找一种新的情感载体,这种载体应该是种时尚的,但又具有意识和载体相融的融入文化氛围的东西。”
结不起婚的时代
现就职于太原市王村南街某婚庆公司的许磊涛,已有四年婚庆工作的经历。去年结婚的他给记者列了一份账单:在太原有房,装修三万,彩礼三万,酒席在老家运城和太原各办一次,两万。这样在有房的前提下,小许前前后后少说也花了将近十万。而这,在太原市还算是稍微中等的花费。
小许给记者提供了他们公司的一份庆典及婚礼服务价目表。其中,一辆白色加长林肯的婚礼头车要2000元,车队部分每辆奔驰要800元,此外还有乐队表演、摄像照相、酒店布置等项目。他说:“婚庆公司的最终安排还要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操作。一般来说,在太原有房子的前提下,一场婚礼办下来,装修+家电+彩礼+酒店+婚庆+烟酒=15-20万左右。事实上这些花费婚庆公司抽的只是小头,还是酒店挣钱多。”
位于省城长风街的某核心婚礼会所是太原市首家核心婚礼酒店,据介绍,一场极具跌荡的西式婚礼至少需要28000元。一般的酒店,例如芙蓉、三晋等,一桌酒席需要500元至800元,三星级酒店一桌需要11300元至2000元,而四星级以上的酒席每桌花费需要3000元以上,并且每桌另收10的服务费。
除了酒店和婚庆,一对新人要喜结连理,双方家长的彩礼钱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许磊涛介绍到,按照目前太原市的彩礼标准,通常情况下男方至少出6万,女方家里陪车。那么, 如果再加上买新房子,花费就更多了。不少人粗略估算,在太原娶个媳妇,没有五六十万元是下不来的。跨进幸福的婚姻殿堂,需要付出的是如此高昂的代价,难怪不少年轻人呼喊:“娶不起老婆,结不起婚了!”
由结婚带来的压力,不光体现在年轻人身上,家有适婚儿女的父母一辈也是同样的发愁。据网易新闻中心的一则消息称:“近几年,我国结婚花费比三十年前涨了70多倍,其中八成多的新人结婚要靠父母。”相关部门的调查也显示,中国当代青年有80%以上的人需要父母不同程度的财力支持。“结婚钱父母出”仍然是时下很多新婚夫妇应对巨额婚庆开支的首选。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父辈给孩子操办喜事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相对殷实的城市家庭来说,此项必备开支还在其承受范围之内;而对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几千块钱都是大支出的农村家庭来说,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婚庆费无疑是对本就拮据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不少“农村小伙娶妻花费十几万,致全家返贫”的消息也屡见报端。孩子结婚,本是喜事,但是高额的婚庆费用,却是很多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左权县秦家庄的李风青,家有两子。他这几天觉得格外轻松,因为家里有两大喜事:一是前几天刚给二儿子结了婚,娶了邻村的一个姑娘i二是大儿媳再过几天就要生孩子。李家是普通农户,另外做点小买卖,在本村还算是富裕户。老李跟亲戚朋友又借了一两万才把儿子的婚礼办得体体面面。老李说:“给小儿子结完婚,就算是功德圆满了。辛苦大半辈子攒的钱都用在了孩子结婚上,现在好了,借钱也高兴,以后就没啥事了。”老李的大儿子带妻子去检查,在得知妻子怀的是男孩后,欣喜之余还是心生惆怅,“哎,儿子怕是养不起呀,还得给他结婚了……”
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家出钱,出多出少最终都是给了新人,这就无所谓双方的输赢。当然,关于婚庆的形式与规模,有钱有有钱的结法,没钱有没钱的结法。有钱人洋洋洒洒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办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凭的是实力,穷人也有自己的办法,节约资源,把钱都花在刀刃上,步步为营,受现实所迫,倒也坦然自若:这就苦了中产阶级,办出的喜宴既要与身份相符,又要照顾到自身收入,还不能让来宾有寒酸感,这样的婚礼就比较闹心。其实,这个过程中,实际获利的不是办喜事的两家人,不是收到彩礼的女方,也不是娶回老婆的男方,而是看起来富丽堂皇的酒店和红红绿绿、名目繁多的婚庆,他们赚才是真的赚了,鹬蚌相争,最乐呵的是渔翁。
婚礼花费攀升背后
据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回忆,与现在动辄豪掷数万、数十万的婚礼花费相比,上世纪70年代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已经足够“奢华”,再加上购买衣物和家具,总消费不过六七百元:到了上世纪80年代,婚礼逐渐显摆、热烈、隆重,但租两辆婚车大约不到一百元,婚宴几十元一桌,加上相机、电视、收录机和其他琐碎的婚礼花费,3000元上下应该可以置办一个像样的婚礼:90年代未,婚宴花费开始上涨,上万元婚礼已屡见不鲜,婚纱照也走入大众的视野并成为必不可少的结婚时尚消费,但当时装修还不算昂贵,家具电器的花费也在一般人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列;2000年以来,赁币化分房、取消福利分房等举措使房子成为年轻人最沉重的结婚负担,而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购买力的持续上升,使结婚消费大大超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十几万甚至数十万的开销逐渐成为新婚必须面对的“幸福成本”。“中国式婚礼”的日渐奢华,印证了这样
句话,婚姻已不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金钱的坟墓:喜帖也不再是幸福的传达,而是一个个的红色炸弹。
著名社会学专家马居里分析当代人对婚礼的大操大办:隐匿在中国当下奢华婚姻背后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问题,更是中国古老传统影响,祖辈、父辈的心态问题。中国古代历来有新婚燕尔、大摆筵席的传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受经济条件、政治影响的几代人已经很难享受“大操大办”的现实快感,于是将这部分梦想向当下移植,希望以子女的奢华大婚满足自己未能满足的愿望与虚荣;另一方面,当下的婚礼已成为两个家庭维系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桥段、一个具有身份象征意味的特殊“现场”,岂能敷衍潦草?
于是,婚宴花费越来越高,份子钱的标准也随之水涨船高,令大多数的人苦不堪言。
马居里向年轻人呼吁:“年轻人未尝不能将目光从奢华转向个性,尝试特色鲜明、浪漫实用的婚礼,婚庆公司也应该大力推出个性服务,使之更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毕竟我们的社会,个人财富刚刚积累起来,生活水平刚刚好转一些,绝不应该提倡炫富和攀比,奢华之风也与中国的传统美德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