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ca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的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是对新闻真实性不同层面的认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新闻的真实不仅要做到现象真实还应做到本质的真实。本文结合“济南男子打老人”事件,对新闻报道中本质失实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对如何做到新闻本质真实做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现象真实;新闻本质真实;调查采访
  一、新闻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足以说明真实对于新闻至关重要性。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事实相符。即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新闻要确有其事,不能无中生有。二是与事物本质相符。即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①
  正如杨保军将新闻真实现象划分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和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即只具有对应关系——新闻陈述与事实的对应的真实称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但并不要要求“陈述”本身是周全的,即并不必然要求“陈述”必须是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全面反映。而只有反映了事实的全面性和事实的正确性,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②随后杨保军在《新闻真实论》中解释道,引入“存在论”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新闻现象,但是新闻真实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因此将新闻真实更严格的划分为两个层次: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
  在媒介时代,流传着“有视频有真相”这一说法。然而,从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认识层面看,视频只能呈现新闻的现象真实,无法传达新闻的本质真实。但现象真实未必就等于本质真实,当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不相符时,新闻就会失真。“山东男子当街殴打老人”这一失实新闻就是一例。
  2013年6月,山东各大媒体报道了一条“济南男子当街殴打老人”的新闻,并配有当时的图片和视频,一时引发了媒体和群众对事件中男子“殴打”老人行为的声讨。然而,山东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在济南调研时却发现这是一条失实新闻。原来,这段“男子当街殴打白发老太”的视频是齐鲁网的一名记者在公交车上路过拍下,并发到了微博和新闻网上,几分钟内这条微博被转发几百次,迅速引起了网民的关注,第二天山东六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然而经过公安机关的调查,视频中被打的老人是男子的老伴,因患有老年疾病,当时突然犯病,不肯过马路,眼看着路灯要变为红灯,男子情急之下,打了老人两耳光,但只是吓唬,并不是媒体所说的殴打老人。由于齐鲁网的记者当时未联系到当事人,于是只是采访了几位目击者,凭视频中所呈现出的现象,主观臆断,发了这条新闻。
  从这一案例来看,由于该新闻有视频的支撑,所以无论是媒体还是网民对新闻的真实性都没有质疑。但从新闻的本质真实来看,虽然视频记录了男子打老人这一事实,但是对于男子为什么打老人,却无法说明,因此造成了新闻的本质真实。因此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仅凭技术手段提供的真实不能达到新闻的本质真实。造成新闻本质失实的原因主要有:
  1.未深入调查
  新闻活动其实就是记者的采访调查活动,没有经过深入采访调查,仅凭现象做判断,难免会造成新闻本质的失实。从“济南男子当街殴打老人”新闻来看,新闻的首发者由于没有找到当事人,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仅凭自己看到的“打老人”这一眼前发生的事实就把该事件定义为了恶性事件进行发布,有损新闻的真实性。
  2.抢时效
  新闻的时效性是判断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首发新闻成为了媒体的追求,特别是网络媒体在时间上占有优势,在与传统媒体竞争过程中,更加重中新闻的时效性。上述案例中,齐鲁网的记者就是为了抢时效作首发,不加核实的将新闻发了出去,结果顾得了新闻时效性,却牺牲了新闻的真实性,可谓得不偿失。
  3.经验性猜测
  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联系,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具体事实,会给人产生最直接的认识,或者是经验性的猜测。但是不能将这些推测、推论、合理想象作为事实来写,哪怕只是细节性的猜测,也会有损新闻真实性。在“打老人”案例中,首先是对“打人”行为的猜测,即虐待老人,因此对该新闻的报道有所偏颇。
  4.迎合大众心理需求
  新闻是选择的艺术,大众的心理需求就是一个选择标准。网络给大众提供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同时,网络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给大众提供了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平台。因此关于社会阴暗面、揭丑的新闻往往能引起受众的关注,激起他们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的欲望。因此记者会倾向于选择甚至是制造类似的新闻,遇见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新闻现象,就急于报道,忽视了对事件背后真相的调查。
  那么新闻记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确保新闻不失真呢?
  1.提高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品质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职业规范,也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规范。③“新闻业是一项讲究道德的事业,是在可证实真相和紧促的时间限制下,依靠诚实和勤奋工作的行业。”④相比于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新闻本质真实更难避免,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品质。要培养记者的职业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为了抢新闻,不加核实就发布信息,不仅有损新闻的真实性,也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加强培养新闻从业人员脚踏实地、深入采访、深入调查、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2.防止局部真实代替整体真实
  新闻的本质真实要求新闻在整体上保持真实性,因此要防止局部真实代替整体真实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正如“盲人摸象”故事,每个人所接触到的都是局部事实,没有虚假,但无法代替大象这个整体。事物存在着复杂性,要想客观准确地报道事实真相,就必须掌握事实的全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我们要不跌这种“跤子”,就必须“全景式”地深入进行采访,广泛获取事实的历史和全部材料,这样才能清楚地看到事物存在的真实状态。⑤
  3.事实与意见分离
  确保新闻真实性,要求在新闻报道中,遵循客观性原则,不“偏”不“倚”。写作中,多用中性词而不是非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即做到事实与意见相分离。这对于避免新闻本质失实尤为重要。新闻本质的真实是对事件的一个认识阶段,然而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我们对新闻作出最快的报道,在对事件真相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可以对新闻事实做陈述性报道,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新闻本质失实。如“打老人”事件,如果媒体只是单纯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而不是冠以“当街殴打老人!无德!”“这对中年男女太嚣张”类似的标题可以避免新闻失实的。
  4.加强新闻把关
  网络时代确实让大众了解信息更加方便和快捷,但是新闻的权威性却受到了影响,因此,加强新闻把关,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中,维护好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传统媒体在引用网络媒体新闻时,应注重新闻源的核查,不能因为看似“确凿”的新闻素材,而放低甚至对新闻不加把关,从而让一些不实的信息出现在公众面前,损害新闻的真实性。
  总之,新闻的本质真实对我们的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闻从业者,要自觉树立新闻职业信念,遵循新闻职业准则,加强新闻职业自律,在采访报道中要深入实际,做好扎实的采访,采访调查中要做“游水的鱼”而不是“点水的蜻蜓”。(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元根,新闻失实现象及避免对策,新闻学,第6页
  [2]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06年出版,第76页
  [3]田梅,略论新闻失实及其防范措施[J],新闻窗,2008年第5期
  [4]美,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69页
  [5]赵忠泽,新闻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军事记者》2006年第2期
  [6]刘江滨,韩自贤,用完整的新闻事实说话——也谈如何防止新闻失实[J]业务研究,2007年第2期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王希娜(1989-),女,汉族,安徽人,管理学硕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分析。  周向红(1968-),女,汉族,江苏人,博士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公共服务管理、医疗卫生政策分析。  摘要:以安徽省X医院为例,研究了县级公立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X医院医护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情感耗竭和人格
期刊
作者简介:赵海阔,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公管大三学生。  摘要:在科技和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正在被新兴媒体所取代,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解决了以前文化传播速度、途径、方式等方面的困境,让文化传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向着高效、高速传播的方向迈进,本文将从新媒体对农村文化生活的影响这个切入点,谈一谈现代农村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农村;新媒体;文化生活;多样化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作品,《诗经》的地位无需赘言。其中两首共同描写历史人物共叔段的诗篇《叔于田》和《大叔于田》非常引人注意,虽说描写对象相同,但是这两篇诗歌却在篇幅、叙事手法以及叙事有效性上有着截然的不同。本文就是以这两篇诗歌为研究对象,结合史书《左传》中对共叔段的形象记载,初步探寻探寻《诗经》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诗经;叔于田;发声性别;叙事;有效性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于整个文化
期刊
作者简介:张星(197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副教授,文学硕士,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研究方向:广告、新闻、公关等传播类内容。  摘要:对于历史名城来说,悠久的文化即是包袱,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优质基因。从传统文化开始重新出发,我们需要焕发每一个个体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地铁不应只是城市形象的构建因子,它更应成为公共空间的文化服务体系一份子,发挥它自身应有的文化传播价值。地铁传媒最大的差异在于在于:大
期刊
作者简介:李洁(1989.7-),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青岛。学历:研究生,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研究方向:服装品牌运作。  摘要:在服装设计当中,欧普艺术可以通过服装的图案、结构等方式达到夸张造型的效果。欧普艺术利用的是视错的方式帮助改善人体的缺陷,主要通过质感、色彩、形状、线条等来影响人对形体的心理感受,达到比客观实际美观的穿着外观。欧普艺术就是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具有虚幻与现实的美感
期刊
作者简介:李卫铁(1984.01-),男,30岁,汉族,四川人。工作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对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审计增值途径的现状做了简单介绍,通过对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近期国家和铁路改革对铁路运输企业提出的要求,提出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审计增值的途径。  关键词:铁路;内部审计;增值  铁路运输企业顺应改革潮流,自2011年起积极实施铁路改革,把
期刊
作者简介:刘娟(1987-7-月),女,汉,籍贯:贵州安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在读,专业:社会学;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摘要:在煤炭企业中存在着一群特殊的群体——残疾矿工。他们在小城镇中生活几十年,是整个社区中的弱势群体。看上去他们受到了一些社会的保护(比如各种补贴和福利),但事实上,他们在受到当地煤炭企业的轻视的同时没有获得足够的社区关注。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分析残疾矿工的生活现状,应运社会
期刊
作者简介:陈墨阁(1995-)男,汉族,籍贯:浙江温州,学历:大学本科在读,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研究方向:法学。  摘要:法国大革命(1789年-1830年)是一段法国激进的社会与政治动荡的时期,对于法国历史以及全欧洲都留下了深刻广泛的影响。法国的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史诗性的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与封建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激进的左翼政治团体、
期刊
作者简介:冯静(1986-),女,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在读。  周健(1986-),男,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宣传部。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大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媒介本身对社会、对文化造成的影响,于是有了两大不同的立场:媒介悲观主义和媒介乐观主义。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派里持媒介悲观主义的传播学者为代表,分析他们的思想观点,得以窥见媒介
期刊
作者简介:赵兰(1985-),女,汉族,重庆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读西方经济学研究生,单位:交通银行重庆分行,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为例,主要分析了当期存在的问题,了解到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复杂多样,但主要问题就是现有融资渠道的融资门槛过高,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背离,投融资双方的风险和利益点相互冲突,因此难以形成互利的合作效果。我国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寻求一条有
期刊