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的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是对新闻真实性不同层面的认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新闻的真实不仅要做到现象真实还应做到本质的真实。本文结合“济南男子打老人”事件,对新闻报道中本质失实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对如何做到新闻本质真实做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现象真实;新闻本质真实;调查采访
一、新闻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足以说明真实对于新闻至关重要性。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事实相符。即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新闻要确有其事,不能无中生有。二是与事物本质相符。即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①
正如杨保军将新闻真实现象划分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和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即只具有对应关系——新闻陈述与事实的对应的真实称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但并不要要求“陈述”本身是周全的,即并不必然要求“陈述”必须是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全面反映。而只有反映了事实的全面性和事实的正确性,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②随后杨保军在《新闻真实论》中解释道,引入“存在论”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新闻现象,但是新闻真实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因此将新闻真实更严格的划分为两个层次: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
在媒介时代,流传着“有视频有真相”这一说法。然而,从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认识层面看,视频只能呈现新闻的现象真实,无法传达新闻的本质真实。但现象真实未必就等于本质真实,当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不相符时,新闻就会失真。“山东男子当街殴打老人”这一失实新闻就是一例。
2013年6月,山东各大媒体报道了一条“济南男子当街殴打老人”的新闻,并配有当时的图片和视频,一时引发了媒体和群众对事件中男子“殴打”老人行为的声讨。然而,山东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在济南调研时却发现这是一条失实新闻。原来,这段“男子当街殴打白发老太”的视频是齐鲁网的一名记者在公交车上路过拍下,并发到了微博和新闻网上,几分钟内这条微博被转发几百次,迅速引起了网民的关注,第二天山东六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然而经过公安机关的调查,视频中被打的老人是男子的老伴,因患有老年疾病,当时突然犯病,不肯过马路,眼看着路灯要变为红灯,男子情急之下,打了老人两耳光,但只是吓唬,并不是媒体所说的殴打老人。由于齐鲁网的记者当时未联系到当事人,于是只是采访了几位目击者,凭视频中所呈现出的现象,主观臆断,发了这条新闻。
从这一案例来看,由于该新闻有视频的支撑,所以无论是媒体还是网民对新闻的真实性都没有质疑。但从新闻的本质真实来看,虽然视频记录了男子打老人这一事实,但是对于男子为什么打老人,却无法说明,因此造成了新闻的本质真实。因此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仅凭技术手段提供的真实不能达到新闻的本质真实。造成新闻本质失实的原因主要有:
1.未深入调查
新闻活动其实就是记者的采访调查活动,没有经过深入采访调查,仅凭现象做判断,难免会造成新闻本质的失实。从“济南男子当街殴打老人”新闻来看,新闻的首发者由于没有找到当事人,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仅凭自己看到的“打老人”这一眼前发生的事实就把该事件定义为了恶性事件进行发布,有损新闻的真实性。
2.抢时效
新闻的时效性是判断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首发新闻成为了媒体的追求,特别是网络媒体在时间上占有优势,在与传统媒体竞争过程中,更加重中新闻的时效性。上述案例中,齐鲁网的记者就是为了抢时效作首发,不加核实的将新闻发了出去,结果顾得了新闻时效性,却牺牲了新闻的真实性,可谓得不偿失。
3.经验性猜测
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联系,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具体事实,会给人产生最直接的认识,或者是经验性的猜测。但是不能将这些推测、推论、合理想象作为事实来写,哪怕只是细节性的猜测,也会有损新闻真实性。在“打老人”案例中,首先是对“打人”行为的猜测,即虐待老人,因此对该新闻的报道有所偏颇。
4.迎合大众心理需求
新闻是选择的艺术,大众的心理需求就是一个选择标准。网络给大众提供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同时,网络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给大众提供了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平台。因此关于社会阴暗面、揭丑的新闻往往能引起受众的关注,激起他们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的欲望。因此记者会倾向于选择甚至是制造类似的新闻,遇见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新闻现象,就急于报道,忽视了对事件背后真相的调查。
那么新闻记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确保新闻不失真呢?
1.提高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品质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职业规范,也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规范。③“新闻业是一项讲究道德的事业,是在可证实真相和紧促的时间限制下,依靠诚实和勤奋工作的行业。”④相比于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新闻本质真实更难避免,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品质。要培养记者的职业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为了抢新闻,不加核实就发布信息,不仅有损新闻的真实性,也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加强培养新闻从业人员脚踏实地、深入采访、深入调查、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2.防止局部真实代替整体真实
新闻的本质真实要求新闻在整体上保持真实性,因此要防止局部真实代替整体真实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正如“盲人摸象”故事,每个人所接触到的都是局部事实,没有虚假,但无法代替大象这个整体。事物存在着复杂性,要想客观准确地报道事实真相,就必须掌握事实的全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我们要不跌这种“跤子”,就必须“全景式”地深入进行采访,广泛获取事实的历史和全部材料,这样才能清楚地看到事物存在的真实状态。⑤
3.事实与意见分离
确保新闻真实性,要求在新闻报道中,遵循客观性原则,不“偏”不“倚”。写作中,多用中性词而不是非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即做到事实与意见相分离。这对于避免新闻本质失实尤为重要。新闻本质的真实是对事件的一个认识阶段,然而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我们对新闻作出最快的报道,在对事件真相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可以对新闻事实做陈述性报道,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新闻本质失实。如“打老人”事件,如果媒体只是单纯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而不是冠以“当街殴打老人!无德!”“这对中年男女太嚣张”类似的标题可以避免新闻失实的。
4.加强新闻把关
网络时代确实让大众了解信息更加方便和快捷,但是新闻的权威性却受到了影响,因此,加强新闻把关,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中,维护好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传统媒体在引用网络媒体新闻时,应注重新闻源的核查,不能因为看似“确凿”的新闻素材,而放低甚至对新闻不加把关,从而让一些不实的信息出现在公众面前,损害新闻的真实性。
总之,新闻的本质真实对我们的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闻从业者,要自觉树立新闻职业信念,遵循新闻职业准则,加强新闻职业自律,在采访报道中要深入实际,做好扎实的采访,采访调查中要做“游水的鱼”而不是“点水的蜻蜓”。(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元根,新闻失实现象及避免对策,新闻学,第6页
[2]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06年出版,第76页
[3]田梅,略论新闻失实及其防范措施[J],新闻窗,2008年第5期
[4]美,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69页
[5]赵忠泽,新闻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军事记者》2006年第2期
[6]刘江滨,韩自贤,用完整的新闻事实说话——也谈如何防止新闻失实[J]业务研究,2007年第2期
关键词:新闻现象真实;新闻本质真实;调查采访
一、新闻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足以说明真实对于新闻至关重要性。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事实相符。即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新闻要确有其事,不能无中生有。二是与事物本质相符。即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①
正如杨保军将新闻真实现象划分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和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即只具有对应关系——新闻陈述与事实的对应的真实称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但并不要要求“陈述”本身是周全的,即并不必然要求“陈述”必须是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全面反映。而只有反映了事实的全面性和事实的正确性,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②随后杨保军在《新闻真实论》中解释道,引入“存在论”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新闻现象,但是新闻真实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因此将新闻真实更严格的划分为两个层次: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
在媒介时代,流传着“有视频有真相”这一说法。然而,从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认识层面看,视频只能呈现新闻的现象真实,无法传达新闻的本质真实。但现象真实未必就等于本质真实,当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不相符时,新闻就会失真。“山东男子当街殴打老人”这一失实新闻就是一例。
2013年6月,山东各大媒体报道了一条“济南男子当街殴打老人”的新闻,并配有当时的图片和视频,一时引发了媒体和群众对事件中男子“殴打”老人行为的声讨。然而,山东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在济南调研时却发现这是一条失实新闻。原来,这段“男子当街殴打白发老太”的视频是齐鲁网的一名记者在公交车上路过拍下,并发到了微博和新闻网上,几分钟内这条微博被转发几百次,迅速引起了网民的关注,第二天山东六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然而经过公安机关的调查,视频中被打的老人是男子的老伴,因患有老年疾病,当时突然犯病,不肯过马路,眼看着路灯要变为红灯,男子情急之下,打了老人两耳光,但只是吓唬,并不是媒体所说的殴打老人。由于齐鲁网的记者当时未联系到当事人,于是只是采访了几位目击者,凭视频中所呈现出的现象,主观臆断,发了这条新闻。
从这一案例来看,由于该新闻有视频的支撑,所以无论是媒体还是网民对新闻的真实性都没有质疑。但从新闻的本质真实来看,虽然视频记录了男子打老人这一事实,但是对于男子为什么打老人,却无法说明,因此造成了新闻的本质真实。因此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仅凭技术手段提供的真实不能达到新闻的本质真实。造成新闻本质失实的原因主要有:
1.未深入调查
新闻活动其实就是记者的采访调查活动,没有经过深入采访调查,仅凭现象做判断,难免会造成新闻本质的失实。从“济南男子当街殴打老人”新闻来看,新闻的首发者由于没有找到当事人,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仅凭自己看到的“打老人”这一眼前发生的事实就把该事件定义为了恶性事件进行发布,有损新闻的真实性。
2.抢时效
新闻的时效性是判断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首发新闻成为了媒体的追求,特别是网络媒体在时间上占有优势,在与传统媒体竞争过程中,更加重中新闻的时效性。上述案例中,齐鲁网的记者就是为了抢时效作首发,不加核实的将新闻发了出去,结果顾得了新闻时效性,却牺牲了新闻的真实性,可谓得不偿失。
3.经验性猜测
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联系,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具体事实,会给人产生最直接的认识,或者是经验性的猜测。但是不能将这些推测、推论、合理想象作为事实来写,哪怕只是细节性的猜测,也会有损新闻真实性。在“打老人”案例中,首先是对“打人”行为的猜测,即虐待老人,因此对该新闻的报道有所偏颇。
4.迎合大众心理需求
新闻是选择的艺术,大众的心理需求就是一个选择标准。网络给大众提供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同时,网络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给大众提供了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平台。因此关于社会阴暗面、揭丑的新闻往往能引起受众的关注,激起他们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的欲望。因此记者会倾向于选择甚至是制造类似的新闻,遇见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新闻现象,就急于报道,忽视了对事件背后真相的调查。
那么新闻记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确保新闻不失真呢?
1.提高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品质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职业规范,也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规范。③“新闻业是一项讲究道德的事业,是在可证实真相和紧促的时间限制下,依靠诚实和勤奋工作的行业。”④相比于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新闻本质真实更难避免,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品质。要培养记者的职业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为了抢新闻,不加核实就发布信息,不仅有损新闻的真实性,也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加强培养新闻从业人员脚踏实地、深入采访、深入调查、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2.防止局部真实代替整体真实
新闻的本质真实要求新闻在整体上保持真实性,因此要防止局部真实代替整体真实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正如“盲人摸象”故事,每个人所接触到的都是局部事实,没有虚假,但无法代替大象这个整体。事物存在着复杂性,要想客观准确地报道事实真相,就必须掌握事实的全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我们要不跌这种“跤子”,就必须“全景式”地深入进行采访,广泛获取事实的历史和全部材料,这样才能清楚地看到事物存在的真实状态。⑤
3.事实与意见分离
确保新闻真实性,要求在新闻报道中,遵循客观性原则,不“偏”不“倚”。写作中,多用中性词而不是非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即做到事实与意见相分离。这对于避免新闻本质失实尤为重要。新闻本质的真实是对事件的一个认识阶段,然而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我们对新闻作出最快的报道,在对事件真相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可以对新闻事实做陈述性报道,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新闻本质失实。如“打老人”事件,如果媒体只是单纯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而不是冠以“当街殴打老人!无德!”“这对中年男女太嚣张”类似的标题可以避免新闻失实的。
4.加强新闻把关
网络时代确实让大众了解信息更加方便和快捷,但是新闻的权威性却受到了影响,因此,加强新闻把关,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中,维护好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传统媒体在引用网络媒体新闻时,应注重新闻源的核查,不能因为看似“确凿”的新闻素材,而放低甚至对新闻不加把关,从而让一些不实的信息出现在公众面前,损害新闻的真实性。
总之,新闻的本质真实对我们的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闻从业者,要自觉树立新闻职业信念,遵循新闻职业准则,加强新闻职业自律,在采访报道中要深入实际,做好扎实的采访,采访调查中要做“游水的鱼”而不是“点水的蜻蜓”。(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元根,新闻失实现象及避免对策,新闻学,第6页
[2]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06年出版,第76页
[3]田梅,略论新闻失实及其防范措施[J],新闻窗,2008年第5期
[4]美,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69页
[5]赵忠泽,新闻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军事记者》2006年第2期
[6]刘江滨,韩自贤,用完整的新闻事实说话——也谈如何防止新闻失实[J]业务研究,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