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越晴就像一团海绵,努力吸收各种知识,从内向的高中生,成长为受全世界瞩目的设计师,在设计舞台上树立个性鲜明的旗帜。
在三个月前的“上海时装周·2015春夏时装发布会”上,杨越晴与女装设计师品牌TNC group的合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杨越晴设计的饰品第一次在国内正式亮相。设计灵感来自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作品“永恒的记忆”。杨越晴将作品命名为“融化的珠宝”,采用铜镀黄金,将传统珠宝做出了融化流逝的效果,长长的流苏使作品看上去很摩登。模特也有各种佩戴方式,或在颈间灵动,或在后背飘逸,或从腰间与手腕相连,非常飘逸、帅气。这是一次与设计师品牌的成功合作,给了杨越晴极大的鼓励。
高中生的逆袭
杨越晴从小就喜欢画画,说服了父母,努力到了英国伦敦求学。初到伦敦,杨越晴进入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装学院学习服装设计,“能在专业院校学习是一直以来的梦想,当时以为自己喜欢的是服装设计。”选定专业后,杨越晴时常穿梭在教室、工作室以及与服装有关的各个地方。心思细腻的她发现这些地方常常有很多设计实验后被弃置不用的“废物”。杨越晴喜欢做手工,眼见这些剩余的布头、印刷失败的购物袋、T恤衫,甚至木头的边角料、铁丝、锡箔纸等等,堆放在角落没人管,越看越觉可惜,她干脆带了些回宿舍,尝试着将这些“废物”改头换面。这些原本没人多看一眼的“废物”,在杨越晴的巧妙构思下,被重新设计、组合、制作成一件件独特又有意思的饰品。“我的第一件作品是皮质的颈饰,当时有人出价500元,我也没舍得卖。”杨越晴佩戴自己设计的饰品参加各种派对,被喜欢创新,又敢玩时尚花样的“前卫一族”大加赞赏。杨越晴也在“废品再造”的过程中,愈发觉得首饰设计与制作才是真爱。“我当初确实是怀着对时装的热爱去的伦敦时装学院,却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饰品、首饰有了极大的兴趣,随时都有想动手制作的冲动和欲望,干脆在2011年选择转到时尚饰品设计系,开始系统学习首饰设计和制作。”经过两年多的异国磨砺,杨越晴蜕变得自信且更加懂得思考。
古典陶瓷朋克风
杨越晴在专业学习的几年时间里,热衷根据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材质的视觉效果进行设计与制作。“我喜欢文化,喜欢历史,也喜欢老工艺。我这个现代人能运用老的理念去做些新的创意出来,会很开心。”杨越晴一直强调,饰品设计与首饰设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饰品的概念更宽泛,留给设计师更多想象和施展的空间。
制作毕业设计时,杨越晴一心想要做出一些特别的东西,而这个“特别”却一直没找到突破口。直到一天,杨越晴在英国的旧货市场偶遇了一组1863年的古董陶瓷小人,虽是古董,但因为年代久远导致缺胳膊少腿,所以并不惹人注意。杨越晴看着手里这组几百岁的小人,抚摸着被岁月打磨过的痕迹和缺口,突然冒出想要把它们修复完整的念头。
但杨越晴不敢贸然动手,它们全是孤品根本没机会做试验。她专门搜索了从古至今的修复工艺,了解了中国的锔瓷技艺,以及日本的Kintsugi(金缮)技艺,这两种技艺强调的都是再造之美,而并非将物品还原到原始模样,这与杨越晴一直坚持的理念不谋而合。工艺、技术有了头绪,怎么设计、改造又成了难题,毕竟金属与陶瓷本身就是两种有着截然不同质感的材料,杨越晴希望最后的成品,能让人觉得这两种材质的结合很贴切。她参阅大量的书籍,打算只借用Kintsugi修复技艺的金色,再借助锔瓷技艺及自己摸索出来的拼镶技术,根据人偶的不同缺损程度,分别再造,而不是单纯用胶水加金粉的方式去修复。没有手、腿甚至头部的人偶,杨越晴就按照比例,单独制作出金属的手、腿和头部,再与原来的残缺结合。在固定方式上,杨越晴根据几个陶瓷小人的高度设计成了戒指,通过戒指底座的承托和借力脖颈的固定作用,将陶瓷小人与金属部件完美结合。三连指的戒指上,五个小人手挽手,最后的成品非常特别。
再小一些的陶瓷小人,杨越晴将它们用同样的技术设计制作成了发卡,而其他一起买回来的陶瓷小鸟、小狗和天使,则按照设计需要,将它们切割后重新改造,让白瓷与金属相互搭配、衬托,整组作品既充满复古的味道,又略微有些朋克的元素。这套毕业设计,获得了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装学院一等证书,杨越晴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现在,杨越晴正积极筹备自己的个人品牌,她打算将个人品牌落在伦敦,主攻欧洲市场。“我下一季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镜子’,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再加上十九世纪欧洲艺术风格与充满未来感的色彩,那将会是有着强烈个性的系列,让我很期待。”杨越晴笑得很自信。
在三个月前的“上海时装周·2015春夏时装发布会”上,杨越晴与女装设计师品牌TNC group的合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杨越晴设计的饰品第一次在国内正式亮相。设计灵感来自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作品“永恒的记忆”。杨越晴将作品命名为“融化的珠宝”,采用铜镀黄金,将传统珠宝做出了融化流逝的效果,长长的流苏使作品看上去很摩登。模特也有各种佩戴方式,或在颈间灵动,或在后背飘逸,或从腰间与手腕相连,非常飘逸、帅气。这是一次与设计师品牌的成功合作,给了杨越晴极大的鼓励。
高中生的逆袭
杨越晴从小就喜欢画画,说服了父母,努力到了英国伦敦求学。初到伦敦,杨越晴进入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装学院学习服装设计,“能在专业院校学习是一直以来的梦想,当时以为自己喜欢的是服装设计。”选定专业后,杨越晴时常穿梭在教室、工作室以及与服装有关的各个地方。心思细腻的她发现这些地方常常有很多设计实验后被弃置不用的“废物”。杨越晴喜欢做手工,眼见这些剩余的布头、印刷失败的购物袋、T恤衫,甚至木头的边角料、铁丝、锡箔纸等等,堆放在角落没人管,越看越觉可惜,她干脆带了些回宿舍,尝试着将这些“废物”改头换面。这些原本没人多看一眼的“废物”,在杨越晴的巧妙构思下,被重新设计、组合、制作成一件件独特又有意思的饰品。“我的第一件作品是皮质的颈饰,当时有人出价500元,我也没舍得卖。”杨越晴佩戴自己设计的饰品参加各种派对,被喜欢创新,又敢玩时尚花样的“前卫一族”大加赞赏。杨越晴也在“废品再造”的过程中,愈发觉得首饰设计与制作才是真爱。“我当初确实是怀着对时装的热爱去的伦敦时装学院,却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饰品、首饰有了极大的兴趣,随时都有想动手制作的冲动和欲望,干脆在2011年选择转到时尚饰品设计系,开始系统学习首饰设计和制作。”经过两年多的异国磨砺,杨越晴蜕变得自信且更加懂得思考。
古典陶瓷朋克风
杨越晴在专业学习的几年时间里,热衷根据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材质的视觉效果进行设计与制作。“我喜欢文化,喜欢历史,也喜欢老工艺。我这个现代人能运用老的理念去做些新的创意出来,会很开心。”杨越晴一直强调,饰品设计与首饰设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饰品的概念更宽泛,留给设计师更多想象和施展的空间。
制作毕业设计时,杨越晴一心想要做出一些特别的东西,而这个“特别”却一直没找到突破口。直到一天,杨越晴在英国的旧货市场偶遇了一组1863年的古董陶瓷小人,虽是古董,但因为年代久远导致缺胳膊少腿,所以并不惹人注意。杨越晴看着手里这组几百岁的小人,抚摸着被岁月打磨过的痕迹和缺口,突然冒出想要把它们修复完整的念头。
但杨越晴不敢贸然动手,它们全是孤品根本没机会做试验。她专门搜索了从古至今的修复工艺,了解了中国的锔瓷技艺,以及日本的Kintsugi(金缮)技艺,这两种技艺强调的都是再造之美,而并非将物品还原到原始模样,这与杨越晴一直坚持的理念不谋而合。工艺、技术有了头绪,怎么设计、改造又成了难题,毕竟金属与陶瓷本身就是两种有着截然不同质感的材料,杨越晴希望最后的成品,能让人觉得这两种材质的结合很贴切。她参阅大量的书籍,打算只借用Kintsugi修复技艺的金色,再借助锔瓷技艺及自己摸索出来的拼镶技术,根据人偶的不同缺损程度,分别再造,而不是单纯用胶水加金粉的方式去修复。没有手、腿甚至头部的人偶,杨越晴就按照比例,单独制作出金属的手、腿和头部,再与原来的残缺结合。在固定方式上,杨越晴根据几个陶瓷小人的高度设计成了戒指,通过戒指底座的承托和借力脖颈的固定作用,将陶瓷小人与金属部件完美结合。三连指的戒指上,五个小人手挽手,最后的成品非常特别。
再小一些的陶瓷小人,杨越晴将它们用同样的技术设计制作成了发卡,而其他一起买回来的陶瓷小鸟、小狗和天使,则按照设计需要,将它们切割后重新改造,让白瓷与金属相互搭配、衬托,整组作品既充满复古的味道,又略微有些朋克的元素。这套毕业设计,获得了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装学院一等证书,杨越晴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现在,杨越晴正积极筹备自己的个人品牌,她打算将个人品牌落在伦敦,主攻欧洲市场。“我下一季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镜子’,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再加上十九世纪欧洲艺术风格与充满未来感的色彩,那将会是有着强烈个性的系列,让我很期待。”杨越晴笑得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