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突破】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的理解,这是一篇笔调淡雅流畅,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的山水小品。教学的重点是作为游记,学习其巧妙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写景则重在其白描手法的鉴赏。人物的性格和精神被概括为: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因此,通常的解读就是“山水小品,雅情雅致”,教学欣赏完美景即为大功告成,其实是浅尝辄止。
在甲申之变的历史背景下,张岱在公元1646(清顺治三年)完成《陶庵梦忆》初稿,后又完成了历史巨著《石匮书》。知人论世,《湖心亭看雪》主旨和意蕴的重心当在怀恋故国往事,表达离黍之悲。细读课文,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如何引领学生感悟这一点呢?笔者在教学设计上重点运用关键词句教学法——一字立骨,一线贯珠:
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言语”为立足点,以“痴”为切入口:痴迷于景,痴情于人,痴心于故国。这是一字立骨。再反复呈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紧紧扣住“痴”“似”“更有”三个词,依次提出三个主问题:(1)“痴”——痴迷,让张岱如此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2)“似”——相似,张岱与湖中两人有何相似之处。(3)“更有”——还有,张岱与湖中两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上还有什么相似点吗?这是一线贯珠。
抓住文本的关键词教学,让学生通过这条独特的语言通道进入课文,体会作者情感,领略课文意境,就会水到渠成。如此设计,巧妙、有趣、有效,让课堂绽放精彩,让生命的河流在语言中徜徉,直达人的心灵。王尚文认为,不少语文课把“心”丢了,患了丧魂失魄症。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魂兮归来!”本课例试着为初中古典文学作品教学招魂,言文合一,触摸灵魂。
【课堂实录】
一、吟诵——美的感受
师 著名编辑、作家钟叔河说过,最喜欢的作者,古人中是张岱,近人中则是周作人。张岱之文极精彩,“语语皆未经人道过”,都是你想要说而说不来的。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用心倾听,用一两个词语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配乐《高山流水》朗诵,入情入境。]
[学生依次回答“忧伤”“孤独”“喜悦”“伤感”“悲伤”“清新淡雅的美”等。]
师 很好,看来张岱此行不虚,那么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何评价?
生1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 请找出文眼。
生 痴。
师 (板书“痴”)什么意思呢?
[学生多人依次轮流答“傻”“愚笨”“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精神失常”。]
师 请组词。
[学生多人依次轮流答“痴迷”“痴呆”“痴情”“痴人说梦”“痴想”“痴心”。]
师 很好,痴的含义很丰富。看来,对湖心亭雪景,张岱是相当的——痴迷。
二、奇景——痴迷
师 让张岱如此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请紧扣文中的字词、句子,并用这样的句式“此乃 景”回答。
生2 此乃朦胧之景。从“雾凇沆砀”中可以读出,冰花一片弥漫,如童话世界般美丽而朦胧。
[学生多人依次轮流答“此乃奇妙之景”“此乃美景”“此乃如梦如幻之景” “此乃有趣之景”……]
师 好,可是文中有段文字,一似乎不简练,二用词似乎不准确,我大胆作了修改。你认为谁的好,为什么?(用课件显示修改过的文字)霧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3 课文的好。去掉“与”,感觉天云山水是分开的,清清楚楚的。课文的“与”字是说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上下一白,难以分辨。
师 很好,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一气呵成读原句,一字一顿读改句,很到位。]
生4 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冰雪世界混沌一片,天地间茫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彻悟了。
师 你也彻悟了张岱的用词,有很好的语文素养。
生5 “芥”,人成了景,眼睛飞到了空中,不,是心灵飞到了空中,真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此时此刻,张岱呆了,痴了。
师 很好,你已身临其境了。张岱的好友邓豸佳在《西湖梦寻序》中如此评论:(屏幕显示)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
师 这一股空灵晶映之气,是的——已经弥漫在我们的教室中!真是痴迷!
师 第一段中还有哪些字词、句子能看出张岱的痴迷?
生6 “大雪三日”,可见雪之大之多;“更定”,初更以后。这样的天气还要在晚上外出赏雪,可见张岱的痴迷。
生7 “绝”和“独”。人鸟声俱绝,万籁俱寂,还要独自一个人外出赏雪,更见作者的痴迷。
生8 “拥毳衣炉火”。天气如此寒冷,还有如此雅情雅致,也可见作者的痴迷。
师 请学生痴迷、陶醉地读第一段。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
师 好,张岱不仅仅喜欢冬天的西湖,还喜欢夏天的西湖。(用课件显示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句子)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张岱《西湖七月半》
[学生齐读,重点赏读词句的意境。]
师 心如不系之舟。天地当屋,西湖当床,荷花当被。真是痴迷于山水。
[教学板书:迷。] 三、痴情——知己
师 周作人在《知堂书话》中评张岱:(用课件显示)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
师 看来,欣赏本文不能只见山水不见人事。
[教师请学生齐读第二段。]
师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这句话,我有新的发现:“似”——张岱与湖中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生9 看来他们是陌生的知己。
师 很好,请联系课文围绕“知己”说说你的发现。
生10 “更定”“独往”,同赏一雪景,都是特立独行的人。
生11 湖心亭奇遇,茫茫六合,偏于此时此地此景相逢,是真知己。
生12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惊喜的不只是湖中两人,余亦大喜。反客为主,张岱用笔善变,是谓知音互赏。
师 很好,请大家把惊喜之情送进去,再读出来。
[学生用惊喜的语气读。]
生13 “客此”,可见湖中两人也是在外飘零,四海为家。张岱寄居西湖,何处是家?都是国破家亡,无家可归的隐士。
生14 “强饮三大白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酒逢知己千杯少。都是清雅脱俗、任性放达之人。
师 很好!此时此地此景,同赏一雪景,同饮一杯酒,他们有着共同的性情、兴趣、爱好。他们是一群清雅脱俗的人,一群任性放达的人,一群特立独行的人,一群痴情的雅人——痴情。
[教师板书:人、情。]
四、痴情——故国之思、离黍之悲
师 莫怪乎凡夫俗子如舟子喃喃:(用课件显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 “更有”——张岱与湖中二人更有何相似之处,仅是性情、兴趣、爱好吗?
[学生沉思。]
师 有点难是吧,我们先来看这个句子:“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个句子牛头不对马嘴,问他的姓名,怎么回答是南京人呢?张岱写错了吗?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大部分认为张岱没写错,而是故意这样写。]
师 为什么呢?
生15 金陵是旧朝故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答非所问,是有隐情苦衷;用笔曲折,饱含故国之思。“客此”——国破家亡,何处是家?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
生16 “崇祯五年十二月”也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淡淡的怀恋之情。因为课文写于1644年,已过12年,却仍用明代纪年,说明张岱心中的明朝始终未亡。
师 张岱的《陶庵梦忆》等纪昔游之作,纪年大多如此,以示不忘故国。
生17 “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话也有故国之思,因为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绝”是景绝、境绝,更是心绝!
[听课教师和学生一起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 说得太好了。请看——(用课件显示)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陶庵梦忆序》
师 是的,景绝——心绝,张岱连死的心都有了。只是因为“国亡,史不可亡”,张岱才忍辱负重,一如司马迁。这样的明末忠贞爱国之士不只张岱一个。还有——(用课件显示)明末清初,张岱好友祁彪佳,拒绝清朝贝勒礼聘,自书绝笔诗,沉水而死。理学大师刘宗周,不启封退回贝勒聘书,告诫儿子在清朝“不应举,不做官”,绝食而死。王思任,清贝勒多次上门,誓不朝见,闭其门大书“不降”,绝食而死。 ——佘德余《都市文人——张岱传》
师 以死明志,志趣相投。乃真知己,真痴情,真痴心。
师 (深情地)一芥小舟,怎么载得张岱的愁?他痴迷于山水,痴情于知己,痴心于故国。这是一个痴人,这是一个大写的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掩卷沉思,心中的悲伤化作漫天大雪,冷彻心骨。
[教师板书:简笔勾勒人、舟、山。]
师 (停顿)带着这样一种怀恋,一种悲凉,一种感伤,齐读全文。
[学生伴着音乐《高山流水》,再次用心朗诵,气氛感人。]
师 请你拿起笔,这样开头,写下你的感悟。(用课件显示)张岱,我想对你说……
[五分钟后,学生展示。]
生18 张岱,我想对你说,你行走在苍茫天地间,你栖息在大雪纷飞的西湖中,有西湖的江南,是你一生的爱恋,魂牵梦绕。你的文字,不只是风花雪月,你的文字,是用生命书写的历史。
[掌声。]
师 很好,读懂了张岱的西湖,读懂了张岱心中湖心亭那一场永不融化的大雪。
生19 张岱,我想对你说,你是纨绔子弟,你更是热血男儿爱国志士。你的名字值得我一生铭记。
[掌声。]
师 好,你读懂了张岱。
生20 张岱,我想对你说:国破家亡,沧桑巨变,四海飘零,心如死灰,何处是家?你的文字是你的最后的家园,《陶庵梦忆》《西湖夢寻》《石匮书》是你永恒的精神家园。
[掌声。]
师 你是张岱的知音。
[学生继续展示。]
师 很好,想知道老师心中的张岱吗?请看大屏幕(字幕逐行呈现,配埙乐《哀郢》):
好一个张岱,你——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情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痴心于故国之思、 离黍之悲。
在你心中,有个永远的西湖情结。
往事,如梦,并不如烟。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张岱这样的古代文人!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云是冰。
他们,让心灵依托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
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窒息了生命。
雪是其节,冰是其志,凌寒独立是其人格,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幸好,还有文字,承载着他们的灵魂。
一衣一炉一扁舟,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厢偶遇一樽酒,
一人痴对一湖愁。
师 下课。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笔者有以下几点感触:
首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前提是教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解读文本有新意,不止步于景物的赏析。追问景中情、景中人等,自然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
其次,紧紧抓住关键词句来设计教学,一个“痴”字立骨,一句话反复呈现,通过“痴”“似”“更有”“绝”等关键词的言语意味把握,较好达到了理解文章主旨、触摸作者灵魂的目标。课堂的整体感较强,让学生知道美在何处,但又没有肢解小品文的美,而一堂好课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
再次,注重朗读和感悟,教学中有配乐朗诵,有对比朗读,有齐读,又有个人理解的赏读等,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更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
最后,自然地引入精选的课外阅读材料,文本互证,无缝对接,收放自如,教学厚重而不失灵动。
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侧重欣赏,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够,比如文言字词的教学基本没有涉及。字词意思的准确理解是理解和鉴赏全文的前提,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二是预设过多而生成不足,大的环节和主问题的设计都做到了少而精,但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由笔者提出的。如果把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又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生发更多的质疑甚至辩论,那将会更精彩。[□][◢]
(责任编辑:陈玉赛)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的理解,这是一篇笔调淡雅流畅,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的山水小品。教学的重点是作为游记,学习其巧妙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写景则重在其白描手法的鉴赏。人物的性格和精神被概括为: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因此,通常的解读就是“山水小品,雅情雅致”,教学欣赏完美景即为大功告成,其实是浅尝辄止。
在甲申之变的历史背景下,张岱在公元1646(清顺治三年)完成《陶庵梦忆》初稿,后又完成了历史巨著《石匮书》。知人论世,《湖心亭看雪》主旨和意蕴的重心当在怀恋故国往事,表达离黍之悲。细读课文,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如何引领学生感悟这一点呢?笔者在教学设计上重点运用关键词句教学法——一字立骨,一线贯珠:
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言语”为立足点,以“痴”为切入口:痴迷于景,痴情于人,痴心于故国。这是一字立骨。再反复呈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紧紧扣住“痴”“似”“更有”三个词,依次提出三个主问题:(1)“痴”——痴迷,让张岱如此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2)“似”——相似,张岱与湖中两人有何相似之处。(3)“更有”——还有,张岱与湖中两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上还有什么相似点吗?这是一线贯珠。
抓住文本的关键词教学,让学生通过这条独特的语言通道进入课文,体会作者情感,领略课文意境,就会水到渠成。如此设计,巧妙、有趣、有效,让课堂绽放精彩,让生命的河流在语言中徜徉,直达人的心灵。王尚文认为,不少语文课把“心”丢了,患了丧魂失魄症。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魂兮归来!”本课例试着为初中古典文学作品教学招魂,言文合一,触摸灵魂。
【课堂实录】
一、吟诵——美的感受
师 著名编辑、作家钟叔河说过,最喜欢的作者,古人中是张岱,近人中则是周作人。张岱之文极精彩,“语语皆未经人道过”,都是你想要说而说不来的。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用心倾听,用一两个词语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配乐《高山流水》朗诵,入情入境。]
[学生依次回答“忧伤”“孤独”“喜悦”“伤感”“悲伤”“清新淡雅的美”等。]
师 很好,看来张岱此行不虚,那么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何评价?
生1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 请找出文眼。
生 痴。
师 (板书“痴”)什么意思呢?
[学生多人依次轮流答“傻”“愚笨”“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精神失常”。]
师 请组词。
[学生多人依次轮流答“痴迷”“痴呆”“痴情”“痴人说梦”“痴想”“痴心”。]
师 很好,痴的含义很丰富。看来,对湖心亭雪景,张岱是相当的——痴迷。
二、奇景——痴迷
师 让张岱如此痴迷的西湖有怎样的景色?请紧扣文中的字词、句子,并用这样的句式“此乃 景”回答。
生2 此乃朦胧之景。从“雾凇沆砀”中可以读出,冰花一片弥漫,如童话世界般美丽而朦胧。
[学生多人依次轮流答“此乃奇妙之景”“此乃美景”“此乃如梦如幻之景” “此乃有趣之景”……]
师 好,可是文中有段文字,一似乎不简练,二用词似乎不准确,我大胆作了修改。你认为谁的好,为什么?(用课件显示修改过的文字)霧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3 课文的好。去掉“与”,感觉天云山水是分开的,清清楚楚的。课文的“与”字是说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上下一白,难以分辨。
师 很好,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一气呵成读原句,一字一顿读改句,很到位。]
生4 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冰雪世界混沌一片,天地间茫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彻悟了。
师 你也彻悟了张岱的用词,有很好的语文素养。
生5 “芥”,人成了景,眼睛飞到了空中,不,是心灵飞到了空中,真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此时此刻,张岱呆了,痴了。
师 很好,你已身临其境了。张岱的好友邓豸佳在《西湖梦寻序》中如此评论:(屏幕显示)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
师 这一股空灵晶映之气,是的——已经弥漫在我们的教室中!真是痴迷!
师 第一段中还有哪些字词、句子能看出张岱的痴迷?
生6 “大雪三日”,可见雪之大之多;“更定”,初更以后。这样的天气还要在晚上外出赏雪,可见张岱的痴迷。
生7 “绝”和“独”。人鸟声俱绝,万籁俱寂,还要独自一个人外出赏雪,更见作者的痴迷。
生8 “拥毳衣炉火”。天气如此寒冷,还有如此雅情雅致,也可见作者的痴迷。
师 请学生痴迷、陶醉地读第一段。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
师 好,张岱不仅仅喜欢冬天的西湖,还喜欢夏天的西湖。(用课件显示张岱《西湖七月半》中的句子)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张岱《西湖七月半》
[学生齐读,重点赏读词句的意境。]
师 心如不系之舟。天地当屋,西湖当床,荷花当被。真是痴迷于山水。
[教学板书:迷。] 三、痴情——知己
师 周作人在《知堂书话》中评张岱:(用课件显示)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
师 看来,欣赏本文不能只见山水不见人事。
[教师请学生齐读第二段。]
师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这句话,我有新的发现:“似”——张岱与湖中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生9 看来他们是陌生的知己。
师 很好,请联系课文围绕“知己”说说你的发现。
生10 “更定”“独往”,同赏一雪景,都是特立独行的人。
生11 湖心亭奇遇,茫茫六合,偏于此时此地此景相逢,是真知己。
生12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惊喜的不只是湖中两人,余亦大喜。反客为主,张岱用笔善变,是谓知音互赏。
师 很好,请大家把惊喜之情送进去,再读出来。
[学生用惊喜的语气读。]
生13 “客此”,可见湖中两人也是在外飘零,四海为家。张岱寄居西湖,何处是家?都是国破家亡,无家可归的隐士。
生14 “强饮三大白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酒逢知己千杯少。都是清雅脱俗、任性放达之人。
师 很好!此时此地此景,同赏一雪景,同饮一杯酒,他们有着共同的性情、兴趣、爱好。他们是一群清雅脱俗的人,一群任性放达的人,一群特立独行的人,一群痴情的雅人——痴情。
[教师板书:人、情。]
四、痴情——故国之思、离黍之悲
师 莫怪乎凡夫俗子如舟子喃喃:(用课件显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 “更有”——张岱与湖中二人更有何相似之处,仅是性情、兴趣、爱好吗?
[学生沉思。]
师 有点难是吧,我们先来看这个句子:“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个句子牛头不对马嘴,问他的姓名,怎么回答是南京人呢?张岱写错了吗?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大部分认为张岱没写错,而是故意这样写。]
师 为什么呢?
生15 金陵是旧朝故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答非所问,是有隐情苦衷;用笔曲折,饱含故国之思。“客此”——国破家亡,何处是家?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
生16 “崇祯五年十二月”也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淡淡的怀恋之情。因为课文写于1644年,已过12年,却仍用明代纪年,说明张岱心中的明朝始终未亡。
师 张岱的《陶庵梦忆》等纪昔游之作,纪年大多如此,以示不忘故国。
生17 “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话也有故国之思,因为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绝”是景绝、境绝,更是心绝!
[听课教师和学生一起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 说得太好了。请看——(用课件显示)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陶庵梦忆序》
师 是的,景绝——心绝,张岱连死的心都有了。只是因为“国亡,史不可亡”,张岱才忍辱负重,一如司马迁。这样的明末忠贞爱国之士不只张岱一个。还有——(用课件显示)明末清初,张岱好友祁彪佳,拒绝清朝贝勒礼聘,自书绝笔诗,沉水而死。理学大师刘宗周,不启封退回贝勒聘书,告诫儿子在清朝“不应举,不做官”,绝食而死。王思任,清贝勒多次上门,誓不朝见,闭其门大书“不降”,绝食而死。 ——佘德余《都市文人——张岱传》
师 以死明志,志趣相投。乃真知己,真痴情,真痴心。
师 (深情地)一芥小舟,怎么载得张岱的愁?他痴迷于山水,痴情于知己,痴心于故国。这是一个痴人,这是一个大写的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掩卷沉思,心中的悲伤化作漫天大雪,冷彻心骨。
[教师板书:简笔勾勒人、舟、山。]
师 (停顿)带着这样一种怀恋,一种悲凉,一种感伤,齐读全文。
[学生伴着音乐《高山流水》,再次用心朗诵,气氛感人。]
师 请你拿起笔,这样开头,写下你的感悟。(用课件显示)张岱,我想对你说……
[五分钟后,学生展示。]
生18 张岱,我想对你说,你行走在苍茫天地间,你栖息在大雪纷飞的西湖中,有西湖的江南,是你一生的爱恋,魂牵梦绕。你的文字,不只是风花雪月,你的文字,是用生命书写的历史。
[掌声。]
师 很好,读懂了张岱的西湖,读懂了张岱心中湖心亭那一场永不融化的大雪。
生19 张岱,我想对你说,你是纨绔子弟,你更是热血男儿爱国志士。你的名字值得我一生铭记。
[掌声。]
师 好,你读懂了张岱。
生20 张岱,我想对你说:国破家亡,沧桑巨变,四海飘零,心如死灰,何处是家?你的文字是你的最后的家园,《陶庵梦忆》《西湖夢寻》《石匮书》是你永恒的精神家园。
[掌声。]
师 你是张岱的知音。
[学生继续展示。]
师 很好,想知道老师心中的张岱吗?请看大屏幕(字幕逐行呈现,配埙乐《哀郢》):
好一个张岱,你——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情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痴心于故国之思、 离黍之悲。
在你心中,有个永远的西湖情结。
往事,如梦,并不如烟。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张岱这样的古代文人!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云是冰。
他们,让心灵依托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
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窒息了生命。
雪是其节,冰是其志,凌寒独立是其人格,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幸好,还有文字,承载着他们的灵魂。
一衣一炉一扁舟,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厢偶遇一樽酒,
一人痴对一湖愁。
师 下课。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笔者有以下几点感触:
首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前提是教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解读文本有新意,不止步于景物的赏析。追问景中情、景中人等,自然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
其次,紧紧抓住关键词句来设计教学,一个“痴”字立骨,一句话反复呈现,通过“痴”“似”“更有”“绝”等关键词的言语意味把握,较好达到了理解文章主旨、触摸作者灵魂的目标。课堂的整体感较强,让学生知道美在何处,但又没有肢解小品文的美,而一堂好课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
再次,注重朗读和感悟,教学中有配乐朗诵,有对比朗读,有齐读,又有个人理解的赏读等,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更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
最后,自然地引入精选的课外阅读材料,文本互证,无缝对接,收放自如,教学厚重而不失灵动。
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侧重欣赏,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够,比如文言字词的教学基本没有涉及。字词意思的准确理解是理解和鉴赏全文的前提,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二是预设过多而生成不足,大的环节和主问题的设计都做到了少而精,但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由笔者提出的。如果把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又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生发更多的质疑甚至辩论,那将会更精彩。[□][◢]
(责任编辑:陈玉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