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初中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问题多发的时期,同时,寄宿制的管理模式,使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宿舍,过上集体生活,与走读生比,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家庭缓冲时间少,教育引导不当,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该部分学生具有较为独特的群体特征。因此本研究拟针对该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从整体上了解该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促进该部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抽取合肥市某实验高级中学初中一年级两个班共119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际发放问卷119份,其中8份问卷的测谎量表得分高于7份,应予以剔除,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1份,其中男生76人,女生35人,独生子女50人,非独生子女61人。
(二)研究工具及使用说明。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对学生进行施测,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包括8个分量表,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各内容量表得分 ≥8分为阳性,说明该生在该因素方面处于异常焦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各内容量表得分总和为焦虑总分,若≥65分,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者;测谎量表得分高的学生 (≥7分 )为无效问卷,不进行统计。
(三)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问卷的施测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 利用学生上课时间集体施测,要求匿名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场收回。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表一显示本次被试的MHT总均分为43.03分,在正常范围内,各个分量表中,除了学习焦虑分量表的均分8.36高于标准不健康值8分之外,其他7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由表二可以看出,MHT总分65分以上,具有高焦虑的有3人,占总体的2.70%,从MHT各内容量表得分情况表来看:被试在不同场合下所出现的特定焦虑状态,其比率分布为2.70%~63.06%,最明显的是学习焦虑维度,即63.06%的学生有学习焦虑;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自责倾向这四个维度上,所测被试占的比例也是比较大的,分别为36.04%、 34.23%、18.92%和17.12%。
表一 MHT总量表和分量表得分比较
描述统计量
表二 MHT总量表和分量表异常焦虑检出率(N=111)
(二)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男生和女生的MHT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如表三所示:女生总的焦虑倾向45.40分,稍高于男生的41.93分,但差异并不显著。此外,除了自责倾向,女生在其他7个维度中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学习焦虑与冲动倾向具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上。
表三不同性别寄宿制初中生的 MHT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及 t检验结果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以下表格同)
(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MHT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如表四所示:非独生子女总的焦虑倾向43.59分,稍高于独生子女的42.34分,但差异并不显著。在8个分量表上,两者得分有所差异,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方面,独生子女得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非独生子女得分略高,其中,恐怖倾向方面差异显著。
表四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MHT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及t检验结果
四、讨论
(一)寄宿制初中生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检出率,其中学习焦虑检出率高达63.06%,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学习是初中生的主要任务,学习焦虑也是普遍存在的,而寄宿制初中生由于自身一些新的特点,显现出很好的学习焦虑,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过高或过低的成就期待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但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父母期望通过高投入获得高产出。而寄宿制学校的各项费用较之走读校普遍要高,因此送孩子到寄宿校,就意味着高投入,这势必导致父母的高期待,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自然提高。虽然罗森塔尔效应已经告诉我们期望的巨大作用,但如果期望过高,则会适得其反,对孩子形成压力。而这点在寄宿制学校是普遍存在的,这就形成了学生体现在学习方面的焦虑倾向过高。同时调查也发现寄宿制初中生较高比例的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的焦虑,对于初中生来说,父母的关切程度及为其提供的情感和社会资源对他们发展有重要影响。平时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们,周内是无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的,由于工作原因,很多父母在周末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交流较少,孩子对父母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无法获得满足,他们常常要独自料理一切,导致他们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由于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一些事物的恐惧感也会加强,该校教师普遍反映,学生非常渴望教师的拥抱和爱抚,他们也会主动对教师表现出非常亲昵的举动,而这本应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
(二)寄宿制初中生心理状况性别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发现,在所有的八个因子检出率上除了自责倾向外,女生在其它七个方面的检出率所占比例均不同程度的高于男生,说明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比男生严重,究其原因,主要与女生的心理、生理发展以及教育、教养方式有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增加,同时,数学等抽象思维的要求提高,使女生适应起来比男生更加的困难,再加上女生比男生在性格上细腻、敏感,容易因为一些事情而苦恼等从而造成女生学习焦虑明显的高于男生。造成身体症状、恐怖倾向问题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表现在:一、初中女生处于生理急剧发展的时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和发展,月经初潮的来临,以及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再加上往往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教育,使他们处于一种莫名的紧张和恐惧中;二、学校、家庭、社会对女生的教育和教养方式多是保护型,对她们的干涉和限制也较男生多,使他们的依赖性比男生强,而独立性又比男生弱,再加上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比男生早,以及羞涩、敏感、脆弱等性格特征,使得女生比男生对学习成绩更加在意,对于失败更加的敏感,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且持续时间长。
(三)寄宿制初中生心理状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有三个维度得分较高,而非独生子女则有六个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其中,恐怖倾向方面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于非独生子女。究其原因,主要与两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父母关注程度等因素有关。相比较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护更少,有些家庭甚至存在偏心的现象,没有像独生子女父母那样的贴身呵护,甚至形单影只,面对困难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关爱与帮助,往往选择逃避,缺泛坚韧的意志,惰性重,不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业上;由于初中生在认知水平、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还没有充分成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情绪波动大,人生观、世界观、金钱观、道德观等还处于逐步塑造阶段,因此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当父母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时,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困扰和心理矛盾。
五、建议
(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通过及时沟通,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让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适中,并能够正确协调工作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还应调动家长的心育积极性,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培训,给家长们介绍赏识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在家长评价中的运用和孩子一同成长等原理及实践,以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意识与水平。同时,学校可通过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家访、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让家长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与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心理问题,合作确定帮助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取得进步。
(二)调动各种教育力量,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还要加强学校在心育中的地位。
学校可以通过致力于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从而达到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35-37.
[2]陈筱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16-22.
[3]王小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比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4):294-295.
[4]张松.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2001,7,(4):193-199.
[5]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7:14-16.(编辑郑云东)
初中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问题多发的时期,同时,寄宿制的管理模式,使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宿舍,过上集体生活,与走读生比,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家庭缓冲时间少,教育引导不当,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该部分学生具有较为独特的群体特征。因此本研究拟针对该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从整体上了解该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促进该部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抽取合肥市某实验高级中学初中一年级两个班共119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际发放问卷119份,其中8份问卷的测谎量表得分高于7份,应予以剔除,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1份,其中男生76人,女生35人,独生子女50人,非独生子女61人。
(二)研究工具及使用说明。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对学生进行施测,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包括8个分量表,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各内容量表得分 ≥8分为阳性,说明该生在该因素方面处于异常焦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各内容量表得分总和为焦虑总分,若≥65分,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者;测谎量表得分高的学生 (≥7分 )为无效问卷,不进行统计。
(三)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问卷的施测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 利用学生上课时间集体施测,要求匿名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场收回。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表一显示本次被试的MHT总均分为43.03分,在正常范围内,各个分量表中,除了学习焦虑分量表的均分8.36高于标准不健康值8分之外,其他7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由表二可以看出,MHT总分65分以上,具有高焦虑的有3人,占总体的2.70%,从MHT各内容量表得分情况表来看:被试在不同场合下所出现的特定焦虑状态,其比率分布为2.70%~63.06%,最明显的是学习焦虑维度,即63.06%的学生有学习焦虑;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自责倾向这四个维度上,所测被试占的比例也是比较大的,分别为36.04%、 34.23%、18.92%和17.12%。
表一 MHT总量表和分量表得分比较
描述统计量
表二 MHT总量表和分量表异常焦虑检出率(N=111)
(二)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男生和女生的MHT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如表三所示:女生总的焦虑倾向45.40分,稍高于男生的41.93分,但差异并不显著。此外,除了自责倾向,女生在其他7个维度中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学习焦虑与冲动倾向具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上。
表三不同性别寄宿制初中生的 MHT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及 t检验结果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以下表格同)
(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MHT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如表四所示:非独生子女总的焦虑倾向43.59分,稍高于独生子女的42.34分,但差异并不显著。在8个分量表上,两者得分有所差异,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方面,独生子女得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非独生子女得分略高,其中,恐怖倾向方面差异显著。
表四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MHT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及t检验结果
四、讨论
(一)寄宿制初中生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检出率,其中学习焦虑检出率高达63.06%,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学习是初中生的主要任务,学习焦虑也是普遍存在的,而寄宿制初中生由于自身一些新的特点,显现出很好的学习焦虑,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过高或过低的成就期待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但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父母期望通过高投入获得高产出。而寄宿制学校的各项费用较之走读校普遍要高,因此送孩子到寄宿校,就意味着高投入,这势必导致父母的高期待,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自然提高。虽然罗森塔尔效应已经告诉我们期望的巨大作用,但如果期望过高,则会适得其反,对孩子形成压力。而这点在寄宿制学校是普遍存在的,这就形成了学生体现在学习方面的焦虑倾向过高。同时调查也发现寄宿制初中生较高比例的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的焦虑,对于初中生来说,父母的关切程度及为其提供的情感和社会资源对他们发展有重要影响。平时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们,周内是无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的,由于工作原因,很多父母在周末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交流较少,孩子对父母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无法获得满足,他们常常要独自料理一切,导致他们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由于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一些事物的恐惧感也会加强,该校教师普遍反映,学生非常渴望教师的拥抱和爱抚,他们也会主动对教师表现出非常亲昵的举动,而这本应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
(二)寄宿制初中生心理状况性别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发现,在所有的八个因子检出率上除了自责倾向外,女生在其它七个方面的检出率所占比例均不同程度的高于男生,说明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比男生严重,究其原因,主要与女生的心理、生理发展以及教育、教养方式有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增加,同时,数学等抽象思维的要求提高,使女生适应起来比男生更加的困难,再加上女生比男生在性格上细腻、敏感,容易因为一些事情而苦恼等从而造成女生学习焦虑明显的高于男生。造成身体症状、恐怖倾向问题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表现在:一、初中女生处于生理急剧发展的时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和发展,月经初潮的来临,以及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再加上往往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教育,使他们处于一种莫名的紧张和恐惧中;二、学校、家庭、社会对女生的教育和教养方式多是保护型,对她们的干涉和限制也较男生多,使他们的依赖性比男生强,而独立性又比男生弱,再加上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比男生早,以及羞涩、敏感、脆弱等性格特征,使得女生比男生对学习成绩更加在意,对于失败更加的敏感,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且持续时间长。
(三)寄宿制初中生心理状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有三个维度得分较高,而非独生子女则有六个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其中,恐怖倾向方面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于非独生子女。究其原因,主要与两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父母关注程度等因素有关。相比较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护更少,有些家庭甚至存在偏心的现象,没有像独生子女父母那样的贴身呵护,甚至形单影只,面对困难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关爱与帮助,往往选择逃避,缺泛坚韧的意志,惰性重,不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业上;由于初中生在认知水平、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还没有充分成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情绪波动大,人生观、世界观、金钱观、道德观等还处于逐步塑造阶段,因此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当父母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时,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困扰和心理矛盾。
五、建议
(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通过及时沟通,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让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适中,并能够正确协调工作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还应调动家长的心育积极性,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培训,给家长们介绍赏识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在家长评价中的运用和孩子一同成长等原理及实践,以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意识与水平。同时,学校可通过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家访、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让家长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与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心理问题,合作确定帮助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取得进步。
(二)调动各种教育力量,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还要加强学校在心育中的地位。
学校可以通过致力于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从而达到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35-37.
[2]陈筱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16-22.
[3]王小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比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4):294-295.
[4]张松.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2001,7,(4):193-199.
[5]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7:14-16.(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