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hu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初中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问题多发的时期,同时,寄宿制的管理模式,使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宿舍,过上集体生活,与走读生比,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家庭缓冲时间少,教育引导不当,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该部分学生具有较为独特的群体特征。因此本研究拟针对该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从整体上了解该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促进该部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抽取合肥市某实验高级中学初中一年级两个班共119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际发放问卷119份,其中8份问卷的测谎量表得分高于7份,应予以剔除,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1份,其中男生76人,女生35人,独生子女50人,非独生子女61人。
  (二)研究工具及使用说明。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对学生进行施测,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包括8个分量表,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各内容量表得分 ≥8分为阳性,说明该生在该因素方面处于异常焦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各内容量表得分总和为焦虑总分,若≥65分,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者;测谎量表得分高的学生 (≥7分 )为无效问卷,不进行统计。
  (三)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问卷的施测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 利用学生上课时间集体施测,要求匿名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场收回。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表一显示本次被试的MHT总均分为43.03分,在正常范围内,各个分量表中,除了学习焦虑分量表的均分8.36高于标准不健康值8分之外,其他7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由表二可以看出,MHT总分65分以上,具有高焦虑的有3人,占总体的2.70%,从MHT各内容量表得分情况表来看:被试在不同场合下所出现的特定焦虑状态,其比率分布为2.70%~63.06%,最明显的是学习焦虑维度,即63.06%的学生有学习焦虑;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自责倾向这四个维度上,所测被试占的比例也是比较大的,分别为36.04%、 34.23%、18.92%和17.12%。
  表一 MHT总量表和分量表得分比较
  描述统计量
  表二 MHT总量表和分量表异常焦虑检出率(N=111)
  (二)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男生和女生的MHT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如表三所示:女生总的焦虑倾向45.40分,稍高于男生的41.93分,但差异并不显著。此外,除了自责倾向,女生在其他7个维度中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学习焦虑与冲动倾向具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上。
  表三不同性别寄宿制初中生的 MHT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及 t检验结果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以下表格同)
  (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MHT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如表四所示:非独生子女总的焦虑倾向43.59分,稍高于独生子女的42.34分,但差异并不显著。在8个分量表上,两者得分有所差异,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方面,独生子女得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非独生子女得分略高,其中,恐怖倾向方面差异显著。
  表四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MHT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及t检验结果
  四、讨论
  (一)寄宿制初中生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检出率,其中学习焦虑检出率高达63.06%,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学习是初中生的主要任务,学习焦虑也是普遍存在的,而寄宿制初中生由于自身一些新的特点,显现出很好的学习焦虑,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过高或过低的成就期待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但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父母期望通过高投入获得高产出。而寄宿制学校的各项费用较之走读校普遍要高,因此送孩子到寄宿校,就意味着高投入,这势必导致父母的高期待,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自然提高。虽然罗森塔尔效应已经告诉我们期望的巨大作用,但如果期望过高,则会适得其反,对孩子形成压力。而这点在寄宿制学校是普遍存在的,这就形成了学生体现在学习方面的焦虑倾向过高。同时调查也发现寄宿制初中生较高比例的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的焦虑,对于初中生来说,父母的关切程度及为其提供的情感和社会资源对他们发展有重要影响。平时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们,周内是无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的,由于工作原因,很多父母在周末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交流较少,孩子对父母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无法获得满足,他们常常要独自料理一切,导致他们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由于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一些事物的恐惧感也会加强,该校教师普遍反映,学生非常渴望教师的拥抱和爱抚,他们也会主动对教师表现出非常亲昵的举动,而这本应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
  (二)寄宿制初中生心理状况性别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发现,在所有的八个因子检出率上除了自责倾向外,女生在其它七个方面的检出率所占比例均不同程度的高于男生,说明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比男生严重,究其原因,主要与女生的心理、生理发展以及教育、教养方式有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增加,同时,数学等抽象思维的要求提高,使女生适应起来比男生更加的困难,再加上女生比男生在性格上细腻、敏感,容易因为一些事情而苦恼等从而造成女生学习焦虑明显的高于男生。造成身体症状、恐怖倾向问题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表现在:一、初中女生处于生理急剧发展的时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和发展,月经初潮的来临,以及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再加上往往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教育,使他们处于一种莫名的紧张和恐惧中;二、学校、家庭、社会对女生的教育和教养方式多是保护型,对她们的干涉和限制也较男生多,使他们的依赖性比男生强,而独立性又比男生弱,再加上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比男生早,以及羞涩、敏感、脆弱等性格特征,使得女生比男生对学习成绩更加在意,对于失败更加的敏感,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且持续时间长。
  (三)寄宿制初中生心理状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有三个维度得分较高,而非独生子女则有六个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其中,恐怖倾向方面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于非独生子女。究其原因,主要与两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父母关注程度等因素有关。相比较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护更少,有些家庭甚至存在偏心的现象,没有像独生子女父母那样的贴身呵护,甚至形单影只,面对困难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关爱与帮助,往往选择逃避,缺泛坚韧的意志,惰性重,不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业上;由于初中生在认知水平、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还没有充分成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情绪波动大,人生观、世界观、金钱观、道德观等还处于逐步塑造阶段,因此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当父母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时,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困扰和心理矛盾。
  五、建议
  (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通过及时沟通,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让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适中,并能够正确协调工作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还应调动家长的心育积极性,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培训,给家长们介绍赏识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在家长评价中的运用和孩子一同成长等原理及实践,以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意识与水平。同时,学校可通过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家访、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让家长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与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心理问题,合作确定帮助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取得进步。
  (二)调动各种教育力量,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还要加强学校在心育中的地位。
  学校可以通过致力于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从而达到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35-37.
  [2]陈筱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16-22.
  [3]王小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比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4):294-295.
  [4]张松.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2001,7,(4):193-199.
  [5]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7:14-16.(编辑郑云东)
其他文献
一、引言  教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活动,始终伴随着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语言的活力,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把英语课上得生趣盎然,也不可能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其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使教学富有成效,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十分重视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二、情感因素与英语学习兴趣的关系探究  Amold把情感因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指学习者的个别因
期刊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课前3至5分钟,进行“快乐语文”活动。活动中或“灵机一动”,或“佳作赏析”,或“一周新闻联播”,或“古诗比赛”。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发他们创造的契机。  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宽松的环境,不用思考题去限制他们;把阅读的时间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评点、品味;把首问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质疑问难,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
期刊
一、教师激发学生克服生物课堂教学中厌倦情绪的几个方法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1.对学生学习内在动机,最好的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
期刊
现代体育正向着高、快、准、变等全面的方向迅速发展,竞技比赛中双方的竞争日趋激烈,若想取得比赛的胜利,除了有良好的技战术水平,还必须有全面的身体素质。如:篮球、排球、摔跤、散打等对抗性比赛项目,运动员多为身材高大,比赛中请款瞬息万变,这就需要运动员不仅有快速地反映,还要有良好的灵活性。这就对这些运动员的灵敏素质提出了要求。  一、分析国内外训练经验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斋藤胜等人对高大运动员灵活性
期刊
一、为什么要进行学生养成教育,教师赏识教育  (一)价值观上的体现。  从价值观说,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学校的价值在于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中学生处于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的萌芽期,是开始以道德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思维和行动上具体形象的凝结点。养成教育和赏识教育结合,体现了初中教
期刊
近几年,独立学院发展迅猛。随着独立学院规模日益扩大,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其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反而更加突出。独立学院学生的问题和情况亦随其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益涌现。因此,立足于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适合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道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一)学生崇尚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未来乐观、积极,但社会责任感淡化。  实践中容易突出“
期刊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则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期刊
新课改和高效课堂背景下,需要革新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效的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有行之有效且富有操作性的课堂活动。通过长期思考和阶段实践,现就《政治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设计谈一些感受,并用课堂活动的案例辅以说明。  一、课堂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针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设计课堂活动的原则。  课堂活动不能单纯的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片面的追求活动形式的热闹与学生参
期刊
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向大学生传授性与生殖健康、性心理、性伦理道德等科学知识,以提高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改变其对性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及态度,促进安全、健康、负责任的性与生殖健康行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晚期,加之青少年性生理成熟年龄提前而结婚年龄推迟,从而导致婚前性成熟期延长,性健康问题是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加上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大学生进
期刊
一、考试焦虑的含义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已成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牵动着每个学生的心。考试焦虑是伴随着考试产生,受个体认知导向、人格特征及其他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体验。  二、考试焦虑的后果  一般而言,适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而言是有利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学生起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