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疗效。方法对73例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治愈52例,好转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7.67%,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鼻息肉;鼻内窥镜手术
鼻息肉病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治疗原则以手术方法切除鼻腔及鼻窦的息肉。随着内窥镜的普及,彻底根治病灶已不再是非常困难的问题。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7月收治资料完整的73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进行回顾性临床疗效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3例鼻息肉患者中男45例,女28例。年龄18~72岁,平均42.2岁,均做鼻窦冠状面及水平面CT扫描和鼻窦内窥镜检查。单侧鼻息肉23例,双侧鼻息肉50例。所有患者均有鼻腔息肉(包括中鼻甲息肉样变),前组筛窦息肉l5例,全筛息肉35例,筛前并蝶窦息肉14例,双侧全鼻息肉9例。其中前筛、全筛息肉伴上颌窦内积液、黏膜肥厚、息肉形成共34例。术前症状均有鼻塞、头疼、嗅觉减退等症状。术前检查可见鼻腔荔枝肉样组织堵塞或中鼻甲水肿,中、下鼻道脓性分泌物。在全部病例中有1次手术史者44例,2次手术者23例,3次手术者4例,4次或4次以上的有2例。
1.2手术方法鼻腔常规表面麻醉,蝶腭神经节及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对麻醉耐受性较差的患者作者采用强化麻醉即度冷丁50 mg+氯丙嗪25 mg,肌注。采用Masserkinger基本术式,术中摘除鼻腔息肉,据病情及CT片所见或开放筛窦、蝶窦,对来源于上颌窦者,扩大上颌窦自然口。清除窦腔内病变。对伴有重度鼻中隔偏曲而影响手术者先行鼻中隔矫正术。对有中鼻甲息肉样变者,切除外侧部及下缘息肉样变黏膜。
1.3术后处理术后24~48 h取出鼻腔内纱条。予以1%麻黄素收缩鼻腔黏膜,清理术腔,清除血痂,1次/d。次日起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冲洗鼻腔、鼻窦。全身抗生素+激素应用10 d。术后定期随访。每周1次(1月内)。以后酌情2~3周1次。直至术腔黏膜完全上皮化。术后随访时间1年以上。
1.4结果73例患者中,治愈52例(71.23%),好转12例(16.44%),总有效率87.67%。患者无临床症状,术后检查鼻腔黏膜光滑,无痂皮,无息肉残留、复发和粘连。无效9例(12.33%)。术后息肉复发、粘连。术后并发症:眶内血肿1例,术后出血2例,出血量60 ml左右,下鼻甲与鼻中隔黏连9例,无严重并发症。
2讨论
鼻息肉大部分来源筛窦,鼻腔息肉的生成最终可影响鼻窦的引流而产生鼻窦炎甚至或多窦炎。各种鼻息肉均可选择鼻窦内窥镜手术,对于伴前筛或上领窦病变者可行功能性筛窦手术,对于全组筛窦病变者可行全筛开放术,筛窦病变伴有蝶窦病变者则需行全蝶窦开放术。术前检查是选择手术方法的依据,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病例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和鼻窦内窥镜两项检查。CT扫描做水平和冠状两种体位,前者可观察到筛窦病变范围、筛蝶窦关系、蝶窦大小及视神经走行情况;后者主要用于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形态结构(包括其解剖变异)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手术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1]。而术前鼻窦内窥镜检查能发现某些在CT片上不能显示的病变,并能对CT显示的某些病变进一步定性。
对于鼻息肉处理,我们体会是由于鼻窦内窥镜视野局限,手术开始时息肉阻碍视野且出血较多,所以应先在额镜下摘除大部分息肉,继而在鼻窦内窥镜下细致操作。进入筛泡即表示筛窦切除开始,一定要在明视下仔细地切除筛窦病变,既要彻底切除病变,又要不损伤筛前动脉及视神经。对少数较小的息肉,可用直钳及翘头钳将其钳除。或用切割吸引器吸除。但若息肉较多充满,或鼻腔后段大量息肉,使用以上述方法易损伤组织引起出血且影响视野,此时可先用圈套器套除较大息肉。再用息肉钳修除较小的残存息肉。这样既可缩短手术时间,又相应减少出血。尤其对鼻中隔黏膜肥厚息变形成的赘生物、鼻甲后端息肉以及息肉变形组织纤维成分较多、组织较韧者,圈套器更较之息肉钳或切割吸引器具有优越性。
术后随访是提高手术治愈率、有效率的重要环节[2]。鼻内窥镜手术的术后转归时间约为10~14周。成功的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术后处理为治疗的第二步。本组病例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我们在随访中发现在术后3~8周阶段内术腔出现息肉及肉芽生长,分泌物增多,窦口周围黏膜水肿,残留的中鼻甲黏膜肿胀。这些易与鼻中隔发生粘连。同时这些病变更是阻碍术腔上皮化最主要的原因,并可再次引起流通道的阻塞或术腔闭塞,最终导致病变再生[3]。故我们提倡坚持术后随访并及时细心清除鼻腔分泌物及增生组织,分离粘连的黏膜,促进术腔正常黏膜再生和上皮化,确保手术的成功。另外,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注意手术方法的选择,术前术后综合治疗,以及术者对鼻窦解剖知识及内窥镜操作技术的掌握。这些皆有助于提高治愈率[4]。
参考文献
[1]沈志忠 王挥戈 王豪鼻内窥镜下鼻息肉手术120例临床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2,10(3):142.
[2]许庚,李源.谢民强,等.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黏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5):302-305.
[3]许庚,陈合新.文卫平,等.内窥镜鼻窦术后局部应用Mergel对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的临床观察.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2):95-97.
[4]张雷,范正钢,李文雅.复发性鼻息肉的鼻内窥镜修正术.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14(9):405-406.
【关键词】
鼻息肉;鼻内窥镜手术
鼻息肉病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治疗原则以手术方法切除鼻腔及鼻窦的息肉。随着内窥镜的普及,彻底根治病灶已不再是非常困难的问题。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7月收治资料完整的73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进行回顾性临床疗效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3例鼻息肉患者中男45例,女28例。年龄18~72岁,平均42.2岁,均做鼻窦冠状面及水平面CT扫描和鼻窦内窥镜检查。单侧鼻息肉23例,双侧鼻息肉50例。所有患者均有鼻腔息肉(包括中鼻甲息肉样变),前组筛窦息肉l5例,全筛息肉35例,筛前并蝶窦息肉14例,双侧全鼻息肉9例。其中前筛、全筛息肉伴上颌窦内积液、黏膜肥厚、息肉形成共34例。术前症状均有鼻塞、头疼、嗅觉减退等症状。术前检查可见鼻腔荔枝肉样组织堵塞或中鼻甲水肿,中、下鼻道脓性分泌物。在全部病例中有1次手术史者44例,2次手术者23例,3次手术者4例,4次或4次以上的有2例。
1.2手术方法鼻腔常规表面麻醉,蝶腭神经节及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对麻醉耐受性较差的患者作者采用强化麻醉即度冷丁50 mg+氯丙嗪25 mg,肌注。采用Masserkinger基本术式,术中摘除鼻腔息肉,据病情及CT片所见或开放筛窦、蝶窦,对来源于上颌窦者,扩大上颌窦自然口。清除窦腔内病变。对伴有重度鼻中隔偏曲而影响手术者先行鼻中隔矫正术。对有中鼻甲息肉样变者,切除外侧部及下缘息肉样变黏膜。
1.3术后处理术后24~48 h取出鼻腔内纱条。予以1%麻黄素收缩鼻腔黏膜,清理术腔,清除血痂,1次/d。次日起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冲洗鼻腔、鼻窦。全身抗生素+激素应用10 d。术后定期随访。每周1次(1月内)。以后酌情2~3周1次。直至术腔黏膜完全上皮化。术后随访时间1年以上。
1.4结果73例患者中,治愈52例(71.23%),好转12例(16.44%),总有效率87.67%。患者无临床症状,术后检查鼻腔黏膜光滑,无痂皮,无息肉残留、复发和粘连。无效9例(12.33%)。术后息肉复发、粘连。术后并发症:眶内血肿1例,术后出血2例,出血量60 ml左右,下鼻甲与鼻中隔黏连9例,无严重并发症。
2讨论
鼻息肉大部分来源筛窦,鼻腔息肉的生成最终可影响鼻窦的引流而产生鼻窦炎甚至或多窦炎。各种鼻息肉均可选择鼻窦内窥镜手术,对于伴前筛或上领窦病变者可行功能性筛窦手术,对于全组筛窦病变者可行全筛开放术,筛窦病变伴有蝶窦病变者则需行全蝶窦开放术。术前检查是选择手术方法的依据,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病例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和鼻窦内窥镜两项检查。CT扫描做水平和冠状两种体位,前者可观察到筛窦病变范围、筛蝶窦关系、蝶窦大小及视神经走行情况;后者主要用于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形态结构(包括其解剖变异)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手术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1]。而术前鼻窦内窥镜检查能发现某些在CT片上不能显示的病变,并能对CT显示的某些病变进一步定性。
对于鼻息肉处理,我们体会是由于鼻窦内窥镜视野局限,手术开始时息肉阻碍视野且出血较多,所以应先在额镜下摘除大部分息肉,继而在鼻窦内窥镜下细致操作。进入筛泡即表示筛窦切除开始,一定要在明视下仔细地切除筛窦病变,既要彻底切除病变,又要不损伤筛前动脉及视神经。对少数较小的息肉,可用直钳及翘头钳将其钳除。或用切割吸引器吸除。但若息肉较多充满,或鼻腔后段大量息肉,使用以上述方法易损伤组织引起出血且影响视野,此时可先用圈套器套除较大息肉。再用息肉钳修除较小的残存息肉。这样既可缩短手术时间,又相应减少出血。尤其对鼻中隔黏膜肥厚息变形成的赘生物、鼻甲后端息肉以及息肉变形组织纤维成分较多、组织较韧者,圈套器更较之息肉钳或切割吸引器具有优越性。
术后随访是提高手术治愈率、有效率的重要环节[2]。鼻内窥镜手术的术后转归时间约为10~14周。成功的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术后处理为治疗的第二步。本组病例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我们在随访中发现在术后3~8周阶段内术腔出现息肉及肉芽生长,分泌物增多,窦口周围黏膜水肿,残留的中鼻甲黏膜肿胀。这些易与鼻中隔发生粘连。同时这些病变更是阻碍术腔上皮化最主要的原因,并可再次引起流通道的阻塞或术腔闭塞,最终导致病变再生[3]。故我们提倡坚持术后随访并及时细心清除鼻腔分泌物及增生组织,分离粘连的黏膜,促进术腔正常黏膜再生和上皮化,确保手术的成功。另外,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注意手术方法的选择,术前术后综合治疗,以及术者对鼻窦解剖知识及内窥镜操作技术的掌握。这些皆有助于提高治愈率[4]。
参考文献
[1]沈志忠 王挥戈 王豪鼻内窥镜下鼻息肉手术120例临床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2,10(3):142.
[2]许庚,李源.谢民强,等.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黏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5):302-305.
[3]许庚,陈合新.文卫平,等.内窥镜鼻窦术后局部应用Mergel对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的临床观察.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2):95-97.
[4]张雷,范正钢,李文雅.复发性鼻息肉的鼻内窥镜修正术.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14(9):40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