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导向编织网络影响学生的发展,而学校教学总是围绕成绩来开展。德育如果异化为听妈妈的话、听老师的话,实际上造成了教育的德和智脱节,使学生在“听话”的同时,影响了其个性、创造性的丧失。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发掘核心素养导入点,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教学 公民意识 核心素养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思想性的基础学科,既教语言文字基础技能,又导接物待人;学生学使用语言文字,更学如何做人。历史学科不仅能让学生以史为鉴,更能受到爱国主义、远大理想、精神文明、道德情操教育感染,提升自身人文素養。
一、将人文关注倾注在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
据了解,我校学生家庭背景差异较大,除了部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家庭,还有一些进城务工家庭。有些在市区买房但只有子女在城里生活,家庭从事海牧渔业,大多经济宽裕;有全家进城务工,租住在城郊结合部,家庭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经济能力偏下;有为就读城区学校寄住亲戚家,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督促教育;更有怀揣“北部湾建设”大梦而来,这类父母大多为了发财“梦想”而奋斗……部分家庭父母学历偏低,锢于生计时间无定,子女教育无暇顾及,正常学习环境无法提供。相当部分特别看重子女学习成绩,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受苦。有些家长不给子女接触劳动,怕影响学习;更有纵容、溺爱孩子的;也有周身市侩,教育子女逢利必占的。
教师设法多与这类型的学生相处,多与他们的家长沟通,敦请家长端正教育态度,摒弃分数第一、怕子女受苦等想法。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以各种方式和学生、家长交流,告诉学生和家长,学习只是改变命运的方法之一,并不是唯一的道路;成功和进步的标准也不是唯一的,有社会标准,也有心灵标准,与人为善、诚信做人,甚至学会做饭可能比考高分更重要;学习和工作不轻松,需要付出聪明和汗水。
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实施友善教育,使学生置身其中;进行专题话题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团结、友善的良好品德。通过拓展活动说明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背信弃义受到惩罚,用好学习园地引导学生积累名言,使他们耳濡目染,受潜移默化教育。
二、将人文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课文具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世界视角与时代精神,具备能力训练功能和文学的美育作用,能培养学生真诚的爱国情操、健康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如《劝学》一文用“青冰”、“木金”、“登高顺风”、“御马舟楫”等进行对比,用对照来论证对待学习秉持的方法态度。教师可针对某些学生因安逸或困顿而丧失学习源动力之现状,告诉学生,才能非天生、持续努力可获取,使学生自觉拔除懒根、萌生向好愿望、迈出朝前步骤,自然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拿来主义》主要谈该用何种思维和方式来对待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这个主张和见解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鲁迅先生倡导的“先占有再挑选”,展现的是充满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视野。
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承认外来文明的同时,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点所建立起来的自信是有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甚至世界观同时得到提升。
三、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合在历史知识学习中
历史教育通过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国际意识、人格意识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个人发展提供帮助。从人文素养着手,使学生懂得我们从何而来、要往那里去、为谁而奋斗,具备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具备有承担的责任感,具有开阔视野的格局,具有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
如《新文化运动》凸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使学习者在观念中形成人文精神。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我中华、打破黑暗而进行求索,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学生得出先进的思想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结论,认识到民主和科学是富强中国的必由之路,弘扬民主与科学也是当代中学生当仁不让的职责与使命。
如《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深入剖析热点时事,使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更加弘扬科学精神,重视科学技术的观念,明确刻苦、创新是当代中学生应达成的人格境界。
重视各门课程对于公民精神教育的贡献,训练学习者正确的母语表达、培养学习者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与敏感、引导学习者对祖国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的了解与热爱。重视学习者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突破一门课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多设计各种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的活动,全面开发各种教学手段使公民精神教育生动活泼、亲切感人。使学习者自觉地反思,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教学 公民意识 核心素养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思想性的基础学科,既教语言文字基础技能,又导接物待人;学生学使用语言文字,更学如何做人。历史学科不仅能让学生以史为鉴,更能受到爱国主义、远大理想、精神文明、道德情操教育感染,提升自身人文素養。
一、将人文关注倾注在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
据了解,我校学生家庭背景差异较大,除了部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家庭,还有一些进城务工家庭。有些在市区买房但只有子女在城里生活,家庭从事海牧渔业,大多经济宽裕;有全家进城务工,租住在城郊结合部,家庭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经济能力偏下;有为就读城区学校寄住亲戚家,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督促教育;更有怀揣“北部湾建设”大梦而来,这类父母大多为了发财“梦想”而奋斗……部分家庭父母学历偏低,锢于生计时间无定,子女教育无暇顾及,正常学习环境无法提供。相当部分特别看重子女学习成绩,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受苦。有些家长不给子女接触劳动,怕影响学习;更有纵容、溺爱孩子的;也有周身市侩,教育子女逢利必占的。
教师设法多与这类型的学生相处,多与他们的家长沟通,敦请家长端正教育态度,摒弃分数第一、怕子女受苦等想法。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以各种方式和学生、家长交流,告诉学生和家长,学习只是改变命运的方法之一,并不是唯一的道路;成功和进步的标准也不是唯一的,有社会标准,也有心灵标准,与人为善、诚信做人,甚至学会做饭可能比考高分更重要;学习和工作不轻松,需要付出聪明和汗水。
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实施友善教育,使学生置身其中;进行专题话题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团结、友善的良好品德。通过拓展活动说明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背信弃义受到惩罚,用好学习园地引导学生积累名言,使他们耳濡目染,受潜移默化教育。
二、将人文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课文具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世界视角与时代精神,具备能力训练功能和文学的美育作用,能培养学生真诚的爱国情操、健康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如《劝学》一文用“青冰”、“木金”、“登高顺风”、“御马舟楫”等进行对比,用对照来论证对待学习秉持的方法态度。教师可针对某些学生因安逸或困顿而丧失学习源动力之现状,告诉学生,才能非天生、持续努力可获取,使学生自觉拔除懒根、萌生向好愿望、迈出朝前步骤,自然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拿来主义》主要谈该用何种思维和方式来对待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这个主张和见解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鲁迅先生倡导的“先占有再挑选”,展现的是充满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视野。
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承认外来文明的同时,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点所建立起来的自信是有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甚至世界观同时得到提升。
三、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合在历史知识学习中
历史教育通过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国际意识、人格意识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个人发展提供帮助。从人文素养着手,使学生懂得我们从何而来、要往那里去、为谁而奋斗,具备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具备有承担的责任感,具有开阔视野的格局,具有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
如《新文化运动》凸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使学习者在观念中形成人文精神。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我中华、打破黑暗而进行求索,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学生得出先进的思想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结论,认识到民主和科学是富强中国的必由之路,弘扬民主与科学也是当代中学生当仁不让的职责与使命。
如《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深入剖析热点时事,使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更加弘扬科学精神,重视科学技术的观念,明确刻苦、创新是当代中学生应达成的人格境界。
重视各门课程对于公民精神教育的贡献,训练学习者正确的母语表达、培养学习者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与敏感、引导学习者对祖国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的了解与热爱。重视学习者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突破一门课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多设计各种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的活动,全面开发各种教学手段使公民精神教育生动活泼、亲切感人。使学习者自觉地反思,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从而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